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ott
作者 ott (寶貝)
標題 完璧歸趙
時間 2012年04月30日 Mon. AM 07:00:15


   
 
http://zh.wikipedia.org/wiki/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圖]
 
 
	
	
	
	
	
	
	
(和氏璧是什麼樣子的?)



完璧歸趙出自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在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取得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派人遣書趙王,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等諸位大臣商議,但最後得不出結論,因為奉璧予秦國,則害怕得不到城池,不奉璧予秦國,則害怕被其攻打。

就在這個懸疑未定之時,宦官頭目繆賢上前向趙王獻計,表示其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秦國。趙王則問:「何以得知?」 繆賢則表示以往他曾經犯罪,欲逃亡燕國,但藺相如阻止他,並問向他曉以利害,最後他亦因為沒有出走燕國,反而得到趙王饒恕的機會。因此他認為藺相如有智有謀,可委以重任。

趙王於是召見藺相如,並詢問藺相如應否以和氏璧換取十五座城池。藺相如向趙王分析,秦強趙弱,不可不換。但趙王問如果給予秦王和氏璧,而秦王不給予他城池,可以怎辦。而藺相如則回答說不論怎樣,趙國都要冒風險,寧可秦國理虧,也不可讓趙國理虧。並且表示他願意攜璧入秦,而且如果秦王反悔,必保證完璧歸趙,趙王於是派他出使秦國。

秦王於章臺接見藺相如藺相如奉璧予秦王。秦王喜形於色,將和氏璧傳給美人及左右觀看,這時左右皆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無意將城池給予趙國,於是向秦王說和氏璧有瑕疵,想向秦王指出,並向秦王取回璧玉。藺相如在取回和氏璧後即站在大柱旁,向秦王說:
「趙王在眾臣異議中仍力排眾議,接納臣之提議,因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況秦國為一大國!趙王為了保存秦趙之友好,在齋戒五日後使臣奉璧入秦。可惜秦王不但沒有給予趙國城池的打算,而且還將和氏璧傳給美人,實在是對臣的戲弄。」

說畢後,藺相如即作出撞柱的姿態,而秦王因為怕破壞了和氏璧,於是假意給予趙國十五個城池,但實際為全不可得到的地方。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奸計,於是借故要秦王齋戒五日才奉上和氏璧,以拖延時間。就在這數天,藺相如派侍從攜璧返回趙國,自己留下應付秦王。

秦王在齋戒五日後,於大殿上設置九賓之禮,並傳召藺相如藺相如應召上殿,並向秦王說:「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餘位君主,並未有信守誠諾者。因此臣誠恐秦王欺騙趙國,已命人持璧歸趙。秦強而趙弱,如果大王先割十五城予趙國,再派遣一位使者至趙國,趙國立即交出和氏璧。臣知道欺騙大王之論罪當誅,所以臣請赴湯鑊之刑,並不會有任何異議。」秦王與其群臣只得苦笑,這時左右之人正想將藺相如帶去行刑。但秦王卻制止,認為即使殺了藺相如亦不會有大作用,不如放了他,保存秦趙之間的友誼。結果藺相如成功完璧歸趙。

藺相如歸國後,趙王認為不辱使命,保存了趙國的體面,於是封其為上大夫。結果,秦國不給予趙國城池,趙國亦不給予秦國和氏璧

後人王世貞(明朝)認為完璧歸趙是情勢使然。當時秦國或許有搶奪和氏璧之意,但並非想以和氏璧為理由攻打趙國。否則以藺相如欺秦王,趙國理屈在先,秦王大可以殺了藺相如,再派大將白起率十萬大軍逼近趙國首都邯鄲,以和氏璧為由向趙國興師問罪。秦國若打一次勝仗就足以讓趙國族滅藺相如,打兩次勝仗,和氏璧終究會到秦國手上。[1]



公元前307 -305年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軍北攻三胡

公元前284年                    樂毅合縱五,國攻齊(12),濟西之戰,燕佔齊地,燕軍破東胡

公元前283年                    完璧歸趙

公元前279年                    燕昭王去世,即墨之戰,田單复齊,秦趙澠池之會

公元前279 -278年                    秦楚鄢郢之戰,白起佔郢都,楚國遷都陳,趙攻齊之戰

公元前278年                    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6年                    楚收復黔中十五邑

