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immy5680 (還想飛的企鵝)標題 [情報] 波蘭大增軍費,但國防工業仍顯掙扎時間 Sun Apr 27 17:20:08 2025
彭博社
https://archive.ph/2FLHe
波蘭將國防預算加倍,但大量資金流向海外
混亂的規劃與投資不足,導致數十億美元的波蘭國防開支流向海外,而非國營的PGZ公司
。
今年稍早,波蘭國防部長弗瓦迪斯瓦夫· 科希尼亞克-卡梅什(Wdysw
Kosiniak-Kamysz)與瑞典國防部長保羅· 約翰森(Pal Jonson)進行會談,話題轉向了
軍備採購。科希尼亞克-卡梅什回憶說,瑞典人很清楚他們向波蘭出售了許多軍事裝備,
從軍艦、飛機到反坦克飛彈。他們想知道,波蘭能賣些什麼回去。
「我們能夠銷售的旗艦產品是『雷霆』飛彈(Piorun),」科希尼亞克-卡梅什說,指的
是由國營國防集團波蘭武裝集團(Polska Grupa Zbrojeniowa,簡稱PGZ)旗下子公司
Mesko生產的便攜式防空飛彈發射器。但波蘭的產量實在太低,目前唯一的生產線已達滿
載。「歐洲許多地方都在排隊等這款產品,」部長向《彭博社》表示。
這種生產能力的缺乏,已成為波蘭政府面臨的一大關鍵問題。自從俄羅斯在2022年全面入
侵烏克蘭以來,波蘭已將國防支出從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4%,提升到2025年的
4.7%,實質上超過加倍。這筆資金本應促進波蘭國防工業的發展,而波蘭國防工業主要由
波蘭武裝集團(PGZ)主導,該集團旗下擁有約50家公司,生產各類軍需物資。然而,波
蘭的大量支出卻流向了外國承包商,凸顯出波蘭及其歐洲鄰國在將激增的安全支出轉化為
堅韌本土國防產業上所面臨的困難。
「波蘭軍隊及我們的盟友都急需大量武器,因此國防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國營智
庫東方研究中心(Center for Eastern Studies)安全與國防部門的研究員雅采克· 塔羅
欽斯基(Jacek Tarocinski)表示。「如果我們不建立自己的國防能力,就只能為他國的
生產能力買單。這對歐洲每個國家而言都是同樣的道理。」
在烏克蘭戰場上,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是火炮彈藥,特別是155毫米北約標準彈藥。歐盟已
承諾在2025年向基輔提供兩百萬發炮彈。
在努力支援烏克蘭軍隊並建立自身庫存的同時,歐洲各國正大舉投資新建生產設施。根據
《彭博社》取得的一份2023年文件,波蘭曾設定目標,計劃在2025年前每年生產15萬發炮
彈。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波蘭武裝集團(PGZ)需要火藥,而近年來,歐洲火藥供應一直相當
緊張。照理說,這不應該成為問題。根據波蘭最高審計署(Supreme Audit Office)於
2023年的一份報告,從至少2015年開始,波蘭就已有擴大Mesko推進劑生產的計劃。最高
審計署是負責監督公共企業與部會的機構。
首個擴充火藥生產的計畫,被稱為「44.7專案」(Project 44.7),原本目標是開發新型
創新的火藥,預定在2017年投入運作,並在2018年開始帶來收益。
波蘭最高審計署一開始就認為,這些最初設定的期限「不切實際」。隨後,根據審計報告
,該專案的商業計劃一再更改,而Mesko的母公司波蘭武裝集團(PGZ)並未核准更新後的
版本。2017年與2018年間,曾購置價值840萬波蘭茲羅提(約226萬美元)的機械設備,但
由於原本預定安置這些設備的建築物尚未建成,這些機械只得被閒置在倉庫中。
2019年,當時由法律與正義黨(Law and Justice Party)執政的政府,制定了建設更大
型火藥製造設施的計劃,稱為「400專案」(Project 400),預計於2022年完工。然而,
根據最高審計署的報告,這一計劃不得不多次調整。審計指出,建設成本的估算已過時,
公司也難以招聘專業人員投入工廠建設,且在開發生產線所需技術方面進展緩慢。
在2017年至2021年間,Mesko更換了五位執行長。到目前為止,「44.7專案」與「400專案
」仍未投入運作。
針對最高審計署報告的評論請求,波蘭武裝集團(PGZ)回應表示,「400專案」與「44.7
