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dinos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20-03-23 12:37:24
看板 SAN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標題 [心得] 魏延不告訴你的子午谷(三之二上)
時間 Sun Mar 22 10:59:53 2020


三、特殊功用的棧道

    前面介紹完棧道的修築方式,在進入秦蜀棧道的主題之前,先來提某些棧道的
特殊功用。

(一)縴道

    棧道最常見是用以通行人,但很多名不見經傳、歷史未載的棧道,原始設計的
功用並不是通行人,而是給縴夫拉縴使用。

    最有名當屬原本設計要通漕的褒斜道,史記‧河渠書記載:

    〝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

    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閒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下渭。
如此,漢中之穀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於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
擬於巴蜀。」

    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

    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https://i.imgur.com/4KNvmma.jpg
[圖]
 

    此圖是用Google Earth做出的褒斜道全程高度剖面圖,圖中兩處紅色圈起處,
造成高度落差的原因是現代興建的水庫。

    圖中類似波紋的起伏,則是定位無法做到很精準,地貌也有變化的關係,
雖有些誤差,不過大致符合原本褒斜道位置。

    褒水與斜水以衙嶺山為分水嶺,上沔入褒是逆水上行,古代船要如何逆水上行?

    主要有兩種:利用風力與人力。

    1.風力

    透過帆和尾舵借助風力逆水上行。
https://i.imgur.com/BhN9aZb.jpg
[圖]
 

    不過早期的帆是利用植物葉編成,〝外徼人隨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後
沓載之。有盧頭木,葉如牖形,長丈餘,織以為帆。〞(太平御覽引南洲異物志)

    此種帆堅韌且重,屬於硬帆,升降不易,河運的船隻較小,空間有限,
更重要是河運易受地形風影響,常有亂流,風向不定,不好控制。

    所以內河航運不似海運用多桅多帆,小型河船多為無桅或單桅,用多桅的
河船大多是戰艦。
https://i.imgur.com/mJs02jG.jpg
[圖]
 

    2.人力

    分別是在船上利用篙、槳、櫓、水車推進,或是岸邊請縴夫拉縴。

    不論大船小船,都備有篙。

    篙的用途很多,要靠它撐船離岸、要靠它減速靠岸,途徑險灘用它點礁石,
防止擱淺或碰撞,淺水行船直接插入水中利用反作用力前進,船隻啟航、行進、
停泊均需用篙。


    槳與櫓的差別在於划進效益。

    槳發明很早,有許多別名,〝在旁撥水曰櫂,櫂,濯也,濯於水中也。
且言使舟櫂進也。又謂之札,形似札也。又謂之楫,楫,捷也,撥水使舟
捷疾也。〞(釋名‧釋船)

    早期尾舵即是一種特化的槳。

    櫓則是漢代才出現的行船工具,〝在旁曰櫓,櫓,膂也,用膂力然後舟行也。〞
(釋名‧釋船)

    兩者划進效益的不同,來自於作用力方式的不同。

    划槳是靠水的反作用力推船前進,划槳時槳葉是一次入水一次出水,只有入水
時有對水作功,出水沒對水作功,等於出力只有一半作功於行船。

https://i.imgur.com/7Hw9w33.jpg
[圖]
 
    搖櫓不同,是水對滑動櫓板的升力,左右連續不斷的搖,櫓就連續作功於水,
在水中以較小的攻角產生較大的升力,所以搖櫓比划槳在行船的效益高很多。

    以上方法逆水的速度有限,並且頗多限制,利用風力由於無帆或單帆,能使用的
風向受到很大限制,無法像海船透過多帆協作利用各種風向。

    最後還有一種是用腳踏槳輪,如同水車一般,只是動力來源是人力。

    用人力划槳、搖櫓或腳踏槳輪,在逆水中需耗費許多人力,越多船夫代表逆行
所需船費越高,不論划槳、搖櫓或踏車都是重勞動的工作,無法一直持續。

    要輪班就要用更多的船夫,除了戰艦,普通船隻難以負擔高昂的人力成本。

    逆水上行最有效益的方法是靠縴夫拉縴,拉縴是用人力背挽縴繩牽引船隻的

操作,縴夫由一至多名組成,將縴繩一端通過卡花(縴繩的連拉構件)繫連,另一端

牽到岸上沿縴道放開。

    縴夫肩上套背縴帶,保持一定距離,身體前傾步調一致的拉繩前行,最前行
縴夫負責引路跟收放縴繩,最後一名負責與船連絡,使船首保持航向。
https://i.imgur.com/ovoYoy5.jpg
[圖]
 

