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odawa (jodaway)
標題 Re: [新聞] 「出版冰河期」降臨,我們還需要書店嗎?
時間 Sun Oct 19 23:51:28 2025


※ 引述《godofsex (性愛戰神)》之銘言:
: 「出版冰河期」降臨,我們還需要書店嗎?
: A編工事中
: 2025/10/13 更新
: 2025/10/13 發佈
: 無止盡的書店退場潮
: 這兩天出版業的大新聞,是影評人686宣布其經營的獨立書店「有河書店」將於年底結束
: 營業。
: 686提到,營運至此終究不敵「產業結構的大環境」,曾經一個月可以賣出七、八百本書
: ,但從去年底至今,暑期旺季賣不到四百本。
: 書市繼續崩跌的現實,不只出現在獨立書店上。連鎖書店方面,金石堂在這兩個月已經先
: 後結束三峽北大店和彰化光復店,板橋文化店也因租約到期,預計於明年1月結束。
: 這個數字趨勢跟我自己的體感也是吻合的,新書在社群行銷上相當不利,讀者的娛樂和閱
: 讀消費習慣改變,都已經讓出版產業幾乎不可能反轉。
: 文策院的產業季報也顯示幾個關鍵,例如:新書書種逐漸變少,文學小說也同步減少,市
: 場越來越集中在大出版集團,開發新書的能量降低,舊書持續霸榜,版權時間越來愈短…
: …
: 出版寒冬的下個階段,就是必須面對「出版冰河期」的碾壓。
: 「出版冰河期」的實際影響
: 也許有人會問:「出版冰河期」又怎麼了嗎?
: 出版業自己不思考改革,迎合讀者的喜好和習慣,一直出不會賣的書,怪誰?
: 的確,台灣乃至全世界出版產業都面對非常嚴峻的挑戰,以日本為例,儘管日本電子漫畫
: 的銷售相較疫情前倍增,但整體至今也是連續三年負成長。
: 在資訊多元、AI進化的當下,書店和出版業的消退顯示的危機是:
: 原生內容的製作越來越困難,而且內容的價值越來越容易蒸發,大家其實很容易被書摘、
: 說書甚至AI摘要等等免費的資源餵飽。
: 乃至於所有的內容產業都在爭奪使用者的注意力和消費力,但內容本身卻一直在貶值。
: 我們以為每天打開手機,所見所得都是選擇,但事實上,我們被演算法投放的內容可能越
: 來越單一,而這種流量集中(以出版來說,就是暢銷內容)正在排擠其他內容生存的機會
: 。
: 如果暢銷書真有所謂必勝公式,出版業早就成為大家趨之若騖的黃金產業了,但這顯然非
: 常昧於現實。
: 出版社不可能每一本書都是暢銷書,這個世界也不會只有、只需要暢銷書。
: 情況至此,我們面對的真正問題是:
: 出版內容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內容多元性正在崩潰,這會嚴重影響我們能夠取得的內容
: 品質和數量。
: 「閱讀」要面對的是什麼?
: 出版市場最賴以維生的「閱讀習慣」、「閱讀風氣」,這些老掉牙的關鍵字一說出口,大
: 家都覺得壓力很大很無聊,但這卻是事實。
: 從閱讀角度的放眼望去,行動網路或AI氾濫的現況,會讓長時間主動閱讀思考的注意力,
: 變成人類最稀缺的資源和能力。
: 未來,能掌握、分配自己注意力資源的人,具有向失去注意力的人(數位成癮者)傾銷特
: 定內容的能力和條件。
: 如果不談買書,我認為書店會是拿回內容選擇權和注意力,治療數位成癮和焦慮最好的地
: 方。
: 很多個人和公共議題,真的因為數位成癮而讓討論的門檻變得很高,而仇恨通膨與情緒煽
: 動的堆疊,會把人推離需要靜心沉澱才能進行的閱讀行為。
: 眼前冰河已至,在冰封之前,也許還來得及重新定義閱讀,以及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書店,
: 或者,還需不需要書店。
:  https://vocus.cc/article/68ec5703fd89780001b0b4a7


出版業界或愛書人、文化人們在討論出版式微的議題時,

常常會假設幾個前提:

1.看書很重要,不看書或少看書是文化低落現象,應提倡多看書。

2.書賣不好,或者是出版社不爭氣,或者是讀者不識貨,或兩者皆是。

3.閱讀風氣很重要,要多提倡閱讀,拯救出版業,提升文化。


我個人對1.同意一半,對2.不大同意,對3.也同意一半。


因為這個問題應分兩塊談,一個是閱讀、一個是出版,

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事,有些人已將其分開,

而有些人或有意或無意,或情感上不願意、理智上不明辨,常將兩者混為一談。



有些比較清醒的人,很早就點出,也是我個人認為近年這類問題真正的關鍵:

4. 出版業的[商模]已受多年衝擊,必難復當年繁榮,與內容、閱讀風氣關係不大。




先說1。

確實,看書是好事,學習是好事,文化是好事。

但是,也不一定要看書,看電視、看電影、看手機、看報告...都是吸收,

每個人喜歡的吸收方式不同。

總體閱讀量大概就擺在那,很難要人看更多,更何況,

閱讀量肯定是比已前還要高許多的 (郝明義很久以前就這麼說了),

只不過未必是看書,而是看手機、看line、看社群、看YT....。

所以,多看多學,不全然等於多看書。

--

再說2.

書賣不好是出版社不爭氣?

凡競爭激烈之產業,勢必爭相出品夠好的產品以滿足顧客,

過去出版業黃金時代,實在出了不少好作品,

正如同當年的港片、台灣的唱片。

當時譁眾取寵的俗書能大賣,但是較曲高和寡的好出版品同樣有基本量。



那麼出版業品質是否有下降? 可能有一點。

觀眾品味是否變差? 可能有一點。



但追根究底的原因出在哪? 簡單說,就是市場萎縮。

跟音樂、電影甚至很多東西的現象都類似。首先是市場萎縮開始的。

當市場開始萎縮,創作者、業者、業界的誘因減少,

於是人才會跟流失,創作機會會變少。

另一方面,消費者會自行去找更好的替代品。

就算待在原市場,消費總量也會減少。


最明顯的是網路衝擊,內容傳播的速度、效率、可能性、成本遠超紙本書。

再加上圖書館扮演[文化推手],讀者基本上不買書也有看不完的[舊]書,

這麼強大的外部效益,有多少產業承受得了?

(如果圖書館音樂、電影看到飽,有多少人有必要出錢買?)


