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amak Overview - YouTube
This describe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a Tokamak fusion reactor

 









   
 

http://zh.wikipedia.org/zh-tw/托卡马克

托卡馬克Tokamak),又稱環磁機,是一種利用磁局限來實現[url=/wiki/%E7%A3%81%E5%B1%80%E9%99%90%E8%9E%8D%E5%90%88]磁局限融合[/url]的環性容器。它的名字 Tokamak 來源於[url=/wiki/%E7%8E%AF%E5%BD%A2]環形[/url](toroidal)、[url=/w/index.php?title=%E7%9C%9F%E7%A9%BA%E5%AE%A4&action=edit&redlink=1]真空室[/url](kamera)、[url=/wiki/%E7%A3%81]磁[/url](magnit)、[url=/wiki/%E7%BA%BF%E5%9C%88]線圈[/url](kotushka)。最初是由位於[url=/wiki/%E8%8B%8F%E8%81%94]蘇聯[/url][url=/wiki/%E8%8E%AB%E6%96%AF%E7%A7%91]莫斯科[/url]的[url=/w/index.php?title=%E5%BA%93%E5%B0%94%E6%81%B0%E6%89%98%E5%A4%AB%E7%A0%94%E7%A9%B6%E6%89%80&action=edit&redlink=1]庫爾恰托夫研究所[/url]的[url=/w/index.php?title=%E9%98%BF%E9%BD%90%E8%8E%AB%E7%BB%B4%E9%BD%90&action=edit&redlink=1]阿齊莫維齊[/url]等人在1950年代發明的。

 

托卡馬克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有點像輪胎),外面纏繞著多組一定形態的線圈。真空室內充入一定氣體,在燈絲的熱電子或者微波等預電離手段的作用下,產生少量離子,然後通過感應或者微波、中性束注入等方式,激發並維持一個強大的環形電漿電流。這個電漿電流與外面的線圈電流一起,產生一定的螺旋型[url=/wiki/%E7%A3%81%E5%9C%BA]磁場[/url],將其中的[url=/wiki/%E7%AD%89%E7%A6%BB%E5%AD%90%E4%BD%93]電漿[/url]局限住,並使其與外界儘可能地絕熱。這樣,電漿才能被感應、中性束、離子迴旋共振、電子迴旋共振、低雜波等方式加熱到上億度的高溫,以達到核融合的目的。

 

相比其他的磁局限受控核融合方式,托卡馬克的優勢地位的建立來源於前蘇聯的T-3托卡馬克的實驗結果。1968年8月在[url=/wiki/%E8%8B%8F%E8%81%94]蘇聯[/url][url=/wiki/%E6%96%B0%E8%A5%BF%E4%BC%AF%E5%88%A9%E4%BA%9A]新西伯利亞[/url]召開的第三屆電漿物理和受控核融合研究國際會議上,阿齊莫維齊宣布在蘇聯的T-3托卡馬克上實現了[url=/wiki/%E7%94%B5%E5%AD%90]電子[/url]溫度 1 keV,[url=/wiki/%E8%B4%A8%E5%AD%90]質子[/url]溫度 0.5 keV,nτ=1018m-3.s,這是[url=/w/index.php?title=%E5%8F%97%E6%8E%A7%E6%A0%B8%E8%81%9A%E5%8F%98&action=edit&redlink=1]受控核融合[/url]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托卡馬克的熱潮,各國相繼建造或改建了一批大型托卡馬克裝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url=/wiki/%E7%BE%8E%E5%9B%BD]美國[/url][url=/wiki/%E6%99%AE%E6%9E%97%E6%96%AF%E9%A1%BF%E5%A4%A7%E5%AD%A6]普林斯頓大學[/url]由仿星器-C改建成的 ST Tokamak,美國[url=/wiki/%E6%A9%A1%E6%A0%91%E5%B2%AD%E5%9B%BD%E5%AE%B6%E5%AE%9E%E9%AA%8C%E5%AE%A4]橡樹嶺國家實驗室[/url]的奧爾馬克(Ormark),[url=/wiki/%E6%B3%95%E5%9B%BD]法國[/url]馮克奈-奧-羅茲研究所的 TFR Tokamak,[url=/wiki/%E8%8B%B1%E5%9B%BD]英國[/url]卡拉姆實驗室的克利奧(Cleo),[url=/wiki/%E8%A5%BF%E5%BE%B7]西德[/url][url=/wiki/%E9%A9%AC%E5%85%8B%E6%96%AF-%E6%99%AE%E6%9C%97%E5%85%8B%E7%A0%94%E7%A9%B6%E6%89%80]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url]的 Pulsator Tokamak。