    歷代以來黃河或長江逆水上行的水運多是透過拉縴,而拉縴需有縴道,縴道不用
很寬,1公尺左右即可。

    當初開褒斜道原意是用作縴道,但因水流快、暗礁多,航運危險,放棄拉縴
上沔入褒,而作為普通棧道使用。

    3.縴道的發展歷史─以三門峽漕運為例

    雖然褒斜道的漕運計劃失敗,另一處天險卻有成功案例。

    〝鴻嘉四年,楊焉言:「從河上下,患底柱隘,可鐫廣之。」上從其言,
使焉鐫之。

    鐫之裁沒水中,不能去,而令水益湍怒,為害甚於故。〞(漢書‧溝洫志)

    漢成帝年間對砥柱(三門峽)進行鑿寬河道,不但沒效,還因鑿下的岩石落入
河中,反讓水流更為湍急。

    當時的人沒理解三門峽激流形成的原因,不僅因河道狹窄。

    河床高低落差大、礁石造成的亂流多,也是重要成因,胡亂開鑿只是平添礁石,
為害更甚。

    古人就此放棄嗎?沒有。

    雖然史書未載,然而考古發現東漢建國後採取務實的方案:修築縴道,
把西漢原有縴道做系統性加強。

    此段縴道岩壁上題記〝建武十一□月□日官造□,遣匠師專治積臨水□〞、
〝時遣石匠赤知石師千人〞。
https://i.imgur.com/hLyvINw.jpg
[圖]
 

    東漢定都洛陽,長安此時地位不如西漢,建武七年罷護漕都尉官,正式宣告
國家不再花大量資源維持漕渠。

    不過關中對洛陽安全有重要意義,不可輕廢,原本的縴道因戰亂沒修繕,
漢光武帝時重新翻修,用以維持對西用兵的後勤安全。

    縱使如此,三門峽此段航運依然危險,東漢末年,在李傕、郭汜內鬥,漢獻帝
奔逃東歸,曾考慮要順流而下回洛陽。

    楊彪回應:「臣弘農人也,自此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乘所當登也。」

    宗正劉艾講的更白:「臣前為陝令,知其險。舊故有河師,猶有傾危,
況今無師。太尉所慮是也。」(後漢紀‧獻帝紀)

    順流而下尚且如此,逆流而上可見多難。

    為了降低傷亡跟減少縴夫負擔,歷代在縴道下很多功夫改善,畢竟縴道牽引
黃河跟長江,兩條中國重要的經濟動脈。

    三門峽此等險要之處,會多種方法並用。

    (1)門匠

    劉艾所講指派熟悉當地水情的河師,是方法之一,演化到唐代,變成一種
特殊稱呼:門匠

    〝上三門篙工,謂之門匠,悉平陸人為之。執一標指麾,以風水之聲,
人語不相聞。〞(類說‧鄴侯家傳)

    前面提過,不管大船小船都要有篙,船上操持篙的船夫即是篙工,要逆流而上
三門峽,篙工用的都是當地人,他們比較知道三門峽一帶的礁石險灘,可以減少
觸礁擱淺的危險。

    逆水行船要如何通過急流險灘?

