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看板 Practice
作者 DrPlague (Plague Doctor)
標題 [早報] #20181130 #紐時 簡報:G20「習特會」談什麼;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時間 2018-11-30 Fri. 11:40:07


簡報:G20「習特會」談什麼;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AMY CHANG CHIEN 2018年11月30日

氣候變化威脅人類健康;川普取消與普丁會晤;美國或加強對中國留學生背景調查......以下是今天的重點新聞:

• 從「江湖大哥」到企業家:馮侖回顧中國改革
天安門事件是中共成功「蹺蹺板」模式的最佳例子:廣場上的鎮壓關起了政治民主化的大門,卻意外帶來加速改革的契機。「六四」之後,一場緊縮看似不可避免,然而,鄧小平在三年後的南巡將中共拉回了改革的軌道上。許多八九後離開政府機關的人,突然發現他們自己正在以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身份,從外部推動著中國的轉型。

「一天醒來所有人都跑掉了,我也就跟著跑了。」現任御風集團董事長的馮侖就是這些企業家之一。他原是政府機關人員,在八九後的動盪中「失業」,因緣際會開始從商。他和一些人抱著「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態「下海」,在市場規則、法律仍然混沌的情況下,用如同「江湖大哥」的思維模式經商。之後幾年中,他見證了中國市場化加速進程,越來越多「職業運動員」加入了原本空曠的運動場。隨著中國規則的日趨完善,更多選手開始在寬廣的賽道上像他一樣到處跑。

他對中國改革能夠持續40年感到吃驚,卻也希望在他有生之年不再改革了。他說,改革太苦了。這其中有太多衝突紛爭與不確定性,從而導致了社會資源的浪費、難以建立起良性穩定的關係。至於改革還有什麼還沒改完?他認為,當中國從蘇聯模式中解放出來後,下一步去哪裡,還沒有共識。

在接受時報採訪時,馮侖講述了一些不大為人注意,卻決定了中國經濟命運的政策,值得一讀。也歡迎你回顧《中國規則》(China Rules)專題的其他報導。
_____
• G20「習特會」關鍵談什麼?
20國集團峰會召開在即,川普將在週六與習近平共進晚餐,討論貿易問題。不過,中美貿易戰能否迎來轉機,可能取決於兩個高度敏感的話題:知識產權糾紛和網路間諜活動。

川普經常說中國「剽竊」美國。美國認為,中國通過強制要求美國公司在華成立合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獲得有價值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他們還抱怨外國產品必須接受嚴格測試,認為這將暴露產品的源代碼和算法。川普的鷹派幕僚已將它們列為優先解決事項,可能以關稅減免作為交換。但這些指責觸怒了中國人,他們認為這是在暗示中國缺乏創新能力。

此外,情報官員和分析人士還表示,中國對美國的網路間諜活動在過去一年中再次抬頭,而且更加集中針對美國的商業和工業實力,以及中國認為可以為他們提供軍事優勢的技術。川普可能會利用關稅和新的威脅來和習近平談一份新協議,但即便能談成,這份協議究竟能有多大約束力,也並不被看好。
_____
• 報告警告氣候變化帶來的人類健康風險
本週,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布了一份由24個學術機構及聯合國參與的研究報告,稱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風險日益增長,並預測世界各地將有數百萬人面臨更多災害。這份報告指出了一些存在級聯效應的問題:

極熱:與2000年相比,2017年全球暴露在與熱有關的健康風險之下的人口增加了1.57億。

勞動力損失:2017年全球因高溫天氣而損失了1530億小時勞動時間。

傳染性疾病:登革熱蚊蟲的棲息地已經大大地擴展。上週美國政府發布的《氣候評估報告》亦指出,較溫暖的條件或有助於寨卡病毒在美國傳播。

乾旱和洪水:乾旱影響農業產量,反過來又增加了人們早逝、饑荒和兒童營養不良的風險。

食物減產:氣溫上升和極端天氣事件正在影響糧食生產。30個國家的作物產量正在減少,這威脅到了全世界的糧食安全。
關於氣候變化,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生活在中國龐大的沙海》是2016年時報深入騰格里沙漠帶回的交互式報導,展示了生活在中國廣闊沙漠邊緣的人們因為氣候變化面臨的困境。
_____
中國北方,宣傳獨生子女政策的告示。這項政策深刻影響了中國人對生育技術的態度。

編輯推薦:獨生子女政策最不幸的遺產?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如潮批評,中國週四宣布暫停賀建奎的科學研究工作,稱他「公然違反了中國相關法律法規」,打破了「學術界堅持的道德和倫理底線」。

曾著書探討中國一胎化政策的記者方鳳美(Mei Fong)在時報觀點版面撰文稱,在首次了解到Crispr這種基因編輯技術時,她就有個預感:第一個因為這種技術誕生的嬰兒很可能是中國人。因為遠在此之前,長達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早已讓中國人接受了一件事——操縱生育可以作為進步的工具。

從一胎化政策下的性別選擇墮胎、禁止有精神或身體疾病者生育;到富人們花費重金挑選外觀和智力出眾的卵子捐贈者,用體外受精創造所謂的「設計嬰兒」,雖然獨生子女政策已經在2015年終結,但它的影響沒有。方鳳美寫道,對基因編輯技術無節制的使用也許就是這項政策最不幸的遺產。

