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obli (募兵制=基層官兵消消樂)標題 [分享] 提升迫砲火力效能研究-以臺北衛戍區為例時間 Mon Aug 4 21:40:14 2025
提升迫擊砲火力運用效能之研究提升迫擊砲火力運用效能之研究-以臺北衛戍區為例
本研究針對俄烏戰爭中迫砲火力之運用進行探討,並以臺北衛戍區為案例,分析城市地區
高密度作戰環境下的火力配置策略。2022年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後,雙方在軍
力、地理與作戰思維上展現出顯著差異。烏克蘭在面對軍事實力相對懸殊的情況下,藉由國際
援助與科技支援,建立起結合情報與打擊的聯合作戰體系,逐步強化了迫砲部隊的靈活運用與
即時火力打擊能力。
俄軍則因應戰場壓力,調整火力部署方式,增加迫砲於近距離作戰中的運用比例,並採取
分散式火力以降低被偵察與打擊的風險。此一過程展現出迫砲部隊在城市戰場中的戰術彈
性與重要性。本文透過比較美國、中共、俄羅斯與烏克蘭等國家之火力運用模式,進一步檢視
中華民國迫砲部隊在都市環境下之適應與發展潛力,期以提供臺北衛戍區火力運用之參考方向
與策略建議。
四、中共
目前中共配置120迫砲的部隊主要包括空降旅和輕型合成旅,15其他重型、中型和兩棲部
隊則配置120迫榴砲。16這主要受到作戰方式和車輛平臺的限制,空降旅目前仍然採用地
裝迫砲,而輕型合成旅則從2022年開始逐步換裝,採用猛士車裝備迫砲系統。17由於迫砲
重量輕、後座力相對較小,因此適用於東風猛士車(如圖11)。配合中共自行研發的火控
系統,可在30秒內實施射擊,且射擊精度不超過1公尺。目前關於該系統的消息尚不明確
,僅能從影片、照片等資料中判斷,預估操作人員包括駕駛員在內應在4人以下。官方消
息顯示該系統配備有火控系統、自動裝填、慣性導航系統、北斗衛星系統和數位化戰場網
路,但未提及無人載具的應用。預計目前僅用於目標獲取,但尚未用於射擊參數修正。
此車機動性、防護性均概略與前所提烏克蘭所使用之BARS-8MMK系統就外觀上觀察應概等
,且迫砲無法拆下使用,相關車輛資訊如表6所示。
五、中華民國
目前國軍迫砲部隊主要分布在陸軍、憲兵、海陸和海巡署等軍種。其中,陸軍是唯一車載
模組化的部隊,使用載具為CM22裝甲車,其規格與美軍裝甲旅的迫砲排大致相同。其他軍
種則仍然使用地裝迫砲,18因此目前僅陸軍能於車輛上直接進行射擊,其他軍種則需要進
行座鈑工事,並將迫砲拆解後使用中型戰術輪車進行運載。這種方式導致陣地的開設和撤
收需要較多時間和人力,並且機動性較差,效率也較低。
此外,載具的尺寸過大,使得在城鎮作戰時只能選擇較寬的道路,受到道路限制較多。在
城鎮中,可供戰力保存的建築空間、地下設施較少,因此降低戰場存活率。其次,陸軍、
憲兵、海陸及海巡迫砲部隊編制亦有不同,包括人數、階級、專長,以及迫砲、車輛的數
量。本文主要研究臺北衛戍區,故以憲兵砲兵第228營為研究對象,依照公開資料指出,
該營編
制內設有若干迫砲連,下轄數個迫砲排與相關支援單位,包含射擊指揮、命令傳遞及通信
等功能性編組。19
機動與裝載配置方面,推估排級單位可能運用中型與輕型戰術輪車實施機動與部署。中型
車輛主要承擔迫砲班之人員與武器裝備運輸任務,排級指揮單位則多由輕型車輛機動。彈
藥運輸通常由幹部統籌,集中運送後於陣地前線進行分配。然而,此種集中式彈藥運補機
制,在戰術應用層面存有潛在侷限。當部隊需迅速機動或面對突發戰況時,彈藥集中運輸
可能降低作戰彈性,增加反應時程。此外,若運輸載具遭遇損害或敵襲,將直接影響火力
延續與支援能力,對排級作戰效能造成顯著衝擊,車輛資訊如附表7所示。
六、小結
迫砲作為步兵營屬火力支援武器,具有重量輕、構造簡單、操作容易、目標獲得至火力發
揚時間短、價格便宜等特性。20在臺灣以拘打配合為主要作戰方式的背景下,迫砲的特性
尤為重要。臺灣的作戰環境縱深短、支援距離短,城鎮密度高等限制,因此迫砲在這樣的
環境下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特別是如果戰事一旦像俄烏戰爭那樣演變成持久作戰,迫砲
將成為重要的火力支援。作者蒐整各國公開資訊調製差異比較表(如附表8)。從表格上
可以分析出,各國迫砲部隊與臺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偵搜力、機動力、
打擊力、指揮通信及防護力等項目。
首先,在偵搜力方面,美國等國家運用無人載具、衛星定位等先進科技,強化情報獲取能
力,而衛戍區憲兵缺乏這些技術支持。其次,在機動力方面,當今迫砲部隊追求高機動性
和快速火力發揮,而我仍使用中型戰術輪車,也沒有自動化控制系統。再者,在打擊力方
面,其他國家已使用電腦取代人工計算,並實現圖臺化整合,以簡化射擊流程和減少人為