    利用緩流(河川流動不是一成不變,根據地形會有局部緩流)跟擺出上急流
(將航線調整到坡降比較小的航線上),並且船的軸線與急流夾角不宜過大。
https://i.imgur.com/nWyzi2z.jpg
[圖]
 

    縴夫則要「放張」,先將縴繩緊拴在主桅下部,另一端拴在離灘前一段
距離的岸上,以岸上推繩為圓心,縴繩到船的長度為半徑。

    先操舵使船首擺向河中心,然後轉舵向岸回駛,回駛時縴繩會放鬆,縴夫
迅速收拉,牽引船借助急流對船向岸的衝力,使船向上駛過急流灘。

    過淺灘則要「呆縴活篙」,淺灘航段不宜縴夫下灘拉縴時,為避免水平縴角
太大,使船橫向擱淺,要採取船首向岸航行,以撐篙助航,抵消拉縴所牽生的橫向
分力,讓船沿直線前進。

    (2)堆台

    跟門匠配套的措施是〝閼流堆台〞,當地地名以堆命名,如大堆、小堆、
任家堆,設置在三門峽前的豫晉峽谷,古稱「閼流」。

    〝自砥柱以下,五戶已上,其間百二十里,河中竦石傑出,勢連襄陸,
蓋亦禹鑿以通河,疑此閼流也。〞(水經注‧河水)
https://i.imgur.com/FvB8rdd.jpg
[圖]
 

    此處當然不是大禹鑿穿,而是北邊的太行山系與南邊的秦嶺山脈持續抬升,
黃河下切侵蝕加劇,最終從三門峽穿開,流入晉豫峽谷。

    由於三門峽一帶位處地塹,地塹形成狹長形的斷陷盆地,上游帶的堆積物
在此沉積,形成大小不一的河灘,造成礁石與險灘林立,主要是黃河受內外營力
影響,跟大禹關係不大。

    閼流堆台以夯土築成柱狀土台,高約10公尺,下部直徑約6公尺、頂部直徑
約3公尺,建在突向河道的山嘴處,堆與堆之間視野空曠,距離河面約30公尺。
https://i.imgur.com/d6EV8Vu.jpg
[圖]
 

    建築型式跟邊塞的烽火台相似,因此當地人一直以為是烽火台,但從相關
文獻記載與實地考察,應該相近於明代陳瑄在大運河設置的舍。

    〝慮漕舟昧河深淺,自淮底通州,濱河置舍五百六十八所,舍置卒,
俾導舟可行處。〞(國朝獻徵錄‧恭襄陳公瑄神道碑銘)

    大運河此段由於黃河改道與淤積,加上泗水故道(被黃河奪道)的徐、呂二洪之
險灘,容易擱淺,需要設置熟悉當地水文之人幫助導航,情況跟閼流堆台如出一轍。

    堆台的功用類似於現今的港口控制塔。

    (3)手窩與牛鼻形孔

    由於縴道是縴夫拉縴使用,不可離水面過遠,以免拉縴過於費力且難以控制,
也不可離水面過近,以免水位一上升就淹没,根據經驗法則,通常修築在枯水期
水位上緣。

    三門峽一帶受地形影響,豐水期與枯水期的水位落差很大(落差10公尺以上),
因此縴道會在豐水期沒入水中,不像褒斜道以木棧為主,而是凹槽式的石棧,
上面再放木板鋪平。

    路面不寬,平均寬度1.2公尺,僅能行人,無法像褒斜道可通行車馬。

    為增進拉縴的效益,很多縴道設有牛鼻形孔,在黃河三門峽、長江三峽都有發現。
https://i.imgur.com/boubg3w.jpg
[圖]
 

    從正面看,是兩個D形壁孔,中間有豎梁隔開,兩孔內部貫通,形似穿環的
牛鼻,故稱「牛鼻形孔」,在各孔間橫繫繩索,懸於岩壁上,以備縴夫拉縴抓住
使力。


    縴道不是一開始就有牛鼻形孔,是經歷一段時間演化才出現,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有比牛鼻形孔更原始幫助縴夫使力的壁孔,考古人員命名為「手窩」。

    手窩跟牛鼻形孔長的很像,但構造簡單很多,牛鼻形孔是兩個相隔的D形
壁孔打通,而手窩是單個的D形壁孔,手窩跟攀岩用岩洞當支點同道理,縴夫
抓住手窩使力拉縴。


    此種使用方式比起抓繫繩費力與不便,兩者形式相近、作用相同,手窩可能
是開鑿不久後出現幫助拉縴的裝置,只是淺鑿的壁孔,後來才改進成牛鼻形孔。
https://i.imgur.com/IL9pm4J.jpg
[圖]
 

