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8917936 (OKAS)
標題 [新聞] 年養地全毀,400公頃耕地遭污泥覆蓋,數
時間 Sat Oct  4 10:16:32 2025


年養地全毀,400公頃耕地遭污泥覆蓋,數年無法復耕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28392/
馬太鞍 1003》多年養地全毀,400公頃耕地遭污泥覆蓋,數年無法復耕(Day 11)  | 上下游新聞 馬太鞍災情進入第 11 天,家戶清淤已全數完成,道路污泥預計在中秋節前清理完畢,但真正的污泥危機才要浮現。光復鄉有將近 2 成耕地近 400公頃農田被污泥覆蓋,高達 600萬公噸土方量,需要 60萬台卡車才載得完,清淤成本與時間都是天文數字。 ...

 

上下游記者 楊語芸, 孫維揚 and 林怡均· 時事.政策· 2025.10.03

馬太鞍災情進入第 11 天,家戶清淤已全數完成,道路污泥預計在中秋節前清理完畢,但
真正的污泥危機才要浮現。光復鄉有將近 2 成耕地近 400公頃農田被污泥覆蓋,高達
600萬公噸土方量,需要 60萬台卡車才載得完,清淤成本與時間都是天文數字。

多位土壤專家判斷,本次淤積泥沙顆粒很細、極少有機質,乾燥後會變得硬實不透水,沒
有足夠的肥分可供作物生長,若要復耕需要土壤改良,時間將以「年」為單位,亟需政府
提出方案,協助農民度過長期無田可耕、無收入的困境。


縣府農業處:農田受泥沙與垃圾掩埋 需中央協助
花蓮縣政府農業處處長陳淑雯說明,光復地區農田淹沒面積近 400 公頃,輕者是附上數
公分的淤泥、有些則已經看不見原本農田,近堤防區的農地更被嚴重沖毀,還有許多垃圾
隨著淤泥衝入農田,可能污染環境。


除了農田,灌溉溝渠等農田水圳也充滿泥沙,必須清理,泥沙中還夾雜垃圾,也要等花蓮
區農業改良場採樣、分析各農田受污染程度。等到淤泥清除、田間消毒完畢,農民還要養
地,恢復地力後,才適合復耕。陳淑雯認為,光復農民要恢復生產,「一年都算快」,並
希望後續農業、環境單位挹注更多機具,協助光復農田清淤。


光豐地區農會推廣部指導員陳俊銘表示,農民們都忙於恢復家園,到現地勘查實況有難度
。之後農會、公所會派人現勘,政府也應透過拍攝航照圖等方式輔助評估光復農田受損面
積、實況,將更有效率。


覆蓋在田區的淤泥,是否需要清走?各方專家分析
災後復耕路漫漫。然而,第一步該怎麼走——這些深達數公尺的淤泥,究竟該不該清除?
專家與地方單位有不同考量,形成「就地利用」與「必須清除」兩派觀點。

土壤專家郭鴻裕從成本效益角度分析,認為清除淤泥的成本將是「天文數字」。他估算,
每公頃農地至少需清出 1.5 萬公噸的土方,若要全面清除,將對農業部門造成沉重的經
費與能量負擔。因此他建議,若淤泥未受污染,應考慮「直接就地整平並重劃」。他認為
東部環境相對乾淨,若淤泥是直接灌入田區,受污染的疑慮很小。


台灣大學農化系特聘教授許正一也持相似看法。他表示,這次的淤泥直接沖進農田,幾乎
未受人為擾動,因此「相當乾淨」,不論是直接用於田間,或是移除後作為栽培介質原料
,都是適合的。


然而,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副場長宣大平則認為需要謹慎評估。他指出,部分田區的淤泥含
有垃圾,必須先篩除,同時也要檢驗農地的污染程度。雖然根據初步採樣分析,目前農田
淤泥的污染程度不高,但完整的分析結果仍是評估後續用途的關鍵。


他強調,即使要現地使用或做其他農用,也勢必需要調整其肥分與孔隙等特性,難以直接
應用。

含垃圾成污染變數? 專家:來源單純風險低
農田遭大量淤泥覆蓋後,土壤是否遭受污染,將決定未來是否還能耕作。許正一表示,這
次光復淤泥的化學性質理應與當地土壤相近,含有適量的鉀、鈣、鎂等元素,屬於偏鹼性
的土壤。然而,他也特別提醒,淤泥的物理特性是一大問題,由於淤泥的孔隙小,乾燥後
可能會變得更加緻密,不利於作物根系發展。


宣大平也提出了相似的觀察。他指出,這次淤積泥沙的顆粒很細、極少有機質,乾燥後會
變得硬實、不透水,也沒有足夠的肥分可供作物生長。根據花改場的採樣分析,淤泥的酸
鹼值為 8.9,確實是偏鹼性土壤。


土壤改良是關鍵,恢復期程需以「年」為單位
關於具體的復耕方法,宣大平表示,縱使農地淤泥覆蓋量少,也要經土壤分析、翻拌土壤
、修整農地、改良土壤結構與養分後,才適合恢復種植。他強調,現在的土壤性質和先前
完全不同,農民過去的經驗可能不適用,因此無論想種什麼作物,土壤都需要改良,花改
場也願意陪伴並提供技術輔導及協助。


Fata’an 部落的名稱 Fata’an,意指「樹豆」。目前被泥沙淹沒的 392 公頃農田,若
原地復耕,可否直接種植樹豆、小米等傳統原住民作物?宣大平認為「不可行」,因為受
災地多為水稻田,農民的專長便是水稻,每項作物所需專業不同,且小米、樹豆沒有完整
機械化耕作,亦無廣大市場拉力,農民種植意願可能不高。