 

[[url=/w/index.php?title=%E6%89%98%E5%8D%A1%E9%A9%AC%E5%85%8B&action=edit&section=1]編輯[/url]] 托卡馬克裝置

 

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陸續建成了四個大型的托卡馬克,他們分別是:

 
     
  • [url=/wiki/%E7%BE%8E%E5%9B%BD]美國[/url]的 TFTR (Tokamak Fusion Test Reactor)
  •  
  • [url=/wiki/%E6%97%A5%E6%9C%AC]日本[/url]的 JT-60
  •  
  • [url=/wiki/%E6%AC%A7%E6%B4%B2]歐洲[/url]的 JET (Joint European Torus)
  •  
  • [url=/wiki/%E8%8B%8F%E8%81%94]蘇聯[/url]的 T-15(超導線圈一直工作不正常,基本上未獲得太多結果)
  •  
 

除這上面的四個以外,通用原子能公司的DIII-D應該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在DIII-D上,獲得了目前傳統大環徑比托卡馬克(區別於低環徑比的球形托卡馬克)上最高水平的電漿比壓值。其創新性的D型截面,也展示了非常良好的局限效果。

 

  • [url=/wiki/%E4%B8%AD%E5%9B%BD]中國[/url]的[url=/wiki/%E8%B6%85%E5%AF%BC]超導[/url]托卡馬克 HT-7U(後更名為[url=/wiki/EAST]EAST[/url],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  
  • [url=/wiki/%E4%B8%AD%E5%9B%BD]中國[/url]的球形托卡馬克[url=/wiki/SUNIST]SUNIST[/url],Sino-UNIted Spherical Tokamak)
  •  
  • 目前處於計劃階段的[url=/wiki/%E5%9B%BD%E9%99%85%E7%83%AD%E6%A0%B8%E8%81%9A%E5%8F%98%E5%AE%9E%E9%AA%8C%E5%8F%8D%E5%BA%94%E5%A0%86]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url](ITER)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爐

    http://zh.wikipedia.org/wiki/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Cadarache (red dot) CIA World Factbook map.png
    [圖]


    [html]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爐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縮寫為ITER)是規劃建設中的一個為驗證全尺寸[url=/w/index.php?title=%E5%8F%AF%E6%8E%A7%E6%A0%B8%E8%81%9A%E5%8F%98&action=edit&redlink=1]可控核聚變[/url]技術的可行性而設計的國際[url=/wiki/%E6%89%98%E5%8D%A1%E9%A9%AC%E5%85%8B]托卡馬克[/url]試驗。它建立在由[url=/w/index.php?title=TFTR&action=edit&redlink=1]TFTR[/url]、[url=/w/index.php?title=%E6%AC%A7%E6%B4%B2%E8%81%94%E5%90%88%E7%8E%AF%E5%BD%A2%E5%8A%A0%E9%80%9F%E5%99%A8&action=edit&redlink=1]JET[/url]、[url=/w/index.php?title=JT-60&action=edit&redlink=1]JT-60[/url]和[url=/w/index.php?title=T-15&action=edit&redlink=1]T-15[/url]等裝置所引導的研究之上,並將顯著的超越所有前者。此項目預期將持續30年:10年用於建設,20年用於操作,總花費大約100億[url=/wiki/%E6%AC%A7%E5%85%83]歐元[/url]。「iter」在[url=/wiki/%E6%8B%89%E4%B8%81%E6%96%87]拉丁文[/url]中意為「道路」,因此這個實驗的縮寫「ITER」也意味著和平利用[url=/wiki/%E6%A0%B8%E8%81%9A%E5%8F%98]核聚變[/url]能源之路。

     