專案」的新商業計劃正等待批准,其中前者已「接近完成」,而後者預計將在2026年7月
達到全面生產能力。
根據波蘭國有資產部副部長康拉德· 戈沃塔(Konrad Golota)表示,波蘭原本設定的年
產15萬發炮彈目標,現在已推遲到2028年才能達成。他表示,「44.7專案」與「400專案
」應該會在明年6月前終於投入運作。
其他歐洲國家已經成功提升了155毫米彈藥的生產能力。自2022年以來,德國國防巨頭萊
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已將大型口徑炮彈的產量提高了十倍,現在每年能生產75萬
發。
「三年過去了,波蘭方面的進展卻寥寥無幾,」卡齊米日· 普瓦斯基基金會(Casimir
Pulaski Foundation)國防計劃部主任托馬什· 斯穆拉(Tomasz Smura)表示。「鄰國…
…的生產能力已大幅增加,而波蘭至今的產量,仍然和戰爭初期時相差無幾。」
由唐納· 圖斯克(Donald Tusk)領導、於2023年上台的聯合政府,將國防產業的困境歸
咎於前任法律與正義黨(Law and Justice Party)政府。
法律與正義黨副發言人馬泰烏什· 庫熱耶夫斯基(Mateusz Kurzejewski)則表示,建設
產能進展緩慢,是因為全球零組件短缺,並將責任推給在他之前執政、同樣由圖斯克領導
的政府,指控其「摧毀」了國防產業。「我們能做得更多嗎?我們已經盡了全力,努力讓
波蘭軍工業重新站起來,」庫熱耶夫斯基說。
其他提升製造能力的努力同樣陷入困境。2022年,波蘭武裝集團(PGZ)與韓國現代Rotem
工業集團(Hyundai Rotem)簽署協議,購買820輛K2戰車。該合作原本計劃將生產流程逐
步從韓國轉移至波蘭,由波蘭工廠初期負責組裝車輛,之後逐漸自行製造越來越多零件。
生產原定於2026年開始,但最終合約條款至今仍在談判中。戈沃塔(Golota)表示,PGZ
、國防部與韓國夥伴之間的談判仍在持續進行中。
波蘭武裝集團(PGZ)執行長克日什托夫· 特羅菲尼亞克(Krzysztof Trofiniak)於本月
稍早辭職,目前無法聯繫上他以取得評論。
在建立本地武器系統組裝能力方面,波蘭也取得了一些成功。去年,負責軍備採購的波蘭
軍備局(Armament Agency)與PGZ集團旗下的斯塔洛瓦沃拉鋼鐵廠(Huta Stalowa Wola
)簽訂了一份價值160億波蘭茲羅提(約42.7億美元)的合約,為波蘭陸軍生產96門「螃
蟹」(Krab)自走榴彈砲。
自2022年以來,PGZ子公司Jelcz也一直將韓國漢華防務(Hanwha Aerospace)製造的「天
舞」(Chunmoo)飛彈發射器,安裝到波蘭本地生產的車輛上。
根據WB Electronics發言人雷米吉烏什· 維克(Remigiusz Wilk)表示,波蘭最大的軍用
無人機供應商WB Electronics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與韓國漢華防務(Hanwha Aerospace
)簽署協議,允許其在波蘭本地生產「天舞」(Chunmoo)炮兵系統所用的火箭彈。兩家
公司已敲定合作的大致框架,但最終合約尚未簽署。維克指出,WB Electronics需要從波
蘭武裝部隊那裡取得交付合約,才能確保工廠運作具可行性,因為「工廠本身不可能在真
空中運作」。
維克還表示,其他歐洲國家也對從這座工廠購買飛彈表達了興趣。
建立出口業務,將有助於合理化波蘭在軍事領域所投入的龐大資金。波蘭去年在國防上的
支出超過1500億波蘭茲羅提,前北約莫斯科辦事處主任、現任東方研究中心(Centre
for Eastern Studies)資深研究員的羅伯特· 普謝爾(Robert Pszczel)告訴《彭博社
》。
「這筆資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來進口的,」普謝爾(Pszczel)說。相較之下,出口數
量較少。波蘭外交部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波蘭的國防出口總額為17.4億歐元。
普謝爾補充道:「這僅佔總支出的非常小比例,這使得我們能理解,這個比例必須改變。
」
戈沃塔(Golota)表示,聯合政府希望推動國防產業的發展,並為波蘭武裝集團(PGZ)
注入一些活力。該公司過於專注於僅為波蘭軍隊生產,這意味著它未能投資於能夠讓其在
國際市場競爭的產品和生產能力。
「出口並不是優先事項,這也是今天波蘭武裝集團投資延遲的原因之一,」戈沃塔說。
