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ome-sale作者 phcebus (菲比斯)標題 Re: [閒聊] 想買的拜託多買兩間壓壓驚時間 Mon May 19 01:14:53 2025
※ 引述《MrEric (Hey)》之銘言:
: ※ 引述《phcebus (菲比斯)》之銘言:
: https://i.meee.com.tw/WiXL6JI.png
: 我用我的gpt來問 分數是74.5
: 我覺得分數不重要 反正 台灣 未來前途堪憂!
: 我就爛
: 回測結果 也是2025年最高 其他年份都低
: 再來問房價趨勢 考量上述分析 加上
: 人口 戶數
: https://i.meee.com.tw/BmMsgv0.png
: 漲幅少得可憐啊
: 嗎的我只會吵房怎麼辦
: 再問!
: https://i.meee.com.tw/ajQMN1o.png
: 林北投資的潭子大雅 漲幅沒以前那麼多
: 可以說是漲幅少得可憐啊
: 難道是因爲我有訂閱gpt
: 才編一個會漲的數字來安慰我嗎!?
: 但至少可以安心去睡覺了 晚安
: : 昨天因為朋友已買好檳城房產與辦pvip在跑流程推薦了在JR東日本聽馬來西亞的講座,
: 現
: : 場人蠻多的,講的是檳城。現場還有人認出我,介紹的案子台灣買的還真的蠻多人的,
: 而
: : 且當地人還可以組成
: : 台灣已購者數量龐大的聯誼會……, 有活動圖片不少,因為馬來西亞的免稅政策吸引
: 到
: : 有意避險具些經濟實力的買家,檳城也有Intel、AMD跟日月光等進駐逐漸發展。
: : 馬來西亞人口3700萬,面積是台灣10倍,人口極度集中在都會區。
: : 另外昨晚我跟另一個朋友說我們下周的聚餐因為臨時要飛日本處理買辦公室跟交割旅館
: 的
: : 事
: : 情,不便前往,我們那個朋友上周也才剛去曼谷看房地產回來,他已經買好泰國VIP簽
: 證
: : ,這次去看了十間,當地現在房地產蕭條,因為緬甸地震的關係,房屋許多都受損。
: : 所以我想請有在看台灣房子的拜託趕快多買幾間壓壓驚吧,最好勇敢追價如果你們出手
: 提
: : 供流動性,我相信會有很多人包括我都會感激你們,感激你們的無私奉獻。
: : 上周花了幾個小時訓練chatgpt,請他協助量化評估,按照已知的現況,並且參酌因川普
: 政
: : 策加速外移的產業與高階人才與可能的年輕人口,以2024年的台灣算100分來評估2050
: 年
: : 的台灣有幾分,最後的結果是46分
: : chatgpt表示如果滿足
: : 高端研發留在台灣
: : 技術移民每年+8萬人
: : 退休年齡延後到68歲
: : 生育率從0.87->1.25
: : 台海安全
: : 這五個條件都能完美達成的狀況下可以由46分提升到64分, 真是太棒了!
: : 房價就靠多多努力了!