    手窩跟牛鼻形孔確切的出現時間無法確認,不過可以借由一些線索推斷。

    此處的西沃石窟,窟上有刻建窟碑,明確記載石窟建於〝大魏普泰元年,
歲次辛亥四月庚子朔廿九日〞(西元531年5月30日)。


    窟上有後來開鑿的牛鼻形孔,打破原有的題記,可知必晚於石窟所鑿。
https://i.imgur.com/64AhMpx.jpg
[圖]
 

    牛鼻形孔出現年代約在北魏之後,可能是北魏大量開鑿石窟時,意外發現的
使用方法,在隋唐大量開通跟整修運河時普及。

    (4)立式轉筒

    另外在山崖凸出的縴道拐彎處,設有立式轉筒的遺跡。

    立式轉筒是由三部分組成,上部在離縴道路面1.5公尺處的岩壁上,鑿一個
方形壁孔。

    下部底盤的岩壁,鑿有一個圓形底盤,底盤中間有一到兩個淺圓窩,淺圓窩
成鍋底形,因長久使用,磨的很光滑。

    在上與下部岩壁,有一半圓柱形的壁槽,壁槽沒有兩側岩壁上的繩痕,可見在
上下部間,本來應有一個轉筒轉動,縴繩作用於轉筒上,才沒有在岩壁留下縴痕。
https://i.imgur.com/PIZodXo.jpg
[圖]
 

    縴繩在過彎時磨擦岩壁的磨擦力很大,不但費力且危險,可能會磨斷縴繩,
威脅船隻跟縴夫的安全,設置立式轉筒能減少過彎時縴繩的磨擦力,降低傷亡的
機會。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6.187.250 (臺灣)
※ 文章代碼(AID): #1UTjIhGj (SAN)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584845995.A.42D.html
wz02022:  讚讚1F 03/22 18:48
homer00: 推2F 03/22 18:53
ckshchen: 我知道! 妹妹坐船頭啊 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愛愛 縴繩盪悠3F 03/22 20:47
ckshchen: 悠
asdf95: 怎麼感覺有聽過XDDD5F 03/22 20:58
Houei: 東漢安帝於115年時曾"詔三輔、河內、河東、上黨、趙國、太6F 03/22 21:01
Houei: 原各修理舊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疇"
Houei: 櫓似乎在戰國時代就出現了,《吳子》:"車堅管轄,舟利櫓
Houei: 楫,士習戰陳,馬閑馳逐,是謂力機。知此四者,乃可為將"

我覺得不能排除是《吳子》後人編修時所改
比如〈應變〉裡連笳笛都出現了
笳在軍中應用普及不太可能是戰國時的事

櫓可能也是如此
在先秦典籍櫓的用法通常是指大盾
※ 編輯: asdf95 (59.126.187.250 臺灣), 03/22/2020 23:27:35
Houei: 網路找得到的 戰國墓地所出土 "水陸攻戰紋銅鑒" 有人在搖櫓10F 03/23 03:18

那是漿
櫓的作用方式差很多

https://i.imgur.com/T0zdHZI.jpg  這是你所謂的圖
[圖]
 
https://i.imgur.com/WQPI720.jpg  這是西漢出土的木船模型
[圖]
 

那都是漿

櫓是用搖的,而且大多置於尾端,只有夠大的船才會設置多櫓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328667/
你可以看圖
櫓的設置跟搖法跟漿差很多

Houei: 《六韜》:"夜則設雲火萬炬,擊雷鼓,振鼙鐸,吹鳴笳"11F 03/23 03:23

先秦典籍很多是後人整理的......

articlebear: 縴夫真是太辛苦了 人力這樣逆水而行 真不得了12F 03/23 06:55

很累人的工作
※ 編輯: asdf95 (59.126.187.250 臺灣), 03/23/2020 08:30:44
Houei: 建議你看一下船尾 再對照下列的清明上河圖裡 一堆人在船尾13F 03/23 08:48
Houei: 幹 https://youtu.be/Oa2INPlXua4
 
Houei: 幹啥15F 03/23 08:51

清明上河圖的年代有櫓很正常啊0.0?
那是搖櫓沒錯

Houei: 只好拿農場文:青銅器上的《水陸攻戰圖》 - 每日頭條16F 03/23 08:55
Houei: 中間那張黃色的左下角

那是操縱漿......

