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看板 e39a562r
作者 e39a562r (翹班帝國)
標題 [轉] 你的公司裡發生「角色混淆」了嗎?
時間 2013年02月05日 Tue. AM 12:48:04



beLIEve 0 comments 01/02/13
bad_christmas_tree_2
http://believe.idv.tw/character-business/

出社會三四年,除了參與並接觸到一些公司,也聽不少朋友抱怨他們公司正在發生的狀況。從經驗中我最後統整出來,那些正在大變動以至於即將停歇業的公司企業,第一個徵兆就是「內部角色混淆」。

為了釐清這件事情的徵兆,特別在這一篇當中談一下:企業內有那些角色?又會發生怎樣的角色混淆?

 
企業/公司的角色

我們要先打破一個觀念,請你不管是老闆或是員工,先了解到:並沒有哪一個角色「真正擁有一間企業」;老闆沒有了員工就要全包、員工沒有了老闆就要吃自己,企業公司是一個被認同的商業體,是一個分工複雜的生物,他必須要有經營下去的凝聚力和許多生產財才能夠存活,只有員工沒有錢公司會倒,老闆沒有員工也不知道怎麼辦。

所以一間公司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每個人有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要記得,企業是一個擁有生命力的生物,生命力則來自企業內部角色的互動與聯繫。

根據角色本身的功能不同(富有程度的不同),可以分成內外總共七種角色,內部包含了:投資者、決策者、管理者、執行者;外部則有消費者和合作夥伴,恰恰介於內外之間的則是顧問,大部分的人都會面對投資以外的角色(富有程度的不同 again),最大的差異性在於所付出的主要知識、所想得到的報償不同。

我們會先談完這七種角色,再來談談角色混淆。

 
投資者 – one for the money, two for the show.

不要再度爛你的股東或是獨資老闆了,問問自己:你會買一塊不能看的螢幕、或是一張不能坐的椅子嗎?一般人是不會,但是當你很有錢的時候那又不一定了(所以我說你不懂有錢人在想甚麼嘛!!)。

為錢來、為錢走,是簡單易懂的投資者;為名來、為名走,是高級又想逃稅的投資者。總之既然稱為「投資」,沒有人會去投資沒有利益的標的物,會計財務報表是投資者最該關心的,戶頭裡的錢增加是投資者最想看到的。

商業行為是一個誠信互惠的過程,基於此點,企業跟投資者之間的關係,在於企業有沒有履行對投資人的承諾 – 也就是賺錢(每股獲利);當然很多事情可以包裝、過包裝,讓你看到一個漂亮的空殼投資標的,時間和市場早晚會消滅他們。

投資者是特殊的、敢冒險、勇於承擔的,以下所有領死薪水的角色都應該要好好地感謝這群投資人,沒有他們的冒險犯難,你不會有薪水;而最後要承擔所有風險的,也會是這群人。

 
決策者 – 承上啟下、瞻前顧後、小心求證、大膽執行

決策者通常根據其決策領域的不同會被冠上CXO的職務,越大的公司越會出現各種不同的CXO,在一般規模的公司中,決策者依然要負起觀察市場、決定產品走向、決定策略、訂定管理細則,如果決策者沒有市場產品相關的know how,就會另外被冠上「橡皮圖章」的稱號。

知名的決策者如賈伯斯、比爾蓋茲、馬雲、郭台銘、戴勝益等等,我們常常會看到這些人在版面上用魄力、經驗、高瞻遠矚的角度,來為企業和未來發展下一個重要的決定;

台灣人非常喜歡決策者「能夠話事」的感覺,所以大部分的決策者都成為橡皮圖章,像是全球知名的bumbler等一行人…

決策者所需要的相關知識如:行銷、市場、產品、策略、風險,這些高階知識與技能為他們帶來高薪的同時,他們也會產品或企業帶來高收入,只要考慮一個正確的決策可以影響大企業全年收益的10%,那年薪百萬似乎還是客氣的待遇。