    ITER始於[url=/wiki/1985%E5%B9%B4]1985年[/url][url=/wiki/%E8%8B%8F%E8%81%94]蘇聯[/url]和[url=/wiki/%E7%BE%8E%E5%9B%BD]美國[/url]、[url=/wiki/%E6%AC%A7%E7%9B%9F]歐盟[/url](通過[url=/wiki/%E6%AD%90%E6%B4%B2%E5%8E%9F%E5%AD%90%E8%83%BD%E5%85%B1%E5%90%8C%E9%AB%94]歐洲原子能共同體[/url])以及[url=/wiki/%E6%97%A5%E6%9C%AC]日本[/url]的合作。經過早期的概念和工程上的設計階段,[url=/wiki/2001%E5%B9%B4]2001年[/url]產生了一個可被接受的詳細設計,ITER成員投入了6.5億美元研發資金用來進行實用性的研究[url=/wiki/Wikipedia:%E5%88%97%E6%98%8E%E6%9D%A5%E6%BA%90][來源請求][/url]。後來[url=/wiki/%E4%BF%84%E7%BD%97%E6%96%AF]俄羅斯[/url]取代了前蘇聯的位置,美國在[url=/wiki/1999%E5%B9%B4]1999年[/url]到[url=/wiki/2003%E5%B9%B4]2003年[/url]之間退出,又有[url=/wiki/%E5%8A%A0%E6%8B%BF%E5%A4%A7]加拿大[/url]([url=/wiki/2003%E5%B9%B4]2003年[/url]退出)、[url=/wiki/%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中國[/url]和[url=/wiki/%E9%9F%A9%E5%9B%BD]韓國[/url]加入參與開發研究,[url=/wiki/%E5%8D%B0%E5%BA%A6]印度[/url]於[url=/wiki/2005%E5%B9%B4]2005年[/url][url=/wiki/12%E6%9C%88]12月[/url]也加入了計劃。

     

    整個項目曾經歷一些如[url=/wiki/%E7%BB%BF%E8%89%B2%E5%92%8C%E5%B9%B3]綠色和平[/url]之類的環境組織的反對,他們認為ITER項目是「瘋狂而愚蠢的行為」[1]並宣稱「核聚變擁有核電站所有隱患,包括產生核廢料以及核泄漏的風險」。

     

    [url=/wiki/2006%E5%B9%B4]2006年[/url][url=/wiki/5%E6%9C%8824%E6%97%A5]5月24日[/url][2],參加這一項目的歐盟、美國、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印度7方代表草簽了一系列相關合作協議,標誌著這項計劃開始啟動。歐盟承擔50%的費用,其餘6方分別承擔10%,超出的10%用於支付建設過程中由於物價等因素造成的超支。[url=/wiki/11%E6%9C%8821%E6%97%A5]11月21日[/url][3],參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爐計劃的7方代表在[url=/wiki/%E6%B3%95%E5%9B%BD%E6%80%BB%E7%BB%9F%E5%BA%9C]法國總統府[/url]正式簽署了聯合實驗協定及相關文件。

     

    [url=/wiki/2007%E5%B9%B4]2007年[/url][url=/wiki/9%E6%9C%8824%E6%97%A5]9月24日[/url]中國作為第七個參與國批准了該協定,這意味著三十天後即[url=/wiki/2007%E5%B9%B4]2007年[/url][url=/wiki/10%E6%9C%8824%E6%97%A5]10月24日[/url]開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爐合作協定正式開始實施,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組織也於當天正式成立。

     

    [[url=/w/index.php?title=%E5%9B%BD%E9%99%85%E7%83%AD%E6%A0%B8%E8%81%9A%E5%8F%98%E5%AE%9E%E9%AA%8C%E5%8F%8D%E5%BA%94%E5%A0%86&action=edit&section=3]編輯[/url]] 成員

     

    [[url=/w/index.php?title=%E5%9B%BD%E9%99%85%E7%83%AD%E6%A0%B8%E8%81%9A%E5%8F%98%E5%AE%9E%E9%AA%8C%E5%8F%8D%E5%BA%94%E5%A0%86&action=edit&section=4]編輯[/url]] 當前成員