公元前274年                    趙攻取齊的昌城,高唐

公元前273年                    秦韓與趙魏華陽之戰

公元前272 -270年                    秦滅義渠國

公元前269年                    秦趙閼與之戰

公元前266年                    秦起用范雎為相

公元前262 -260年                    秦趙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 -257年                    秦趙邯鄲之戰

--------------------------------------------------------------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9/11/9/80215.html


	
	
	
中國寓言故事:和氏璧

【明慧學校】楚國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發現一塊叫做璞的玉石。他把這塊璞玉拿去奉獻厲王。厲工不懂璞中含有寶玉,所以把玉匠召來進行鑒定。那匠人看了璞後對厲王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聽了這話勃然大怒,他大聲喝道:“好一個膽大包天的賤民,你竟敢以亂石充玉欺騙我!”緊接著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腳。和氏忍痛含冤離去。

  厲王死了以後,武王繼位。和氏帶著那塊璞進宮去獻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鑒定那塊璞。玉匠仍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和氏因此又慘遭與第一次獻璞相同的災禍,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腳。

  武王死了以後,文王繼位。和氏來到楚山腳下,抱著那塊璞痛哭起來。一連三天三夜,和氏把淚水哭幹了,又從眼裏哭出血來。附近的村民和過路的行人見此情景都感到悲愴。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況。那差官見了和氏以後問道:“天下受砍腳之刑的人很多,為什麼唯獨你長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說:“我並不是因為腳被砍斷才這樣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塊寶玉被人說成是普通的石頭;一個忠心耿耿的人被說成是騙子。”

  文王聽了差官的彙報以後,覺得有驗證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說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鑿子把璞的表層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說的那樣,裏面露出了寶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膽識與忠貞。

  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個有才幹、有忠心的人。他在兩次獻璞都遭受砍腳冤刑以後,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鳴其冤,體現了他為堅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頑強精神,他的忠誠和執著實在是令人感動。


 
 









[圖]
 






	
	
	
	
	
璞的玉石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5/5/31/44677.html
歷史故事:廉頗負荊請罪

【明慧學校】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侵入趙國邊境,佔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去會見。趙惠文王開始怕被秦國扣留,不敢去。大將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國示弱。

趙惠文王決定硬著頭皮去冒一趟險。他叫藺相如隨同他一塊兒去,讓廉頗留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為了防備意外。趙惠文王又派大將李牧帶兵五千人護送,相國平原君帶兵幾萬人,在邊境接應。到了預定會見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並且舉行了宴會,高興的喝酒談天。

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帶著醉意對趙惠文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兒,給大夥兒湊個熱鬧。”說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趙惠文王不好推辭,只好勉強彈一個曲兒。秦國的史官當場就把這事記了下來,並且念著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圖]
 


趙惠文王氣得臉都發紫了。正在這時候,藺相如拿了一個缶(一種瓦器,可以打擊配樂),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挺會秦國的樂器。我這裡有個瓦盆,也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秦昭襄王勃然變色,不去理他。藺相如的眼睛射出憤怒的光,說:“大王未免太欺負人了。秦國的兵力雖然強大,可是在這五步之內,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見藺相如這股勢頭,十分吃驚,只好拿起擊棒在缶上胡亂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過頭來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件事記下來,說:“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相會。秦王給趙王擊缶。”


[圖]
 


秦國的大臣見藺相如竟敢這樣傷秦王的體面,很不服氣。有人站起來說:“請趙王割讓十五座城給秦王上壽。”藺相如也站起來說:“請秦王把咸陽城割讓給趙國,為趙王上壽。”

秦昭襄王眼看這個局勢十分緊張。他事先已探知趙國派大軍駐紮在臨近地方,真的動起武來,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國大臣,說:“今天是兩國君王歡會的日子,諸位不必多說。”這樣,兩國澠池之會總算圓滿而散。

藺相如兩次出使,保全趙國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十分信任藺相如,拜他為上聊,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倒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見到藺相如,總要給他個顏色看看。”這句話傳到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帶著門客坐車出門,正是冤家路窄,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叫趕車的退到小巷裏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這件事可把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他們責怪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藺相如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勢力大?”他們說:“當然是秦王勢力大。” 藺相如說:“對呀!天下的諸侯都怕秦王。為了保衛趙國,我就敢當面責備他,怎麼我見了廉將軍倒反怕了呢?因為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就為了這個,我寧願容讓點兒。”

