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s By Dre Color Commercial - YouTube
Lil Wayne, 2 Chainz, Machine Gun Kelly, Azealia Banks, Will.I.Am, Skylar Grey, Lebron James

 


   


 
#SoloSelfie - The Selfie Reinvented | Beats by Dre - YouTube
The Selfie has been reinvented. Enter Solo Selfie or #SoloSelfie—a new movement of self-expression. Share yours and tell the world your story.

 

 



       
     
   
 














發佈時間:2012-11-21
Lil Wayne, 2 Chainz, Machine Gun Kelly, Azealia Banks, Will.I.Am, Skylar Grey, Lebron James






 
 
 

[圖]
 







[圖]
 



[圖]
 




[圖]
 











   
   
     
   
 


http://www2.erji.net/read.php?tid=685886

【筆耕翻譯組】【內耳式耳機基本使用指南】


譯者的話 :

首先感謝大家壇的管理者,以及眾多朋友,前輩長期以來對我們“筆耕翻譯組”的支持。 我們一直認為翻譯工作其實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我們翻譯文字,而你們可以對我們的文字進行評價。 從這一點出發,這次的帖子採用了投票貼的形式發表。 歡迎大家對我們的工作進行評價!

其次,選這篇文章做翻譯也是有我們苦衷的,前段時間看到壇子裡有朋友帶內耳式耳機導致了耳朵發炎的情況,而且還不止一個。 當時就想,內耳式耳機是不是真的不安全,或者我們需要更專業的佩戴以及使用指南,從這個目的出發,我們從HEAD-FI找到此文,獻給大家! 祝大家:健康,開心的用內耳式耳機。

翻譯:SEAsonSolt校譯:garyvictor, SEAsonSolt

本譯作僅為學習/討論用,無任何商業目的,譯者不承擔連帶法律責任,原文著作權歸原文作者所有,譯者保留譯文著作權。 複製、引用或轉載譯文前請與譯者聯繫,請勿未經授權使用本作品。

譯者E-mail: 474203522@qq.com




正文





內耳式耳機基本使用指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責聲明:這份指南可能包含一些我並不知道的錯誤。 它只是給剛進入入耳世界的新手提供一個大致的說明。 如果您在本指南中發現任何錯誤,還請不吝指教。 同時,要注意的是,這份指南中的一些信息是從 Etymotic , Shure , Headwize , Headroom , Wikipedia website 等網站複製、或修改而來的。 我並沒有整篇的引用他們的文字,不過我還是把原始網頁的鏈接列在文章末尾,這些網上提供的信息是免費的。 謝謝!


另外,我亦將此文置於我的博客之中: http://www.inearmatters.net/2008/11/basic-guide-to-in-ear-canalphones.html (譯者註:鏈接已失效)


l 您沒有時間閱讀? 好吧,您可以從這裡下載 PDF 格式的文檔: http://www.mediafire.com/?flzydzjiw30 (譯者註:已經失效)。




l 什麼是內耳式耳機?

內耳式耳機,又名耳道式耳機、內耳式耳塞、或者內耳式監聽器(即 IEM 的英文全稱: In-Ear-Monitor ),是一種用在人體聽覺器官內部的耳機,根據其設計,會在使用時會密封住使用者的耳道。 這種密封性大體上提供了兩種功能:( 1 )降低外界噪音對音樂的干擾。 ( 2 )提供的一個封閉的環境,大大減少了漏音。 【譯者補充:從實用角度來說即 -- ( 1 )在嘈雜的環境下;可以用比較低的音量不受影響的欣賞音樂。 ( 2 ) a :加大低頻的質感和量感; b :增加對音樂細節的表現】這些耳機的導管將會與耳套相連插入耳道的前半區,從而創造一種密封的聽力環境。 而許多高檔的內耳式耳機甚至會為顧客定制耳膜,以提供最佳的舒適度和完美的隔音效果。


問題引入:

到底叫做 內耳式耳機( canalphone ) 還是 入耳監聽器( IEM )?

