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notezz (note)標題 Re: [請益] 純音聽力檢查正常但聽感改變時間 Thu Apr 3 08:08:01 2025
※ 引述《yongloveseo》之銘言
: 2024/09暴露於工廠的噪音環境底下約50分鐘
: 一星期過後開始耳悶、耳脹、看影片時發現沒有調整的情況下聲音忽大忽小,甚至耳朵痛
: 2024/10開始聽覺過敏(碗盤碰撞聲、關車門、塑膠袋的沙沙聲、汽機車經過我家的聲音
: 都變得刺耳難耐)
: 2024/10-2025/03看了至少3間醫院、無數間診所的耳鼻喉科,每次做純音聽力檢查都是正
: 常,甚至在成大醫院自費做OAE(耳聲傳射),醫生也說正常
: 最近這一兩週開始自覺出現恐慌症的症狀,莫名害怕、手腳無力、心跳加快、失眠
: 此外耳鳴加劇、聽別人講話偶爾會聽錯,尤其是男生比較低頻的聲音,聽起來會很像嗡嗡
: 嗡
: 我本來是很享受音樂的人,現在的我覺得聽歌也變得不好聽(背景音樂比人聲大、聲音變
: 得平板沒那麼渾厚)
: 整個世界變成聲音地獄,我幾乎都待在家,但即使待在家,也是逃不過各種聲音的折磨
: 想請問:
: 1、我不知道現在是要看耳鼻喉科問內耳是否發炎(耳鳴加劇、聽話不清)還是要去看身
: 心科從自律神經失調、恐慌症下手
: 2、耳鼻喉科醫生大都對我的情況束手無策,有的醫生說我是內耳、聽神經受損;有的看
: 了我的純音聽力檢測堅持我沒有問題
: 3、助聽器好像可以壓縮聲音、幫助聽清楚人聲,正在考慮是否配戴,不然我快被這些聲
: 音搞瘋
: 4、有任何想法或建議都洗耳恭聽
: 附上昨天做的聽力檢查
: https://i.imgur.com/BhqY7zp.jpeg
個人在醫療機構從事聽力檢查相關工作,提供您一些建議。
目前台灣臨床上常規聽力檢查著重在疾病診斷跟溝通困難的聽損鑑定,您的聽力圖看起來還
在正常範圍,所以在未能診斷或發現明顯聽損前。建議持續追蹤聽力檢查(每三個月-半年)
,至少先確認聽力狀態是穩定的。
排除個人特異體質的情況下,以下是針對您症狀的一些說明,希望可以讓您不會太過擔心。
5分貝的聽力變化在人體便可以主觀感受到差異,噪音暴露可能造成暫時性的聽力變化,所以
短時間內聽感改變是有可能的,除非瞬間噪音能量巨大,或是暴露超過每日噪音容許暴露時
間,才有噪音聽損疑慮。
大部份聽力損失是由高頻開始,OAE可以涵蓋到8千赫茲以上範圍聽力,結果正常的話可以初
步排除8千以上頻率聽力下降的可能。
耳鳴成因複雜,如果症狀加劇考慮就醫,比如聲音出現頻率增加音量增大等。耳悶耳漲這個
可能因素很多,可能是聽力變化導致,也可是中耳或耳咽管或內耳不平衡的問題,中耳的部
份如果耳朵有持續發癢發熱痛等要注意,有用耳鏡跟鼓室圖確認過的話,可以排除。內耳不
平衡的話,較有名可以參考梅尼爾氏症,特徵是發作時眩暈及低頻波動性聽力下降。
助聽器是用在有聽力損失的病患上,您的狀況可能較適用於耳鳴遮蔽器,請先就醫確認後再
依醫師建議使用,因為此類器材價格較高且每人使用體驗不一。
聽力的變化除了聽力的問題直接導致,全身性的因素也可能間接影響,特別是內耳的毛細胞
非常敏感容易受損,請留意血氧血壓血糖的穩定,末梢血液循環,肝臟腎臟功能,內分泌跟
自律神經系統等功能。
如果您覺得有耳朵以外不明原因的疾病或症狀,可以先去家醫科,由他們為您判斷轉介到其
他專科。
題外話,目前臨床上的聽力治療是針對溝通困難的處置,所以音樂欣賞除了靠自己原有或說
殘存的聽力,很難有什麼提升的方式,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都不是設計來音樂欣賞的,請
大家好好照顧自己的耳朵,希望不會有相見的那天。
----
Sent from
BePTT on my iPad mini 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5.232.135 (臺灣)
※ 作者: notezz 2025-04-03 08:08:01
※ 文章代碼(AID): #1dxT5ZNI (Headphon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743638883.A.5D2.html
※ 同主題文章:
Re: [請益] 純音聽力檢查正常但聽感改變
04-03 08:08 notezz
推 qlver: 推專業1F 04/03 09:35
推 deepelves: 如果真的是隱藏性聽損先傷害到的是高閾值聽神經纖維
真的要出現聽損狀況要幾個月之後了2F 04/03 09:45
推 jakkx: 推一個8F 04/03 12:34
推 REVERB: 推熱心專業12F 04/03 14:29
推 gameguy: GG路過,一天最多聽耳機一二小時,降噪非必要別開,尤其是Bose這種降噪超級好的耳機,少用該功能
我也覺得降噪太好會干擾耳朵判斷,真的別聽太久降噪14F 04/03 18:45
→ notezz: 降噪的話,被動降噪比較沒有爭議,主動式的話,牽涉到大腦認知功能,可能要等個幾年再回頭來看到底對人體有多少影響,站在噪音防治的角度來說,還是避免暴露在噪音環境下比較好,防護器具是最後手段。22F 04/03 2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