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yuui (修)
標題 Re: [新聞] 經濟學人評台灣暗藏「台灣病」 央行五點
時間 Mon Nov 17 18:10:26 2025


※ 引述《thelittleone (風真いろは大好き♡♥ )》之銘言:
: 經濟學人評台灣暗藏「台灣病」 央行五點聲明 比喻很不恰當
: 2025-11-15 01:12
: 經濟日報 記者任珮云、洪安怡/台北報導
: 針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出刊「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The hidden risks in
:  Taiwan’s boom)報導,指稱台灣長期壓低新台幣匯率,導致購買力受損、房價攀升及金
: 融風險累積等問題,中央銀行昨(14)日發布澄清稿逐點回應,並提出五大說明反駁報導內
: 容。



《經濟學人》報導的核心,
在於標準經濟學模型,與台灣現實的背離。

它質疑台灣制度的「異常性」,
並將舉證責任丟給台灣。

課本說,經常帳盈餘(出口>進口),
應該導致本國貨幣的需求增加,
最終導致匯率升值,直到盈餘縮小,
實現國際收支平衡。

現實是,台灣經常帳順差達GDP的16%,
且匯率沒有大幅升值。

我們是否能提出一個替代性制度模型,
解釋巨額盈餘與匯率穩定並存,
同時合乎經濟學理性?

我的前一篇分析,
已經證明央行有干預匯率,
但干預並不必然等同「操縱」。

如果我是央行總裁,
會說這是「對抗金融市場外部性的必要行動」。



一、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外部性

央行不升值,
部分是為了對抗壽險業潛在的幣別錯置危機。

承擔貿易失衡的外部性成本(對消費者徵稅),
避免金融系統崩潰的極高成本。

在兩個外部性中,
我們理性地選擇了成本較低的一方。



二、資本帳的結構性流出

長期以來,
私人部門(尤其是壽險業)對外國資產的需求極大。

根據國際收支恆等式,CA+KA=0。
金融帳淨流出,自然抵銷經常帳盈餘,
所以匯率沒有壓力。

我們的干預只是平滑這種結構性流出,
保持恆等式穩定,而非製造貿易優勢。

(我的前文指出,
央行用大量資金匯出否定PPP,是倒置因果。

反駁單一指標適用性幹嘛呢?
代表央行有一群讀死書的草包,見樹不見林。

聰明人要考慮總經框架,然後說:順應市場。)



三、對抗外部的投機性攻擊

一旦升值預期確立,
可能引發短期熱錢湧入進行套利,
使匯率產生不穩定的超調。

央行核心目標是金融穩定,
避免熱錢在地緣政治風險下快速進出,
造成經濟的過度波動。



四、內部資源配置的特殊性

台灣的出口導向模式,
已經內化成一種「制度慣性」。

社會資源、基礎設施、人才培育和政治權力,
都圍繞著出口導向進行配置。

慣性使得資源無法快速轉向內需或服務業。

即使新台幣升值,
也無法在短期內有效地將出口部門的資源,
轉移給國內消費者或內需部門。

如此才能解釋難以達成傳統模型中的「自動平衡」。



五、經濟學人的「台灣病」質疑

我國的經濟系統已經演化出一套機制,
用來對沖地緣政治風險和金融系統性風險。

機制所產生的巨額經常帳盈餘,
是我們支付「系統穩定成本」的體現,
而非尋求不公平貿易優勢的結果。

在亞洲金融危機後,
理性地積累超額外匯儲備,
是一種預防性儲蓄,也符合東方社會文化。



六、央行對危機敘事的心理門檻

幣別錯置,顯然是負面外部性,
一旦匯率巨變,將引發金融危機。

我們承認系統性風險存在,
將焦點從收益轉移到生存。

若兩岸發生危機,這一兆美元的私人部門儲備,
是確保台灣持續獲得國際流動性的後備軍。

我們承認國內投資機會不足,
資金流出是結構性必然。

若不平滑,匯率將瞬間超調,
製造業的就業崩潰,導致均貧社會。

我們承認在一個極端的地緣政治環境中,
選擇了成本最低的生存路徑。

這不是病,這是戰略。



七、擴權的風險

誠然,我們對這樣的敘事重構,必須保持謹慎。

央行的職責從「穩定物價與維持金融秩序」
(相對客觀、可量化)
擴展到「地緣政治風險管理」
(高度主觀、難以量化)。

若以國家安全為名,
阻擋公眾對干預和儲備的質疑,
我們如何監督央行決策?

央行政策的所有負面後果(如高房價、均貧風險),
都可以推給「對沖的必要代價」。

被留下的,只有「真正的病人」,
承擔代價的一般民眾。



八、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敘事正當化同時帶來權力擴大,
必須承擔擴大的責任,
才能維持制度的整體效率。

1. 央行是國家級資產的戰略守護者

我們要求「風險量化模型」的透明化。

央行必須給出地緣政治風險溢價模型,
解釋當前匯率壓抑幅度,
如何對應外部風險的量化評估。

2. 央行平滑結構性失衡的轉型風險

我們要求「轉型路徑」的問責機制。

央行必須設定轉型目標和期限,
證明干預是為了爭取傳產轉型的時間,
而非永久維持其生存。

3. 央行避免幣別錯置引發系統性危機

我們要求「風險承擔與轉移」的問責機制。

央行承認幣別錯置是風險,
則必須要求金管會,
同步推出資本適足率的特別要求,
或風險轉移工具。

由壽險業承擔更大的資本要求,
而非讓央行永遠代為承受匯率風險。



結語:

在我求學時期,便喜歡挑戰課本說法。

出社會之後,當策略顧問和發言人,
累積了一些實戰經驗。

今天《經濟學人》拿經濟學課本的問題,
丟給台灣舉證。

我們的央行卻像被逼急的大學生,
抓幾個學理名詞就想要爭輸贏,這不對。

在我看來,
這是一個談判問題,
我們要先與對方坐在同等高度的桌前。

然後是一個敘事問題,
我們要用敘事結合經濟學去對話。

最後是一個權責問題,
我們賦予機構權力,
可能導致監督成本飆升,終而失控。
所以,外部做危機處理,內部做風險控管。

我不會說這是央行或行政院發言人該做的事,
個人無意內捲行業生態。

不過,我仍然認為這是整個政府團隊,
連同協助的學者專家群,必須拿出的最低水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9.226.41 (臺灣)
※ 作者: Hyuui 2025-11-17 18:10:26
※ 文章代碼(AID): #1f6lIKby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763374228.A.97C.html
※ 同主題文章:
Re: [新聞] 經濟學人評台灣暗藏「台灣病」 央行五點聲明 比喻很不恰當
11-17 18:10 Hyuui
doig: 看到土條哥就是給推1F 111.248.200.50 台灣 11/17 18:12
R3hab: https://i.imgur.com/d37vy8m.jpg2F 42.70.239.124 台灣 11/17 18:15
[圖]
andy50814: 台灣是贏者全拿啊3F 61.223.195.185 台灣 11/17 18:16
atpx: 蠻有條理4F 125.227.165.127 台灣 11/17 18:42
selamour: 猛欸!土條哥!5F 114.137.29.229 台灣 11/17 18:48
hydralee: 你不是法律系的 你下去6F 223.137.170.48 台灣 11/17 18:59

--
作者 Hyuui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