     
       
    •  [url=/wiki/%E7%BE%8E%E5%9C%8B]美國[/url]
    •  
    •  [url=/wiki/%E6%AD%90%E6%B4%B2%E8%81%AF%E7%9B%9F]歐洲聯盟[/url]
    •  
    •  [url=/wiki/%E4%BF%84%E7%BD%97%E6%96%AF]俄羅斯[/url]
    •  
    •  [url=/wiki/%E5%A4%A7%E9%9F%A9%E6%B0%91%E5%9B%BD]南韓[/url]
    •  
    •  [url=/wiki/%E6%97%A5%E6%9C%AC]日本[/url]
    •  
    •  [url=/wiki/%E5%8D%B0%E5%BA%A6]印度[/url]
    •  
    •  [url=/wiki/%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中華人民共和國[/url]
    •  
     

    [[url=/w/index.php?title=%E5%9B%BD%E9%99%85%E7%83%AD%E6%A0%B8%E8%81%9A%E5%8F%98%E5%AE%9E%E9%AA%8C%E5%8F%8D%E5%BA%94%E5%A0%86&action=edit&section=5]編輯[/url]] 地點

     

    [url=/wiki/2005%E5%B9%B4]2005年[/url][url=/wiki/6%E6%9C%8828%E6%97%A5]6月28日[/url],參與實驗項目的[url=/wiki/%E4%B8%AD%E5%9B%BD]中國[/url]、[url=/wiki/%E4%BF%84%E7%BD%97%E6%96%AF]俄羅斯[/url]、[url=/wiki/%E6%AC%A7%E7%9B%9F]歐盟[/url]、[url=/wiki/%E9%9F%A9%E5%9B%BD]韓國[/url]、[url=/wiki/%E7%BE%8E%E5%9B%BD]美國[/url]、[url=/wiki/%E6%97%A5%E6%9C%AC]日本[/url]在俄羅斯[url=/wiki/%E8%8E%AB%E6%96%AF%E7%A7%91]莫斯科[/url]最終簽訂協議,決定在法國南部[url=/wiki/%E6%99%AE%E7%BD%97%E6%97%BA%E6%96%AF-%E9%98%BF%E5%B0%94%E5%8D%91%E6%96%AF-%E8%93%9D%E8%89%B2%E6%B5%B7%E5%B2%B8%E5%A4%A7%E5%8C%BA]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url](Provence-Alpes-Côte-d'Azur)的[url=/w/index.php?title=%E5%8D%A1%E8%BE%BE%E6%8B%89%E8%88%8D&action=edit&redlink=1]卡達拉舍[/url](Cadarache,位於[url=/wiki/%E9%A9%AC%E8%B5%9B]馬賽[/url]附近)建造實驗反應爐。

     


    ITER將使用環形加速器產生溫度超過10億[url=/wiki/%E6%91%84%E6%B0%8F%E5%BA%A6]攝氏度[/url]的氫[url=/wiki/%E7%AD%89%E9%9B%A2%E5%AD%90]電漿[/url]體,它將產生大約5億瓦(500,000,000[url=/wiki/%E7%93%A6%E7%89%B9]瓦特[/url])的核聚變能量,維持大約500秒。相比較而言[url=/w/index.php?title=%E6%AC%A7%E6%B4%B2%E8%81%94%E5%90%88%E7%8E%AF%E5%BD%A2%E5%8A%A0%E9%80%9F%E5%99%A8&action=edit&redlink=1]歐洲聯合環形加速器[/url](Joint European Torus,JET)的紀錄不過是1600萬瓦維持了不到1秒。ITER將不會(直接)產生電力。

     

    [[url=/w/index.php?title=%E5%9B%BD%E9%99%85%E7%83%AD%E6%A0%B8%E8%81%9A%E5%8F%98%E5%AE%9E%E9%AA%8C%E5%8F%8D%E5%BA%94%E5%A0%86&action=edit&section=7]編輯[/url]] 遠景

     

    ITER是介於當前的電漿物理研究和未來的核聚變發電站之間的一個試驗性步驟, 它將為在[url=/wiki/2015%E5%B9%B4]2015年[/url]建設第一座可商業運行的電漿發電設備做好技術準備.

