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13579638 (睡醒了)
標題 [心得]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時間 Sun Jul 20 22:11:29 2025


歡迎參觀部落格~~

https://sdf000123000.pixnet.net/blog/post/577968858

我們是誰造就了誰?

每一代人都批評下一代人「不如我們當年」。但這次的批評,似乎不再只是懷舊,而是真
實困境的反映:焦慮與抑鬱比例暴增、言論自由遭到自我審查、大學變成了避免不適感的
「避風港」……這些現象,都聚焦於一個核心問題:我們是否創造出了一個心理脆弱、缺
乏韌性、容易受傷的玻璃心世代?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一書中所深刻揭示的議題。他們認為這不只是
教育問題,更是整體文化錯誤導向的產物,是出於好意、卻產生反效果的「心理保護主義
」所造成的後果。




閱讀此書的過程中,不斷對照如今的教育現場與社會氛圍,深刻體會到:我們的社會,在
無意中正重演書中所描述的種種錯誤。我們不是在培養心理強健的一代,而是默默推向過
度敏感與過度依賴的大人小孩。




三大謬誤:脆弱教育的思想基礎

作者提出三個當代社會流行卻危險的思想謬誤,這三個觀念正逐步滲透進校園、家庭與社
群平台,改變人們的行為與世界觀。



一、「凡讓你痛苦的,都會傷害你」

這句話顛倒了古代智慧。尼采說:「凡殺不死你的,必使你更強大。」而當代社會則教導
年輕人,任何讓你不舒服的事物都是威脅。於是,學生要求學校禁止某些話題、避免某些
討論、移除某些文字內容,甚至連「不舒服的觀點」都被視為一種暴力。




這樣的做法,雖初衷是保護,但實際卻削弱了學生處理不適感的能力。痛苦本該是一種「
成長的訊號」,但現在卻被視為「需逃避的危險」。



二、「信任你的感受」



「感覺」成為真理的根據,只要我「覺得被冒犯」,那就是對方的錯。這種心理學上稱為
「情緒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的思維,其實是認知行為治療中最常要處理的扭
曲思考方式之一。它讓人無法區分主觀情緒與客觀事實,最終導致人際關係緊繃、社會信
任崩解。




作者指出,教導年輕人「如何質疑自己的感受」、而非無條件相信,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歷
程。然而今日社會卻鼓勵「感受優先」與「受害者至上」,反而讓人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




而今,這情況被演算法更加深化,人被演算法給綁架,只推送你想看與可能會看的影片,
漸漸地覺得社會跟我所思所想是一樣的,加深了自我感覺在各地方在心中的重要性。與自
身所想不同,不舒服他就是異類,就得撻伐與攻擊,一切成了感覺為主要導向,在沒有事
情未完全明朗情況下就開始妄下結論,只因對方與我不同。




三、「人生是一場善與惡的鬥爭」



這是當代政治極化與網路文化的根源之一。當我們把社會問題簡化為「受害者與加害者」
二分法時,就失去了理解現實的細膩度。這會導致人們將異議視為敵人,進而拒絕對話,
只願意留在回音室(echo chamber)中取暖。




當大學生在課堂上不敢表達與多數不同的意見時,當社群媒體上充滿「取消文化」與情緒
圍剿時,這就是這種謬誤造成的具體後果。



現代教育的反效果

書中強調,「心理免疫力」需要適度的挑戰與挫折來培養。這與肌肉訓練原理如出一轍,
越是適當的壓力與刺激,越能讓人強健。但現代父母、教師、校園管理者,卻在無意間剝
奪了年輕人經歷這些挑戰的機會。




許多家長為了孩子不受傷害,介入所有衝突、主導所有抉擇、安排所有未來。這種「草坪
父母」(lawnmower parents)模式,看似體貼,實則令人無法獨立。



學校方面也是一樣。當學校取消校園爭議講座,只因「部分學生可能感到不舒服」,那麼
教育的本質就不再是啟發思考,而是避免衝突。這種教育,不會讓孩子變堅強,只會讓他
們更怕受傷、更難獨立。




台灣版的玻璃心現象

很多台灣讀者讀這本書時會覺得這是「美國特有現象」,但事實上,台灣社會同樣正被玻
璃心文化滲透。



1. 校園中缺乏辯論教育



我們的教育制度長期以來重視標準答案與服從,對於異議與衝突缺乏處理機制。學生從小
被訓練要考出「正確答案」,卻未被教導如何面對觀點對立、如何理性辯論。於是,他們
進入社會後,面對不同意見不是思辨,而是封鎖;不是說服,而是指控。




