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ott
作者 ott (寶貝)
標題  台北故宮文物圖賞
時間 2013年11月01日 Fri. AM 01:20:15



       
     
   
 

 台北故宮文物圖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3af350100c9lg.html

   
    台北故宮文物圖賞

   ——這些國寶原本應該在北京故宮



[圖]


 





[圖]
 





   毛公鼎是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應該是為周宣
   王的叔公毛公所鑄。

   清道光年間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在民間轉手多次,抗戰期間險被日軍奪走
   。 日本投降之後,收藏者將鼎捐獻出來,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因毛公鼎內壁刻有499字的銘文,銘文為迄今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之最。

   全文道先追述周代國君君主文王武王的豐功偉績,感嘆現時的不安寧,接著
   敘述宣王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內外事務,擁有宣布王命的大權。
   除了史料價值,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和書法研究方面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



   宋、金時小瓷枕廣為流行,有最簡單的長方形,亦有動物造型的,如虎形枕
   ,及狀似如意云狀,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嬰兒枕為其中造型較為繁複
   者。

   宋代嬰兒紋樣極為流行,傳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鎮影青瓷、技法繁
   雜的磁州窯係以及本件所屬的定窯系,均可見以嬰兒或孩童嬉戲為紋樣的作
   品。

   瓷枕造形採嬰兒側臥於榻上,頭微揚、寬額、身碩、雙手交叉為枕,兩腳彎
   曲交迭,狀極悠閒。
   左手執一狀似彩球童玩,絲帶貫穿,上下以蝴蝶結飾固定。
   嬰兒臉部交待清晰寫實,模樣雅稚可人。



   北宋汝窯瓷器被譽為青瓷之冠,傳世極少,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而台
   北故宮博物院就收藏了21件,堪稱世界之最。
   圖為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北宋汝窯青瓷蓮花碗。




[圖]
 




   翠玉白菜:長:18.7公分,寬:9.1公分,厚:5.07公分

   這件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
   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
   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
   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因此
   有人推測此器為瑾妃的嫁妝象徵其清白,並企求多子多孫。





[圖]
 



   肉形石與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並稱台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此件肉形石乍看之下,就是一塊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間的“東坡肉”,高
   :5.73公分,寬:6.6公分,厚:5.3公分。






   肉形石出自內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時供入內府。
   這塊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取自一
   塊黃玉。
   製作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將原來質感豐富的石材加工琢磨,並將表面的石皮
   染色,做成了這件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
   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怎麼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
   ,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無論是色彩還是紋理,都可以亂真。
   真正是價值連城的人間極品,其創意構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嘆為
   觀止。



    宋徽宗趙佶《欲借風霜二詩帖》,紙本,楷書,33.2 x 63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由兩首七言與五言律詩合併而成,也名為“欲借、風霜二詩”帖。
   過去學者推測這可能是宋徽宗廿九歲(1110)時所作。



   快雪時晴帖:王羲之書。 行書四行,字體流利秀美。
   不少人認為《快雪時晴帖》僅次於他所書的《蘭亭序》。
   元趙孟幅曾稱此帖為“天下第一法書”。
   《石渠寶笈》收晉人三帖,號稱“三希”,此帖列於首位。
   其為人所重視,由此可見。

   全帖僅寥寥28字,但“字勢強雄,筆力飄逸,燦若遊雲,矯若驚龍”,可謂
   字字珠璣,絕世罕見。
   清乾隆皇帝曾將此帖譽為“二十八驪珠”,名不虛傳,實不為過,特闢“三
   希堂”將此帖與王洵的《伯遠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同稱“三希”,深
   藏於宮內的“三希堂”。

   如今“三希”《伯遠帖》、《中秋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唯獨“一希”
   《快雪時晴帖》珍藏於台灣省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希”尚未聚首,國人深引為憾。

   《快雪時晴帖》流傳至今已逾1500年。
   是“書聖”王羲之當今存世的唯一書法精品真跡。
   (曠世奇帖《蘭亭集序》據說藏於武則天陵寢中,不知是真是假!)



   明萬曆五彩龍鳳大盤



   散氏盤應為西周晚期出品,也是台北故宮鎮館藏品之一。
   它最引人注意的是盤內共三百五十七字的銘文,記載了西周時散國和鄰國解
   決土地糾紛的協議。



   商代青銅禮器



   服方尊 西周中期 通高22.6、腹深17.5、口徑19.7厘米,重3.64公斤。



   漢代銅狗。
   這只銅狗造型可愛,一對金色的眼睛和脖子上的金項圈與青綠色的的身體形
   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是一件酒壺,主人可以從狗背往壺裡灌酒,飲酒時可以將酒從狗的下顎倒
   入杯中,或者可以直接持壺暢飲。



   鈞窯位於河南禹縣,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釉色聞名於世
   。
   台北故宮去年曾辦過鈞窯特展,展出了幾十件宋元年代的傳世鈞瓷,瓶盆碗
   盤爐枕無所不有,每一件都向人展示著鈞瓷變幻無窮的釉彩,充分讓觀者體
   會到了天青霞紫的鈞窯特色。