 
管理者 - 同時玩弄五顆球的藝術表演者

人說人生當中有五顆球,分別是工作、愛情、親情、友情和健康,管理者手上也有五顆球,分別是決策、規劃、管理、執行、合作。

我們可以把企業當作聖誕樹,最上端(投資人)的決定越到下面會越大,當到達執行者手上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又一個的裝飾品,但是中間這些枝節則仰賴管理者去支撐起來。

管理者必須把一個統籌型的決策再分拆、重新規劃成可以被執行管理的企劃,在上下溝通的脈絡中形成枝節,一方面要把決策往下貫徹,一方面要把執行回報成數字管理,甚至於還要處理部分的業務執行。

所以管理者的工作相當龐雜,沒有同時掌控多件事情的管理技巧是沒有辦法勝任的,但是亞洲企業相當礙於合理的升遷,以至於彼得原理在眾多企業裡層出不窮…

 
執行者 – three to get ready and four to go go go!

相信這一篇文章出去,閱聽者的95%都是執行者,因為這正是撐起龐大企業公司和社會的真正力量。

執行者又可以根據其專業技能細分出很多職業,像是行政、財務、人資、行銷、業務、工程、視覺…等等,執行者和投資者正好在企業內部的頂端和底端,去掉中間相當複雜的策略和管理,當一個決定誕生時,執行者手上就有很多事情就要開始動了。

其實執行者可以看做「投資自己的投資者」,只是這個資本是時間、是專業知識、是勞力,投資出去之後一樣變成錢和名氣和成就感回到己身,如果工作時和最後得到的薪資能夠讓你感到愉快,那就表示你選對了投資標的物,反之則就要考慮要將未來投資在哪了。

 
合作夥伴 – 產業鏈的上下左右,好鄰居或惡鄰居

一旦一個企業/公司/產品誕生,他必定位於產業鏈的某一個位置上;誠如沒有可以獨立生存的人,世界上並沒有「位於所有產業鏈之外」的行業。

產業鏈的上下關係有上游、下游,左右關係有競品和友好同業,通常與合作夥伴保持良好的關係,甚至於在利益上直接以交換持股作為手段互相箝制,以保持企業間可以友善的合作並獲得自己應得的利益,當然,這個合作夥伴也包含了通路商。

作為產業鏈的最末端,通路商的力量幾乎掌握了整個產業鏈的生死,不過只要維持著「好鄰居」的關係,整個產業鏈都可以蓬勃且健康的發展。

 
消費者 – 衣食父母,也就是你真正的老闆

消費者是企業的衣食父母,如果客群不買單,所有內部的角色都別想混飯吃了…

所以現在從產品到服務都往UX(User Experience) 的方向發展,在企業組織之外,最大且最不能忽視的就是消費者,現在多有使用者研究、使用者經驗的顧問機構,一切都以最後真正買單的人為考量。

同樣的情形不論發生在B2B或B2C都一樣,顧好你的消費客群,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提供並宣揚你的價值與主張,這都會是在整個外部關係的第一要務。

 
顧問者 – 內外之間,可以載舟、可以覆舟

顧問身處企業內外之間,一方面可以體會到外部發生的問題,一方面可以用旁觀的角度看清楚內部實際的狀況,不論是改正現有的問題或是導入新的看法與技術,顧問在企業發展的途徑上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是顧問的定位必須非常客觀、超然、跳脫,士氣問題不能交給ISO顧問,流程問題不能交給行銷顧問,當顧問為了宣揚自己的專業而插手到內部角色時,反而會造成管理上的混淆,內部角色應保留其原有的流程和溝通模式,顧問之後、決策決定、管理布達、執行貫徹。

即便也是有所謂「執行顧問」一職,那其實也是直接把顧問納進內部角色並賦予其決策或管理的職能了。

 
角色混淆 – 一場不甘寂寞的鬧劇

台灣充斥著大大小小的投資者,在二十年前取得成功的這票人,他們手上有著或多或少的錢,大家都知道「拿錢賺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投資,角色混淆就從投資者的不甘寂寞開始發生。

