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oveSports (我要當一個渣攻)
標題 [閒聊] 被迴避型依附的前夫殺掉還被說也是加害者
時間 Thu Aug 14 12:26:04 2025


幾年前的案件,開車撞死前妻與律師的事件,連結是報導者的分析。

在罪與罰背後架起對話橋梁──洪當興家暴殺人案中,孩子的聲音與人性面貌
https://www.twreporter.org/a/domestic-violence-best-interests-of-the-child-case
縮網址: https://reurl.cc/day04M

引用:
從廣泛的訪談調查中,宋旻諺從發展心理學的「依附理論」,將洪當興的性格界定為「逃
避依附型」──從小就不習慣分享生活事件的他,對自己與他人情緒的接觸或感受程度都
很低,傾向阻斷 、隱藏自己情緒的狀態,對於身旁的人而言,就是個一天到晚不知道在
想什麼的「悶葫蘆」。


(中略)

太太「脾氣不好」單方形象的翻轉
「我在想,這個太太在生前一定很不快樂,在這個家她覺得孤立無援,」宋旻諺說,從旁
人零星的印象,太太常表現出來的是脾氣不好的形象,高院二審其中一份由凱旋醫院精神
科主治醫師王富強主責的鑑定報告中記載:「案主曾表示,對於前妻容易情緒化及某種動
作、表情(教小孩不會時,會拍桌子、抓頭髮的動作)案主對前妻的某些情緒化動作

感覺厭惡的。  」洪當興從早年成長過程中,就沒有學習發掘與表達自己內在真實情緒,
在面對另一半情緒時的反應,不是也跟著一起生氣暴走,就是採取逃避或迴避的模式。

(中略)(中間有一段提到太太會罵先生沒路用、沒工作、養不起小孩)

宋旻諺針對洪當興成長歷程的訪談與鑑定中,深刻著墨婚姻關係中,「一方愈攻擊,使一
方愈防衛;一方愈防衛,使另一方愈攻擊」無限惡性循環的互動,打破男方=加害者/女
方=受害者的二元對立,將一件每隔一段時間就可能出現在社會新聞角落的「失控莽夫家
暴案」,還原成關係中的實況:兩個人是彼此的加害者,也是彼此的受害者。


===================

文中提到,夫妻之間婚後有理財觀念、子女教養、婆媳問題等等衝突。

報導有提到受刑人他的成長過程如何導致他變迴避型依附(文中用語:逃避依附),
並提到他「只能」怎麼做:

引用:
1.
固執、不擅溝通的性格,對於不合己意之事只能用憤怒的情緒來回應,在過往和妻子在同
一個屋簷下的相處過程,已能看到明顯的軌跡。

2.
近乎重複過往婚姻關係中易怒、容易失控的行為模式,只能採用攻擊的姿態來因應內心不
知所措的挫敗感,洪當興有股強烈的衝動,要「嚇嚇」妻子與律師,遂降檔、加速,駕車
偏往人車道路面中間位置前進,只是這次握著老舊廂型手排貨車方向盤的手,再也無法回
頭。


====================

真的是「只能」嗎?我認為這很值得深思。

這種說法代表什麼意思?

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養成的偏差依附關係,以及在社會上各方面的受挫不順遂,

當他透過將暴力發洩在前配偶身上時(他對前妻早有家暴史),是會被同理的。

受刑人從小到大這輩子所有的苦難與不平,

都在踩下油門撞死前妻跟律師的一瞬間發洩出來了。

就算社會真的欠他,為什麼只向前妻與其律師討報?

==================

引用:
1970年代,洪當興出生在彰化二林的家庭,是四個孩子中最小的,識字不多的父母在傳統
農村靠著耕作與從事各種勞動工作拉拔四名兒女長大,父親雖偶會賭博但在困苦環境中仍
努力工作養家,樂觀開朗是眾子女對其共通的形容,母親則是逆來順受、一切以先生為重
的傳統婦女,雙親可說都在他們的能力與智識範圍的極限中盡力照顧家庭。


==================

受刑人的父親偶爾會賭博,不知頻率多高,但看描述應該不是過年期間小小餘興而已。

提到母親逆來順受,從逆字可見父母之間可能存在衝突,

但原生家庭父母的問題卻被縮小化,就只有這一小段描述。


父母都很辛苦,雖然不完美但盡力了。

可以體諒父母不得已無法給他理想的環境,卻無法體諒前妻不得已得跟他離婚。


矛盾的是,鑑定團隊心理師們都在幫他找理由,卻忽略一件很重要的事。

心理師們拿迴避型依附來幫他行為解套,

但他們其實都很清楚,依附關係是原生家庭造成的,關鍵在父母。


後續幫他做心理分析卻都是著重在夫妻之間的衝突,並指出前妻也做錯什麼,

把被殺害的前妻也拉到加害者身分,雙方各打五十大板。


=========================


分享這個案例不是要冷飯重炒責備受刑人。

我想說的是,如果要把問題扯到依附關係,扯到他的生長史,

那就徹底一點,把他父母對他做過什麼都掀開來談。

而不是讓前任或現任的伴侶當替死鬼,

說因為伴侶也做錯什麼,才會逼得當事人走上絕路。



有依附關係問題的人為什麼通常會傾向於逃避檢討父母?

