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altlake (SaltLake)標題 Re: [新聞] 德國生育率高於台灣 衛福部「西方取經」時間 Mon Oct 20 06:06:05 2025
※ 引述《YAYA6655 (YAYA)》之銘言:
: 最近我看了很多德國影片,很訝異於同樣在地球上,人們的價值觀居然可以差異這麼大
: 簡單說德國那一套絕對不適用台灣。
: 德國是一個講求非常平等的社會,職業做到無貴賤,人人過著爽生活,不加班,不貪圖物
: 質享樂,不貪圖庸俗娛樂(除了旅遊外),是一種非常單調平靜的生活。
: 台灣擁擠人口多,資源少,價值觀跟德國是天南地北。
: ....
職業無貴賤?
很現實的是,工作的薪水有高低。
工作的取得與所受教育密切相關,而德國學制聞名於世的就是技職教育和一般
教育的二元制--更早甚至是三元制。
二元制就是技職教育和一般教育--其實這制度從西元 1871 年德意志帝國時期
建立以來就迭遭批評而逐漸修改,趨勢就是在技職和一般教育中分化出兩者占比
不同的中間教育。這邊不細講,因為太複雜,又不是教育版。
二元分流的年紀,如前述,從十九世紀後期迄今,也是逐漸改變,趨勢是「提
高」:
德意志帝國到一戰戰敗後威瑪共和時期是 10 歲 (小學四年級)
二戰戰敗後的盟軍(分區)佔領時期的四年,比較紛亂,可到西元 1964 年西德
各邦共同簽署《漢堡協定》而延後到 12 歲 (小六)。
西元 2000 年,部分的邦進而延伸到 14 歲 (中二)。
西元 2020 年,修正《職業教育法》之後,分流年齡「彈性化」--容許學生在不
同年齡轉換不同教育軌道。
為啥分流年齡會從最初的「十歲定終身」而逐漸往後挪,甚至改成當代彈性者?
將心比心,你家孩子乃至於你自己,十歲,就被政府的專業人士判定你之後人生的
軌跡,你服嗎? 尤其科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發展顯示,就某時點利用某些評量方
式去預判人之後的發展軌跡,變數越找越多,評量法的可靠性也越被質疑,當然就
接受科學現實和政治壓力而放寬了。
評量方法?
最基本的模式是:
標準學科測驗 + 潛在能力測驗
前者及我們熟知的學科考試,測試學生念書當前成績,後者是基於心理學理論開
發的潛能測試--在我國更通俗講法是智力測驗,測試邏輯能力、空間能力等。
基本模式以外的評量方法:
帝國時期,看你的社經階級--高貴的貴族血統優良,當然高於草民。
後帝國時期就是,教師推薦,由教導學童的老師作評量寫推薦……
一戰戰後初期,教師推薦為主,成績為輔 -- 古人很相信老師的專業權威。
西元 1964 年的《漢堡協定》之後,老師權威弱化,所以其推薦變成建議,
主要看量化成績(就學科和心理潛力測試)。
西元 1980 年,加入家長意願,倘家倘意願和學校評判相悖,學生須通過
額外考試才能推翻學校評判。
西元 2000 年,強調綜合能力評估和教育公平性,具體就是在要求學生準備
學習歷程報告與社會參與活動之紀錄。教育公平性例如要求教師評量要寫
明更具體理由,以及強化家長意願等等。
之後還有些改變,但大體就是在上述西元兩千年架構上加加減減、改變專
有名詞等等。
把上面德國二元學制的演變和我國教育制度的演變對照,差異很大嗎? 我國
古時候也有高職和專科不是嗎? 我國後來不也是玩啥學習歷程? 很令人驚訝嗎
? 拜託! 我國政務官和大學教授也是會「參酌世界先進國家制度與經驗的」。
扯半天,我國制度和演變,與德國者其實半斤八兩,但最大的差別在於,德國
者正式納入所謂的基於心理學科學研究成果的潛力測試,我國沒有。
這個所謂潛力測試,多準? 大家慢慢吵吧。
總之,德國教育制度演變方向要點:
去威權化: 老師意見逐步被弱化,逐步強調所謂的「客觀量化數據」。
家長意見被逐漸強調,但最終仍是「考試成績」為最終判定
--個別家長可以不服學校判定,那就考試單挑。
多元化: 從標準學科到納入學習歷程和社會經歷等等。
教育與就業?