有人把這件事傳給廉頗聽,廉頗感到十分慚愧。他就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的家裏去請罪。他見了藺相如說:“我是個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哪兒知道您竟這麼容讓我,我實在沒臉來見您。請您責打我吧。”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個人都激動得流了眼淚。打這以後,兩人就做了知心朋友。(來源:常青樹)


----------------------------------------------------------------------

http://www.baijiajiangtan.com.cn/WHDT/2010/02/21/1347.html

秦趙澠池會的真相:沒有藺相如也絕不會談崩
 
 
核心提示:澠池會並非人們認為的那樣是強國與弱國的會晤,而是兩大強國在實力基本平衡下的一次戰略妥協。可以說即使赴會的趙惠文王沒有賢臣輔佐,秦國也不會重演一場武關劫盟。藺相如的大智大勇,不可能是澠池會得以成功的關鍵因素。
 
 
戰國時期的秦趙澠池會可謂家喻戶曉。有關會盟中的鬥智斗勇,秦國君臣的驕橫凌人,趙王的怯懦,趙國大臣的果敢,經過太史公的妙筆渲染,早已是膾炙人口。藺相如臨危不懼、勇鬥強秦從而力挽狂瀾的高大形象,連小學生都已耳熟能詳。澠池會作為一個外交史上的傑作,也已經成為弱國憑口舌機智安然挫敗強敵的典型。然而,事實果真是這樣簡單嗎?
 
澠池會盟的前幾年,是戰國史上發生重大轉折的時期:公元前284年,長期與泰國東西對峙的東方強國齊,在六國的聯合圍攻下一敗塗地。西方強同秦,自然地成為七雄之首,而北方的趙,作為後起的強國,力量也獲得了空前的壯大。
 
齊國的敗落,使秦國失去了能與之抗衡的強大對手,韓魏兩國頓成強秦俎上之肉。秦在韓魏之東還佔據了以陶為中心的一大塊地盤,秦國決定在大好形勢下長驅東下,沿河略地,這樣既把本土跟富庶的陶連接起來,又將燕趙與楚魏韓攔腰隔開,達到“斷山東縱親之腰”的目的。
 
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在齊秦抗衡時代,就已有赶超強齊之勢。齊國破敗之後,趙又在東方取得富庶的河間之地,經濟實力大增。趙軍中除了勇悍的北地騎兵外,又包容了不少昔日的中山猛士和強齊勁兵,以廉頗為代表的趙國將領,更是戰國後期公認的一流名將。趙惠文王雖然年輕,卻能信任賢能,繼承趙武靈王治趙的方針政策,其弟平原君趙勝善能延攬天下人才。趙國背後的燕國,一面大力鎮壓齊人的反抗,一面與趙維持著鞏固的同盟。所以,地廣兵勁又無後顧之憂的趙國,已成為東方六國中最為強大的力量。
 
秦欲乘勢主宰天下,趙卻欲代齊稱霸中原,兩強之鬥勢所難免。
 
公元前283年,秦向魏國發動了猛攻,一直打到魏都大樑(今河南開封)。以東方霸主自居的趙惠文王立即出兵10萬,大舉南下救魏,燕昭王也派兵8萬配合趙軍,秦軍聞訊被迫退兵。這一事件標誌著趙已成為秦國東進的最大障礙,秦趙對立從此拉開了帷幕。
 
秦在東進為趙所挫後,決心全力與趙相交。秦昭王先與楚國相約和好,以穩定攻趙的側翼。接著秦又拉攏韓魏連橫,以孤立趙國,使趙之盟邦僅剩下一個燕國。
 
趙在外交鬥爭上略遜一籌,它連年對附秦的魏國大張撻伐。秦乘機派大將白起三次攻入趙國西境,擊敗趙國守軍,給了趙國一個下馬威。趙國被迫停止了對魏的進攻,以集中兵力對付秦國,大戰即將來臨。
 