   元代的瓷器一改宋瓷典雅小巧的風格,胎骨厚重且外形碩大,從某種程度上
   展示了蒙古統治者和宋代皇室的不同,這種風格一直延續到了明初。
   明初,景德鎮成立了御窯廠,宮廷瓷器也開始註明皇帝的年款。



   故宮的雕刻藏品中有幾件非常美妙的微雕,但最令人驚嘆的是一個50多厘米
   高的傳統中式飯盒。 飯盒分四層,呈橢圓狀,長端直徑大約30多厘米。
   盒柄上描繪了八仙過海的故事,飯盒側壁上也有細緻精巧的花鳥人物浮雕。
   最妙的是這個飯盒是半透明的,因為工匠把每一片薄薄的象牙鏤空沒有浮雕
   的部分則為一根根細如髮絲的象牙線。
   這樣一來,飯盒側壁就如同一片白紗,不湊近仔細看不可能相信它是由大片
   大片的象牙雕成的。



   清乾隆宜興胎雕漆八寶紋茶壺 時大彬制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AD1465~1487)



   銅器商代早期/獸面紋觚通高14.9cm重0.4kg



    西周晚期/宗周鐘
   鐘身兩面共裝飾36枚高突的長形乳丁紋,極盡華麗醒目。
   此鐘音質渾厚宏亮,有宗廟莊嚴氣概。
   鐘身銘文全篇約123字,是商、週單件鍾銘最長者。



   西周晚期/頌壺 頌壺因作器者為「頌」而得名。
   形制莊重、紋飾瑰麗,腹呈橢方形,頸部兩側有獸首銜環,此類形制碩大的
   方壺流行於西周晚期。
   頌壺口沿內環壁上及蓋口外壁四周鑄銘151字,兩處銘文的內容相同,記錄
   著「頌」接受周王冊命掌管成周洛陽倉庫此一職務的過程。



   台北故宮國寶簡錄


   西周 毛公鼎 (銘文字數最多,造型古拙)
   西周 散氏盤 (銘文字數多,銅質特佳)


   晉代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唐代 顏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書,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唐代 顏真卿《劉中使帖》
   唐代 懷素 《自敘帖》
   北宋 蘇軾 《黃州寒食帖》
   (後有黃庭堅跋,與王羲之蘭亭序及顏真卿祭侄文稿並列三大行書)
   北宋 蘇軾 《前赤壁賦》

   北宋 米芾 《蜀素帖》

   唐代 韓幹 《牧馬圖冊》部分唐代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北宋 郭熙 《早春圖》
   五代 趙幹 《江行初雪圖》 (五代名家繪畫真跡,李後主題字)
   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范寬真跡,有東方蒙娜麗莎美譽,台北故宮鎮館之寶)
   北宋 李公麟《山莊圖卷》部分元代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後半卷元代
   黃公望《九珠峰翠圖》
   元代 倪瓚 《江岸望山軸》
   元代 趙孟頫《疏林秀石冊》
   明代 仇英 《春遊晚歸軸》
   明代 董其昌《奇峰白雲軸》
   明代 陳洪綬《倚杖閒吟圖軸》
   清代 乾隆 《清明上河圖》
   近代 張大千《山高水長》

   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汝窯無紋片的唯一傳世傑作,造型優美)
   北宋汝窯〔蓮花氏碗〕(汝窯另一代表作)
   清朝〔翠玉白菜〕(一般人眼中的玉之第一名品,知名度最高)







視頻:台北故宮第一集







   歷代帝王的寶藏!
   近兩萬件的宋、明、清三代皇帝的瓷、玉器等收藏,半個世紀前還躺在北京
   紫禁城裡,歷經22年的戰亂,一萬公里的顛沛流離,如今,都安靜地沉睡在
   1028個黑色大鐵箱裡,置於山壁兩側。
   以“台北故宮”館藏最具知名度的翠玉白菜為例,除了常展的那一棵,另外
   還有兩棵幾乎未曾面世的翠玉白菜就沉睡於其中一個鐵箱;國之重寶的北宋
   汝窯瓷器,除了目前展出的五件,剩下的十六件也全藏在這山洞裡。
   山洞裡,兩萬件帝王寶藏,面世的不到一半。



[圖]
 


   離開器物庫房山洞,我們進入另一處書畫庫房
   通往書畫庫房的地道裡十分寒冷,空氣中還瀰漫著一股醫院的消毒水味。
   每隔一段便有一扇防火門,進入書畫庫房真正的關鍵之門,是其中一扇看起
   來毫不起眼的褐色防火門,門上編號寫著“720”。
   這個終年不見天日的庫房,常年恆溫維持在20℃正負兩度,相對濕度維持在
   55至60℃,彷彿帝王的地下墓穴。
   裡面有兩個相似的房間,約580平方米的房間裡,立著189個樟木櫃,每個櫃
   子皆設有門牌號碼,總共住著一萬多件國寶
   每一件都包著無酸藍布套,有的還躺在檀木盒子、桐木盒子裡。
   書畫怕光,因此這里長年浸在黑暗裡。
   因為書畫怕濕,進入的人員必須戴上口罩,避免呵出的濕氣損及古物。