用我國制度比擬,技職體系有高職和專科乃至於四年制科技大學,
這些學校都有傳授學生就業技能,所以畢業就能找相應工作。
一般體系,高中就是大學預備學校,這種學校畢業的當然會因為
欠缺職場專業技能而很難找工作。大學畢業生就看所選科系,學生
選那種職場不怎麼需要的科系畢業當然很難找工作。
德國與我國相比經常被稱道的是,高職或專科(二專或三專或五專)
乃至科技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一般略高於普通大學畢業生」,這點
讓我國一些人很想學過來。
德國所以能這樣,核心在於技職體系的訓練和職場及各種公司結合
密切,課程設計更貼近業界所致。否則真以為德國際業佛心來著?
另外德國所謂的師傅執照,其實就是我國各種專業證照。德國有師
傅執照的薪水甚至會顯著高於大學畢業生就業前幾年者。但這核心和
先前一樣,德國師傅執照考核的知識和能力,切合業界需求。所以有
師傅執照者,確實專業能力就是強。
換言之,我國技職體系和專業證照「相對於德國者更不值錢」,關
鍵原因在「實質上與業界需求有落差」,那業界自然不吃你這套。
最後,德國二元制的演變方向也是朝模糊二者間在走。
為啥?
因為大學畢業者後勁更強! 除了更容易往上念碩博士,職場表現也是
後勢更容易攀升。所以德國家長和學生一般當然也是更希望往非技職體
系去走。
為啥會這樣?
因為技職體系的訓練本質上更強調「當代產業所需知識和技術」的掌
握,強調當下或短期可用的知識和經驗之傳授,自然而然削減抽象的,
當下用不著的理論教育之傳授。代價就是,之後要學習更複雜或更先進
的知識乃至技能,就會發現以前自以為無用的抽象知識的重要性。
所以? 德國制度真的好?
確實其技職體系有可觀者,但其何信價值在於:
課程與訓練內容貼合業界實務
否則德國企業並沒有比我國企業更佛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6.246.152 (臺灣)
※ 作者: saltlake 2025-10-20 06:06:05
※ 文章代碼(AID): #1ezM3FYX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760911567.A.8A1.html
※ 同主題文章:
Re: [新聞] 德國生育率高於台灣 衛福部「西方取經」
10-20 06:06 saltlake
推 WTF1111: 德國有工會,合理的薪資和WLB,技職教育的出路足以讓人過得比台灣頂大要幸福得多,錢和學歷本來就不是人家的人生要追求的1F 219.70.72.80 台灣 10/20 06:20
噓 shirokase: 屁話一堆,不就不想鬼島跟歐美一樣沒便宜奴工可用,更不想奴工覺醒反資方5F 42.72.107.65 台灣 10/20 06:21
→ kingofsdtw: 我認為是極高稅率和社會福利
造就高薪者不想呆德國
美國反向降低高薪者的稅賦,走到後面和台灣一樣7F 118.231.128.178 台灣 10/20 06:27
推 nctufish: 原來德國分流不再是小學高年級。其實我很推崇早點分流,會唸書不會唸書,早早看得出來11F 150.116.172.88 台灣 10/20 06:36
→ selvester: 唸書是一回事 做研究是另一回事14F 27.51.104.231 台灣 10/20 06:42
推 donation12: 台灣不是不知道問題在哪,是改不了
教育是一個層面,貧富不均是一個層面很多問題累加起來的結果就是亡國滅種而台灣人的政府是一個譁眾取寵的政府10年空轉的結果可能會是百年淪喪
但人們依然醉生夢死,不正視現實15F 114.24.209.73 台灣 10/20 06:58
噓 k798976869: 靠難民穆斯林狂拉生育率的啦= =21F 123.110.50.249 台灣 10/20 07:19
→ keter007: 德國現在工業都掛了一半,學躺平嗎
汽車業不行整個德國瞬間變歐洲病夫22F 1.161.224.238 台灣 10/20 0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