今年四月,波蘭政府通過了一項草案,旨在簡化獲得建設軍事基礎設施和製造設施的許可
程序。這項提案仍需通過國會審議並獲得總統批准,並且還旨在讓波蘭更容易利用歐盟資
金來投資國防。在宣布該草案的新聞發布會上,科希尼亞克-卡梅什(Kosiniak-Kamysz)
表示,為「雷霆」飛彈(Piorun)新增的生產線現在已經納入國家的計劃。
2024年11月,政府為建設一座新的彈藥廠分配了30億波蘭茲羅提,預計該工廠將在2028年
前完工。
對於一些波蘭人來說,更多的延遲將是令人深感擔憂的,因為建立國防供應鏈的需求不僅
僅是商業考量那麼簡單。
「波蘭是前線國家,」普謝爾(Pszczel)說。「我們不能排除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
」
他補充說,最好的防禦形式是威懾力。這意味著不僅僅擁有設備和士兵,還意味著能夠進
行大規模生產。儘管烏克蘭軍隊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進口武器,但該國迅速增加了本土無
人機和飛彈的生產,讓其能夠繼續與更強大的對手作戰。這是波蘭以及整個歐洲需要學到
的一課。
「就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普謝爾說。「多年來,這個產業並未以最快的速度運作,因
為我們曾生活在某種程度的安逸中。」
--
You ask, what is our aim? I can answer in one word: victory. Victory at all
costs, victory in spite of all terror, victory, however long and hard the
road may be; for without victory, there is no survival.
~ Winston Churchill, 13 May 194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7.149.18.244 (美國)
※ 作者: jimmy5680 2025-04-27 17:20:08
※ 文章代碼(AID): #1e3VRC8a (Military)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745745612.A.224.html
推 andyken: 產能不足未來就先跟烏克蘭買吧...1F 04/27 18:06
波蘭頂多說是可能幾年內可能成為歐陸最強鐵騎,目前根本青黃不接
機步主力繼續用BWP-1至少還要好幾年
推 andyken: 樓上不知道波蘭的軍費本來就幾乎都是外購嗎?
誰說一定啥麼要用自產的才能建軍?3F 04/27 18:32
本國產能還是比較有保障
→ thigefe: 回頭看1、2戰,當時武器可以爆量生產,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5F 04/27 18:47
一二戰都是開戰第一年各國缺軍火到很嚴重,工業動員後才開始補上來
※ 編輯: jimmy5680 (47.149.18.244 美國), 04/27/2025 19:12:57
推 vt1009: 波蘭在烏克蘭內戰爆發前受到和平紅利與政壇親俄派主導影響,軍隊與軍工躺平程度不輸德國。
尤其在加盟歐盟後懂工業生產管理跟外語的高級經理人才紛紛出國,因之前由蘇聯規劃扶持的重工業在脫離華約後很難有訂單長期不景氣包括反共反蘇革命第一槍的波蘭造船廠都倒閉結算重組了。
在重工業後天失調加上計畫經濟模式的影子,先畫大餅爭取預算怎麼做邊做邊想。從14年警覺俄國野心開始重新武裝軍隊到今天已經11年了,自主國防產能效率就是比老牌工業強國差但是效率已經贏過中華民國海軍。8F 04/27 19:41
推 andyken: 至少波波外購啥麼基本上沒人會拒絕,除非要買核彈19F 04/27 20:04
推 kuroro94: 從無到有比從有到增購難多了 北約會員間彼此武器熟悉度高 會員國購買被開綠燈機會高20F 04/27 23:22
推 Pegasus170: 簡單講就是武器專案都是所謂的高大上,如果一開始沒有基底,自然就要繳學費,要不然就是從外購失血開始學習使用的經驗。23F 04/28 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