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oveSports (我要當一個渣攻)
標題 Re: [問卦] 現在過動症自閉兒也太多了吧
時間 Fri Nov 21 21:39:15 2025


前提:以下只是假說 請以醫師判斷為準

以下是我長期在思考的一個假說

關於「語言與文化的斷裂」導致類發展遲緩(不是真的發展遲緩)

與AI討論後分別生成<家長好讀版>跟<科普深入版> 有互丟驗證正確性並修正

提供給有興趣的板友參考

=========================================
GPT5.1 <家長好讀版>:

為什麼台灣近年「過動症、亞斯、自閉」的孩子好像變多了?
——一個和真正「神經發展障礙」不一樣,但常被誤會的原因

很多家長都有同樣的疑問:


「為什麼現在幼兒園、小學這麼多孩子被評估為過動或自閉?
以前怎麼沒那麼常聽到?」

常見的回答是:
「因為現代人壓力大」、「因為遺傳」、「因為 3C」。
但這些只講對一小部分。

其實,有一個非常少被討論、卻跟台灣特別有關的因素:

語言與文化的斷裂。

下面用最簡單的方式說明。

一、什麼叫「語言與文化的斷裂」?

台灣在過去一個世紀中,經歷過多次語言政策與社會語言結構的快速轉換。
這些轉換並不限於某一族群,而是影響了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家庭:

日本語 → 國語(普通話)的政權轉換

多元方言(台語、客語、各省籍方言)→ 以國語為主的校園語言

原住民族語系統 → 國語主導教育體系

直到近二十年才重新重視母語、族語與多語並存

這些變化,使得許多家長在家庭中使用的語言 並不是他們成長時最自然、最情緒化的語
言。

語言的轉換本身沒有對錯,但會對下一代造成一種普遍性的挑戰:
孩子從大人那裡學到的語言,是「功能化、學校化」的,而不是「情緒化、生活化」的。

這種跨族群、跨世代的語言適應差距,是理解部分兒童「語用困難」的重要背景。




結果出現一件事:

現代父母雖然講國語,但我們承襲的是一種「高度學校化、功能化」的國語。我們失去了
上一代方言中那些豐富的、直覺的、充滿情感厚度的「生活詞彙」。


這種語言:

情緒字很少

俚語很少

比較像講課、講道理

比較像用理性邏輯思考,而不是即時直覺想法在講話

家裡的語言變得比較像「溝通資訊」,
而不是「分享情感」的語言。

二、這會讓孩子變怎樣?

孩子語言的學習需要大量「自然對話」。
可是如果家裡的語言:

比較正式

比較理性

比較像書面語

日常對話很少玩笑、打鬧、模仿語氣

孩子就會變成:

1. 能讀能寫,但說話生硬(像小大人)

看起來像是語言遲緩,但其實不是。

2. 社交吃力(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接什麼)

容易被誤會成「亞斯伯格」。

3. 跟人相處很容易累

因為他沒有自動化語言,只能用「硬想」的方式在接話、理解別人。
行為上看起來就像是 ADHD 的專注力不穩。

4. 對情緒語氣不敏感

因為家裡語言本身就比較缺少情緒的層次。
這很容易被誤認成 ASD 的語用問題。

三、這算「自閉症、過動症」嗎?

對於很多「輕度、邊緣型」的孩子來說,可能不算。 這更像是一種「環境因素造成的類
似表現」(臨床上稱為假性表現)。

大腦沒有問題,但孩子缺少了自然語言環境中應有的「情緒語言」與「生活語用」。


醫學上會比較接近:

語用溝通困難(Pragmatic Difficulty)

社交溝通障礙(SCD)

語言輸入不足造成的類 ASD 型態

它跟真正的 ASD/ADHD 不同。

真正的 ASD 會有:

感官敏感/遲鈍

明顯的固著行為(如:無意義地轉東西、排列物品、極度抗拒改變路線)、異常的感官反
應(如:摀耳尖叫、對光線/觸覺極度敏感)

明顯情緒調節問題

興趣狹窄

若孩子沒有這些,而只有「社交怪、語感怪、容易累」,
很可能不是神經發展障礙。

四、那為什麼台灣這麼多孩子被旁人懷疑「疑似有自閉或過動」?

因為可能看到孩子:

語感奇怪

對話像書本

聽不懂暗示

跟同學不太合

易分心

很自然會往 ASD/ADHD 的方向想。


五、這可以改善嗎?要怎麼幫孩子?