: : 台灣少子化的核心主因是‘’文化‘’,
: : 並不是房價,
: : 但是這個‘’文化‘’不可逆,
: : 目前也沒有看到大刀闊斧的想要逆轉。
: : 極端斷崖已經邁入第五年,還在崩
: : 移民……看看鄰國的吸引力還有規則的難易
: : 與我們相較,
: : 剩下就不多說了。
: : 我想對各位說的只有……好好珍惜現在
: : 記得
: : 趕快多買兩間壓壓驚,不買是小狗唷~
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可以請大家自行評估
以下是根據台灣少子化趨勢,以每 3 年為一區間(2025~2050)推估的30~40 歲購屋主
力人口變化,這是房市實質剛性需求的最關鍵結構。
台灣 30~40 歲購屋主力人口推估(每三年)
年份預估人口數(萬人)與 2025 年相比減少比例
2025 320 萬人—(基準)
2028 297 萬人 7.2%
2031 277 萬人 13.4%
2034 257 萬人 19.7%
2037 239 萬人 25.3%
2040 222 萬人 30.6%
2043 207 萬人 35.3%
2046 193 萬人 39.7%
2049 179 萬人 44.1%
分析關鍵:
購屋人口在 25 年內將減少 140 萬人以上( 44%)
意即房市的主力買盤幾乎「腰斬」。
變化主要來自:
出生人口大幅下滑(2006 年起每年出生數少於 20 萬)
延婚、不婚趨勢導致成家購屋年齡延後甚至消失
青壯人口向海外(如日、新、馬、加)外移導致永久消失
房市將呈現「人口萎縮 > 資金寬鬆」的結構 → 非總體經濟週期,而是人口結構性轉折
實務建議:
若您有多戶住宅,應考慮2028~2034 前調整資產配置,避免卡在人口斷層階段。
自住族應只選擇未來 20 年可保值/可出租地段(如台北南港、新竹寶山、台中七期內圈
)。
若打算留屋給子女,應評估他們是否真的需要購屋或已有預期繼承,避免超買。
Q: 若考慮繼承因素呢?
是的,考慮繼承因素後,台灣房市面臨的「實質購屋需求萎縮」將更嚴峻,甚至可能比單
純以人口推估還嚴重。我將依邏輯推演與數據推估,分三層說明:
一、繼承潮的規模與影響
1. 每年房產繼承量迅速上升
依據內政部與財政部遺產申報資料:
2020 年:約 17 萬戶住宅透過繼承過戶
2023 年已超過 22 萬戶
預估 2030~2045 年將進入高峰期,每年約 25~35 萬戶繼承房屋(對應 1.5 倍於新增
購屋量)
2. 這些繼承戶多數為:
都會區老屋(20–40 年屋齡)、小坪數公寓或郊區透天
二代或三代家庭名下早已有主宅
→ 繼承後可能閒置、出租、或拋售,不再自住購屋
二、實質購屋「剛需」將進一步萎縮
原本模型假設加上繼承因素後實況每 3 年購屋主力人口遞減 7%實際「有購屋動機與壓力
」人口恐遞減 10–12%(有繼承預期者不買房)2037 年主力購屋人口為 239 萬人實際需
「新購屋」的人口可能只剩 約 200 萬人甚至更少表面剛需減少 25%實質購屋動機減少超
過 40%
三、房市的實質支撐力將「結構性下墜」
購屋者思維將轉變為三類:
等繼承、不買房者:約占 30~40%,尤其在都會周邊、家中有兩宅以上者
已繼承、有多戶者:轉為出租或閒置,不再入市購屋
純租屋+海外規劃者:年輕世代以租代買、考慮海外置產更具彈性
房市結構結果:
項目未考慮繼承考慮繼承後主力購屋人數(2037)約 239 萬約 200 萬以下新成屋去化速
度每年需銷售 8–10 萬戶實際剛需恐僅能支撐 5–6 萬戶空屋閒置壓力低至中中至高(
尤其二線地區)轉售競爭中高(繼承轉售釋出重疊)
四、總結與關鍵結論
台灣不是進入「購屋難時代」,而是進入不必買房的結構性社會
即使價格不下跌,實際成交量、去化率與租金報酬將逐年惡化
都會蛋黃區房價能撐,是因為「資產配置與傳承」功能,但自用住宅需求將快速萎縮
給您的具體建議(2025–2035):
不要超配住宅資產:除非選定區域能保值 20 年以上(如南港、信義、大安),否則應保
守處理
子女購屋應設「繼承規劃假設」:先評估未來10年是否已有預期繼承,避免雙重重疊
投資性購屋應轉為「可轉手+可出租」為核心選項