讀者的水準、品味,其實一直擺在那,我想變動不大。

會對於求學、求知、求品味文學、閱讀等等的受眾,

本來就不是多大宗。現在基本也不會變化太大。

至於淺碟閱讀,我想這是資訊爆炸後演化出的必然趨勢。


在資訊爆炸前,出版量較少、各項資訊量也較少,每個出版品獲得的取用量相對多。

在資訊爆炸後,出版量暴增、各項資訊量也暴增,就形成僧多粥超少的情況。

之前吳宗憲曾講過,以前老三台,當然收視率一起高,現在第四台一百多台,

演死了都沒看。


這在各界都出現類似的現象,

遊戲界,號稱死海(比紅海更兇險),遊戲出7天沒人玩,可以直接宣布下架,

因為新一波又要跟著出了。


電視台,以前是賣廣告時段大家搶著買,現在求人來買。

唱片業,消失了。靠串流和開演唱會、周邊。


出版業也一樣,現在大概靠賣漫畫、寫真撐起半邊天,

一半以上的書出版即絕版,說難聽點就是沒啥商業價值...。

以前金庸也是靠寫報紙連載小說,寫出一片天的,

背後的誘因,當然就是閱讀量、稿費。

現在的報紙肯定產不出一個金庸了。

問題不是人和內容,而是媒體、產業趨勢。

但現在出書意義也不同啦,有一些算是做功德、宣傳價值、紀念價值。


美國五大出版商之一Simon & Schuster,當年其實是靠出版[填字遊戲]起家的。

標榜的就是讓平時不讀書的阿婆也能享受紙本書打發時間的樂趣。

現在你要玩填字遊戲、玩數獨,手機就玩不完了。

當年美國出版開始崛起之時,也是從出版很多灑狗血的羅曼史、愛情故事等等的,

就跟現在什麼[霸道總裁]是類似的東西。

當然同時期也包括文學巨擘海明威的小說等等。


接著才跟著出很多財經、教人賺錢、教人成功致富等等的自助書。


所以品味這回事,有甚麼大轉變、衰退嗎?  大概沒有。

愛文學的一樣那些,夢想成功的一樣那些,好學的一樣那些,

好色、喜歡看低俗通俗作品的一樣那些,

只不過許多類型品味的人都能在別的管道找到滿足了。



就我看來現在買書大群體大約分兩類,

一是真正文化水準較高,並且(這個並且很重要)有心支持作者或這個產業的人,

簡單說就是有心。

所以他會掏錢買,貴都願意買。

不然說真的,不花錢能得到內容的方式,太多了...,當然買也是比較方便。



第二是我講比較難聽點,獲取內容管道的能力比較弱一些的人,會去買書。

比如他很容易地被作者光環迷住了,

或者他不知道有哪些管道,可以得到這樣的內容,甚至更好上不少的內容,

不然就是稍微老一輩,還是主要習慣透過紙本書讀取內容的人。


這些人,坦白說可能還是因為獲取內容能力不夠發達才還買書的,

(甚至常常買的是不怎地的書,或是人物傳記類,往往買而不讀的),

我這樣說可能得罪一些出版者、讀者之類的,但就是個人觀察供參。


所以你說買書少是因為水準下降嗎? 我覺得不盡然。

真的需要看的人,不管買、借、買二手、印,總是有辦法弄到的。

對買書有硬需求的,反倒是獲取管道未夠頂才需要用買的。

更別說買英文、買簡體都是選項。


最後再說,現在看書最認真、讀者水平最高的是哪些人?

答案是在圖書館用功的學生、考生,

他們買書、看書可不是開玩笑的,錢和時間都是花在刀口上。

但同時旁邊也備了台平板,或用手機,

解題、看不懂,直接上網查,

怎會像以前一樣從紙堆裡翻答案?

所以不是水平的問題,是閱讀方法的改變。



結論,出版業者不爭氣、讀者水平降低,兩者皆非癥結點。


--

再說3.。

閱讀很重要,同意。深度閱讀、深度學習很重要,同意。

但是這跟拯救出版、拯救書店,是兩回事。


閱讀最認真、最有深度的地方,不在書店,而在圖書館裡的考生。

至於不喜歡大量、深度閱讀的老大半人,

以前是因為只有紙本書能看,

現在能上網、能看影劇、能出國、能上網查、能看YT,

何必一定要看書?

這個內容愛好的基本結構我想是類似的,現在一定也不會比之前差。

只不過是從出版品、書店離開,跑到別的地方去,卻被歸因於閱讀水準下降。

這大概是錯誤的。


當然我想確實還有另個原因存在,就是台灣大概比較窮忙,

生活不易,沒有餘裕慢慢閱讀,這確實是蠻可惜的。

但沒辦法,這就是國情。北歐學生下課自由閱讀的時候,台灣學生大概在讀教科書。

如果說閱讀、學習風氣很強,就能救出版的話,

那麼補習班這麼多,台灣學生K這麼多書,難道閱讀風氣還不夠強嗎?

如果要救出版很簡單,把哪本出的書列為考科,買量就增加了。

問題在於閱讀風氣和救出版是兩回事。

台灣人不是閱讀少而不買書的,而是各種取捨後沒有去賣或讀某些書的。


--


最後說4.。

單從產業的角度,我們需要[書店]嗎?  我們需要拯救[出版]嗎?

答案我想是:let it go。隨它去。


[書店]存在的意義和角色是什麼?

這就如同問[雞排店]存在的意義和角色是什麼?