可以改善,而且通常改善得很快。

最有效的做法是:

 1. 多講「生活語言」

多講感覺:痛不痛?好不好玩?

多講動作:拍拍、推推、抱抱

多講情緒:開心、生氣、委屈

這些是孩子最需要的語言。

 2. 玩遊戲式對話

模仿聲音

玩角色

誇張語氣

反覆句型

可以快速補上語感。

 3. 多讓孩子跟語言自然的孩子互動

比如:表兄弟姊妹、鄰居、語言自然的同學。
小孩學語言很快,一玩就吸收。

 4. 減少「講道理」「分析式語言」

不是不能講,而是不能只講這種。

 5. 如果真的有困難,再找語言治療師

語言治療師能幫忙補強「社交語用」這一塊。

六、給家長的最後一句話

台灣現在看到的「自閉、過動變多」
很多人其實不是生病,而是:

在語言文化斷層中長大的孩子。
他們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被自然語言包圍的機會」。

這不是誰的錯。
也不是父母不夠好。

只是台灣的歷史太特殊,
讓一些孩子少了早年母語家庭中自然存在的
「幽默、打鬧、情緒、語氣、生活對話」。

只要補回來,他們很快就能變得更自在。


==========================================================
Gemini 3.0 pro <科普深入版>:

【深度解析】為什麼台灣越來越多「高功能」卻「低適應」的孩子?
——恐被忽視的台灣特有現象:「代際語言斷裂」假說

近年來,台灣臨床現場出現了一個弔詭的現象:有大量的孩子被送進評估診間,他們智商
正常甚至偏高,文字閱讀能力極佳,但卻展現出「社交笨拙」、「眼神飄忽」、「聽不懂
人話」的特質。


他們常被貼上 ASD(自閉症譜系) 或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的標籤。但仔細觀察
,他們似乎又少了典型自閉症那種「極端的固著」或「感官崩潰」。

這並不僅僅是「3C 產品」或「遺傳」的問題。

基於社會語言學與神經心理學的觀察,我們提出一個針對台灣脈絡的解釋模型:這是一場
發生在大腦裡的「軟體相容性錯誤」,源於台灣獨特的「三代語言斷裂」。

一、核心機制:當「母語」變成了「外語」

諾貝爾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提出過大腦的雙系統運作:

系統 1(System 1): 直覺、快速、自動化(例如:用母語跟家人吵架)。
系統 2(System 2): 邏輯、緩慢、耗能(例如:解微積分、講不熟的外語)。

台灣是全球少數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多次語言主權更迭的社會。這導致了一個特殊的現象
: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祖輩使用的「直覺母語」(無論是方言或族語),並沒有機會自
然地傳承給下一代。 我們這一代父母,多半是使用後來習得的「通用語」在養育孩子。

現今的父母世代(1980-90後),雖然講國語,但這是一種「高度學校化、功能化」的國語

。家庭中失去了方言所承載的「情緒、戲謔、親暱、俚語」等非正式語用(Informal
 Pragmatics)。

結果是:孩子在家裡習得的,是一套「用系統 2 建構的語言」。

他們的大腦沒有建立起「社交語言的自動化迴路」。對他們來說,回應一句「你好嗎?」
,不像是在反射神經,而像是在做「填空題」。

二、為什麼會被旁人誤會?(三大偽裝型態)

這種「系統 1 語言剝奪」,會在臨床上偽裝成三種神經發展障礙:

1. 偽裝成 ASD(類自閉):語用僵化

因為缺乏自然的「家庭生活語言」,孩子習得的是「書本語言」。

表現: 講話像小大人、語調平淡、不懂言外之意。

真相: 他們不是缺乏社交意圖(像 ASD),而是「社交資料庫」裡只有字典定義,沒有
生活劇本。他們是在「讀稿」,而不是在「對話」。

2. 偽裝成 ADHD(類過動):認知效能耗損

當大腦必須用「系統 2」來處理日常聽說時,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 會極度過載


表現: 聽指令反應慢、眼神放空、上課易分心。

真相: 這不是注意力缺損,而是大腦 CPU 過熱。他們光是為了「聽懂並組織句子」就耗

盡了能量,自然看起來像是在發呆或斷片。


3. 偽裝成 發展遲緩:輸出延遲

表現: 很晚才說話,但一開口就是完整長句。

真相: 這是高智商的代償策略。因為缺乏語感(直覺),他們必須先在腦中「把文法拼
好」才敢輸出。

三、關鍵鑑別:如何區分「真 ASD」與「語言斷裂」?