   書畫庫房的角落,還有一隻滿是風霜的破爛木箱,鑲邊的鐵條已經鏽蝕,像
   一件經歷長途旅行的行李箱,上面貼滿了各式各樣的褪色封條和粉筆字,“
   北平故宮封條”“院121”“滬756”“洞333”……這正是曾經走過一萬公
   里路的旅程,在日軍轟炸與內戰的戰火中逃難,然後渡海來到台灣的第一代
   寶物木箱。
   當年,有三千個這樣的木箱,搭上軍艦來到台灣,如今只剩這個寶箱存證,
   箱底躺著當年用來防撞的泛黃棉花與穀殼。


   退出山洞庫房,關上大門,寶庫再度陷入永恆的黑暗與寂靜,只留一小盞燈
   光,維持監視器能見度,與外界完全隔離。




 
 



[圖]
 





[圖]
 




   
 
	


故宮三寶(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

     
	
[圖]



[圖]
 


	
[圖]


     故宮三寶(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戲稱酸菜白肉鍋
     聽過民間版的故宮三寶<翠玉白菜、肉形石、清明上河圖>,看完 倪
     老師的文章後才發現原來真正的故宮三寶是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
     圖、李唐的萬壑松風。以前最常聽到的是故宮鎮館之寶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我想應該是因為宣傳的緣故吧!博物館的寶物常因宣傳或是因緣際會的學
     術、考古..的發現而聲名大噪。像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便是一例。

     而我們民間盛傳的三寶如翠玉白菜、肉形石及清明上河圖多半是因為宣傳加上
     課本、貼近民眾而出名。如前面的第三題問題,古畫對於一般民眾真的很少人
     能體會箇中奧妙,所以這些珍玩才會如此盛名。而且很多人應該也不知道
     清明上河圖真本不在台灣吧!所以在民間、媒體、課本…以訛傳訛便將翠玉白菜
     、肉形石和清明上河圖定為故宮三寶了。
     
     現在學了中國美術史的書畫分析後才能夠了解為什麼這三張宋畫會是故宮三寶。

     谿山行旅圖因為它代表著是畫家真跡可供學者作比較分析,這在中國古
     代書畫中畫家不落款著名及臨作盛行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加上此作的構圖
     、寫實、層次、平遠高遠深遠…都是先進難得的。還有此作背後的的小故事
     也是吸引觀者的地方,李林燦在畫中發現小小的范寬簽名,范寬是北宋三大
     家之ㄧ,這也因此奠定這幅畫的價值。最後還有西方學者、二玄社複製畫、
     媒體、故宮、藝文家的推波助瀾才使谿山行旅立於三寶之ㄧ。早春圖的氣質
     和水氣瀰漫的層層層次以及構圖是造成它大受歡迎的其中原因,在早春圖中
     可以感受到中國的道家哲學,那種虛無飄渺且詩意的質感可以打動人心,加
     上層層推遠的層次讓人想一探究竟。早春的成功在於它畫作的進步與獨特性
     ,有別於照本宣科的寫實,它還有加上大自然的體會感情,將它轉化為獨特
     的個別風格。
     
     李唐的萬壑松風這幅巨碑式山水之所以訂為故宮三寶之ㄧ也是因為它的構圖
     、繪法、表現性、真本、宣傳、二玄社複製畫..而出名。李唐本人本來就是
     北宋至南宋的繪畫大家,這幅作品將他在大自然中的理學式體認充分展現出
     來。不但終於自然性還有他的技巧表現,有人形容他的畫『石如屈鐵,水若
     噴珠』。充分展現北方的山水,讓人心嚮往之。他的釜劈皴乃是一絕。對於
     物件的遠近及光線都會加入考慮,這是李唐畫作成功的地方。我覺得在學了
     分析書畫後這三幅畫作立為故宮三寶是名副其實的。除了時代意義外,這三
     件作品對於其他作品的考證也是相當有價值,光是畫作本身的構圖及技巧就
     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而且這是畫家本身所有的獨特性就可以贏過肉形石、
     翠玉白菜,,。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需要的只是好運氣採到美石和好工匠雕琢。
    保存上畫作的保存也是相當不易的,比較之下珍貴性由此可見





 

 


   

	
	
	
故宮三寶
     
 
     
	
	
	
	
	
	
	
	
作者 H_C_Art
     
	
	
	
	
	
	
	
	
日期 2009年3月12日
     
	
	
	
	
	
	
	
	
分類 美術史小知識
     
	
	
	
	
	
	
	
	
標籤:宋代美術, 繪畫.


     通常提到故宮的寶物,大家都會想到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橄欖核雕成的小舟
     。但對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人而言,故宮真正有價值的寶物,其實不是這些,
     而是非常難得的三張宋畫。


[圖]
 
谿山行旅圖

     分別是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與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圖]
 

     早春郭熙,早春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
 

     萬壑松風
     李唐,萬壑松風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http://ctl.tnua.edu.tw/blogs/H_C_Art/2009/03/12/56/















 
 



 











※ 編輯: ott 時間: 2018-02-03 17:07:11
※ 同主題文章: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665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