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dinos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6-01-12 13:25:39
看板 Soft_Job
作者 capita (小明)
標題 Re: [討論] 台灣軟體從業人員的低薪現象是誰造成的?
時間 Mon Jan 11 18:07:54 2016


※ 引述《ftrain ()》之銘言:
: ※ 引述《capita (小明)》之銘言:
: : 我想,台灣沒有穩固的內需市場,也沒有跟國外市場連結,是基本的原因。
:         同意。
:         1990年代,電腦的硬體,軟體都在草創階段,台灣當時在硬體
:         方面有比較利益存在,人力會投入更為集中,同時間軟體
:         產業需要的人力是不夠的,自然無法形成一個產業。
:         在 1995年時,一顆新製程的CPU出現時,連帶會有一塊新的
:         主機板、顯示卡出現,台灣就是有卡到這個機會財。
:         而同時間,台灣在搞世紀末軟體革命時,卻發現吸不到人力,
:         整個場子很冷。
:         畢業生一畢業選的不是光碟、萊德、中環、就是茂矽,華碩,
:         微星,威盛,這些都是硬體廠。很少人會想選智冠、精迅、
:         大宇。
:         在那個時候,兩個產業的發展就已經定出輸贏了。一個是進入
:         吸人力的良性循環,一個是進入惡性循環。

其實不是喔,那時正是台灣軟體人才的鼎盛時期。

同時期的第一代 PC 軟體開發者,也剛好成為第一代的網路軟體開發者,
各高中的電腦社團機乎都說最大的社團,大學資訊科系的分數僅次於電機系,
滿滿都是中學生就從組合語言到 C++ 都很強的。

那可真是一個美好的年代,大家高中辦社團,大學從 Linux 0.x 版開始玩,
當學校網管,開 BBS 改 BBS 程式,會架 web server 就可以賺錢,
真想賺錢的寫個某行業的進銷存軟體就能年收千萬。

到處都是我們的機會,去硬體廠才是被看不起的,就像去當公務員一樣...

但沒有跟國際接軌,確實是致命傷,大家發展一段時間後就拉不起來,
所以當時我們的理論,就是去搶佔美國灘頭堡,讓台灣人才可以跟美國連結起來,
甚至衝擊美國市場。

當時很多新興網路或軟體公司,都是以建立台北、矽谷、北京三地辦公室,
作為一個基本的國際化象徵(我自己則是認為,直接在矽谷開總公司才對)。

不只這樣,台灣的硬體廠商和在矽谷的美西玉山協會,也都很樂意大力協助,
不少網路公司從頭到尾都沒賺錢,都靠著硬體廠商的不斷加碼投資撐下來的。

我們也建立了以創業團隊為事業主體,幾近完全平等人人有股權的結構,

即使在媒體上,也儘量強調團隊而不是創辦人,這不是說國外很多人這樣,
所以我們也這樣,而是有想法有意識地這樣去做,不然我們的文化慣性,
沒有那麼容易打破的。

但也就是因為一切都缺乏經驗,一切都是新創,真的要走國際化路線時,
就會發現我們真的是有夠生嫩的。

例如我自己第一次接到的國際訂單,還是美國華人網路公司下的代工單,
幾乎都不需要用到英文,跟對方也是朋友關係,結果這樣也失敗了...

當時台灣人的技術絕對超強,但軟體工程的程度跟屎一樣,這樣不管接案,
還是自己做產品,都是前期像猛虎,後期像死狗,超過十個人作業的案子,
失敗的就比成功多。


沒有人帶領,真的是搞不起來。我自己及許多其他人當時的一大錯誤,
就是不敢真心相信美國人,台灣的硬體廠是被國際訂單養起來的,
但是我們沒有這個環境,卻又沒有主動去好好當一個學生。

:         有人會想,當初大家都這麼沒遠見?也不能這麼說,因為
:         當時的硬體業,在國際間具有比較利益,有卡到位,根本不可能
:         放著可以賺的東西,跑去做不知道能不能賺的東西。
:         這不是眼界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產業演進具備的隨機性。
:         如果用人力去干預,萬一失敗,整個國家的下場會很慘,
:         資源配置錯誤的情況下,浪費的不只是資源,還有更寶貴
:         的時間(同時間別的國家的產業仍在發展)。
:         像中國用政策扶植要進入半導體業,這種就是很錯誤的示範,
:         除非他的半導體業要封閉起來只在中國生存,否則他們扶植
:         半導體產業,開門跟國際競爭,萬一失敗了,不但浪費錢,
:         也浪費了時間。
:         同樣的,台灣政府也不可因此又投入大量資源去扶植軟體產業,
:         一旦失敗,同時間我們的文創、紡織、石化業也會受到影響。
:         最好還是讓他隨機發展,大家各憑運氣,這樣產生出來的東西
:         才是體質最健全的。
:         因此小明提到由政府制訂軟體產業藍圖,這點我就不太同意。