失誤,而我目前亦未有相應配置。指揮通信方面,我仍依賴人工書寫紙本記錄訊息,並以
有、無線電傳遞,亦與其他國家不同。最後,在防護力方面,我所使用之中型戰術輪車僅
具備輕型防護能力,且後車廂範圍毫無防護措施,這使得我在這方面無法與其他國家相比
。
略
三、我部隊運用現況
臺北衛戍區現役火力包含憲兵砲兵228營與海軍陸戰隊66旅迫砲排。343536後備戰力則有
憲兵與臺北市後備旅,37後備旅編制通常含一砲兵營。38上述單位皆納入「火力支援協調
組」統一指揮,以強化首都防衛。
然而,迫砲部隊面臨裝備老舊、作戰型態落後等挑戰,已難滿足高密度城市戰場需求。以
下就偵搜、機動、打擊、指通及防護五面向分析。
(一)就偵搜力言
觀測仍以望遠鏡為主,裝備老舊。都市高樓密集、巷弄錯綜導致視野受限,形成大量觀測
死角,影響精準射擊與即時應變。
(二)就機動力言
城鎮作戰講求機動、迅速、分散,39現役使用中、輕型戰術輪車,其中中型車體過大、轉
向半徑大,難以穿越巷弄,容易遭敵標定。城鎮作戰宜強化小型、靈活載具,以提升部署
與生存能力。
(三)就打擊力言
當前憲兵迫砲仍是以地裝形式,搭配傳統瞄準器具,儘管武器構造簡單、操作容易、持續
射速快、能越過障礙作射擊,但因目前多使用T-63光膛迫砲,精度差、受風影響大,且須
耗時構工座鈑。反觀中共已完成車裝化與射控整合,可自動瞄準、使用精準彈藥,形成明
顯火力優勢。
(四)就指通力言
仍以無線電通訊、人工繪圖進行協調,反應慢、難以即時掌握戰場態勢。敵軍已結合北斗
衛星與雲端平臺,資訊流通快速、指管更具彈性,顯示我方資訊化建設亟需強化。
(五)就防護力言
城鎮作戰不必追求重裝甲,而應強化機動與隱蔽能力,如推動車裝化迫砲,直接車上射擊
,避免選地構工與暴露時間。同時應改用城市迷彩以融入環境,提升隱蔽效果。
略
二、對臺北衛戍區迫砲火力精進之建議
根據俄烏戰爭的經驗,對於衛戍區的迫砲火力整合與運用可提供以下強化建議:
(一)強化偵蒐能力與精準射擊
1. 建立前線無人機觀測網絡,補足觀測死角,提升反應即時性。
2. 開發類似GIS Arta之數位化指管系統,整合射擊指令、情報與射控。
3. 增設火力來源探測系統(如反砲兵雷達),以利快速定位敵砲陣地,實施反擊。
(二)提升砲兵機動能力
1. 引進輪式自走迫砲載具(如BARS-8MMK、M1129),應對巷戰環境,提升部署速度。
2. 針採用分散式作戰概念,迫砲分隊需具備獨立作戰與即時轉移能力。
3. 因應臺北市區狹小巷道,研發小型化高機動平臺,如縮編化迫砲載具。
(三)提升打擊效能與火力多樣性
1. 裝備GPS制導精準彈藥,提升對高價值目標之打擊效能。
2. 開發低後座力砲兵系統,確保在都市內可快速構置、撤離。
3. 擴充特殊彈種選項(如空爆、煙幕、照明彈),增加任務彈性與戰術操作空間。
(四)增強防護力與戰場存活性
1. 強化現有戰術輪車防護能力,配置附加裝甲與主動防禦系統(APS)。
2. 善用地下建物、停車場與加固工事隱蔽砲兵陣地,降低被偵測風險。
3. 建立多層次陣地輪換與火力配置機制,確保部隊可靈活轉移、長時間作戰
==
最近的論文
可以跟之前說的對照一下
1.還沒有數位軍圖
2.沒有任何偵搜手段
3.除了無線電沒有任何連絡方式
4.無法定位定向
5.沒有任何防護力
但反觀中國的迫砲全面領先國軍
再看看20年-50年步校會不會想要自動化
--
https://i.imgur.com/VyRqQT8.png https://i.imgur.com/iqcQBml.png
國軍後備部隊裝備編現比為 70.83%第三類型重要目標防護部隊裝備編現比 63.91%最低
111 至 113 年度教育召集訓練目標人數介於 11 萬餘人至 14 萬餘人,扣除選充缺員或
不下令者、依法免召者及未到者,實到人數介於 8 萬餘人至 9 萬餘人
會相信沒人沒專長的動員部隊有戰力的,不是軍肓八成是共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91.245.255.157 (香港)
※ 作者: jobli 2025-08-04 21:40:14
※ 文章代碼(AID): #1eaBXI-O (Military)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754314834.A.F98.html
噓 li118: 看完上一篇,覺得任何文獻都要自己看原文,別信鍵盤參總的中文解讀1F 08/04 21:56
→ Gdiaofuta: 所有人都知道到底是哪位大師會在這種文章裡神出鬼沒4F 08/04 23:48
推 SIL: 號稱精通步/砲/裝/防空/無人機的那位嗎?陸軍已經全面淪陷,只剩海空還沒被荼毒了~6F 08/04 2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