這些圖我都有
也看過很多次
並且相關的研究我大多看過

你說的那個可以看上面po的西漢出土木船線圖
那是操縱漿,作用是控制航行方向
之後會改良成舵
不是看起來相似就是一樣的東西

如果你要看古船的研究
可以看《中國古船圖譜》,王冠倬,三聯書局,2011
裡面你講的線圖他都有提到
並且對圖像做說明
※ 編輯: asdf95 (59.126.187.250 臺灣), 03/23/2020 09:28:41
Houei: 如果只是操縱方向的槳 為何需要那麼多人提著?18F 03/23 10:11
Houei: 不就是為了加快左右擺動的頻率?看起來相似 就完全不可能是
Houei: 櫓?你說了算?再來退一萬步 就算先秦典籍有後人整理 難道
Houei: 百分百都沒有原時代留下來 而沒改過的?
Houei: 你貼的操縱槳的人握長度 跟水陸攻戰紋銅鑒的那支差很多

--
※ 看板: dinos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50 
作者 asdf95 的最新發文:
  • +21 Re: [新聞] 台達電商業間諜是他! 洩「特斯拉充電 - Stock 板
    作者: 61.223.90.97 (台灣) 2023-05-10 12:33:09
    這是什麼搞笑新聞? 交流充電樁哪有什麼技術可言 很多人連交流充電樁跟直流充電樁的差別在哪都不知道吧 這是飛宏官網的介紹 交流充電樁: 交流電輸入同時也是交流電的輸出,中間以Relay當電流的開關。 …
    66F 31推 10噓
  • +30 Re: [新聞] 台電啟動混氫燃燒 擬混5%氫入天然氣發電 - Stock 板
    作者: 61.223.96.143 (台灣) 2023-02-18 18:38:49
    底下的推文看不下去 這的確是未來發展方向,但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這是目前氫來源的簡單分類 看文章說明 寫的一個是灰氯,是用甲烷重組制氫(SMR) 另一個是棕氫,用碳氣化 為什麼選這兩個? 因為這技 …
    47F 32推 2噓
  • +31 Re: [新聞] 史上最便宜!中國國產特斯拉大降價 Model - Stock 板
    作者: 61.223.92.29 (台灣) 2023-01-06 15:39:53
    特斯拉不止中國降價 日本、韓國跟澳洲也降價了 In Australia: * Model 3 RWD: Now $63,900, a 2.4% drop * Model 3 Long Range: N …
    48F 31推
  • +19 Re: [新聞] 熱浪燒中國 生產重鎮限電 安徽獨立電爐 - Stock 板
    作者: 61.223.186.50 (台灣) 2022-08-13 09:07:44
    很多人不了解中國的電力政策 認為中國的限電跟台灣一樣 在中國電力裡最重要的反而是民生用電 所以去年東北限電一堆人因此下台或問責 因為影響到民生用電 所以限電最後才會限民生用電 最早被限電永遠是工業用電 …
    44F 20推 1噓
  • +21 Re: [新聞] 新型的電動車電池可行駛達 1000 公里 - Stock 板
    作者: 61.223.136.39 (台灣) 2022-06-25 14:37:58
    麒麟電池發布是線上的 只有快4分鐘 應該是從這圖來的 麒麟電池跟4680一樣 屬於電池結構創新 方形模組理論上本就會比圓柱有更好的空間利用率 只要是處理許多問題(主要是熱管理) 麒麟電池的成組利用率高 …
    53F 23推 2噓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