因為出色的攜帶性,高素質的聲音表現與優秀的隔音效果,特殊定制的內耳式耳機( canalphone )(通常是為顧客定制的耳膜)很早之前就 ​​與音樂家們和調音師們一起在舞台上出現了。 這些內耳式耳機( canalphone )分無線和有線兩種類型,都是內耳式監聽系統( In-Ear-Monitor-System , IEMS )的一部分。 為了命名的簡便,在這個系統( In-Ear-Monitor-System , IEMS )中使用的內耳式耳機就被稱作“入耳監聽器”了。 此後,隨著內耳式耳機生產為普通消費者敞開大門(例如歷代 IPOD ),“內耳式監聽器( IEM )”這個詞也流行起來了,並且取代了“內耳式耳機( canalphone )”這個名字所指代的所有產品。 其實從技術角度來說,只有“入耳監聽系統裡( IEMS )”的“內耳式耳機( canalphone )”才可以叫做“內耳式監聽器( IEM )”。 但是,既然沒有人對“內耳式監聽器( IEM )”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並且這項技術也是普通消費者可以輕易使用的,這種叫法也就被大家所認可了。 有的時候“內耳式監聽器( IEM )”也會用來專指那些高端的內耳式耳機( canalphone )。 在這個前提下,本文將稱所有的“內耳式耳機( canalphone )”稱為“內耳式監聽器( IEM )”。 【譯者的話: 1 )其實在國內,大部分朋友喜歡稱之為內耳式耳塞,但是由於各種百科字典收錄均是“內耳式耳機”這個說法,本文從嚴謹角度可以採用了後者。

2 )至於“內耳式監聽器( IEM )”,其實國內還是統一稱之為“內耳式耳機”。 這些詞彙的變化其實包含了西方語言進化的內涵,能反應一種西方文字文化的發展過程,然而對於我們來說,一個“內耳式耳機”就已經可以了,“內耳式監聽器”實在是故弄玄虛,從這個角度出發,本文譯者在一般情況下均採用“內耳式耳機”這個說法】


 
[圖]


[內耳式耳機的基本組成]  



IEM/canalphone 可以叫做 earbud 嗎?
不可以, IEM 和 earbud 指代是兩種不同的耳塞。 。
內耳式耳機有些時候人們也泛稱為耳塞。 它指代那些小的足以塞進耳朵裡的耳機。 有兩個主要類型: earbud (非內耳式) 和 canalphone (內耳式)。




 
[圖]
 

[ 各種類型 earbud 的圖片 ]




Earbuds 是戴在耳朵的開放處的,通常在耳道之外。 他們可以通“頭箍”或者“耳掛”的形式來增加佩戴的舒適度,但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深入耳道,所以自然的也不會形成那種密封的聽力環境。




[圖]


[ 各種類型 IEM 的圖片 ]  





相對而言, canalphones /IEM 則部分的插入到耳道內,從而創造了密封的聽力環境 ( 原因參見前文 ) 。
之所以很多網站誤會將 IEM 標為 earbud ,是因為他們並沒不知道這一層差異。


為什麼是被動降噪而非主動降噪?
和內耳式耳機相比,儘管主動降噪耳機在體積上更大,但還是沒有提供更好的降噪效果。 而且人們通常認為很多降噪耳機的聲音素質頂多算二流(和你為之支付的價格相比)。 與之相對,內耳式耳機在體積更小的同時並不會犧牲音質。


下面就是在弗吉尼亞科技大學聽力實驗室得出的關於主動降噪耳機被動降噪耳機(內耳式耳機)的具體成績對比。 Shure 的內耳式耳機在這次測試中達到了 29dB ~37dB 的隔音量,而主動降噪耳機的表現則不如人們所想的那樣好了:
Bose QC2 : 20dB ( 能隔離 77% 的環境噪音)
森海塞爾 PXC-250 : 11dB ( 能隔離 58% 的環境噪音)
Sony MDR-NC20 : 8dB (能隔離 40% 的環境噪音)


發音單元


內耳式耳機主要有兩種形式的發音單元:動圈式和動鐵式。


[圖]
 

[動圈單元照片]

 



動圈單元常常用於入門級的內耳式耳機,因為他們簡單實用且價格較低(相對於動鐵單元)。 單元直徑一般為 8mm-16mm 。 眾所周知,動圈式發音單元在發音過程中能帶動較多空氣振動,因此他們能發出更多的低頻。 更多的空氣振動意味著更有力的低頻,而我們實際“感覺”到而非聽到的卻往往是更多的“低檔”的低頻。 動圈單元最大缺點在於體積過大。 對於許多著名的耳機廠商來說,他們並不在意這個缺點,照樣採用動圈式發音單元製作內耳式耳機,因此,如果音質是你的首選,還是盡量不要購買這些耳機(譯者註:這篇文章完成於 08 年 3 月,當時 IE8 , EX700 還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為 Head-Fi 裡的一些老燒接受,作者這樣的言論也是有原由的,不過還望大家批判 ​​性的對待)。 當然 , 也有一些內耳式耳機廠商專注於生產高檔的動圈內耳式耳機。 其中最耀眼的恐怕要數“ Future Sonics ”了,這家公司也是最早的內耳式耳機生產商之一。



[圖]
 
[動鐵單元圖片]