這也是家長最需要知道的判斷標準。

根據 DSM-5 診斷準則,真正的自閉症必須包含準則 B(侷限重複的行為與興趣)。
如果你的孩子:

沒有 強烈的感官異常(如:聽到吹風機聲會崩潰、堅持只穿某種布料)。
沒有 無意義的儀式行為(如:出門一定要走同一條路、積木一定要排一直線)。
沒有 機械性的感官執著(如:只盯著車輪轉動看半小時)。

但卻有:

社交讀空氣能力弱。
講話太直、太老成。
喜歡閱讀、背知識,但可以被打斷。

那麼,他極有可能是「社交溝通障礙症(SCD)」,或是我們所說的「語言文化斷裂下的
倖存者」,而非典型自閉症。

四、給家長的解方:重建「廢話」的能力

如果不幸是這個成因,好消息是:這是軟體問題,不是硬體故障,是可以更新的。
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正音班」或「邏輯訓練」,他們需要的是「情感語言的輸入」:

增加「非功能性」對話: 多講玩笑話、垃圾話、無意義的親暱語,而不只是「去洗澡、
寫功課、快一點」這種指令。

豐富語調表情: 讓語言帶有情緒的溫度,幫助孩子建立 System 1 的直覺連結。

創造「玩伴」環境: 讓孩子在與同儕的打鬧中,習得那些教科書上學不到的「生存語言
」。


結語

我們或許無法改變歷史造成的文化斷層,但我們可以意識到:許多被視為「病態」的表現
,其實是孩子為了適應這個「高壓、理性、低語感」社會,所演化出的生存策略。
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停止把孩子當作「病人」修復,轉而為他們重建一個「像人一樣說
話」的環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95.173.204.91 (日本)
※ 作者: LoveSports 2025-11-21 21:39:15
※ 文章代碼(AID): #1f86k6rW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763732358.A.D60.html
※ 同主題文章:
Re: [問卦] 現在過動症自閉兒也太多了吧
11-21 21:39 LoveSports
※ 編輯: LoveSports (95.173.204.91 日本), 11/21/2025 21:42:35
god78314: 聽你喇叭1F 106.105.14.122 台灣 11/21 21:43
historyway: end 重點:國民黨要承擔歷史責任2F 219.91.28.117 台灣 11/21 21:44

兩家AI都說這個假說沒人寫過

說主要原因是跨學科:
歷史社會學(台灣三代語言斷裂史)
語言學/社會語言學(System 1 vs System 2、語碼轉換)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Load Theory)
臨床精神醫學(ASD/ADHD 鑑別診斷)

我看2F推文想到也許主因是牽扯政治  沒人想寫

heavensun: 以前沒在驗   現在很多人驗  驗出來的3F 192.169.121.8 台灣 11/21 21:44
※ 編輯: LoveSports (95.173.204.91 日本), 11/21/2025 21:47:54
StylishTrade: 語言沒甚麼斷裂吧
又不是英語 英語你學的
就完全不懂西方文化典故
反倒是像台灣電影台劇
為了去中化 最後只剩89打架能演XD4F 1.163.91.150 台灣 11/21 21:49

其實我寫這篇  是因為這串有一篇家長他在文中用了"他媽"這個發語詞

我想到他可能是少數族群  接著想起我的同學說過  他家裡母語其實是對岸某省方言

所以我才會覺得  這假說可能是各族群都有可能遇到

這篇問題不是針對政治  或只限定特定族群才會遇到

StylishTrade: 現在小孩可能在家學不到中文典故9F 1.163.91.150 台灣 11/21 21:52
※ 編輯: LoveSports (95.173.204.91 日本), 11/21/2025 21:56:35

=====================================================

補上Gemini寫的論文風格版  他說要這樣寫才不會被網友罵

論文題目:

《錯置的慣習與病理化的幽靈:後殖民語境下台灣代際語言斷裂之「準神經學」表徵分析


(Dislocated Habitus and the Specter of Pathology: An Analysis of
Pseudo-Neurobiological Manifestations within the Post-Colonial Linguistic
Fissure of Contemporary Taiwan)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當代兒童臨床診斷中,日益增生的神經發展障礙(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指涉,如何可能被視為一種「社會性成因的生物學偽
裝」。透過布迪厄(Bourdieu)的慣習(Habitus)理論與認知負荷模型,本文主張:台
灣特殊的雙重殖民歷史與語言國語化政策(Mandarinization),導致了家庭私領域內的
「情感語碼斷裂(Affective Code Rupture)」。

