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ekigetsu (Ann)標題 [心得] 傳真,仿物濾鏡的盡頭時間 Sat Oct 4 11:02:08 2025
嘛,我目前手上擁有的設備如下:
LUXMAN DA-07X、
Luxman P-750u mk2、
Luxman P-1u。
Grado PS2000e、
PS1000、GS1000、White。
ATH Ad1000、AD2000。
這些不是清單,是發票。
玩到這,
理論上應該「功德圓滿」,
結果只讓我更清楚知道,
我真正想要的,
是家用系統永遠達不到的真實。
某一天我突然發現,
自己其實一直在做一件很傻逼的事:
「在夢裡尋找真實」拿仿物當真物研究。
錄音, CD、Hi-Res、還是串流,
本質是「再現」
它不是現場,只是現場的影印件。
器材鏈上的每項(DAC、耳擴、耳機),
說白了就是一層濾鏡:
有人把顆粒磨細(解析),
有人抹柔光(耐聽),
有人拉對比(刺激)。
追來追去,
追的都不是「真」,
而是自己偏好的那一款「濾鏡」。
現場live大鼓bass電吉他的衝擊,
是直接對人體全身attack,
把胸腔震到發抖,
然而家用的系統,哪怕百萬級,
頂多把耳膜震到很忙。
房間體積、空氣質量、人體共鳴,
這些物理條件在家就是造不出來。
所以高階音響的「理想幻境」
只是精緻的錯覺:
好聽,動人,但「不是真物」。
那既然是仿物,
討論「濾鏡風味」有沒有價值?
你要說有,是審美;
你要說沒有,就像是吃植物肉,
有人說這坨更香、更黑、更有空氣感,
我只聽到形容詞越來越會寫。
我想應該不只我一個人口嗨,
「AURALiC 立即停止營運」消息一出,銷售大幅下降,
關稅,低價競品壓力一來,
品牌撐不住了。
對我來說,就是整個濾鏡產業的警訊,
當話術撐不起定價,
「偽奢侈」戳破就成為一場笑話。
不過就是一堆電子零組件組裝品,
能稱上是奢侈品嗎?
奢侈品中的「經典款」在音響業也不過是過時的技術罷了。
嘛,不勸退也不護教。
就講清醒玩法:
想要真物:
去現場。
把買頂級 DAC 的錢換成一年演出行程,保證開悟。
只想聽歌:
挑一套順耳、方便、
你願意天天開機的系統就好。
不要讓器材比音樂重要。
還想玩濾鏡:
也行,
但要誠實,
不要瞎雞巴在那邊瞎扯淡,
裝逼高大上,
玩的是口味,
不是「真相」,
別把濾鏡吹成宗教。
最後一句話分享給像我一樣的萌新:
仿物就是仿物。
你可以把它調到極美,
但他終究無法成為真實。
把錢花在讓你真的快樂的地方,
或是日常可重複的聆聽舒適,
而不是盲目的跟著大佬
「尊爵不凡」的蝦追捧。
以上與AI共同發表,顆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0.185.145 (臺灣)
※ 作者: tekigetsu 2025-10-04 11:02:08
※ 文章代碼(AID): #1eu8uolI (Headphon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759546930.A.BD2.html
※ 同主題文章:
[心得] 傳真,仿物濾鏡的盡頭
10-04 11:02 tekigetsu
推 s6031417: 就跟按摩椅一樣,廣告打說再怎麼擬真仿師傅手法
還是機器按出來的1F 10/04 11:09
→ asdfg0612: 現場台上台下也差很多 你只是改聽PA的夢5F 10/04 11:43
推 k5648550577: 正論,有了PS2000E,但SX1a也聽得很高興,濾鏡就是喜歡,手頭收一堆耳機,不同風味的詮釋都好聽,好聽不一定要昂貴器材。6F 10/04 11:43
推 breadf: 改聽演出現場的PA擴,後台混音,肯定感動10F 10/04 12:31
推 jakkx: 有自己的要求而追和看標價品牌而追。看你是那種囉?