動鐵式發音單元。 得益於動鐵單元嬌小的身材,你很容易發現很多內耳式耳機生產商會在每一邊耳機裡集成 2 到 3 個發音單元。 通過多集成至少一個低頻發音單元,多單元的入 ​​耳式耳機往往會比單單元的入 ​​耳式耳機提供更好的低頻(當然不是絕對的)。 在比動圈單元(通常是劣質的低頻)發音帶動的空氣振動少的情況下,多動鐵單元分頻技術的使用部分解決了低音的問題。 而動鐵單元的缺點就是其較高的價格。


還有一些“混血”內耳式耳機(比如 UE Super. fi 5EB ),為了同時擁有兩者的優點,同時集成了動圈單元和動鐵單元。 然而,對這種內耳式耳機的評價通常是眾口不一的。
更多信息,請訪問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adphones 


選擇正確的耳套



[圖]


[各種各樣的耳套]  

 


內耳式耳機通常可以見到三種耳套:軟塑套(又可以叫做“帽子式”,“套頭”式,常採用矽膠和聚氯乙烯製造),海綿套,和定制耳膜採用的硬丙烯酸(定制耳膜也有軟塑和硬 / 軟膜,但是不很常見)

其中軟塑套又分兩個版本:通用型和不同尺寸型。 通用型的耳套,例如音特美的三節套及一些兩節套,它們可以讓用戶自己選擇插入耳道的深度,通常會插的較深以加強隔音效果(這種方式同時也被認為是“異物性”較強的佩戴方式)。 不同尺寸型的耳套,例如舒爾的軟冒耳套就有三種大小:小號,中號和大號。 用戶則根據佩戴良好後自己偏好的舒適度來選擇這些耳套。


除了 ​​定制耳膜外,海綿套通常被認為是最舒適並且隔音效果更好的耳套。 與軟塑套相比,海綿套緊貼耳道形成的這種密封環境,會給使用者帶來一種更溫暖,更飽滿,有時甚至更加愉快的聽感。 海綿套也有兩個版本:通用型(例如舒爾的黃海綿),不同尺寸型(舒爾的黑海綿)。 大多數海綿套是不可以洗滌的並且要求幾週更換一次(參見:“清潔保養你的內耳式耳機和耳套”部分)。


Comply 的海綿套通常被認為是最舒服的。 Comply 公司同時也為不同的內耳式耳機生產不同類型的海綿套。 與軟塑套不同,海綿套通常導管直徑是固定好了的,所以不能用在導管直徑不同的的內耳式耳機上(除非是修改過的)。


舒爾的黑海綿是市場上最流行 ​​的海綿套,因為他們相當舒適並且採用了可清潔的設計(參見:“清潔保養你的內耳式耳機和耳套”)。 它們現在會在耳套的底部加上圓點作為標識 : 1 點 = 小號, 2 點 = 中號, 3 點 = 大號。 具體尺寸,請參見舒爾提供的 PDF 說明書 。


定制耳膜通常應用在高端的內耳式耳機上(或者是一些需要定制用途的內耳式耳機),它們的發音單元其實就是耳套的一部分。 然而,普通的內耳式耳機也可以定制耳膜(指的是那些用軟塑套和海綿套的內耳式耳機)。 (譯者註:其實就是改膜啦)。 最近,定制內耳式耳機在中端市場也變得越來越流行(如 Livewire 和 FREQ )。 定制耳膜的最大優點在於它的佩戴,因為耳膜是針對用戶定制的,自然確保了完美的密封性和最佳的舒適度以及恰當的體積(這就是音樂家們喜歡定制耳膜的原因)。


不同耳套的圖片參考,請點擊 http://www.head-fi.org/forums/f4/fyi-various-iems-tips-pictorial-comparison-304963/ 耳套的尺寸




[UE 不同尺寸耳套的圖片 ]



為內耳式耳機選擇正確尺寸的耳套能保證隔音效果,從而享受到非常好的音質。


使用了比實際更大尺寸的耳套常常會讓我們的耳道感到灼痛,即使是使用很短的時間。


而使用了比實際更小的耳套又將帶來隔音不良和漏音。 如此一來,使用者會發現低頻比正常的或者是耳機標稱的要虛,並且耳套也很容易從耳道裡滑出來。


我們應當注意的是,在使用初期,即使是完美的佩戴,往耳道裡插入一個異物也是非常不舒服的。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耐心地去選擇適當類型、合適尺寸的耳套常常是需要的。


耳套:影響舒適度的因素。


我們已經從耳機的基本設計和音質的角度上討論過耳套密封的重要性,現在我們則要討論其他的一些影響舒適度的因素,主要關注“多節套式耳套”(因為海綿套很軟並且佩戴沒有異物感,所以其總體上受這些因素影響不大)。

