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xycho (trolltrolltroll)標題 Re: [閒聊] 耳機發燒仙境的14層兔子洞 3/3時間 Thu Mar 27 03:43:33 2025
續接文章代碼(AID):
#1duvPIZc (Headphone)
※ 引述《pxycho (trolltrolltroll)》之銘言:
: 偶然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簡單翻譯分享
: 原文: https://tinyurl.com/4s8v9haf
---
~~~ 階段十 黑膠唱片接管了你的生活和錢包
數位音訊精準,細緻,如水晶般透淨 - 也許太透淨了一點。
慢慢地你聽到有人說它缺乏溫度,深度,與靈魂。
這就是輪到黑膠唱片進入討論的時刻了。
發燒友們形容它是 "更為有機" 且 "貼近真實"。
他們討論著使用唱片的儀式感,豐富的類比質感,
以及精心架設的唱盤是如何比任何高解析數位檔案聽感更自然。
你不禁好奇: 這就是通往真正 Hi-Fi 的關鍵嗎?
接著有一天,你走進唱片行 - 就是去看看而已。
回過神來,你手上緊握著一張一千多元的重發行唱片專輯,
而你早就擁有這張專輯的錄音室原初無損數位版。
這就是個開頭。唱片轉盤登堂入室進到你的系統裡。
接著是 Phono 前級擴大機。然後是想當然聽起來各有千秋的嘔心瀝血挑選的唱針頭。
你告訴自己這都是為了儀式感,為了尊絕不凡的體驗,啊~你這類比真教我~~~歡喜!
而在心底,你開始相信 - 不是相信,是認為 - 黑膠唱片確實比較好聽。
如此這般,你深陷無法自拔了。
~~~ 階段十一 空間聲學認知
目前為止,能升級的你都升級了 - 耳機,擴大機,DAC,甚至線材。
但總感覺哪裡還是少了什麼。
接著你遇見顛覆一切的一條留言:
"你設備OK啦。有問題的是你的房間。"
一開始這聽起來莫名其妙。
你的房間就不是訊號傳導過程的一部分。牆壁是要怎麼影響聲音啦?
但隨著你深入研究,你愈發理解空間聲學可能比設備的影響還重要。
聲波在堅硬的表面反彈,角落會疊加低頻,而反射效果可以完全改變你的聽感。
突然間,你開始尋找吸音板,低頻陷阱,還有音響擺位教學。
你開始顧慮以前想都沒想過的問題 - 例如你的沙發是不是吸收太多頻率了。
你的家人覺得你腦袋有洞。
他們可能是對的。
~~~ 階段十二 容我毀了您的音樂
你的狂熱溢出到了與普通人的對話之中。
你不是故意的,但是別人放音樂的時候,你直覺的評論一句 "哇,這混音壓縮的真狠"。
你的朋友一臉茫然的瞪著你。
情況愈來愈糟。你開始指出他們最愛的專輯哪裡做壞了。
你拒絕聽那些響度惡戰犧牲品的歌曲。
(譯註: 有一種理論是人會誤以為音量比較大就是音質比較好聽
所以近代流行音樂的平均響度有上升的趨勢)
你聽到採樣率 128kbps 的 MP3 就難過,聽到有人用藍芽喇叭外放音樂還會痛苦呻吟。
在 Hi-Fi 商店,你試聽這輩子都買不起的兩百多萬的音響 - 就是 "體驗一下"。
在網路上,你像玩命似的戰煲機,戰電源整流器,戰 DAC 晶片。
你的另一半對此憂心忡忡。
你的朋友不再向你請教推薦音樂。
但至少我們 PTT 耳機板的人懂你。
~~~ 階段十三 存在危機
發燒友在這興趣上愈加深陷,從聚焦享受音樂變成聚焦分析聲音的風險愈高。
比起沈浸在音樂中,聆聽變成一種雞蛋裏挑骨頭的訓練 - 壓縮問題,高音刺耳,底噪,抑或是低音延伸貧弱。
這通常導致為了追求完美無止境的 A/B 測試循環,格式比較,設備調教。
一個精心調教的音軌可能在技術層面上聽起來令人讚賞,但是還有你初次聽到這首歌的感動嗎?
到了這境界,有些發燒友開始反思對於更好音質的追求是否蒙蔽了對音樂本身的喜愛。
有些人找到了平衡 - 學會了該分析時分析該欣賞時欣賞。
至於找不到平衡的人,總有個退燒的念頭:
也許我該把東西都賣了買個 AirPods 聽聽就好。
少數人還真這麼做了。
~~~ 階段十四 接受現實階段
在某個時候,大多數發燒友會認知到追求完美是沒有終點的。
總有另一項升級,另一個有口皆碑的器材,另一場什麼聽起來 "最好" 的論戰。
比起迷失在輪迴中,多數人得到一個重要認知:
享受比無止境的優化重要。
這階段的重點不是放棄好音質 - 而是明白真正提昇聆聽體驗的是什麼東西。
有些人在用心挑選的系統裡找到了快樂。
其他人則在繼續搜尋的旅程中更加明白他們喜歡的是什麼。
最終,目的不是收集設備 - 而是用你聽起來最滿意的方式享受音樂。
不論是透過高端系統或簡單組合實現,體驗才是真正重要的。
而這就是發燒之所以值得的地方。
---
譯後記:
May all of you find inner peace.