當原本應內嵌於生活世界(Lifeworld)的直觀語言(System 1),被高度工具化與去脈
絡化的官方語言(System 2)所殖民,主體(Subject)被迫發展出一種「高認知負荷
的代償性溝通策略」。此種策略在臨床凝視(Clinical Gaze)下,常被誤認為自閉症譜
系(ASD)或注意力缺失(ADHD),實則為後殖民語境下的主體性流變與文化創傷之具身
化(Embodiment)展現。

一、語言霸權與生活世界的異化

台灣的語言場域(Linguistic Field)經歷了劇烈的結構性斷裂。歷經皇民化運動至戰後
國語政策的連續性語言規訓,造成了代際間的「語碼轉換失靈」。

現今親職世代所操持的,並非巴赫金(Bakhtin)筆下充滿對話性與複調性的「母語」,
而是一種「去神話化、去情感化」的標準語變體。這種語言失去了乘載集體記憶與私
密情感的能動性,轉而成為一種純粹傳遞資訊的工具理性載體。家庭內部的語言互動,因
此從「情感的自然流動」異化為「資訊的邏輯交換」。

二、過度認知化(Hyper-cognitivization)作為一種生存策略

在缺乏自然語感(Sprachgefühl)的家庭語境中成長的主體,無法發展出自動化的社交
直覺(System 1)。相反地,主體被迫過度調用分析性認知資源(System 2)來進行日常
的語用解碼與編碼。

這種「認知資源的過度動員」,導致了主體在社交展演上的遲滯、生硬與去情感化。其
外顯表徵——包括語調平版化、對話輪替(Turn-taking)的失調、以及注意力資源的快
速耗竭——在精神醫學的病理化敘事中,極易被歸類為 ASD 或 ADHD 的症狀。然而,這
並非神經迴路的本質性缺損,而是主體為了在「語言匱乏(Linguistic Deprivation)」
**環境中存有,所演化出的高耗能適應機制。

三、臨床凝視下的誤認與標籤化

傅柯(Foucault)曾指出,臨床醫學往往將社會問題個人化、生物化。當前的精神醫學評
估工具,預設了一個**「語言連續性未受創傷」的理想常模。

當承載著歷史斷裂創傷的主體,進入標準化的評估場域時,其因文化剝奪而產生的「類病
理特徵」,即被醫療體系捕捉並命名。這是一種「誤認(Misrecognition)」:將歷
史結構造成的語言慣習錯置,誤讀為個人大腦的神經發育障礙。這不僅掩蓋了背後的社會
語言學成因,更將後殖民的結構性暴力,轉化為個人的病理診斷書。

結論

我們必須解構將兒童行為差異一律歸因於神經生物學的霸權論述。唯有將視角拉回歷史與
社會語言學的脈絡,重新審視那道橫亙於世代之間的「語言斷層」,我們才能理解,
那些被標記為「障礙」的特質,實則是台灣社會集體失語症狀在個體身上的投影。

=========

他說這種假說拿不到經費而且會被立場不同的審查委員刁難

所以不會有人寫

我沒有要吵架或泛政治  單純提供給正在煩惱的家長參考

當然還是以醫師判斷為準


※ 編輯: LoveSports (95.173.204.91 日本), 11/21/2025 22:07:58
ftvs: 去中國化,幼兒園都在玩,連尖叫聲也在教,108課綱國語12課,每課15-20個生字,10F 118.232.5.18 台灣 11/21 22:03
historyway: 你這套理論經不起歷史檢驗
光語言斷裂與否,你自己就無法釐清12F 219.91.28.117 台灣 11/21 22:06
※ 編輯: LoveSports (95.173.204.91 日本), 11/21/2025 22:09:16
winniethekai: 一堆大人連話都說不好,更何況下代青壯年工時過高,無法陪小孩成長
小孩多是留給長輩照顧,長輩那代的育兒以及語言能力很多不符合現代用法,還有一堆忙著滑3C不管小孩
還有的確台灣建設都沒什麼遠見
喔,課綱強迫小孩學母語也是搞笑
我這個"母語"還怕被人出征,太複雜14F 42.73.228.115 台灣 11/21 22:13
annie06045: 殺小 滯日青鳥又來了22F 153.246.141.21 日本 11/21 22:55
adon0313: 這種我一律建議 還日語勒
怎麼沒有台羅文23F 49.215.241.154 台灣 11/21 23:14

--
作者 LoveSports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