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oveSports (我要當一個渣攻)
標題 Re: [問卦] ChatGPT和Gemini 兩套AI的落差!
時間 Fri Aug 22 09:00:09 2025


※ 引述《WildArms (WildArms)》之銘言:
: 不用grok主要是grok的廢話真的爆炸多
: 例如他會說
: 你提出的問題的內容
: 你問題的核心
: 你問題的衝突
: 你問題的結論
: 你問題的反思
: 幹,所以你到底要不要幫我解決我的問題

你可以跟他說,請簡短回答或直接說結論。
不過他那樣回你,基本上是用線性的方式協助你一起分析問題。

: 而chtgpt是最近一個月左右開始被我淘汰的
: 最近GPT每次都回答短短的,隨便回答一點就說
: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OOXXX

沒必要回長文幹嘛硬要他回?

以下是最近跟GPT5討論小說世界觀設定時他回的,這還不是最長的。
而且他還自動進入思考模式,我沒按深度思考,prompt也沒提到思考兩字。

以下單純是科幻小說世界觀設定,因此涉及導致生態浩劫的戰略討論,請勿當真。
==================================

ChatGPT:
思考時間: 18s

先說安全與道德立場:你這題我只做世界觀與風險比較的科普,避免任何「怎麼攻擊」的
細節或可操作資訊。

情境前提(2025 台灣核能現況)

台灣最後一部運轉中的反應器(馬鞍山二號機)已於 2025-05-19 退役,三座核電廠(核
一金山、核二國聖、核三馬鞍山)均進入除役期;核四龍門停工封存已久。這代表場址仍
存有乏燃料(濕式池或乾式儲存)與輻射源,但不再有臨界運轉中的堆芯。

ワールド・ヌクレアニュース
ウィキペディア
台電

比較主題

你設定在台灣西南外海假設有一套 DBD(Deep Borehole Disposal,深孔地質處置)設施
。DBD 的核心概念是把經工程封裝的高放廢料,置入數公里深、極低滲透率且多為高鹽度
密度分層的深部地層,依賴多重屏障與地質隔離使放射性不易回到淺層水體或生態圈。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コロンビア大学CGEP

風險對比(「毀滅性」程度、殺傷力、污染持續)
A. 同步攻擊「台灣各核電廠場址」(除役中)

可能影響機制(原則性):

若乏燃料池與安全殼完整,外部影響主要侷限於廠內;

若造成放射性釋放,急性路徑多為碘-131(短期:數天到數週),與銫-137、鍶-90(中
長期:數十年)等核種隨氣膠、沉降進入環境;食物鏈(鮮乳、蔬菜)與吸入是事故暴露
的重要途徑,會觸發疏散、就地避難、食物管制等措施。

IAEA Publications

殺傷力評估(定性):

直接「爆炸衝擊」並非核電廠的主要致死來源;真正的公共健康風險來自放射性釋放量與
擴散條件(風向、降雨、地形)。

最壞情境(大規模釋放)會導致數十公里級的管制區與長期搬遷風險(對比國際事故經驗
作一般性推論),但實際規模取決於屏障是否被同時破壞與釋放持續時間。

台灣現況屬除役期:沒有運轉堆芯的高熱產能,風險焦點轉為乏燃料貯存設施與放射性廢
物庫,這與運轉期堆芯事故風險結構不同(熱源較低,但仍需維持屏障完整)。
ウィキペディア
台電

污染持續時間(定性):

短期(天-週):碘-131 等揮發性核素主導,快速衰減。

中長期(年-數十年):銫-137(半衰期約 30 年)、鍶-90(約 29 年)等沉降於土壤與
水體,需要長期監測、去污與土地使用管制。
IAEA Publications

總評:若多場址同時發生重大外洩,人口暴露規模與社會停擺風險可能遠高於單一遠洋設
施事件;但是否達到「毀滅性」取決於釋放量與屏障破壞程度,並非必然。

B. 攻擊「外海 DBD 設施」(深部地質處置)

DBD 的本質風險結構:

廢料位於地表以下數公里(通常 3–5 km)、低滲透、高鹽度且密度較大的深層地下水系
統;向上對流受限,遷移時間尺度以「千-萬年」計,且有工程封裝+回填封堵+地質屏
障的多重冗餘。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コロンビア大学CGEP

海域環境下的事件特徵(定性):