 

當投資者缺乏自我角色的認知 – 你只是有錢,並不是賺錢的專家 –,就會開始(幻想)在自己所投資的企業裡看到一群看起來不適任的決策與管理者,忽略了自己其實想要賺錢以及並沒有職能的事實,以金錢的壓力介入決策。

這時候投資者心裡會充滿「我出錢、我也跳下來做」的成就感,但並沒有意識到事情已經開始走了偏門,產品與服務的發展已經不再是消費者所需,而是迎合自己想法而已。

管理者在此時會產生混淆,為了貫徹錯誤的決策,開始出現錯誤的布局與規劃,甚至於交代到執行者手上時,都會讓執行者充滿質疑,相信大家都很常聽到:「你確定要這樣做?」,此時聖誕樹裡面已經充滿了不信任感,枝葉間的溝通聯繫開始變薄弱。

接著就發生執行者干涉管理、管理者干涉決策,並且在投資人氣勢強弱的差異之下,產生了各種諸如「挾天子以令諸侯」或是「年前宣布裁員一半」或是「工程師你從現在開始去跑業務」的可笑鬧劇,角色混淆與互相干涉的情況越多,事情就變得越混亂。

發展到這樣已經是一齣很難收尾的鬧劇,想要挽回顏面的老闆會開始尋求外部資源的幫助,可能是合作夥伴、可能是顧問,但是並沒有辦法解決角色混淆的問題,或反而引起更嚴重的內外混淆,最後導致所有人越陷越深,只能以再見收場。

 

其實角色混淆種類非常多元:

由上而下的投資干涉決策、決策干涉管理

由下而上的管理干涉決策、執行干涉決策

由外而內的合作夥伴干涉決策、顧問干涉管理

角色混淆有各種情況組合,每一項都可已導致企業的混亂乃至於覆亡,最可怕的是,這種基於心理因素的混淆,幾乎是很難可逆的。

一旦投資人開始講話大聲、宣布政策…一旦業務開始教經理要怎麼管理公司…一旦顧問建議老闆先從裁員一半開始做起…

我想幾乎就可以看見未來的發展,求得越多、得到的反而越少,而最終投資人失去信心、消費者失去興趣,公司企業只能宣告死亡。

追根究柢,問題還是在於自我角色認知和互相尊重上。

 
新創事業 – 抱歉,你與角色混淆無緣

以上談的都是稍具規模的企業,但是新創事業具有彈性和小組織的特質,角色難免有重疊的地方,但是角色混淆問題較著重在管理與組織中會發生的情況;

在面臨角色混淆的問題之前,新創企業在初期的階段中,更應該了解的反而是外部角色和自己之間的關係,像是對消費者的價值主張、和產業鏈上下左右的競合關係等等。

新創事業從頭開始走起,我覺得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情,除了創造價值之外,從最小處開始幹起的決策人,最終能夠成為一票有錢又能賺錢的決策者,我想這正是目前社會需要被灌注的力量。

 
結語

孟子當年跟我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在企業中也是一樣的。

台灣我所觀察到最讓人不能接受的就是根深蒂固的「家奴思想」,老闆是人、員工也是人,如果老闆成為老闆是期待作為人的待遇,為什麼不能把這種同理心用在員工身上?

如果老闆回家了,為什麼員工要繼續加班?合理的待遇該是甚麼?如果老闆留下來加班了,難道員工沒有家庭、不顧健康、不需要生活嗎?

可悲的是,當這些員工有朝一日醜媳婦熬成婆了,就拿往日的榮光作為要求員工的基準,所以才造就了整個台灣扭曲的就業環境…

認清自己的角色、責任、權利與義務,要了解的是自己到底為自己和社會,到底有沒有帶來正面的影響…

慎之,也共勉之。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

    當政治、信仰凌駕於專業與理性之上
    一個出版社之死
    減肥中,請堅持下去



--
※ 作者: e39a562r 時間: 2013-02-05 00:48:04
※ 看板: e39a562r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74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