郭鴻裕則建議,若農業部門經費充足,可輔導農民用養液肥栽種並設置灌溉設備,休耕期
間也可輔導栽種綠肥來培養地力。許正一也提醒,淤泥若要農用,需經過適度改良,例如
可先種植綠肥作物,以改善孔隙與補充有機質。


對於農民最關心的復耕時程,專家們的評估都相當保守。宣大平保守評估,光復農田要恢
復生產,所需時間恐以年計算。郭鴻裕則從土壤生成的長遠角度提出看法,他認為跟原本
的水稻田土壤相比,泥沙的土壤養分不足,農民等於是失去了賴以為生的農田。他更估計
需要 10 至 20 年後,土壤性質才會變得穩定。


農民憂農地埋沒,政府救災未見對策
農民蕭明山表示,他的三公頃稻田全數報銷,因為是租地,地主也不會協助恢復。「一公
頃要整地、恢復,也要花二、三十萬元。」他呼籲,政府不能只補助農作物損失,清污、
整地的困難與所需經費更需要正視。


稻農孫石發種植面積約兩公頃,農地全被兩公尺厚的泥巴覆蓋。他聽聞花改場有輔導計畫
,但至今沒有任何具體說明。他提到復耕至少需要兩年,這段時間沒有收入該怎麼辦?「
可能政府覺得我們 Amis 喝西北風就會飽吧?」


佃農林德財租耕五公頃,也全被淹沒在泥沙裡。他憤怒直指政府至今沒有對農民提出任何
說明,「叫農糧署的人下來看!」隨即怒斷記者電話,留下沉重的憤慨與失望。

不過種植面積將近 20 公頃的大稻農羅明仁表示,他的受災面積達 6 公頃,災後第二天
農糧署、花改場都到他的農田瞭解災情,也提到各種減免的措施。他跟花改場的研究員表
達「無法立刻復耕」的焦慮,研究員則回應「大家一起來想辦法」。他並表示,已經簽署
切結書,同意政府僱用的機具進入他的農地進行清理,但還未排定時間。


野菜農田盡被淤泥掩埋 原民飲食鏈斷裂
Fata’an 部落的 Ina 林鳳廷經營「紅瓦屋」餐廳,長年以阿美族野菜入菜,她除了自己
耕種,還與光復鄉數十位小農合作,形成餐廳與在地農民互相依存的關係。

記者隨林鳳廷巡視災損,她沿路細數:這塊地種蕗蕎、芋頭,那位農民種洛神、刺蔥、翼
豆,還有葛鬱金、木鱉果、野莧菜等等。原本是多樣而繽紛的農作,如今卻全變成一種模
樣──厚厚污泥覆蓋大地,僅存的植株也灰撲撲一片,難以辨認。


她表示,政府必須先協助農地清淤,後續再靠添加有機質等方式把土地「養回來」。沒有
野菜,不只是餐廳難以營業,連族人的日常飲食也出現斷層。她拿著便利商店買來的「野
菜沙拉」苦笑說:「這樣的菜,吃得很不甘願。」她擔心原本的多樣性如今化為單調的泥
色,對族人來說不只是生計損失,更是飲食文化被掩埋。




農業部應該要思考後續復耕的問題 雖然清除住戶的汙泥 但是農民斷了生計

後續衍生的問題更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3.128.180 (臺灣)
※ 作者: d8917936 2025-10-04 10:16:32
※ 文章代碼(AID): #1eu8E25B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759544194.A.14B.html
fony1029: 黨:只能拿來種光電了1F 223.137.97.54 台灣 10/04 10:16
dosiris: 這地給輝達蓋廠 大家一定都沒意見2F 1.171.9.123 台灣 10/04 10:17
dogdudu: 修復?我建議直接插光電就好了!3F 114.136.129.19 台灣 10/04 10:17
fony1029: 400公頃光電廠 豹豹開心到睡不著4F 223.137.97.54 台灣 10/04 10:17
Fezico: 綠友友們又要發大財惹,跟對党真香5F 118.161.72.171 台灣 10/04 10:19
luche: 政府怎不把那邊土地收走 補足遷村6F 59.102.131.121 台灣 10/04 10:20
adk147852: 太棒... 我是說太慘了 只好種光電惹7F 218.173.67.103 台灣 10/04 10:20
hoks: 溢流?8F 49.216.18.245 台灣 10/04 10:21
KINGTIGERX: 不能種剛好農地改建地,建商發大財9F 36.232.27.234 台灣 10/04 10:23
dogdudu: 改建地誰會買?10F 114.136.129.19 台灣 10/04 10:25
eva19452002: 奇怪,尼羅河岸年年都有洪災淤泥,人家土地就超肥沃還蘊育出古文明出來11F 118.232.62.188 台灣 10/04 10:28
fp737: 能保證下次不會再淹嗎?13F 111.252.70.153 台灣 10/04 10:31
dj720c: 這些地本來就是河流的,歸還大自然而已14F 118.170.72.89 台灣 10/04 10:32
okichan: 雲豹: 嘻嘻15F 36.225.94.224 台灣 10/04 10:33
fony1029: 如果那些地本來就是河流的 那台北市的大灣北大灣南怎麼辦 還要蓋捷運了
「截彎取直」還真的是河道地16F 223.137.97.54 台灣 10/04 10:35

--
作者 d8917936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