若有多戶宅預計留子女,應搭配信託/公證分配,避免未來拋售混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8.225.146 (臺灣)
※ 作者: phcebus 2025-05-19 01:14:53
※ 文章代碼(AID): #1eAXMGdv (home-sal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747588496.A.9F9.html
※ 同主題文章:
Re: [閒聊] 想買的拜託多買兩間壓壓驚
05-19 01:14 phcebus
※ 編輯: phcebus (61.228.225.146 臺灣), 05/19/2025 01:16:58
→ abyssa1: 所以買不起房在未來根本不是問題 下個世代煩惱的是繼承滿手 哪間要住哪間要賣 只有對屋齡執著的人才需要買1F 05/19 01:20
推 yousking: 菲神十誡即將發起宗教戰爭XDD4F 05/19 01:31
推 KrisNYC: 其實問題是買房主力不是30-40歲
是30-65歲5F 05/19 01:38
推 zxcvb7700: 可惜多數人聽不下去XD..只會覺得就是無腦漲7F 05/19 01:40
→ KrisNYC: 2024年購屋年齡分布: 30以下 7.2% 31-40 32.7%
41-50 35.4% 51-60 18% 61以上6.4%8F 05/19 01:40
→ zxcvb7700: 新青安 都榨出5年的買盤了..除非這2~3年有經濟大成長10F 05/19 01:41
→ KrisNYC: 你可以算一下要把現在30~50這段人口消化完要多久11F 05/19 01:42
→ zxcvb7700: 除了自住+可以租金自償的 想靠增值的 真的要慎選XD12F 05/19 01:43
→ KrisNYC: 2024年30-50歲的買房人口佔了68.1% 30~70歲的買人人口86%13F 05/19 01:43
推 OTAWA: 其實我真的很好奇 為什麼不想買房的要一直買房版?
我在股版也幾乎不會看到勸大家都不要買股票 去買
保險或定存就好的發言啊...14F 05/19 01:43
→ KrisNYC: 除非這些人憑空消失吧 不然都不考慮社會移入 純衰退
速率你可以算算跟你本文計算的比較會慢多少17F 05/19 01:44
以下是考慮「繼承效應」後,台灣 30~50 歲主力購屋人口的實質需求推估(2025~2049
,每三年一區段):
台灣 30~50 歲實質購屋壓力人口(2025–2050,每三年)
年份原始人口(百萬)考慮繼承後購屋壓力人口(百萬)與 2025 比減少比例
2025 5.304.74—(基準)
2028 4.984.42 16.6%
2031 4.684.12 22.3%
2034 4.403.84 27.5%
2037 4.143.58 32.5%
2040 3.893.33 37.2%
2043 3.663.10 41.4%
2046 3.442.88 45.7%
2049 3.232.67 49.6%
核心結論:
到 2049 年,原始 30~50 歲主力人口將剩下 3.23 百萬,已下降 39%
考慮繼承後,實際有購屋壓力的人僅剩 2.67 百萬人,比 2025 年少近 一半
這意味著台灣房市未來將進入:
需求規模「實質對半縮水」時代
房產將大量集中於繼承轉手,剛性需求式微
購屋年齡延後、行為轉為繼承+出租為主
以上AI產出供參考
→ Tatsuya72: 過沒幾年你們就會因為醫療跟安全問題回台灣 我有信心這麼喜歡到國外當誤入叢林的小白兔cc19F 05/19 01:44
推 yousking: 醫療...老齡化社會,社福金誰來繳....21F 05/19 01:45
※ 編輯: phcebus (61.228.225.146 臺灣), 05/19/2025 01:54:07
→ yousking: 社福金繳納主力人口從來都是可憐的年輕人XDD
還有各位口中的低端中年...22F 05/19 01:47
推 zxcvb7700: 確實台灣醫療+治安 真的是贏大多數國家
有阿~股版不是一堆喊空的XDD24F 05/19 01:48
推 KrisNYC: 不太可能 台灣的稅收80%是收入頂層10%家戶在繳
