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atisuya (伊達楓)
標題 [心得]《大宋之變》司馬光眼中的宋朝變法。
時間 Sun Sep 28 09:11:15 2025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9742424


要我說,這本書應該要改名《從司馬光的眼中看大宋變法》。作者趙冬梅毫不掩飾對於這
位《資治通鑑》作者的溫情與敬意,這也導致了《大宋之變1063-1086》的評價變的十分
兩極,宛如重現了當年黨爭,書的內容本身不論,立場決定了一切。但坦白說,處於這個
時代的我們應該早就習慣這種現象了……


最早認識趙冬梅,是看她翻譯的《中國轉向內在》,這是劉子健先生的名著。後來她又陸
續出版了講中國帝制,以及司馬光的專書,還有在百家論壇活躍等,就存有印象。先前看
完《新宋》之後,想到了這本,就去圖書館借閱。



儘管本書作者確實存在著個人立場問題,但個人從以前就認為,有時候極度追求客觀中立
的作品,除非作者文筆跟寫作功力極佳,否則通常最後就是變的冰冷而生硬的純學術專著
。《大宋之變1063-1086》顯然作者也不是想追求這個,但平心而論,她也沒有一昧的偏
頗,總算還是保留著歷史學者的一個底線。文筆跟敘事功力,也在水準之內。


我之所以戲稱本書應當改名,是因為作者確實某種程度上是以司馬光的一生來講述宋朝的
這場變法,始於英宗朝,終於元祐年間。而這個起始點個人覺得趙冬梅的理由也很充分,
我讀完這段,真心的同情趙曙。他的即位,的確是一個偶然,因為仁宗始終無法擁有繼承
人,英宗在一些機緣下成為了備胎。但是,他這個養父直到死後都不是心甘情願,就連曹
皇后,都在等著遺腹子的性別。吾人用現在最流行的「換位思考」,應該不難理解趙曙的
心情了吧。個人以前很不能理解「濮議」,如今倒是明白了。


而趙冬梅從這裡開始談起,則是為了解釋身為兒子的神宗積極變法跟「想要有所作為」的
心態,有一部分則是為了「證明英宗即位的正統性」。如前所述,趙曙自始至終都不是養
父心中的繼承人,這讓某些宗室「有非分之想」。儘管在士大夫集團如韓琦等人出於朝政
穩定的理由,還是讓英宗坐穩了大位,但親眼見到父親困境的神宗,產生這種念頭,也不
奇怪。



個人對於王安石的這場熙寧變法的印象與了解,並不出一般通史交代的範圍;但這確實是
宋史,乃至中國史研究的一個大熱點,毋庸置疑。因為這之中探討的,不單只是趙家天下
的困境,甚至乃是秦式帝制的根本結構問題。


趙冬梅引用了一段王安石與司馬光針對國用不足的辯論,讓我印象深刻。後者主張:「天
地所生貨財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間則在公家」,王安石則說:「善理財者,民不加賦
而國用饒」。

這段話是有前言後語的,但整體意思仍不脫中國傳統儒家跟聚斂官僚之間的經濟思想對立
問題。吾人站在一千年之後,尤其是在經歷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洗禮之後,難免會比較傾
向王安石,而詬病司馬光過於傳統。然而,近些年的“大歷史”相關著作,例如《西方憑
什麼》的作者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已提出數據證明,人類生產能力只有在這兩三
百年才有了巨量的突破,在此之前,全球不論何種社會文明,都是半斤八兩。所以,司馬
光的論點反而在當時才是「常識」。而王安石的思維,也不該理解成那種「把蛋糕做大,
一起共享成果」的現代經濟思維,他不過是覺得當時的宋朝稅收系統不夠「效率」而已。

誰是誰非是千古聚訟的案子,不好輕言之。往前的唐朝跟往後的元朝,王安石也都不乏「
同行」,也都有類似的批評。只是他的聚斂,冠上了變法的美名,而當時的國家也確實需
要有所為時,就顯得「偉光正」。但以成敗論英雄來說,不論介甫的本心為何,結果總是
不如人意的。乃至於到了南宋,甚至被歸咎於導致靖康之變的原因之一。這種結論多少是
政治的因素導致。宋朝到了神宗之時,各種沉痾積弊早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地步,即使不
存在王安石,也必然是要有所動作的。而改革這種事情,必然激起利益者之間勢若水火也
是自古不變的劇場。北宋晚期的官僚惡鬥,即便不是史實變法引出的新舊黨,早晚也是會
因為別的因素爆發。王安石充其量只是「加速師」,就像戈巴契夫那樣。


對我個人來說,王安石的一些改革法則是過於「先進」,乃至於,甚至有些方案即便放到
現在,都不容易實現。他的很多政策,都是需要大政府,廉潔的官僚跟制衡的權力精密配
合才可能真正做到,但,真能這樣要求一千年前的北宋嗎?二十一世紀都很多政府做不到
了呢。這些,在阿越的《新宋》,或者一些專業研究者中,想必都有所洞見了吧。而且,
王安石在選擇推動變法的人才時,「德」跟「才」之間選擇了後者,那麼,變法淪為當代
中共官場那句調侃的「上頭的本意是好的,只是下面執行歪了」,也就不意外了。自古變
法都是千苦萬難,那種「一品大官殺幾個,法就變了」的話只能哄哄剛出社會的毛頭書生
,看著王安石,很難相信康有為能做出什麼正經勾當。


至於趙冬梅本人對王安石變法的評論,也不脫這些範圍,只是她講到元祐時代,司馬光絕
非大權在握,而且他一力想促成兩黨大和解,恢復成宋初那種「君子之爭」的政治風氣,
結果卻被各種扯後腿,只好含恨而終。對此,個人是有所保留的。



關於這個主題的相關研究多如過江之鯽,個人會再找針對王安石變法的書來「平衡」一下



--
某夏日的午後,站在樹下的兩人...
伊達楓:其實我在等妳問我一句話.....
孫尚香:什麼話啊?
伊達楓:我在等妳...等妳問我「你真的愛我嗎?」...
孫尚香:.....(臉紅)
                                        結局還是等續集(二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222.94 (臺灣)
※ 作者: fatisuya 2025-09-28 09:11:15
※ 文章代碼(AID): #1es8iuWp (historia)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59021880.A.833.html
fatisuya:轉錄至看板 book                                        09/28 09:12
Houei: 原本"如桑弘羊籠天下貨財以奉人主私用,乃可謂興利之臣"
但執行上"三等以上更許增借,坊郭戶有物業勝質當者亦依鄉戶例支借"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eg.切割再合流 遂未設限企圖"此蓋欲多借錢與坊郭有業之人,以望收利之多" 最終仍免不了兼併1F 09/28 12:49
joinptt: 與其說先進,不如說沒考慮到人性與官場習性,再好的制度在強制執行且缺乏監管下,都可用來剝削百姓,從有需要才借的助農貸款變成強制攤派的高利貸5F 09/28 13:08
ocean11: 大政府 底層人民越慘8F 09/28 13:17

--
作者 fatisuya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