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ott
作者 ott (寶貝)
標題 楊業的身世 楊家將的真實歷史(上)
時間 2012年03月20日 Tue. PM 02:15:41




 


顧正秋四郎探母二.wmv - YouTube
這是顧正秋女士, 60歲的時候在台北國軍文藝中心的公演

 
 





京剧《四郎探母》见娘之一见娇儿泪满腮 - YouTube
京剧《四郎探母》见娘之一见娇儿泪满腮,于魁智-杨四郎,郭瑶瑶—佘太君 杨四郎和佘太君15年后母子相见。一见娇儿泪满腮为京剧老旦行的经典唱段。 一见娇儿泪满腮,点点珠泪洒下来。 沙滩会,一场败,只杀得杨家好不悲哀。 尔大哥长枪来刺坏;尔二哥短剑下他命赴阴台;尔三哥马踏如泥块; 我的儿你和八弟就失落番邦,一十五载未曾...

 



楊繼業→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都在防守西夏)→隔了數代楊再興(隨岳飛抗金)→又隔數代楊鐵心→楊康(楊家唯一的敗家子)→神鵰大俠楊過。



[圖]
 






   
 

http://tw.myblog.yahoo.com/70351069/article?mid=183&prev=215&l=f&fid=17

楊業的身世 楊家將的真實歷史(上)

分類:名將
2007/10/10 16:31


楊家將的真實歷史 ◎資料來源:楊芷華

楊業的身世 楊家將的真實歷史


[圖]
 




北宋名將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被稱為「楊家將」,首見於宋末遺民徐大焯的《燼餘錄》。但楊家將的英雄事跡,早在楊文廣還活著的時候,已遍傳天下,有口皆碑。宋仁宗皇祐三年(一○五一年)歐陽修給楊業的侄孫楊棋寫的墓志銘中,有一段極其重要的敘述:

「君之伯祖繼業,太宗時為六州觀察,與契丹戰歿,贈太師中書令。繼業有子延昭,真宗時為莫州防禦使。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文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

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關於楊家將歷史事跡的最早文字記錄。

到了南宋,面臨民族多難之秋,百姓越加緬懷楊業祖孫三代的英雄業績。在長期的民間口頭傳說過程中,楊家將故事以歷史真實為基本線索,逐漸演變成英雄傳奇。但在南宋盛極一時的「說話」當中,楊家將故事僅留下兩個目錄:〈楊令公〉、〈五郎為僧〉。有幸的是,《燼餘錄》粗略記錄了「楊業幽州救駕」的故事,這是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用文字記錄的一個楊家將傳說故事。

此後,歷經元明清三代幾百年,通過戲曲演出和小說創作,楊家將故事越加朝著浪漫主義色彩的方向發展。廣大群眾懷著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像,創造出扣人心弦的楊家將傳奇故事,塑造出光爛奪目的楊家將傳奇人物。由祖孫三代的歷史事跡,演化成五代幾十人的整個家族的英雄故事。特別是楊家將故事中的小輩英雄楊宗保、楊文廣,楊門女將佘太君、穆桂英,燒火丫頭楊排風……,他們以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扎根在老百姓心中。為了維護祖國的完整統一,楊家將父死子繼,兄死弟代,夫死妻替,男女老少,前仆後繼,代代相傳,綿延不絕。

從歐陽修寫的楊棋墓志銘算起,楊家將故事流傳至今已有九百餘年的歷史。為了深入考察楊家將故事的源流和演變,有必要首先澄清楊家將的歷史真實面貌,為系統全面研究楊家將戲曲、小說奠定基礎。

《宋史》卷二七二〈楊業傳〉稱:楊業的父親楊信「為漢麟州刺史」,世居麟州,成為地方豪強。據楊棋墓志銘,楊信的長子為楊業,次子為重勛(又名重訓、崇勛)。楊業自小隨父在麟州生活,「弱冠事劉崇」。當時劉崇為後漢河東節度使,據守太原,尚未稱帝。《宋史》卷四八二〈北漢劉氏世家〉載:

「繼恩本姓薛。父釗,娶崇女,晉初為護聖營卒」,薛釗死,「繼恩時尚幼,漢祖令鈞養為子,遂冒姓劉。」

「繼元本姓何。初,薛釗死,崇以女再妻何氏,生繼元。何死,鈞亦養繼元為子。」故知劉鈞無子,劉崇命收兩個外孫為己孫。楊業事劉崇,賜姓劉,名繼業,亦作為劉崇收養的諸孫。他與北漢三主——劉崇、劉鈞、劉繼元就不是一般君臣關係。