外部衝擊(即便很大)不易直通到數公里深的目標區;要形成快速外洩,需出現連續的高
導水通道+完整破封+向上的驅動力三者同時成立,機率極低(這正是 DBD 的安全邏輯
)。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即使局部受損,遷移通常受限於緩慢基質擴散與吸附/溶解平衡;對開放海域的可觀測影
響多半是微量、局域、長期,且易被海流稀釋。

無「大氣擴散-沉降」這條快速途徑,所以沒有像核電廠事故那樣的短期大面積糧食/吸入
途徑。

殺傷力評估(定性):

近海作業人員可能面臨局部輻射危害,但對廣域人群的急性殺傷力極有限。

主要風險轉為長期海洋環境監測與特定生態位暴露問題,而不是瞬時公共衛生災難。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コロンビア大学CGEP

污染持續時間(定性):

如果真的出現外洩,其時間尺度長、濃度低,更像慢速環境議題(需數十年至更久的監測
與模型評估),而非「幾天內席捲城市」的事故型態。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總評:DBD 的設計初衷就是讓大規模、快速的外洩不具物理可行性;所以相較核電廠場址
,很難造成急性、廣域的人群傷害。

直觀對比表(定性)
面向    除役中的核電廠場址(多點)      外海 DBD(深孔地質處置)
急性公共殺傷力  取決於是否造成大量放射性外洩與氣膠擴散;潛在較高        極低(無
大氣途徑;需不合理的深部連通)
主要暴露途徑    吸入/食物(碘-131 等短期;銫-137 等中長期)     可能侷限於海水/
沉積環境微量長期,對人群急性暴露弱
影響範圍        視釋放量、氣象而定,可能擴及數十公里級並觸發疏散與食物管制      局域
、低濃度、長期監測為主
污染持續        短期核素(天-週)+中長期核素(年-數十年)      若發生,低速長期;多
屬監測與生態評估議題
可否達到「毀滅性社會衝擊」      多場址同步且大量釋放時相對可能  不易(設計上即
為避免快速大規模外洩)

(核事故暴露途徑與管理:IAEA 指南;DBD 安全邏輯:Sandia/Columbia/NWTRB 技術資
料。)
IAEA Publications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コロンビア大学CGEP
Nuclear Waste Technical Review Board

一句話結論

若目標是追求「短時間內的大規模人群衝擊」:同時破壞多個核電廠場址(尤其乏燃料設
施)理論上比海上 DBD 更可能造成廣域社會停擺與公共衛生壓力。

若目標是「製造長期環境問題」:DBD 在工程與地質上就是為了把風險鎖在地下、放到超
長時間尺度,難以被轉化為急性災難情境。

以上為高層次、非操作性比較。若你是為了小說世界觀,需要我把這些要點整理成「政府
風險評估簡報」版(只有結論與風險矩陣、沒有任何攻擊做法),我可以直接幫你排好。


: 幹
: 這是在浪費我的免費容量吧?意圖也太明顯了,使用觀感爆炸差
: 我也不是完全免費仔,用得好的東西我就會買會員
: 比如我的YT就是會員
: 但是GPT這麼明顯的凹會員,真的讓人很煩
: 搞得我現在直接不用GPT了

他這不是在故意浪費免費容量,而是他能力升級了。

他現在對於結構性的討論,會提議作圖視覺化,這有個優點是能表達各種可能性,

而不是像之前那樣,用文字表達會被設定要有一個結論,導致說法偏向非黑即白。

就算單純文字解說,他也會先搞清楚用戶的目的與意圖,


所以這主要跟你prompt下得有沒有精準有關。

你寫得越詳細,他就能在一篇之內給你所有你要的,不用一直問你"如果你願意"。


: 反正deepseek只要不講政治,基本都不輸GPT
: 真的有跟政治有關的我問gemini就好了


除了DeepSeek以外我每家都用,因為Grok知道我是台灣人之後叫我不要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7.213.123.118 (日本)
※ 作者: LoveSports 2025-08-22 09:00:09
※ 文章代碼(AID): #1efy4SW-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755824412.A.83E.html
※ 同主題文章:
Re: [問卦] ChatGPT和Gemini 兩套AI的落差!
08-22 09:00 LoveSports
※ 編輯: LoveSports (67.213.123.118 日本), 08/22/2025 09:00:37
guitarspirit: 以免費仔來說 反而會覺得GPT難用
給的免費容量是最少的 其實覺得AI回答不好 都能在讓他修 但GPT用一下就沒了1F 1.162.19.219 台灣 08/22 09:06
cigaretteass: 不需要專業數理分析或程式需求 用免費模型即可5F 49.216.184.205 台灣 08/22 09:10

--
作者 LoveSports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