我說的不是由政府制訂軟體產業藍圖,政府的政策協助不等於政府主導,
也不等於政府丟錢,重要的是幫忙排除發展障礙。

當然這也不是沒有做過,例如科技替代役其實一開始是網路和軟體業倡議的,
因為讓人才去當兩年大頭兵,對於當時每季都有變化的業界來說,
根本就是萬惡之首。

像現在的開放政府也是很不錯的政策方向。政府自身的革新開放,
就是最基本且有效的做法。

但台灣多年來的做法,卻是有什麼題材,就糾結一群政商裙帶關係戶組成聯盟,
然後政策和資源向這些廠商傾斜,其中還有些廠商就專門吃科專案維生,
什麼案子都有他們,他們卻跟真正的商業市場幾乎沒有連結。

例如當年最扯的案子之一,所有政府機構的網站,以及網路普及化相關投資,
都交給一個來歷不明、不懂網路的某人來做,每個案子都有某某聯盟的名目,
但其實都是同一個人的不同招牌。不只如此,他也完全不找專業人才來做,

做出來的東西跟中學生作品差不多,莫名其妙到了極點。

而這些案子,本來可以支持大量的網路公司生存,也是各公司的能力展示,
未來對於接國際性的網站包案,也是極好的信用,同時對政府的資訊化,
有相當助益。

結果卻只是笑話一場。而這似乎就是排除資策會,搞出來的第一個案子,
都包給資策會不對,但不給資策會下場反而更慘。

這是為什麼,只能猜想是政治力介入吧。

早年也有人要給我一個政府包案,總價 1500 萬,當地議員要先抽 900 萬,
硬體部份指定發包給某廠,軟體開發部份不到 200 萬... 於是就不接了,
也不曉得後來怎樣了。

多年來大多數的台灣的軟體高手們,不只是沒賺什麼錢,甚至往往是把心力,
放在免費的軟體上,從共享軟體到 open source, 幾十年來都這樣,
每年還花錢參加年會,看到還有許多高手們在努力,就得到心靈安慰,
繼續拿最低的收入做最多的事,直到有一天放棄了,才憑著資歷去大公司,
終於有高收入了。

最強的人拿的錢最少,最弱的人拿的錢最多,這個結構絕對是錯誤的,
像這樣的市場失能,如果不是政府出來改革,我看不出來誰有能力改變,
何況問題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政府造成的。

抱歉今天時間不多,我寫得有點亂,好像只是發洩情緒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68.0.90
※ 文章代碼(AID): #1MatxzLU (Soft_Job)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oft_Job/M.1452506877.A.55E.html
a47135: 年關將近,是打考核提PAY的時期,很多人應該都很賭爛中XD1F 01/11 18:31
peichiaC: 推推2F 01/11 19:09
bobju: 別傻了,政府怎麼介入?不要有人藉機盤剝就偷笑了。3F 01/11 19:30
bobju: 你自己都說議員都拿900萬了,他也是不拿白不拿,他既然有特
bobju: 權卡到資源分配的有利位置,又怎會跟你客氣?
bobju: 這種文化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要說誰有大魄力,神通廣
bobju: 大,大改革我是不信的。
bobju: 最好就是盡量繞過這些人,不要跟特權借勢,從自由競爭當中
bobju: 殺出一條血路,當然搞不好這條路更殘酷也說不定。
dream1124: 自由競爭絕對更殘酷 這也是他們組聯盟包案的原因呀~10F 01/11 20:20
dream1124: 對他們來說分些錢給議員就能穩穩賺, 比自由競爭好多了
leicheong: 要帶超過廿人的案, 和普通帶3-5人的案, 需要的能力和12F 01/11 21:18
leicheong: 管理技巧可差得遠了... :O
purejw: 要排除障礙就要給錢QQ14F 01/11 21:52
vaccination: 推殘酷的事實15F 01/11 22:36
cheju: 推 好文,文章讓我想起以前的r大。16F 01/11 22:44
sing10407: 推17F 01/11 22:51
ntddt: 推 經驗淬煉出的文就是格局不同~18F 01/11 23:56
abc53: 推19F 01/12 02:24

--
※ 看板: dinos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832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