查《資治通鑑‧後漢紀》,劉崇於天福十二年(九四七年)為後漢河東節度使。廣順元年(九五一年)後漢滅,後周立,劉崇才於晉陽自立為北漢。楊信此時已歸周,不可能將長子出繼給後周的世仇劉崇作諸孫。故推知楊業出事劉崇在九四七年——九五○年之間。

楊信出於什麼原因要將長子出事劉崇?現無史料可查,但從次子重勛的遭遇,或可找到原因。《資治通鑑‧後周紀》載:楊信歸周未久,便去世。因長子楊業早已出事劉崇,無法返麟州繼父業,故「子重訓嗣,以州降北漢」。廣順二年(九五二年),麟州「為群羌所圍」,重勛又歸周,「求救於夏、府二州」。顯德四年(九五七年),「北漢麟州刺史楊重訓,舉城降,以為麟州防禦使」。可知重勛以「北漢麟州刺史」身分又一次降周,說明廣順二年歸周後,又曾再次降北漢。

楊重勛數年內多次反複於後周與北漢之間,說明麟州地處邊境,楊氏武裝力量不足以自保,故經常遭受群羌侵擾,備受各種政治勢力的逼迫。推測楊信也正出於這種難言的苦衷,為依附攀結強大的外援,以保存自身的勢力,才把長子楊業出事劉崇,留居太原。
楊業自乾祐三年(九五○年)至北漢滅亡(九七九年),事劉崇祖孫三代共二十九年。太原興國四年(九七九年)隨劉繼元歸宋,「複姓楊氏,止名業」。雍熙三年(九八六年)抗擊契丹戰鬥中,兵敗陳家谷,被生擒後,絕食而死。

楊業共有七子,除延玉隨父於陳家谷戰死外,餘六子在楊業死後,均受朝廷錄用。但《宋史》僅載六郎延昭事跡。延昭有三子,《宋史》又僅載第三子文廣事跡。延昭長子傳永,次子德政,名字獨見於曾鞏《隆平集》。

 楊業妻,折氏。據光緒續修《岢嵐州志》卷九《人物‧節婦》條:楊業「娶折德扆女」,「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

《宋史》卷二五二《折德扆傳》載:「折德扆,世居雲中」,「父從阮,自晉漢以來獨據府州」,歸周後,「父子俱領節鎮,時人榮之」。弟德願、子御勛、御卿、玄孫折克行均為武將。可知折、楊兩家同是山西人,折從阮與楊信同為地方豪強,府州與麟州又相鄰近。兩家都是武將世家,且折德扆比楊業大二十四歲,故德扆以女配楊業是可信的。這位將門之女折氏,就是楊家將故事中的佘太君。佘為折之誤。

文廣妻,慕容氏。慕容,番姓,屬鮮卑族。《保德州志》載:「文廣娶慕容氏,善戰。」據楊棋墓志銘,與文廣同輩的楊棋,亦娶慕容氏為妻。而文廣娶的這位善戰的慕容氏,就是楊家將故事中的穆桂英(但她的丈夫成了傳說人物楊宗保,楊文廣成了她的兒子)。穆為慕容之誤。由於婦女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地位極為卑賤,故史書不載折氏與慕容氏事跡。

楊業弟重勛在後周滅亡之後便歸宋,歐陽修在楊棋墓志銘中,詳細記敘重勛一支四代的情況:

「太祖時,為置建寧軍於麟州,以重勛為留後,後召以為宿州刺史保靜軍節度使。卒贈侍中。」重勛子光扆「以西頭供奉官監麟州兵馬,卒於官」。光扆長子楊棋,「生於將家」,「獨好儒學」,「初以父卒於邊,補殿侍。後用其從父延昭任,為三班奉職。累官至供備庫付使,階艮青光祿大夫,爵原武伯」。楊棋子楊畋,「賢而有文武材,今為尚書屯田員外郎,直史館」。
(上)




 
 



   
 

http://tw.myblog.yahoo.com/70351069/article?mid=183&prev=215&l=f&fid=17

楊業的身世 楊家將的真實歷史(下)

2007/10/10 16:32

楊業 (? ~986)
   