因素一:淺入和深入的佩戴

大多數單節套的內耳式耳機,如常見的 EP-630 和 CX300 ,可以被我們完全的淺入到耳道裡(全入的話大約 8-9mm )。 潛入意味著較差的抗干擾能力和隔音效果,但是對用戶來說卻更舒適。 而大多數“多節套”的內耳式耳機則需要我們深入到耳道裡(全入後 >9mm )。 深入意味著更好的密封性和更加的隔音效果,當然舒適度也下降了。


因素二 : 耳套的材料

軟塑型耳套作為最常用的耳套,可以由矽膠或者聚氯乙烯來製造,並且可以生產不同的厚度。 總而言之,矽膠套跟軟也比聚氯乙烯套更舒服。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矽膠套都是一樣的軟硬的。


因素三 : 耳套的厚度

原則是,越薄的耳套越舒服。 不過薄的耳套隔音會差一些。


因素四 : 耳機外殼的設計

耳機殼扮演了安置發音單元的角色。 基本上,外殼越小越瘦舒適度就越好。 這就是為什麼 UE 的 Super.fi 和 Triple .fi 通常被認為是不舒服的幾種,他們的外殼太大而且很突兀。


這裡就是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舒適度的例子:
例 1:UE 系列 -- 單節套 - 潛入,硬 / 軟都有,厚,外殼大 = 不太舒服,隔音尚可。
例 2 : CX300-- 單節套 - 潛入,軟,瘦,外殼小 = 舒適,隔音不好。
例 3 : ER-6i-- 三節套 - 深入,軟,厚,外殼小 = 不太舒服,隔音很好。
例 4 : SA6-- 兩節套 - 深入,軟,中等厚度,外殼小 = 很舒服,隔音好。
例 5 : RE1 大雙節 – 深入 , 軟 / 硬都有 , 厚 / 薄都有,外殼小 = 很舒服,隔音好。


記住:實際使用耳套要花一段時間來適應的,因此不要輕易的下任何結論。 個人偏好會在舒適度的判斷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過這些感受也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 我的建議是:在給你的內耳式耳機判死刑之前,請多給你自己和你的耳機一些時間,你甚至可能從此愛上這款你從前認為不舒服的耳機。 (譯者的話:小四黨都深有體會吧,三節套會隨著時間的變軟,佩戴也更加舒適的)


如何正確使用你的內耳式耳機


佩戴和卸下軟塑型的耳套 參閱音特美網站的使用視頻: http://www.etymotic.com/ephp/epinsertvideo.aspx 

為了那些懶得去音特美網站看的人,這裡是關鍵步驟的截圖。
 


 
 


.為了最好的效果,插入之前濕潤下第三節套子 。
.用右手抓住耳機的適當部位 。
.用左手拉起相應的耳廓,讓耳道變直 。
.小心的插入適當的耳機,在保證舒適度的情況下深入一點 。
.重複以上動作插入另一支耳機 慢慢地旋轉著卸下耳機,緩緩的打開這個密封環境。


海綿套
 


插入的時候,請確保海綿套有光澤的一面對著鼓膜。
插入前用一隻手指搓 / 捏一下使海綿壓縮。
用另一隻手,向後上方拉動耳廓,直到耳道變直為止。
小心的往耳道裡插入海綿套,插入後繼續用手捏住耳機直到海綿充分膨脹開,封閉住耳道為止。


正確使用習慣 :
將音源的音量設置為最小。
將內耳式耳機的 3.5mm 插頭插入耳機插孔裡。
將音量調節到一個聽起來舒適的位置。
駕駛摩托車,自行車,操作機器以及慢跑過程中不推薦使用內耳式耳機,因為這樣你可能會影響你對潛在的危險的判斷。
不要將音量開的過大(更多相關內容可以參見:內耳式耳機和健康 部分)
不要通過拽線材將耳機從插孔或者耳朵裡拔出。 (譯者註:從正面說就是拔耳機插頭時應該捏住插頭的後端的硬塑包裹部分輕輕拽出,而不是直接通過線材拉出來)
避免長時間的過分的彎曲線材。


內耳式耳機和耳套的清潔和保養
保持耳套的潔淨讓你的耳機密封性更好。 而最關鍵的,沒有比定期清潔耳朵更能保持耳套潔淨的方法!