方鳳美在2015年出版了《獨生子女:中國最激進實驗的過去與未來》一書,她在去年接受了中文網的採訪,談到了中國興旺的性愛娃娃產業與中國性別比嚴重失調間的關聯,以及一胎化政策給中國帶來的無法逆轉的影響。歡迎閱讀訪談文章。
_____

商業與科技
• 澳洲畜牧業者從中美貿易戰中看見機遇——不斷上漲的關稅可能導致中國買家尋找美國產品的替代品。但若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中國對澳洲自然資源的進口可能會減少。

• 德意志銀行總部遭突襲搜查,調查人員稱該銀行涉及一起超過3.5億美元的洗錢案。德銀稱案件與巴拿馬文件有關。

• 上個月國際油價暴跌約25%,川普總統正在推動更低的價格,稱這是「美國和世界的大減稅」。但這可能會損害美國經濟。
_____

一分鐘要聞
• 川普取消原定於G20期間與普丁的會晤,理由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海上爭端尚未解決。(《紐約時報》)

• 「通俄門」新進展:川普前律師麥可· 科恩(Michael Cohen)承認對國會做出不實陳述。他曾於2016年大選期間參與談判,試圖為川普達成在莫斯科建造一座塔樓的交易。這個時間點比此前所知的更晚許多。(《紐約時報》)

• 週五,韓國火車十年來首度駛入朝鮮,為朝韓連接鐵路的考察工作揭開序幕。但與此同時,朝美之間的談判因朝鮮人權問題停滯不前。(《紐約時報》)

• 消息稱,川普政府擬加強對赴美中國留學生的背景調查,新審查內容包括學生通話記錄、社群媒體個人帳戶等。(路透社)

• 韓國最高法院裁決,日本三菱公司應對「二戰」期間被迫在其工廠工作的韓國人做出賠償。日韓關係再起波瀾。(《紐約時報》)
_____

每日一詞:Nip-and-tuck | 「我也是」挑戰拉皮再造之「美」

女性之美千百種,但在充斥著「人工美女」的韓國,美的標準似乎很單一。

時報最近一篇報導寫道:「韓國擁有世界最高的人均整容率,並且這一數字有持續走高的跡象。精美的廣告和高超的技術讓全世界愛美的人對這個國家趨之若鶩,甚至引發了一種名為整容旅遊(nip-and-tuck tourism)的潮流。」

Nip-and-tuck是一個組合詞。根據韋氏詞典,nip指抓住兩個曲面、邊緣或點,並緊緊夾住;tuck意為捲起、收攏、使鬆散的緊繃。故nip-and-tuck被用來形容拉皮手術——拉緊後切除正是這項手術的原理,nip-and-tuck也因此可以用於泛指整容。

來自中國的年輕姑娘早就是這支nip-and-tuck tourism隊伍的主力。她們蜂擁趕往韓國,成群結隊地來到首爾江南區,急切地想要改頭換面。她們不惜重金,更不怕風險。

不過,隨著「我也是」運動席捲全球,一些韓國女性已經開始反擊。一項名為「脫下束身衣」(Escape the Corset)的運動在女性群體中蔓延。一些女孩選擇剪短髮、素顏上街,她們拒絕被男性物化、提倡別太在意別人的目光。她們要向世人宣告:天生漂亮,絕不是彌天大謊。
_____

週末推薦
• 2018年時報年度十大好書:時報書評版編輯評選出今年最佳的10本虛構和非虛構類書籍,賈伯斯女兒的回憶錄《小魚小蝦》(Small Fry)、記者沙恩· 鮑爾(Shane Bauer)的《美國監獄》(American Prison)榜上有名。此外,我們還為你準備了一份書單,推薦今年最值得關注的100本書。

• 數位化「時光膠囊」:時報開始了一個名為「過去時」(Past Tense)的特別項目,將數百萬張存放在我們總部地下三樓的歷史照片進行數位化建檔。這些照片可追溯至1896年,是一套橫跨了整個20世紀的視覺記錄。

• 來自時報科學版「我們很想知道的11件事」專題:面對氣候變化,我們能挺過去嗎?一位科學家認為,有可能。所謂「不可避免的厄運」是沒有科學證據支持的。

• 既然薯條來自馬鈴薯,而馬鈴薯是蔬菜,吃蔬菜又對人體有好處,那麼炸薯條對你有什麼害處呢?專家說,馬鈴薯這種「澱粉炸彈」的害處很多,不只缺乏綠色蔬菜營養,油炸的危害更大。

• 假日季就要來了,你在為送什麼禮物苦惱嗎?時報推出2018年節日禮物指南,讓你能根據親朋好友的喜好,輕鬆找到適合他們的禮物。不論實用或奢華、古怪或經典,這份指南一應俱全。
_____

今日食譜:用一道簡單美味的羅勒辣炒牛肉開啟愉快的週末吧!


[本內容僅限板友閱讀]

--
※ 作者: DrPlague 時間: 2018-11-30 11:40:07
※ 編輯: DrPlague 時間: 2018-11-30 11:52:01
※ 看板: Practice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4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