楊業,北宋名將,本名重貴,又名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北)人。原為北漢將領,屢立戰功。其父為後漢麟州(陝西神木)刺史,以武力雄踞一方,是地方實力派。年輕時以驍勇聞名,屢立戰功,被稱爲“無敵將軍”。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滅北漢,楊業歸宋,任右領軍衛大將軍、鄭州刺史等職。宋初,宋朝廷試圖用對遼戰爭的辦法收復燕雲十六州,楊業奉命駐守戴舟前綫,五年(980年),遼景宗率十萬大軍攻雁門。楊業率軍突襲遼軍,遼軍大敗而回。七年(982年)四月,遼軍分路攻宋,楊業統軍敗遼軍於雁門關下,斬遼兵三千人,俘萬餘人。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分三路攻遼,楊業與主帥潘美等連克雲、應、寰、朔四州。但東路宋軍於岐溝關大敗,遼軍乘勝大舉反擊,潘美、楊業等奉命掩護四州民眾後撤。楊業力主兵至應州,誘遼軍向東,以保障民眾沿石碣谷(今山西朔州南)南撤,並設弓弩手千人於谷口,騎兵居中接應,扼阻遼軍南下。但潘美與監軍王侁卻迫他率軍直趨朔州。楊業知此行必敗,出發前約定潘、王率軍於陳家谷口(今山西朔縣南)接應,而自率軍冒死迎擊敵軍,以掩護大軍及百姓撤退。但潘、王聞楊業軍陷入重圍,乃置楊業軍不顧,先行遁去。楊業死戰,突圍至陳家谷口,見無援軍接應,復率殘部與敵苦戰,終因寡不敵眾,負傷墜馬被俘,不食三日而死,所部幾無一人生還。楊業死後,宋廷聽信讒言,撫桖菲薄,指給他五品官應得的一半物品。後來得知楊業是絕食三日而死,非常壯烈,宋太宗才下詔表示痛惜,稱楊業“誠堅金石,氣傲風雲”,同時處罰潘美等。
--------------------------------------------------------------------------------
 
楊延昭 (958 - 1014)
   
楊延昭,本名延朗,幼隨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延昭為先鋒,十年二十九歲,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鬥愈勇,終于攻下朔州。其父 死,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契丹貴族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當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東),九月初,遼軍攻遂城,楊延昭等人飛書告急,請求增兵為援。河北大將傅潛畏怯不敢出,遂城遂為遼軍所困。於是,遂城城小無備,遼軍攻圍甚急。楊延昭雖指揮部隊將他們一次又一次打退,而由於蕭太后親臨城下,自執桴鼓督戰,矢飛如雨,危勢並不稍減。城中守軍不滿3000,眾心危懼,延昭則從容自若,悉發城中居民丁壯登城,被甲執械,日夜護守。一直堅持到十月間。時當初冬,本不甚冷,適值寒潮,氣溫驟降,楊延昭命城中軍民汲水澆灌城牆,一夜之間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遼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過遂城進攻別處。這次戰役結束後,楊延昭等即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特意召他詢對邊策,並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咸平四年冬,契丹再發兵寇邊,楊延昭與楊嗣共守保州,設伏兵於遂城西北之羊山,待遼軍攻城,即以少數騎兵自北誘之,且戰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盡殲遼軍。楊延昭以此功升任莫州團練使,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當地居民為紀念這一勝利,因改羊山為楊山,或曰「藏兵山」。
   
景德元年(1004年),遼聖宗、蕭太后率兵大舉南侵,一直深入到黃河北岸的澶州,宰相寇准信賴楊延昭等名將,力主抵抗。楊延昭當時上書建議,乘遼兵大舉南下之際,出兵取幽、易等州,但宋真宗根本沒有挫敗遼軍的信心,楊延昭的建議沒有被採納。澶淵之盟訂立後,楊延昭以為國恥,乃拒絕朝廷「勿傷北朝人騎」之命,與張凝、石普等痛殲遼軍游騎不止。及遼軍北退又不顧朝廷「勿追契丹」之命,獨率所部萬騎,進抵遼朝邊界,破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景德二年楊延昭升任莫州防禦使,並出知保州,後又任高陽關路副都部署,主持河北一線的邊防。
    楊延昭像他父親楊業那樣智勇善戰,能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愛戴,他前後守衛邊境20多年,威名也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稱之為「楊六郎」。他死後,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連敵方契丹人也舉哀致敬。有子三人:傳永、德政、文廣。
   