通用的內耳式耳機 :一旦耳套的導管和耳機的導管鬆弛,就丟掉耳套吧,然後清潔一下導管換上一個新的耳套。 如果耳機的一側或者雙側都不出聲或者音量變小,就應該及時更換濾網(見註釋 1 )或者是用指定的工具清潔導管。


定制的內耳式耳機 :用面巾紙清潔一下丙烯酸的塑料殼,然後確保每次使用後,導管裡沒有被耳垢阻塞。


在必要的時候也需要清潔耳套和線材(至少一月一次)。 如果你經常使用內耳式耳機,則需要更頻繁地清潔線材和耳套,特別是會和你皮膚接觸的那部分線材。 這樣一來減少皮脂對線材的影響,也因此保證了線材的使用壽命。


請勿使用酒精類清潔劑或者是含有漂白成份的產品。 一塊尼龍布、一塊肥皂就足夠了。


清潔耳套時,先將它從內耳式耳機上取下來。 你可以這樣來下耳套: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套,輕輕旋轉把耳套從導管上取下。 不要硬拉、拽耳套,這樣有可能會撕破它。


請記住,內耳式耳機的線材,就像所有的線材一樣,最終都會發硬、開裂。 當然,你對它的關心越多,其壽命自然也會越長。 不過,不同的廠商使用的線材質量也不相同——有些看起來柔弱實際卻很結實,而有些看起來結實卻很容易開裂。 長遠考慮,“可更換”的線材要比“不可更換”的線材更好,而且有時候更換線材可以改變音質表現。


清潔內耳式耳機的外殼和導管表面的油垢時要仔細小心,切勿讓任何水分進入導管內。 如果水分真的進去了,這可能會影響耳機正常工作。 如果水分確實導致一側或雙側耳機音量下降,請將內耳式耳機從平時置放他們的容器裡取出來,放到干燥、通風的地方, 24-48 小時之內,濕氣就自然揮發掉了。


當軟塑套變油變髒的時候,就應該用溫水、肥皂清洗了。 至於不可洗滌的海綿套,當他們變髒,變硬,或者縮脹不再充分,彈性變差(見註釋 1 )的時候,就該丟棄他們了。 舒爾的黑海綿(在燒友裡被認為是舒爾的標誌,是舒爾在 2007 年春天引進的) 是可以用熱毛巾輕輕地去拭去耳套表面的穢物的。


無論何時,當在給耳機上耳套之前,請保證它的絕對乾燥。 耳套安裝時,請一直裝到導管的根部(如果有卡扣的話就裝到卡扣處)。


註釋 1 :有耳燒試驗過,將海綿套輕輕的傾斜著在藥用的過氧化(氫)溶液裡(也就是滴耳液,我們通常用來融化耵聹,清潔耳道)放置一段時間(大約 15 分鐘),可以一定程度上清潔海綿並延長使用壽命。 同樣的道理,也可來清潔凝固在耳機濾網(可拆卸式的濾網)及導管開口附近的耳垢。


內耳式耳機的靜電放電
佩戴內耳式耳機時,您可能會感覺到靜電。

靜電是可以威脅到內耳式耳機的。 在寒冷、乾燥的氣候環境裡,人身體上很容易帶上靜電。 在內耳式耳機插頭到耳機之間傳遞聲音信號線材,其內部是金屬的,並且也是靜電導出的地線。 儘管人耳朵接觸的是內耳式耳機的塑料部分,但是內部還是有金屬部分的。 靜電的電壓常常會比較高,足以進入到內耳式耳機的內部金屬部分,然後由線材進入產生音頻信號的播放設備,例如 CD 機和 MP3 播放器。 儘管由這種靜電自釋放的電壓並不是有害的,但還是會把人嚇上一跳。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靜電必須都是“大自然的傑作”,並不說明你的內耳式耳機有設計缺陷。 靜電也不會對你的耳機造成傷害。


內耳式耳機有必要“煲”嗎?
一般來講,動鐵耳機“煲”了之後提升不大。 一些動圈耳機進過一段時間的煲機會在音質表現上有所提高,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請在壇子裡搜索。


一些建議:如果你實在想煲你的內耳式耳機,兩天(約 50 小時)用正常音量播放音樂對於大多數內耳式耳機就足夠了——這是作者對於多款內耳式耳機的個人經驗。


內耳式耳機需要耳放嗎?


有些內耳式耳機確實需要一個耳放才能發揮出亮點,一些靈敏度低的內耳式耳機,比如 音特美的 ER4S ,通常需要一個耳放來發揮其全部實力。 然而,市面上大多數的內耳式耳機是不需要任何耳放就能發揮其全部潛能的,即使有的時候耳放會讓他們的音質有一點輕微的改善。


了解一款內耳式耳機是否需要耳放最簡單的方法是閱讀說明書。 通常的原則是,阻抗 50 歐以下且靈敏度高於 98 分貝的內耳式耳機絕對不需要耳放。


聽診器效應和骨傳導
對於內耳式耳機的新用戶來說,兩個問題是他們最為詬病的:“聽診器效應”(亦稱“線材噪音”)和“骨傳導現象”。 聽診器效應指的是內耳式耳機用戶可以聽到那些由線材傳導進耳機的噪音(由線材摩擦衣物或者其他東西引起的)。 ” “骨傳導現象”指聲音經由由用戶身體內部傳入用戶耳道從而使用戶聽到噪音(由吃飯、走路等運動行為引起)。 這兩種現像都是耳道封閉後帶來的副作用,這種密閉安靜的聽力環境更是加強了這種噪音。

