看板 Stock
作者 drazil (在風雨飄搖的年代裡)
標題 [心得] 以技術分析做程式交易操作
時間 Sun Jan  3 16:35:47 2021


看大家討論這麼熱烈我也來發個廢文(?)分享一下
常常有看到有人在戰技術分析以及程式交易有沒有用
我也來講一下我與程式操作交易的故事好了

我自己業餘開發股票程式也一段時間了,我會把開發的時期大約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程式選股,
也就是經由程式選出我想要的線型然後我自己手動操作
第二階段加入了進出場操作
也就是一套策略是程式選股+出場操作策略組合而成
藉由這方式才可以回測出該策略的勝率與期望值
第三階段加入了資金管理與模擬
也就是模擬使用一筆資金,使用該策略的情況下,
算出在一段時間內的總報酬率(通常用來評估年化報酬率)

我到了前年底才開始步入第二階段,去年中才開始第三階段
也就是完整的使用程式操作交易才一年而已
所以說如果問我有沒有靠程式賺到,我會回今年有
但是如果問說靠程式「長期」獲利,
那我個人的經歷太短了無法保證這件事情
只能說根據程式的回測,理論上是辦得到的這樣


回到用技術分析做程式交易這個題目本身
其實技術分析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領域,門派也有千百種
所以常常看討論的時候都會覺得是這樣
甲:技術分析(方法ABC)都沒用啦
乙:技術分析(方法D)雖然不是勝率百分百但是有用
丙:(方法E)如果有用大家早就都發財了
所以我要先說明的是,我用了技術分析,但其實也只是千百種流派的其中一種
只能說明「技術分析其中的這一個方法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有用」這樣

早期的時候,我一開始是研究短期K線組合能否預測接下來走勢
但是後來發現我找的模型不是期望值接近零就是無法維持穩定獲利
後來才改為以中長期的型態為主做大波段的模型

然後我覺得使用這個方式非常重要的精神是
他是一個「在『長期』『大量』操作下會獲利的方式」
我試過的模型裡面,就算是績效很好的勝率也不過都在五成附近,
就算是勝率好的也不會超過六成
所以常常看到有人拿幾個獨立的例子說技術分析沒用
但實際上技術分析他就是一種常常失敗的東西XD
至少我在用的時候,獲利是靠大量的樣本堆出來的

也就是,在符合條件的選出來的目標裡面
最後會賺錢的大約只有一半左右,
但是因為有一定比例會吃到超過賺20%,甚至可能50%以上的飆股
所以長期下來平均績效會是正的

有人會說,程式回測有用只代表這個方法在以前有用
不能保證以後還可以持續有效
這點其實沒錯,我不否認,而且其實我已經遇到過
我以前曾經試驗了一個模型,十幾年的平均績效帳面上看起來還不差
但是這個方法在2018年之後績效變得很差,最後就廢案先丟著不用了
所以其實到現在我自己也承認(跟擔心)

也不能保證不會今年開始就突然失效了.........


最後分享一下最近寫的一個玩具(?)
https://reurl.cc/q89OnN
是用來模擬選股操作模型(均線密集且多頭排列)績效的小程式
不過因為只是簡單模擬用的,所以操作也很簡單只能在每天開盤做一次買賣
也沒辦法考慮流動性問題
然後因為資料都是爬蟲抓的,不能保證沒有漏掉就是XD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0.26.126.72 (臺灣)
※ 文章代碼(AID): #1VyO7gn4 (Stock)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09662954.A.C44.html
cpz: 我覺得有些人不想討論也是擔心指標失效的問題,畢竟吃飯工具
失效要再找,要花不少時間1F 01/03 16:39
jimjim951357: 感謝分享4F 01/03 16:41
sevenAtin: 謝謝分享5F 01/03 16:42
john0099999: 想請問使用的工具是?6F 01/03 16:45
stevenkane: 厲害7F 01/03 16:46
puretruthson: 要小心這些ID https://bit.ly/38Tbhvs
真是股板亂源
技術分析還是有他的價值的8F 01/03 16:49
tamama000: 樓上可以用八卦板文風發一篇文嗎11F 01/03 16:51
michael14: 笑死…說指標失效的會不會想太多12F 01/03 16:58
cpz: 那歡迎您來分享啊,別人賺錢干我啥事?
我自己用爽爽,連心法、誤區都不會分享的,cc
像這篇,我本來想要講一下誤區,但想想,別人賺錢干我屁事,哈哈13F 01/03 17:01
n1234567810: 感謝分享17F 01/03 17:13
kevin1732: 感謝分享~18F 01/03 17:14
badguy227: 不過有些大戶就專門喜歡搞程式交易者,所以才會有一堆假突破,破底翻19F 01/03 17:15
yyy855029: 感謝分享21F 01/03 17:34
Homeparty: 鈍化22F 01/03 17:34
WESTONE: 想法不一定對,供參。我認為技術分析也是在進化的,起碼統計學模型關係驗證要懂,目前關係矩陣式類型策略越來越人在用了,不知何時策略胃納量會飽和。23F 01/03 18:00
YoooooM: 高手 感謝分享!26F 01/03 18:01
c928: 有錢人可以這樣做27F 01/03 18:12
jimmyid4: 推28F 01/03 18:16
Altair: 有些厲害又肯分享的人會出書  但畢竟過去不代表未來29F 01/03 18:33
RedestXrain: 推推30F 01/03 19:13
likeyousmile: 推。技術分析都被生存者偏差,後見之名神話了。31F 01/03 19:25
YAYA6655: 大家賺得笑呵呵32F 01/03 1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