楊文廣(?- 1074)等又繼承其業,繼續抗遼。楊氏一門悲壯的抗遼故事,歷代流傳,至今不衰。
  
民間廣泛流傳的"楊門女將"的傳說,是以楊業一家忠烈勇武的事跡為基礎,逐步擴衍而成的。

 ◆全忠全孝的英烈世家 ◆作者與版本 ◆楊家將演義的價值
  
楊家將演義》是一部描寫北宋名將楊業一門五代忠烈事跡的小說,有關楊家將的故事雖流傳已久,甚至可說已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但是一般人對楊家將的事跡,大抵是從戲劇中得知,其情節難免為了遷就劇情而遭到刪改。為了讓有心了解楊家將故事的讀者有本可尋,本社出版了楊家將原著故事──楊家將演義,以重現楊家將故事的原貌。雖然《楊家將演義》不是史實而是小說,但以探究原委的精神而言,原著小說自然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楊家將故事從第一代的楊業〈即楊令公〉歸宋開始,即展開一場又一場可歌可泣的故事。楊令公遭潘仁美陷害,在狼牙谷撞李陵碑而死,長子淵平、次子延廣、三郎延慶,皆死於戰場;楊四郎為番兵所擒,後來在遼國暗助宋朝;楊五郎出家逃難;七郎遭潘仁美萬箭攢身而死,其慘烈直可謂驚天地,泣鬼神。至此,楊家僅存楊六郎接續血脈,再由楊宗保傳至楊文廣,承續祖先之餘烈,為大宋江山拋頭顱,灑熱血。
  
更難得的是,其間還寫到楊門女將不讓鬚眉的事跡,例如:穆桂英、琪八娘、瑛九妹、宣娘等。楊家一門五代,不分男女,皆為不世之英雄。最後寫至楊懷玉因不堪奸臣凌辱與殘害,舉家歸隱太行,恭耕田野。結束了楊家忠義的事跡,歷經六朝天子〈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其影響力之大,古今罕見。楊家將可謂國之柱石,換言之,沒有楊家將就沒有安定的大宋江山。
  
宋朝開國之初,太祖趙匡胤見五代軍人擁立將帥之風,妨害國家之安定,於是定下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壓抑武將的發展空間,雖使宋朝文風大盛,卻也使國勢積弱不振,屢遭外族侵凌而無力抵抗。此時如果沒有這些良將保衛國家,大宋江山早已成為外族的囊中物了。可悲的是,武將常受文官的掣肘與陷害,往往抑鬱不得志,甚至隨時可能遭到殺身之禍。楊家身負抗遼保宋的大任,自然也不例外。歷代都難逃奸臣的迫害,從潘仁美、王侁、王欽、謝金吾、狄青以及張茂,皆無所不用其極的想打倒楊家將,楊家眾將也數次險遭抄家拆屋的命運。
  
所幸尚有一些忠貞之士鼎力支持,才使楊家將的英勇事跡得以代代相續。其中代表人物有八大王、寇準、包拯、以及後來的周王。使讀者在觀賞本書之餘,除了有感於楊家為朝廷出生入死,卻換來奸臣陷害,人君何其不明,天道何其不彰。道盡忠臣的淒涼與辛酸;更讓人切齒深恨奸臣殘害忠良。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歷史演義小說。讀者不僅讚嘆楊家將的忠義,楊家眾將更是個個身懷絕藝,楊令公勇猛過人,六韜三略無一不精。楊六郎更是武藝超群,以其勇猛與智慧收伏山野強寇,使其為國家出力。楊宗保、楊文廣更得神人傳授仙術。除了楊家將之外,還有些值得一提的人物,如膽大心細的孟良;勇猛樸實的焦贊,以及岳勝的驍勇,使《楊家將演義》更加生動活潑。
 
  
目前有關楊家將的故事至少有二種版本,一種是十卷五十回的《北宋志傳》,一種是八卷五十八回的《楊家府通俗演義》。北宋志傳的前十五回主要在描述呼延贊的故事,十六回以後才是寫楊家將的事跡,而且只寫到楊宗保平定西夏。《楊家府通俗演義》從楊令公開始寫起,直到楊懷玉舉家上太行,全書自始至終,都以楊家將為主,故事也較齊全,因此選擇以《楊家府通俗演義》(即楊家將演義)為本。
  