還有一種是看文字而追:報告也好感想也好流行也好11F 10/04 12:34
推 uone: 6月有一次去聽爵士live house直接坐在爵士鼓旁邊 全身跟著震13F 10/04 12:46
推 LIONDOGs: 請問現在哪裡可以聽到卡拉揚指揮的現場14F 10/04 12:48
→ hdd60311: 無所謂ㄚ,反正我就是花錢買娛樂玩的開心爽就好,扯其他有的沒的都是多餘15F 10/04 12:59
→ pploj: 我反倒喜歡在家聽CD 聽現場都好想睡zz17F 10/04 13:02
推 ozyamazaki: 其實去現場和家裡聽是兩回事 演唱會不是想去就有票19F 10/04 13:07
→ jay1233560: 到了聲學處理不好的場地 音響的底噪跟環境駐波會比較好嗎?20F 10/04 13:08
噓 ClarinetWork: 我喜歡王心凌 但沒機會追啊
我喜歡Michael Jackson一樣沒機會追啊
很多聲樂家也不在了 你那來現場可聽23F 10/04 13:08
→ jay1233560: 音樂專輯的製作從一開始就應該考量到聽者所使用的設備現場live表演跟聽CD本來就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本就沒有聽live就是"真正的聲音"這種說法
與其花一堆錢最後人間清醒不如思考建置聲學系統追求的是什麼體驗
好的專輯就是樂手跟音訊工程師最終想呈現給視聽者26F 10/04 13:09
→ asdfg0612: 話說我還挺好奇現場有幾個人真的聽得到bass聲…32F 10/04 13:41
推 Roa: 感覺會這樣講的反而很少去聽現場,不同場地和音控的差異真的很大33F 10/04 13:59
→ DorkKnight: 我聽的音樂有超過一半的現場不是完全在視聽歌手表演,還有看後腦勺和聽打call……36F 10/04 15:30
推 jakkx: 有些論壇會有人PO利用AI做的詩句和歌詞。有興趣可以找看看只能說AI它就是工具…38F 10/04 15:37
推 lee28119: 專輯跟演唱會根本兩回事啊 去學做音樂吧 保證你會有全新的見解40F 10/04 15:51
推 YuiNana: 你要的真物應該是不使用任何器材的特殊現場
不然一般的現場就如上面說到的 狀況一堆 還沒辦法處理
遇到不喜歡的 只能選擇不去或是乾脆點轉推放棄這團42F 10/04 16:08
推 theshape87: 現場像古典聲音的確更好啊,但要做正中心且靠前,每張票價都超貴的。但錄音直接給你做好,不能比吧45F 10/04 16:18
→ aliota: 歌手的聲音樂器能順利到台下你的耳朵中,不知道經歷過多少次訊號處理,但這就是真的?47F 10/04 16:28
推 a1379: 一堆人都說系統多好多像在現場
但實際上去過演唱會就知道通常現場聲音都很混亂XD
音樂廳則是餘音繞樑 家裡聽還比較乾淨
現場跟家用系統 雙方都不可能做到對方的聲音49F 10/04 16:59
推 a44642: 現場有比較好聽嗎
還是喜歡現場的聲音?單純問問53F 10/04 17:10
推 fxck20202021: 有聽過現場的(不管是古典電子搖滾爵士)都知道,現場從來就不是要聽好聽的,是感受。在家講白點就是要聽器材的,完全沒有衝突,也沒有要往哪靠攏的必要。55F 10/04 17:10
→ donkilling: 這篇還是偏激了,哪裡是正論……
這篇反而是去現場不夠多,也不懂現場聲響如何構成的人想像出來的正義。
現場當然可以很好聽,但那要天時地利人和都有……59F 10/04 17:39
→ chabouk69: 現場一樣是收音mix出來的,然後聽得是陣列喇叭而已,原音你要站在旁邊聽沒經過麥克風收音的才是原音63F 10/04 18:05
噓 hydeless: 你是不是不會玩樂器也沒聽過幾場現場啊?65F 10/04 18:06
→ gameguy: 終身不考慮Ath,Grado,Ultrasone任何型號耳機的GG路過66F 10/04 18:07
→ chabouk69: 真要這樣推廣不如就自己買把樂器跟音箱還是一套鼓,然後在家彈給自己聽,以後你就知道什麼叫band sound、什麼叫Live sound、最後再來思考hi end
思考完hi end之後你就會知道什麼是recording,跟最終成品,最後就是你手上有的播放設備怎麼放出來67F 10/04 18:08
噓 u11k17: 哇你很老實欸72F 10/04 19:45
→ zsp8084: 你聽過不插電的樂器聲嗎 xd73F 10/04 19:50
噓 deathy: 你乾脆把器材全賣了吧顆顆75F 10/04 21:37
→ Amulet1: 本來就是要聽好聽 真實的聲音不好聽你會去聽嗎?
現場如果比設備難聽那說實話就是去聽氣氛的77F 10/05 00:10
噓 asel: 我不想人擠人 就這樣79F 10/05 06:33
推 EightyOne: 家裡不能震動應該是鄰居會殺人吧XD80F 10/05 0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