在之後的4年對抗中,秦軍雖然佔了上風,但趙的基本國力尚屬完整,要想決出勝負,就必須訴諸雙方的主力決戰。而就在此時,形勢有了重大的變化。
 
首先是東方:齊人經過5年苦戰,奇蹟般地轉變了戰局。即墨守將田單以火牛陣打垮了燕軍主力,齊國各地軍民聞訊,蜂起響應。各地燕軍紛紛北竄。田單所率齊軍迅速壯大,一直把燕國殘軍驅回黃河以北,齊國本土70餘城盡皆收復,並奪回麥丘等趙軍佔地。齊國君臣視燕趙為仇敵,“無南面之心”,繼續揮軍北進,一舉克復黃河以西的昌城等地,企圖把燕趙所佔河北、河問之地盡數奪回。面對齊軍的席捲之勢,燕人幾無招架之功,趙人也驚駭萬分,急欲與秦妥協,回身對付復興的齊國。
 
無獨有偶,飽受秦軍重壓30多年的南方大國楚,乘秦趙交戰之際,在公元前279年派大將莊踽率軍向秦反攻,很快奪回黔中郡,並乘勝追入秦之巴郡,攻取了舊巴國的都城枳(今重慶涪陵)。此後,莊踽因兵力不足而轉兵南下,企圖從南翼包抄秦軍,秦的後方基地巴蜀地區仍面臨著喪失的危險。在後院起火的形勢下,秦也無心再與趙國相爭,共同的需要使雙方坐到了一起。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約趙惠文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相會。在會上,秦國君臣曾欲欺辱趙王,趙方以藺相如為首毫不示弱,處處反擊。雙方雖然在折衝樽俎之際明爭暗鬥,似極可能發生衝突,但秦意在和趙,並未採取過激行動,故氣氛尚甚和諧,最後儘歡而散,雙方實現了罷戰講和。
 
澠池會盟後,趙軍立即東進擊齊。齊國元氣已傷,又兼君臣不和,所以連連敗退。趙國不但鞏固了對河問的佔領,還跨過黃河奪取了齊國本土的高唐等地,齊襄王被迫向趙屈服求和。而南下的秦軍則取得了攻占楚國本土的巨大勝利,楚頃襄王被迫舉國東遷,並向秦國卑辭求和。齊楚兩國的複興美夢在秦趙鐵拳痛擊下破滅了。
 
齊楚的威脅促成了秦趙的和好,而在威脅解除後,秦趙的友好也就到頭了。公元前276年,秦軍東進攻魏,重新經略中原。公元前273年,趙國派兵人魏,與秦發生華陽大戰。勉強維持了6年的休戰即告結束,兩強的爭霸之戰重又開始。
 
綜上所述,澠池會並非人們認為的那樣是強國與弱國的會晤,而是兩大強國在實力基本平衡下的一次戰略妥協。可以說即使赴會的趙惠文王沒有賢臣輔佐,秦國也不會重演一場武關劫盟。藺相如的大智大勇,不可能是澠池會得以成功的關鍵因素。秦趙兩國相近的實力,決定了雙方在會盟中的平等地位,這種地位並非一兩位出色的外交人員所能爭來。秦趙舉行澠池會盟也絕非偶然,它是雙方共同的戰略需要。因為秦趙長期僵持,互相消耗,必然會導致齊楚這兩個昔日強國的複興,這是秦趙兩國都不願意看到的。有鑑於此,與會雙方都有達成默契的願望,即建立彼此間較穩定的友好合作關係,以轉移主力粉碎齊、楚的複興企圖。所以,形勢已經決定了秦趙兩強必須化干戈為玉帛,這也不是某幾個外交奇才所能左右得了的。
 
 
 



公元前279年                    燕昭王去世,即墨之戰,田單复齊,秦趙澠池之會

公元前279 -278年                    秦楚鄢郢之戰,白起佔郢都,楚國遷都陳,趙攻齊之戰

公元前278年                    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6年                    楚收復黔中十五邑

公元前274年                    趙攻取齊的昌城,高唐

公元前273年                    秦韓與趙魏華陽之戰

公元前272 -270年                    秦滅義渠國

公元前269年                    秦趙閼與之戰

公元前266年                    秦起用范雎為相

公元前262 -260年                    秦趙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 -257年                    秦趙邯鄲之戰

 
 




※ 編輯: ott 時間: 2018-06-05 19:07:47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404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