“聽診器效應” 可以通過繞耳式佩戴或者使用衣夾來避免。 有一些公司也特供了更好的減低“聽診器效應”的線材。 “骨傳導現象”可以通過聽音樂時不吃東西,輕輕的走路(換軟底鞋)來限制其影響。 最後,大多數用戶都會適應這兩種問題,並且最終忘記它們。


底噪
有的時候內耳式耳機用戶會在音量很低時聽見電流的背景噪聲,聽起來像 " 噝噝 " 聲 和“噓噓”聲。 大多數的內耳式耳機是很靈敏的,因此他們很容易監聽到電流的背景噪聲,而頭戴式的大耳機則會忽視這些細節。 實際解決這個問題的措施很少,有時候加一根阻線似乎會起一些作用(會增加耳機阻抗並且降低靈敏度)。 同時,某些設備(例如 IPOD 採用的一種微硬盤)通常被認為會產生更多的底噪。


有時候內耳式耳機會抬升 1KHz ~10KHz 頻段,這也被稱為“齒音”和“毛刺”。 問題是,這種內耳式耳機會產生很尖銳的高音,久聽一般很刺激,很不舒服,特別是在女聲的表現上。 由於每一個人可以聽到的頻率都是有差異的,所以這些毛刺的高頻對有些人來說很合適(譯者註:這就又要涉及到 4B 和 4S 的討論了,譯者自己是聽不貫 4B 的,所謂的很亮,很透明,在我聽來實在是很尖,很讓人發毛。同時,我對特意提升高頻的耳放太有愛)。 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沒有辦法真正解決,調節 EQ 也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了,要不就是改耳機了(主要是導管和濾網)。




入耳與健康

人們常常會誤認為內耳式耳機會造成聽力衰退、傳染耳朵疾病。 然而事實是,只要使用恰當,內耳式耳機是很安全的。


第一點:你需要知道,不論你使用的是哪一種耳機(或者音箱),過長時間、高音量的聽音樂都會損害你的聽力。 而使用內耳式耳機的優點是,你可以將音量開的很低,因為你不需要提高音量來抵消背景噪聲。 這種更小的音量意味著在嘈雜的環境中,使用內耳式耳機將會比使用耳機,非內耳式耳塞更安全。 而不要認為內耳式耳機靠近耳膜就容易傷害聽力。 既然內耳式耳機的使用音量較低,那麼它在同樣音量的情況至少和一般耳機一樣安全。 (科學依據: 1 , 2 )


第二點:當有異物插入耳道時,你的耳朵會產生更多的耳垢。 這是人的身體在耳道濕潤、封閉的情況下保護自我,對抗外界物體,防止細菌增生的方法。 因此,在使用內耳式耳機時,最好不時的取下耳機使空氣流通令耳道放鬆(也可以讓你的中部 / 深層耳道能在聲音的持續轟炸下有一個短暫的休息)。 定期的清潔耳垢也是推薦的。 不過,在自己動手之前,請諮詢醫生如何安全的清潔耳垢。 耳垢不小心進入內耳道以後,會造成阻塞甚至傳染(如果耳垢凝結傷害到耳膜的話)。 一但發現耳朵感染了,請立即停止使用任何耳機,並立即就醫。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人類自身並不能適應長時間的噪聲環境,即使是較低的聲壓。 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較低的噪聲並不會造成聽力下降,但仍然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 長時間出於噪聲環境中的人們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更容易患嚴重疾病。 儘管我沒有經過努力的研究,我的建議是,在你準備長時間聽音樂之前,仍然要謹慎考慮,即使是開較低的音量。 誠然我們都愛音樂,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每時每刻的聽它。


簡而言之,請在較小的音量下,在需要的時候再去聆聽,並保持耳道和內耳式耳機的清潔,切忌不要持續聽太長時間。 記住:聽力損失的過程是不可逆的(聽力一旦受損就難以恢復),因此請應用這些常識照顧好你自己。


更多的聽力保護訊息,請訪問 www.etymotic.com 。


關於內耳式耳機的頻響範圍



很想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告訴你 -- 內耳式耳機歡快,細節表現好,而同時即使是最好的內耳式耳機頻響也沒有超過 16kHz 麼? 理由是:儘管人類的聽覺頻響為: 20Hz 到 20000Hz ,但是大多數人不可能(或者很難)聽到超過 16kHz 的聲音,特別是 20 歲以後。 不要擔心自己丟失了對 16kHz 以上高頻的“細節”,因為人們認為高音是處於 5kHz 到 16kHz 頻段的,而多數細節都在更低的頻段中。