Chill, and cheer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0.173 (臺灣)
※ 作者: pxycho 2025-03-27 03:43:33
※ 文章代碼(AID): #1dv5Zdct (Headphon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743018215.A.9B7.html
推 a1379: 15 長期的高強度聆聽造成下半生只能戴助聽器8F 03/27 08:43
噓 eddy13: 最好是有人玩耳機會玩到搞房間的吸音、低頻陷阱等空間聲學的東西,這傢伙是知道自己在講什麼嗎?
補推回來,還是謝謝原po的翻譯分享9F 03/27 08:50
推 verdandy: 開放式的說不定有影響,例如歌漏多(反串要註明12F 03/27 08:53
推 CactusFlower: 我還在用幾錢塊耳機的時候就完全汰換掉MP3了 但一路到現在還是沒興趣玩黑膠 當個清心寡欲的數位流就好13F 03/27 08:54
推 verdandy: 黑膠在台灣最大的麻煩不是系統調整,而是空間...
CD多起來就很佔空間了,但在黑膠前小巫見大巫
我老家是以前那種老透天,我老爸才有辦法弄黑膠牆15F 03/27 08:55
→ justin332805: 耳機坑燒到最後轉成改入坑喇叭音響的人
應該還蠻常見的吧?我是覺得不太意外19F 03/27 09:03
推 chironys: 而且喜歡聽樂器類的真要音質好還不如去音樂會現場聽22F 03/27 10:14
→ donkilling: 去音樂會現場和在家聽並不互斥啊,都聽最好。還能用現場的聲響來調整系統。
有錢有閒能天天聽音樂會的,當然就不用建構家庭耳機/音響系統
而且台灣現場能聽到的演奏家實在是只能祈求(?
如果有自己喜歡的音樂家來台演出,應該沒有那種只在家聽自己系統而不願意出門聽現場音樂會的古典樂迷吧23F 03/27 10:16
推 verdandy: 現場音質跟場地有關,有的露天的或推廣用退而求其次用非專用的音樂廳的,比錄音還差的也不少,那種就是純粹聽現場參與氣氛的30F 03/27 10:52
推 CactusFlower: 樓上那還真的不好說 我真的遇過那種滿口「結像」、「定位」、「音場」、還有「樂器還原」結果發現根本沒聽過現場演出的人 然後他是個六位數全押隨身系統的燒友XDDD33F 03/27 10:54
推 DorkKnight: 我覺得階段十四還是有機會進入這個循環就是XD37F 03/27 11:32
推 gameguy: 同花能不能變FullHouse,除非你老爸變Rabbit。38F 03/27 11:34
推 k5648550577: 現場聽過一次,耳機的音場根本不音場場XD,耳朵當下接受到的資訊量也沒耳機還原多,這跟錄音工程相關,又是另一回事了40F 03/27 12:14
推 verdandy: 麥克風擺放,後期製作都會影響
有的錄音甚至還會到專門的音樂廳43F 03/27 12:18
推 AbeNana: 現場聽跟在家裡聽是兩回事吧 場子熱起來甚麼音場都忘光了^^上面講流行音樂 古典現場我也不太會去在意甚麼音場定位只會想注意演奏家跟指揮的技巧 拍子這些45F 03/27 12:21
推 verdandy: 流行樂很多現場還會爆耳朵,但現場氣氛無可取代48F 03/27 12:25
→ pxycho: 我想補充一點就是,其實現代錄音室很多母帶就已經是數位格式錄的了,再發行串流、CD、黑膠、磁帶,所以純類比系統愈來愈難了,現在類比載體真的就是儀式感找回憶,其實還是數位轉類比49F 03/27 12:28
推 hsakuya: 我9直接跳到14了 笑死53F 03/27 12:40
→ donkilling: 古典樂如果場地和座位還可以的話,現場「資訊量」不會比耳機少,只是會覺得耳機好像某些「細節」比較多……54F 03/27 12:46
→ m9172250: 階段15 致力於研究如何在各個環節提升品質59F 03/27 15:57
推 theshape87: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了,但說一下也無仿。音樂廳裡最好的位置真的很少,可以查國家音樂廳座位指南,那些區域都是很貴且稀少的。但聽錄音時你就是皇帝位,甚至部分古典專輯是棚內錄音跟混音,細節跟音場更好。但這翻譯真的很貼切發燒圈人的歷程60F 03/27 16:25
推 verdandy: 音樂廳錄音時,甚至可以把麥克風吊在最佳位,那個位置不一定可以設座位65F 03/27 16:35
推 iamala: 悲傷的是發燒過程音質提升的速度常常趕不上耳朵變壞的速度。就算趕上了,耳朵還是會慢慢變壞,追求音質更哀傷…所以好聽,能全身細胞都開心就好,音質是否接近真實沒那麼重要了。67F 03/27 16:45
推 mark80219: 享受比無止境的優化重要(X 沒錢了(O71F 03/27 1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