其實就是簡單的供需問題,有人要做,有人要吃,就這麼簡單。

我們根本不用為[書店]存在的意義或角色定位費太多心,因為那是經營者的課題。

你要賣雞排兼賣書,還是賣咖啡兼賣書,還是賣書兼賣咖啡,那是商業自由。

你心中的[書店] [出版]該是怎樣? 那是思想自由。

你掏出口袋的錢為什麼東西買單,那才是實話。

沒有人為珍貴的氧氣付錢,因為氧氣到處都是。這是經濟原理。


當然,我很支持政府免課出版業者所得稅,

因為文化真的很重要,

而且圖書館的存在讓大量讀者享用外部效益卻不用付錢,

這些成本都是出版業者在付的,

所以抵稅很合理,甚至一些補貼也都是合理的。


但至於提振出版、文化券,大量補助什麼的,

真的覺得不用亂淌混水了,

往往可能是造成好心被濫用,偏私不公,情勒政府等等的一些怪象,

也很容易讓一些業者產生錯誤的期待。


至於閱讀風氣什麼的更是不用瞎忙了,

從沒聽過政府提倡什麼備考風氣,大家還是讀得死去活來,

就是因為人有其內在的真正誘因。


現在資源這麼豐富,管道這麼多,

想看想學的自然會去看,不想看的逼也沒用。

提倡深度閱讀、深度思考云云,我覺得大多是白費工夫啦,

該怎樣的自然會怎樣,問題的癥結都不在表面而在於背後的誘因。


而且主要因為現在資訊爆量,轉化成淺式閱讀很正常,否則根本消化不完。

根據強82法則,絕大多數的資訊內容接近是拉基,

淺讀能有效過濾大量拉基,碰到有用的再轉深度閱讀,也是好事一樁。

否則像古代人一本聖經、四書五經,一輩子死嗑一本,

這樣夠深度了吧,有比較好嗎?當然沒有。





最後說一下出版基本量、出版多元度等問題,

還是總歸一句話,市場。

我對於願意不惜賠錢出好書、用生命在做出版的[文化殉道者]由衷敬佩。

但是大體上,台灣書還是供過於求,不論是量還是品項數大概都是如此。

記得有統計顯示過,台灣人均出版品項,仍是世界前茅。

所以適當的退場機制是好的,也是對一個產業最簡單有效的對應策略,就是順其發展。

無法在商業世界活下去的出版業者或書店,就讓它去吧,

這樣養分才能留下來給更適合活下來的業者。

適者生存本來就是產業最好的良方之一。


至於擔心有些遺珠之憾的好書在台灣沒能出版,那就去找簡體或找外文吧,

現今社會絕對沒有內容供給不足的問題,絕大多數是供給過剩的問題。

台灣就沒有這個胃納量,

許多愛書人或文化人對書店或閱讀文化衰退的感傷,

往往有可能是一種孤芳自賞的感傷。



最後再順帶一提電子書,

其實我覺得台灣3C使用度高、原物料貴、地狹人稠,

這是比美國、中國等大國更適合發展電子書的條件,

所以電子書發展不需要以國外馬首是瞻,

其實或許能更勇於突破這些大國的使用率才是。

像做電子紙全球市佔第一的元太就是台灣公司。


價格、規格等等的,都是有嘗試的契機,關鍵在於不落於紙本書的窠臼。

常去逛二手書大特賣便能發現,大家哪有不愛買書,

你若賣得夠便宜,人擠得是水洩不通。

所以價格當然是誘因之一。


許多老牌汽車業者,做了多年電動車,始終不成氣候,

最後終歸是特斯拉拔得頭籌,原因在於它沒有做傳統汽車的包袱。

當然我這麼說可能也不太公允,畢竟站著說話不腰疼。


但我個人始終是相信[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改造房屋最好的方法不是從舊的去改,而是直接蓋個新的]。

不用再緬懷、感傷過去怎麼樣的、應該怎麼樣的,

應該喜迎新科技、新閱讀型態的到來。



--

君問窮通理 漁歌入浦深

https://philog8sophia.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70.152.25 (臺灣)
※ 作者: jodawa 2025-10-19 23:51:28
※ 文章代碼(AID): #1ezGa7tk (book)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60889095.A.DEE.html
※ 同主題文章:
Re: [新聞] 「出版冰河期」降臨,我們還需要書店嗎?
10-19 23:51 jodawa
kevinapo: 供給過剩 價格過高1F 10/20 00:19
jodawa: 樓上一語道破2F 10/20 00:36
Yukilover: 推你尊重市場機制3F 10/20 00:42
skullxism: 要用文化很重要為理由免課所得稅那出版物的「文化」比例應該要有要求4F 10/20 02:25
LoveSports: 你的觀點是資訊獲取能力弱勢的人才會不接觸數位媒體或許可以看看這本書《拯救手機腦》你會發現新世界
其實新的趨勢是有能力獲取但刻意不獲取
就這點來說是你的資訊落伍了6F 10/20 10:15
cowbaya: 推10F 10/20 10:54
e2000: 人的時間就是24小時,當時間一堆被3C產品占據後,讀書、聽音樂看電影甚至睡眠時間,通通要被壓縮,這只是代表現在人的時間被分散掉而已,因為不是只有書店收掉,唱片、電影都一樣,同時一起發生11F 10/20 12:26

--
作者 jodawa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