一個一般的耳機可以產生超過 16kHz , 20kHz 甚至 30kHz 的高頻,但如果你聽不到,再高都沒用。 除非你計劃給你的狗狗分享耳機。 那麼為什麼耳機生廠商願意強調這些頻響,儘管他們知道消費者是聽不到這麼高的。 因為普通的消費者並不知道真相,他們只相信指標越高越好,卻渾然不知這只是一種市場策略。


也許你們中的一些人已經從別處了解到,人類雖然不能聽到超過 20KHz 的聲音,但是仍然是可以感覺到超聲的(以及超聲波所導致的諧波失真),並且這部分高頻確實對音質有一些正面的影響,這也是肯定的(參見註釋 2 )。 然而,對於現在的所有的 CD ,有損或者是無損音樂,記錄 / 編碼的上限都只到 20KHz 。 以上的部分只有在 16 bits 的 DAC 上才能用到,並且還不能保證其有效還原。 因此我們有把握得出結論,對於我們聽的大多數音樂而言,一般耳機或者是內耳式耳機發出 20khz 以上的高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如果你想要聽到 20KHz 以上的高頻,你就得回到模擬音頻( LP )時代,或者是購買台 SACD , DVD-A ,不過我要提醒你,你還需要其他的設備來把這些高頻展現出來。


想了解具體哪一款內耳式耳機細節更好,最好的方法是閱讀相關的評測(或者更好的,去試聽)。 同時 headroom 網站已經完成了一份關於耳機頻響區間測試的工作,你可能會想看一看 http://www.headphone.com/technical/product-measurements/ 。 提醒一下,雖然頻響確實告訴了我們耳機(包括內耳式耳機)的一些性能,但是它不會告訴我們耳機的具體聲音。 當你挑選耳機時,耳朵永遠比眼睛更值得信賴。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更多關於頻響的知識,這裡有一篇可能會提供更多信息的文章: http://forum.ecoustics.com/bbs/messages/34579/131062.html 。


註釋 2 :為了了解最正確的信息,你可以閱讀一些關於這些問題的一些深度的討論 \ 辯論帖子 http://www.head-fi.org/forums/f133/interesting-question-about-headphones-frequency -range-409964/ ,並且述說你自己的觀點。 然後,這些並不會改變你能聽到的一切,這些東西更多的目的只是提供技術討論而不是實際應用表現。 就像我所說的“耳朵永遠比眼睛更值得信賴”。


內耳式耳機值這個價格嗎?


這個問題你要問自己。 我們經常會發現,在同樣價格的情況下,頭戴大耳機的音質通常會比內耳式耳機更好。 然而,內耳式耳機比起頭戴大耳機也確有其優點,例如隔音效果,便攜性,這些都是被大家肯定的。 你需要弄清楚自己的側重點:到底是要更好的音質,還是更好的便攜性,或者兩個都要? 它是什麼,何時用,為什麼用,在哪裡用,以及怎樣用,這些問題決定了內耳式耳機是否適合你。 一旦確定,你需要確定你的預算上限。 在壇子裡做一些搜索,不要只是匆匆的進來詢問“大家給我推薦個耳機吧!”,而實際上大家可能沒心情回答這些已經被問了兩次三次甚至十幾次的問題。


最後引用一句經典的話 :“ 不要冒然的進入內耳式耳機世界!”

入耳耳機的優點和缺點
[+] 隔音 = 更安全的聆聽音量
[+] 便攜性好的情況下提供了較好的音質
[-] 保養需求
[-] 聲場窄
[-] 性價比不如頭戴大耳機


好了,我有購買的預算了,我應該買什麼檔次的內耳式耳機呢?
很難按照內耳式耳機的音質來為其分類(有 ​​時候價格上也不好分類)。 這裡是我的觀點:

50 美元或者更低,是低端的。 低端包括了動圈內耳式耳機,相對而言而隔音效果略遜一點(通常使用單節套)音質比非內耳式的略好或等同。 這種檔次的內耳式耳機通常音染很重,低頻氾濫,高頻刺激或者根本聽不到。 總之,你可以把這類耳機當做基本令人滿意的,並且提供了一定隔音能力的非入耳耳機。


50 美元 -100 美元,入門級。 這個級別的耳機,包括大部分音質不錯的動圈單元耳機和一部分單單元動鐵單元耳機,音質更好,通常是單單元的。 同時,這個級別的耳機音質普遍認為比一般的非入耳耳塞耳機要好。 也可以和 100 美元以下的頭戴式耳機抗衡了。