     

    這個計劃在它30年的運轉周期里預料會耗費大約100億[url=/wiki/%E6%AC%A7%E5%85%83]歐元[/url], 因此該項目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繼[url=/wiki/%E5%9B%BD%E9%99%85%E7%A9%BA%E9%97%B4%E7%AB%99]國際太空站[/url]之後第二昂貴的國際科學合作項目.

     

    與 ITER 同時運行的一個項目是 [url=/wiki/IFMIF]國際聚變材料放射測試設施[/url]項目 (International Fusion Materials Irradiation Facility). IFMIF 用來測試未來開發核聚變電站所要用的一些材料, 這些材料適合於在極端狀況下工作. ITER 還計劃建成一座能夠發電的示範性電站: DEMO 項目 ("demo" 在英語中有 "演示" 的意思). 此後, 一座原型電站將首次進行商用發電.

     

    [[url=/w/index.php?title=%E5%9B%BD%E9%99%85%E7%83%AD%E6%A0%B8%E8%81%9A%E5%8F%98%E5%AE%9E%E9%AA%8C%E5%8F%8D%E5%BA%94%E5%A0%86&action=edit&section=8]編輯[/url]] 參考文獻

     
       
    1. ^ 盧蘇燕,開發新能源的國際熱核計劃開始啟動,新華網,2006年05月25日 00:04:31
    2.  
    3. ^ 盧蘇燕,國際熱核計劃聯合實驗協定正式簽署,新華網,2006年11月21日 22:05:59
    4.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09/04/10/on-fusion-power/

    癮科學:核融合

    文章分類: [url=/category/features/]特輯專欄[/url], [url=/category/misc-gadgets/]特色玩意[/url]


     
    就當這是科幻與現實的番外篇吧!只是好像核融合比較接近現實一點 :p。

    現代的核電廠使用的發電技術,稱為「核分裂」,是利用中子撞擊一顆重原子(通常為鈾或鈽)後,重原子會「分裂」成兩顆輕的原子,並在過程中放出能量。核融合則是相反的過程,將兩顆輕的原子核對撞後,形成一顆較重的原子,並在過程中放出能量。不論哪一種,能量的來源都是核反應的過程中減少的質量,透過愛老的著名公式 E=mc² 轉換。

    核分裂技術最早在 1940 年代初試驗成功,1954 年蘇聯就有第一個核能發電廠在運轉了。相較之下,核融合(亦稱核聚變)技術大約在 1950 年代初試驗成功,但直到五十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是個近在眼前,卻搆之不及的夢想。核融合技術到底是為什麼這麼吸引人?為什麼經過這麼久的研究還沒有個結果?
     


    太陽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核融合反應爐
     
    核融合的原理

    前面說過了,核融合是將兩顆輕的原子核對撞後,產生出一顆較重的原子(和其他粒子),並在過程中放出能量。這種反應是星球發光發熱的主要能量來源,也是氫彈威力比核分裂彈更大的主因。

    原子由帶負電的電子、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所組成,質子和中子在原子的中心組成原子核,電子則在外面繞圈圈。正常情況下,同樣帶正電的兩顆質子應該會互相排斥,但在原子核的那種超小的距離尺度下,另一種稱為「核力」的力量會強過電磁力,讓質子和質子(透過中子)可以黏在一起。

    要把兩顆原子核撞在一起(電子與核融合反應無關)是非常困難的:兩顆原子核同樣各自帶正電,因此實際上把兩個原子核撞在一起時,也會有一股相斥的電磁力必須要克服,直到兩顆原子核近到核力的影響大於電磁力時,兩顆原子核就會「啵」的黏在一起,核融合就發生了。

    核融合的困難

    要如何克服原子核間相斥的電磁力,就是核融合至今還在實驗階段的主因。在太陽內部和氫彈這兩個已知的範例中,都是靠加熱反應的物質到極高的溫度(太陽是因為內部的高壓和持續的核融合反應,氫彈則是因為先引爆了一顆核分裂彈,使得核融合的環境能達成),使各別的原子核有足夠的動能穿過電磁力的壁壘(稱為庫侖障壁),靠近到核力可以發揮作用的距離。
    [圖]
     