既然依附關係問題沒改善,可見並不是因為成熟長大。

為什麼人生失敗不是自殺而是去殺別人?

因為自己還想活下去,活著繼續等待父母回頭愛自己的那一天到來。

雖然永遠得不到。

這種案例很多,殺害安倍首相的嫌犯也是類似的背景。


他聲稱因為安倍首相支持邪教,所以要殺掉安倍首相才能阻止他母親迷信邪教拖垮家庭。

他母親不顧家庭,幾乎散盡家財讓家人活得顛簸流離。


為什麼他不殺他母親?


我認為這種自私是很值得檢討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7.213.123.106 (日本)
※ 作者: LoveSports 2025-08-14 12:26:04
※ 文章代碼(AID): #1edMLUKR (Boy-Girl)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y-Girl/M.1755145566.A.51B.html
※ 編輯: LoveSports (67.213.123.106 日本), 08/14/2025 12:35:42
samuelass: 四個孩子最小的我只想到最寵
因為忙碌缺少陪伴教養,用物質或放任寵溺可能性很大1F 08/14 12:47

寵壞是有可能賦予特權感。

還有一種可能是,內心約束自己的力量不夠強,這個通常跟內化的父親形象有關。
看不起父親或母親會在孩子面前抱怨父親也有可能導致。

※ 編輯: LoveSports (67.213.123.106 日本), 08/14/2025 12:50:50
RoseChiu101: 分析得很仔細 一般人格塑造 一開始是從原生家庭來的 通常在青少年時候幾乎都定型 由於原生家庭的因素 無論是寵壞 打罵教育 或疏離冷漠 導致之後的人際關係 價值觀 行為應對 無法好好溝通 宣洩 才會造成這些無法發洩的壓力 宣洩在其他人身上作為報復3F 08/14 12:59

通常這種問題的人很難檢討原生家庭,

會移情到伴侶身上,認為是伴侶不夠好才害他過得不好或做出迴避或暴力的反應。

所以伴侶如果遇到,最好能逃就快逃,除非對方真的拿出決心要面對,

例如認真諮商,而且真的有改善。但這是改大腦迴路層級的高難度諮商。

最棘手是連伴侶本身也以為是夫妻之間的事情而已,沒看到問題癥結在原生家庭。

※ 編輯: LoveSports (67.213.123.106 日本), 08/14/2025 13:05:25
sooge: 我測起來是逃避型也沒這問題= =,把殺人動機歸到依附理論就像跟我說這個人愛看血腥電影所以他會殺人一
焦慮型 逃避型 亞洲社會本來就很常見的兩種人格
難不成有問題的人會是安全型嗎==
阿我家庭也正常 就沒辦法天生I人一點而已8F 08/14 13:07

你講到重點啦,事實上大多數迴避型依附並不會殺人或傷人,

頂多人際關係出問題而已。

如果放棄與人共築親密關係,一輩子一個人過得自在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拿這個來合理化犯罪行為,卻又不聚焦檢討原生家庭問題,是很不合理的。

※ 編輯: LoveSports (67.213.123.118 日本), 08/14/2025 13:28:57
a22028504: 覺得是這種爸爸太愛這個家和太太,所以把家庭裡的所有事看得太重了吧。若一個人跟你毫無關係,太太說的那些話,也沒感覺多傷人,倒像是一種提問。14F 08/14 13:33
adiharu: 所以我不看報導者很久了 現在都先套立場濾鏡再跟著立場寫 可惜了曾經的優質媒體跟公視一樣被玩臭 沒錢媒體的循環 做出優質內容=>拜託大家捐款=>收到金主捐款但要求內容符合金主立場=>報導內容開始變質17F 08/14 17:06
iloveannasui: 這世界對心理有問題的人太寬容了,似乎一句心理有問題、童年有陰影,就可以合理化作出的壞事。拜託,他只是心理扭曲,又不是智障,不知道不該傷害別人嗎?
看這種報導只讓我更相信一件事-覺得對方與原生家庭關係支離破碎的,最好謹慎考慮。21F 08/15 02:30
jyekid: 因為媒體不正確放大讓你誤以為裝神經病 童年有陰影就能被合理化26F 08/15 05:39

--
作者 LoveSports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