2. 社群媒體的情緒過載



Facebook、Instagram、Dcard 等平台充斥著情緒化語言與極端立場,鼓勵快速的道德評
斷與標籤化。許多年輕人逐漸形成「網路人格」,言語脆弱,心理卻更容易被群眾影響。



任何批評、異議,若沒有事先加上「不是針對你」的前言,馬上會被視為攻擊。久而久之
,公共討論越來越無法進行,只有一致、無害的空話得以生存。



3. 家長過度介入與恐懼失敗



越來越多家長為孩子代辦一切:補習、比賽、社團、申請資料……,只怕孩子「輸在起跑
點」。但結果是孩子缺乏犯錯經驗,無法承受失敗,一點挫折就心碎。這個從台灣學童自
殺與憂鬱比例逐年攀升可以得到證明,忍受挫敗的能力慢慢再下滑。




培養心理彈性與理性思考的文化

面對這樣的趨勢,我們不能只是批評年輕人「太脆弱」,而是要從整體教育與文化價值觀
做出調整。



一、教育的任務不是保護,而是鍛鍊



學校必須重新認定「挑戰學生」與「讓學生不舒服」是教育的一部分。要有更多的討論、
辯論、角色扮演、價值衝突處理,而不是單向灌輸與和諧導向。



教師需要創造一種安全但不舒適的空間(safe but challenging space),讓學生學會面
對不同聲音、管理情緒與修正自己。



二、家長要學會放手與信任



家長若總是想當孩子的靠山,孩子就永遠不會自己爬起來。要允許孩子跌倒,允許他們犯
錯,並且教他們如何學習錯誤,而非避免錯誤。



真正的愛,不是為孩子排除一切困難,而是陪伴他們穿越困難。



三、社會需要重建言論與心理韌性的平衡



在社群時代,我們要重新思考言論自由的邊界:如何讓人們能安全表達異見,也能承受被
質疑的過程。不能因「冒犯」就取消,也不能因「衝突」就逃避。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寬鬆的話語審查制度,而是更強壯的心理免疫力。



脆弱不是錯,但過度保護是

「玻璃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被培養出來的。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它並非道德譴責,
而是一種文化結構的自省。它提醒我們:過度保護、過度簡化、過度情緒化,終將導致一
個既無法承擔失敗,也無法進行溝通的社會。




我們需要給年輕人真正的心理教育,而不是泡沫式的鼓勵;我們需要重建挫折的價值,而
非逃避任何不適;我們需要能夠說:「你可以受傷,但你會更強大。」



真正的堅強,不是從來沒被冒犯,而是在冒犯與挑戰中學會如何站穩。願我們不再為了「
保護他們的感受」而犧牲「培養他們的能力」。因為唯有真實面對世界的不確定,玻璃才
能被燒成水晶,而非碎片。




當然,隨著時代的演進,教育在各方各面也需要與時俱進,過去沒有網路與演算法,而今
人手一台手機,資訊傳輸速度快到難以想像,錯的資訊也如此,加上演算法禁錮人的視線
,常常深陷自以為的小天地中,有相同想法的人可以快速在網路互相取暖,漸漸地就無法
看到世界的全貌在,在想法與個性也會慢慢偏頗。教育如何跟上時代也很重要,教育該是
教導如何辨別網路訊息是非,如何取捨想法不同帶來的衝擊與應對,而非一昧「死」讀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35.227.175 (臺灣)
※ 作者: d13579638 2025-07-20 22:11:29
※ 文章代碼(AID): #1eVFaJjq (book)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53020691.A.B74.html
ShinHsin: 每代都一堆玻璃心的,標題本身就很引戰1F 07/20 23:40
skyhawkptt: 期待這本電子書再度上架2F 07/20 23:51
darkMood: 先去教導現在最沒有腦子的某種大XX行為..............3F 07/20 23:56
mandy38: 這本非常好看 推4F 07/21 00:06
arsl400: 這作者最厲害就是每次出書都能掀起一波狂潮5F 07/21 00:22
Terahara: 台師大抽血事件,我倒是看到了下一代不卑不亢有憑有據的爭取態度。跟上一代的奴性文化已經不一樣了6F 07/21 00:36
psion: 其實玻璃心是表象 本質是降智 整個時代 不分世代 都在降智8F 07/21 02:03

--
作者 d13579638 的最新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