    在反應爐中產生這種超級高熱,以維持核融合反應的發生,是目前兩種最可行的方法中,看起來比較有希望的核融合方法。利用甜甜圈型的電磁場,可以將帶正電的原子核(電子因為高熱已經被扯離原子核,形成電漿)封閉在反應爐環狀部份的中心,並且發生反應。這種反應爐的技術挑戰在於高溫的維持 -- 理論上反應爐「點火」(提供初期的能量,直到核融合反應能發生)後,核融合反應的能量之大,應該要能在維持高溫之餘,還要有額外的能量供給出來。但目前為止的試驗爐最高輸出能量只能達到輸入能量的 70%,自然無法維持核融合反應。剛開始興建的 ITER 實驗反應爐預計 2018 年完工,綜合了以往各反應爐的經驗,預計將首度達成輸出大於輸入的目標,並且維特點火時間至少 400 秒。最終 ITER 或許可以達成輸出能量為輸入能量的 5~10 倍,並點火 1000 秒,但即使如此,仍不足以商業運轉 -- 要等到再下一代的 DEMO,達成輸出為輸入能量的 25 倍以上,才有可能做為經濟的發電方式被人們利用。

    另一種可行的方式,是利用鐳射來進行核融合,稱為 ICF。燃料會被做成針頭大小的小彈丸,並由四面八方發射鐳射到這個目標上。當鐳射射到燃料丸的表面時,會瞬間引爆燃料丸的外殼,爆炸產生的震波如果能均勻而且同步的從彈丸的表面傳到彈丸內部,就能壓縮最核心的燃料到能引發核融合反應的程度。核融合反應一旦發生,連鎖反應就能將燃料丸剩餘的部份燃燒一空,產生大量的能量。一直以來,用這種方式進行核融合都很失敗,因為引爆燃料丸需要多個鐳射束精確的同步點燃燃料丸,但最近在鐳射技術上的發展讓美國對鐳射核融合的興趣再度大增。即將完工的 NIF 就是第一個有會達成點火的鐳射式核融合反應爐,預計 2009 啟用,2010 年就可以知道這種方式到底有沒有前途了。下一代的系統是歐洲預計 2010 年開始興建的 HiPER,因為使用低能量的鐳射,有可能為商用運轉的 ICF 鋪路。

    核融合的燃料

     

    D-T 反應
     

    任何輕原子核理論上都能撞在一塊產生能量,但原子序愈高的元素(即質子愈多),原子核間的排斥力就愈大,引燃的條件也就愈苛刻,所以大部份的研究都放在最輕的幾種元素上。最有前途的燃料組合有三種,分別稱為 D-T、D-D 和 p-11B 反應。

    D-T -> 4He + n

    D-T 反應的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一顆質子一顆中子)和氚(一顆質子兩顆中子),反應之後會產生氦、一顆中子和能量。D-T 反應是目前所有核融合反應中最有前途的一個,因為它的反應溫度最低,比較容易達成。兩種原料中,氘是一種穩定存在於自然的物質,海裡就有一大堆,但氚因為是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只有 12.32 年,因此自然中含量極其稀少,必需要靠鋰的核滋生反應來取得。這使得 D-T 反應仍然會受到鋰來源的限制,但估計燃料來源至少可以撐個 5000 年沒問題。D-T 反應還有一些安全上的問題,等一下會再另外說明。

    D-D -> T + p
        ->3He + n

    D-D 反應是拿氘和氘反應,因此燃料來源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D-D 反應有兩種不同的反應式,一共會產生氚、氦-3(少一個中子的氦同位素)、質子和中子,當中氚還可以再和氘進行 D-T 反應。可惜和 D-T 反應相比,D-D 反應需要 D-T 反應 30 倍的能量密封性(因為反應所需的溫度高很多),而且產生的能量也比 D-T 反應少 68 倍。

    p-11B -> 3 4He

    p-11B 反應是拿質子去撞硼最常見的同位素硼-11,產生三個氦原子核。這種反應的特色是沒有中子的產生,但反應所需的溫度約是氫同位素反應的十倍,產生的能量卻只有氫同位素的 1/2500,因此之前提過的兩種核融合反應方式,都不再適用。