至於《楊家將演義》的作者,根據現存最早的萬曆三十四年刊本,署名「秦淮墨客編輯‧楊家演義‧臥松閣藏版」全書五十八回,正文前也有「萬曆丙午長至日秦淮墨客書」的序,並題為「楊家府通俗演義序。」由此可知,作者為秦淮墨客。至於秦淮墨客是何許人?據推論應該是紀振倫的別號,據考證,紀振倫為明代中期的戲曲家。生卒年不詳,修改了眾多戲曲,今存傳奇《折桂記》、《紅梅記》、《西湖記》等,以及小說《楊家府通俗演義》。
楊家將的故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其主要是因為如此一門忠烈,五世為將的世家,實在罕有,加上其中增添了不少想像。雖然史實記載中少了楊宗保和楊懷玉這二代,只有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其中許多情節更是作者虛構的,例如木桂英掛帥,楊五郎五台山出家,以及十二寡婦出征等事,皆於史無徵。但是並不因此而影響後世對楊家的崇敬。反而使楊家將的故事更加具有傳奇色彩。
  
北宋歐陽修在楊使君墓誌銘中有提到楊家:「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由此可知,楊家將的故事早在歐陽修時就已普遍流傳在街頭閭巷了。其後由於宋元說話風氣十分盛行,楊家將的故事自然成為說書人最好的題材。時至今日,更由於科技發達,使楊家將與楊家女將的故事經由電子科技呈現在大眾眼前,若能有一本原著在手,相互參照之下,絕對會有不同的收獲。
_TOP
《概說》《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楊家將演義》
《說唐演義》《狄公案》《大明英烈傳》 《兒女英雄傳》
《乾隆下江南》《狄青演義》 《飛龍全傳》 《楊乃武與小白菜》

《封神演義》
細數歷朝英雄,誰如楊家眾將?
一門忠烈,五世為將。
且看本書如何重現當年事。
資料來源:
http://www.youshow.org.tw/more.asp?name=andyad40421688&id=4050 



 
 






   
 
http://www.wretch.cc/blog/ajuxjru/1165742 

     

在「射鵰英雄傳」第一回「風雪驚變」裡,楊過祖父楊鐵心郭靖爸爸郭嘯天在家中喝酒,巧遇全真七子中的邱處機,不打不相識之中,楊鐵心使出家傳絕學「七十二路楊家槍法」,以及絕招「回馬槍」。


原文摘述如後:


楊鐵心怒極,那裡還忍耐得住,抄起靠在屋角的鐵槍,搶到門外雪地裡,叫道:「來來來,教你知道楊家槍法的厲害。」


楊鐵心在這桿槍下曾苦下幼功,深得祖傳技藝。要知楊家槍非同小可,當年楊再興憑一桿鐵槍,率領三百宋兵在小商河大戰金兵四萬,奮力殺死敵兵二千餘名,刺殺萬戶長撒八孛堇、千戶長、百戶長一百餘人,其時金兵箭來如雨,他身上每中一枝敵箭,隨手折斷箭桿再戰,最後馬陷泥中,這才力戰殉國。金兵焚燒他的屍身,竟燒出鐵箭頭二升有餘。這一仗殺得金兵又敬又怕,楊家槍法威震中原。


楊鐵心雖然不及先祖威勇,卻也已頗得槍法心傳,只見他攢、刺、打、挑、攔、搠、架、閉,槍尖銀光閃閃,槍櫻紅光點點,好一路槍法!


抗金名將楊再興是楊鐵心的先祖楊再興是楊宗保的後人楊宗保又是楊繼業的孫子


後山老令公楊繼業首創「天波府」,楊門虎將的傳說在北宋可是赫赫有名,「天龍八部」裡面丐幫長老「吳長風」就因傳遞軍情有功,從楊家將手中得到一面「記功金牌」,老令公的七個兒子也是個個有名,血戰沙場,排名一、二、三、七諸位一戰身死,四郎身陷番幫有名劇「四郎探母」傳世,五郎兵敗出家,在五臺山當了和尚,還以楊家槍法為根基創出了有名的「五郎八卦棍」,楊六郎(楊延昭)繼父業鎮守邊關防守西夏,兒子楊宗保(娶穆桂英),孫子楊文廣,這一段故事在「五虎平西」狄青的故事中都有敘述。


楊繼業→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都在防守西夏)→隔了數代楊再興(隨岳飛抗金)→又隔數代楊鐵心→楊康(楊家唯一的敗家子)→神鵰大俠楊過。





其實還有一個號稱楊家後人卻混到梁山泊落草為寇的「青面獸楊志」,在水滸傳中出現過。 


                       


 
 



[圖]
 




[圖]
 












※ 編輯: ott 時間: 2017-12-18 12:53:56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779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