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看板 nextou
作者 swoik (swoik)
標題 [      ] 李清志/新美術館的美感教育
時間 2015-08-04 Tue. 13:56:52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095868

美術館作為美感教育的重要基地,過去一直是以儲存藝術作品、展示,以及教育為主要功能,但是其教育的方式,多以藝術知識的傳授為主,以致一般人主觀認為,去美術館必須要具備某種專業知識,才可能看得懂藝術作品,若沒有先作好功課,或有專家導讀,是不可能看懂的,因此一般人對於去美術館都有一種焦慮,我將它稱之為「知識上的焦慮」,這種焦慮也導致人們不願意,也不敢去美術館。

但是從這個世紀初開始,美術館已經產生了極大的變革,美術館的美感教育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而是一種美學的體驗;從美的感知中,慢慢去學習對於美的認識。因此新世紀的美術館不再只是儲存美術品的方盒子,美術館本身的建築就是藝術品,美術館與周遭環境構成一個優美的環境氛圍,讓人沉浸在其中,真正被美所震撼與感動。

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的MIHO美秀美術館,就是一個強調美感體驗,而非美學知識獲得的美術館。貝聿銘以「桃花源記」的故事,作為整個MIHO美術館的設計概念,參觀者需經歷櫻花林、隧道、橋梁,然後才進入半掩於山林中的美術館,過程中或與自然山林互動,或在隧道中體會沉靜漫長、曙光乍現的人生哲學,或在美術館中眺望後山,感受層層疊疊的山水畫意境,都讓參觀者陷入美感的陶醉,MIHO美術館不只是一座建築物,整座山林其實就是一座美術館!

美術館的美感教育不應該只是美學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是個人五感的體驗。過去的美術館著重於視覺的體驗,忽略了其他感知的體會;新世紀的美術館不只提供視覺上的美好經驗,也試圖讓參觀者在各種感知上得到美好的經驗。

以美術館餐廳為例,台灣過去美術館餐廳因為多是外包給廠商經營,並未嚴格要求廠商的美學水準,所以經常出現一種怪異的現象,就是當參觀者飽嚐視覺上美學的饗宴之後,卻在進入餐廳後,看見低俗的室內裝飾,甚至吃到品質低劣的真空包食物,讓所有美好的感動,一下子完全破功!

美術館餐廳也是美術館美感教育重要的一環,世界各地的新美術館,無不砸重金整修裝潢美術館餐廳及咖啡館,除了營利之外,也是希望美術館參觀者可以在五感上都得到大滿足。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在新世紀整修屋頂餐廳,特別請來法國年輕建築團隊Jakob+MacFarlane操刀設計,將餐廳改造成前衛具有解構主義風格的餐廳Georges,與龐畢度藝術中心的前衛風格十分搭調。

直島美術館更聘請米其林星級主廚長駐美術館餐廳,讓參觀者在享受大自然山海美景,以及藝術極品之外,也能搭配嗅覺與味覺的完美美感體驗。當今許多美術館餐廳甚至推出美術館風格主題的餐點,成為美術館的特色之一。

過去在重視美術知識傳授,忽略美感體驗的教育下,美術知識的學習只是為了考試交報告,讓學生們失去了體驗美感的喜悅,導致去參觀美術館成為趕流行炫耀的事,而不是為了心靈的安寧與美善的追求。如果參觀美術館只是為了炫耀與趕流行,策展單位也只是為了衝業績,創造流行風潮,我們就不能怪台灣會出現駁二天台游泳池事件,我們也不能怪台灣為什麼生活空間美學這麼低落了?

全世界新的美術館都已經在改變!我們若還只是認為,美術館所謂的美學教育就只是傳授美學知識,然後學生考試考一百分就算大功告成,我必須說,這樣的美感教育將永遠不會成功!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
※ 作者: swoik 時間: 2015-08-04 13:56:52
※ 看板: nextou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81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