    核融合的危險

    常有人說核融合是安全、乾淨的能源,其實並不儘然。核融合反應爐確實不可能發生像核分裂反應爐那樣的大規模融爐和輻射外洩事件,因為發生核融合的條件實在太苛刻了。以磁場限制型核融合反應爐來說,只有磁場稍有不穩定,反應爐內的燃料就會立即喪失反應能力,反應爐也會立即熄火。可以說目前開發核融合發電的所有困難點,正是未來核融合爐使用時的保障。

    但另一方面,使用的原料是不是安全,又是另一個問題了。氚之前說過了,是一種放射性物質,如果外洩到了大氣中,一樣會有幅射汙染的危險。但還好的是,氚的半衰期只有 12 年,和核分裂原料動軋數百萬年的半衰期相比,對環境來說是安全很多。

    此外,核融合產生的中子因為不帶電荷,因此不能被留在電場中。這些高能的中子會撞擊反應爐周邊的材料,久而久之,有一定的機會將周圍的的材料轉變成輻射廢棄物(這就是為什麼 p-11B 反應也在研究之列的原因)。目前有不少和反應爐同步進行的研究,是在於採用什麼樣的材料能減少輻射廢棄物的產生,不過往好處想,再慘也不會比現有的核分裂反應爐慘啦 XD。

    結語

     

    懷念的核融合發電廠...
     

    小薑還記得模擬城市裡,核融合反應爐是在 2050 開始可以興建的。在真實世界中,要能讓核融合從 2050 年起為人類服務,是很拼的 -- 如果一切順利,經費沒有短缺、ITER 興建沒有延誤、ITER 實驗順利、DEMO 準時開工...或許 2050 年時可以讓 DEMO 運轉。但核融合技術的開發花去的資源遠超過之前的任何一個科學計畫,包括大型離子撞擊器(據估計以目前原料上漲的趨勢,ITER 的造價會超過 LHC),但相較於「為了科學的進步!」這樣空洞的口號,顯然「為了無窮無盡的便宜能源!」更能吸引研究經費,所以小薑並不懷疑人類終究會有以核融合為主,風力、太陽能為輔的一天的到來。

    只是不知道我看不看得到那天而已...


     
     
    ※ 編輯: ott 時間: 2017-06-09 12:10:59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326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
    看板名稱: 確定(Enter) 取消(Esc) 搜尋(Space)
    查詢帳號: 確定(Enter) 取消(Esc) 搜尋(Space)
    搜尋: m)m文 b)進板 c)未分類 a)作者 /)標題 q)取消?[q]

    搜尋 送出(Enter) 取消(Esc)

    回覆文章至: f)看板 m)作者信箱 b)兩者皆是 q)取消?[f]
    要引用原文嗎? y)引用原文 n)不引用 a)全部回覆 r)複製原文 q)取消?[y]
    轉錄本文章於看板: 1)使用連結 2)使用複製 q)取消 ?[1]
    轉寄至站內信箱於使用者: 確定(Enter) 取消(Esc)
    轉寄至站內信箱於使用者: 確定(Enter) 取消(Esc)
    修改文章標題為: 確定(Enter) 取消(Esc)
    修改文章標題為: 確定(Enter) 取消(Esc) 全部(a)

    確定要刪除這篇文章?(可按大U救回) 確定(Enter) 取消(Esc)

    刪除理由:

    確定(Enter) 取消(Esc)
    加到這個分類: 確定(Enter) 下一層(→) 回上層(←) 取消(Esc)
    你覺得這篇文章: 1)真讚 2)真瞎 q)取消?[1] (再選一次即可收回)
    你覺得這篇文章: 1)值得推薦 2)表示反對 3)單純註解 q)取消?[3]
    guest
    預覽(Enter) 取消(Esc)
    上傳圖片
    按ctrl+Enter可輸入下一行。
    guest
    確定要送出? 確定(Enter) 取消(Esc) 繼續(e)
    搜尋: 送出(Enter) 取消(Esc)

    ▏▎▍▌▋▊▉ 請按任意鍵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