100 美元 -300 美元,中端 IEM 。 這個級別的內耳式耳機,通常是動圈單元或者 2 個動鐵單元,“燒友”級別中性價比較高的。 這個級別也有一些廉價的定制耳機,性價比不俗。


300 美元以上的,高端 IEM 。 這個檔次的內耳式耳機大多是 2 單元或者多單元的,音質可以與大耳機相抗衡。 如果你米很多的話,一副這個級別的定值耳機會輕易花掉你 1000美元以上 。


兩個警告:
第一,很多廉價和入門內耳式耳機是被其生產商刻意提高價格的(以貌似高端耳機的形式出現),因此光從價格來評判他們是不夠的。
第二,第二,價格通常是根據需要製定的,因此你購買內耳式耳機只靠一套標準是不行的。 優質的耳機也有被人們低估的時候,反之,素質不高的而已也會被人們高估。 了解內耳式耳機性價比的最好方法是多閱讀相關評測,並且聽聽老燒的意見。 如果可以,在購買之前試聽當然是最完美的方法了,不過,這種試聽的場所真的太難找了。


提醒 :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觀點。




定制耳機怎麼樣?


[圖]
 

[ 最貴的定制耳機之一: UE11 ]


大致上講,定制耳機質量都非常好,但是價格都奇高。 如果你並不是米蟲的話,平價的定制,比如 Livewires 或者 HearYourSelf.com 都是最好的平價定製商,與 UE 這種知名大廠相比,他們的產品質優價廉。




在準備投資購買定制耳機之前,你需要注意一些東西:
1 )耳印的好壞對於佩戴舒適度狠重要。 DIY 耳印製作簡單,但是不如專業的好。 想省錢,自己 DIY 耳印,會花比你想像中更多的錢和更多的時間,因為如果不熟練的話,你可能需要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做,直到得到滿意的耳印。
2 )與非定制耳機不同,定制耳機的壽命週期是很短的(你希望使用他們多久呢?),通常不超過 4 年。 原因是,人的耳朵一直是在生長的,直到你死去。 因此隨著耳朵的改變,幾年後你的定制耳機已經不再適應的你的耳朵了。 你需要每隔幾年就重新定制一隻新耳機,而現在大多數公司步提供舊耳機改膜服務。 當然,不同年齡段的人使用定制耳機的壽命是不同的,因此對於你的定制能用多長時間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好啦,我已經準備去買內耳式耳機了,我應該注意哪些品牌呢?

如果你認為你已經真的準備開始玩內耳式耳機了(通常很貴)。 這裡是一些你可能會關注的廠商(隨機排序):
Westone
Future Sonics
Ultimate Ears
Sleek Audio
Microsonic Music
Etymotic ( 無定制 )
Shure ( 無定制 )
JAYS ( 只接受定制 )
Head-Direct ( 無定制 )
Klipsch ( 無定制 )
Audio-Technica ( 無定制 )
Sennheiser
JVC ( 只接受定制 )
Kenwood ( 只接受定制 )
Denon ( 只接受定制 )
V-moda ( 無定制 )
Creative ( 無定制 )
CrossRoads ( 無定制 )
SoundMAGIC ( 無定制 )
Monster ( 無定制 )
NuForce ( 無定制 )
Phonak ( 無定制 )
Bose ( 無定制 )
LiveWires ( 只接受定制 )
FreQ ( 只接受定制 ) - 臨時關閉
Sensaphonics ( 只接受定制 )
Starkey ( 只接受定制 )
Advanced Communication Solutions ( 只接受的定制,英國為主 )
HearYourself.com ( 只接受定制 )
EarFit ( 只接受定制,日本為主 )




以上目錄不是唯一的。 現實中總是有更好的內耳式耳機和更好的廠商等待我們去發現,因此,定期逛逛壇子是很不錯的。


參考文獻:
Etymotic - ER4 Instructions For Use
Headroom - Ear Canal Headphones
Headwize - A Quick Guide To Headphones
Headwize - Judging Headphones For Accuracy
Shure - Isolation of Shure earphones and NRR rating
Shure - Diminished sound in one ear
Shure - Static Electricity Discharge through Headphones / Earphones? {FLD7}
Shure - Shure earphones and headphone amp?
Shure - "burning in" earphones or "breaking in" earphones
Shure - Cleaning and maintaining Earphones and Sleeves
Shure - How can I tell which sleeve size I am using?
Wikipedia -headphones
Wikipedia -Psychoacoustics




申明:文章翻譯自http://www.head-fi.org/forums/f103/fyi-basic-guide-ear-canalphones-310723/ ,原文版權歸ClieOS所有,本翻譯組對翻譯文擁有最終解釋權。
















 
 









※ 編輯: ott 時間: 2016-09-17 19:31:23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959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