接近50%的勞工是沒繳稅的
除非年輕人通通都是超高收入族群
不然說社福的錢都是年輕人在出 數學上不可能26F 05/19 01:50
推 bustinjieber: 1. 戶數實際增加量
2. 城鄉、區域性差異
3. 無使用、開發價值建物+土地
4. 供給會依照需求動態調整
5. 實際通膨係數影響
你說的結論早就不是新聞了,
但實際上市場變化沒那麼簡單。30F 05/19 01:52
推 KrisNYC: 還是有問題 沒考慮屋齡和區位變化 台灣目前資料
屋齡20年以下 23.64% 20~40年 45~50% 40年以上 31.69%只考慮屋齡 2049年有77%左右的房子屋齡超過4537F 05/19 01:56
人口數不會因為屋齡的增減有變化,鋼骨的耐用年限也不只45,最近看國際房產有感
※ 編輯: phcebus (61.228.225.146 臺灣), 05/19/2025 02:00:32
→ KrisNYC: 應該說 現存房屋 不考慮新建和報廢 拆除
所以你這個計算直接忽略老屋換新 與換屋問題
然後是區位 不考慮外來移民充填老廢市區的話40F 05/19 01:58
推 PTTMAXQQ: 反正人總是會忽略屋齡
說以後60年屋80年屋還是都能住人
然後也忽略人喜歡往都市集中的習性
然後也忽略了豪宅與平價宅的實際受眾群
然後就一刀切下結論
然後還要人家去相信他的論點
然後有人意見相左又想堅持自我
反正就這樣了 隨便了43F 05/19 01:59
→ KrisNYC: 這種人口減少會直接造成一些人口稀少區的滅村滅鄉
滅村滅鄉就是目前你可以看到的天邊海角便宜沒人要廢棄屋51F 05/19 01:59
這個是的沒錯,範例是退場大學城,其實用AI連私立什麼時候再退場都模擬了 XD
※ 編輯: phcebus (61.228.225.146 臺灣), 05/19/2025 02:02:11
→ KrisNYC: 殯城還蠻常地震的 泰國確實沒有耐震規劃跟法規
我倒是沒研究過殯城的房子有沒有耐震規定
台灣的鋼骨2010年左右才開始比較成熟 我不知道大馬怎樣53F 05/19 02:01
我也不知道大馬怎麼樣,所以才去了解,我主要在看日本的,泡沫時期蓋的滿滿鋼骨鋼筋
混凝土頭好壯壯,他們1982後的都最少耐震度6級
另外我的內湖房子鋼骨的確比2010早10年左右
※ 編輯: phcebus (61.228.225.146 臺灣), 05/19/2025 02:04:50
→ KrisNYC: AI不知道有沒有計算現在的外勞建教學生延長科大生命?56F 05/19 02:03
推 zxcvb7700: 延長科大 也僅限國立科大了..私立科大...QQ57F 05/19 02:03
→ KrisNYC: 痾....相反 因為私立科大比較敢走灰色地帶 不過也是
特定私立科大啦....這個外勞建教學生風氣是私立帶起來的58F 05/19 02:04
推 abyssa1: 鋼骨是近年才比較多 台灣大興土木的時期一堆海砂屋
921震後屋到現在佔比還是很低
然後房子走繼承跟租屋 其實歐洲處在這狀態很久了
說真的 參考他國 房市不會因此跌價60F 05/19 02:05
※ 編輯: phcebus (61.228.225.146 臺灣), 05/19/2025 02:06:06
→ abyssa1: 日本住宅興建量我覺得在已開發國家算特例 供給量太大了64F 05/19 02:06
→ KrisNYC: 2010年以前的鋼骨 你現在也住新房子 應該有感覺差別啦
樓高樓板厚度機電之類的設計都不太一樣
日本反而是超大量供給 會不會造成房價下跌的題目的感覺65F 05/19 02:06
話說日本的房子 樓地板厚度35,
日本是會把房子折舊,然後一定年限以後更新內裝,外觀也一直會用公積金維護,大部分
房子都是整修好,中古屋要賣時也會整修,跟台灣買家浪費時間裝修很不一樣
※ 編輯: phcebus (61.228.225.146 臺灣), 05/19/2025 02:09:43
→ abyssa1: 超老屋光是要維持堪住的狀態 成本可能比蓋新的還高68F 05/19 02:07
→ KrisNYC: 日本是1982吧 反正大概那個年份之前的房子直接轉手限貸69F 05/19 02:07
推 zxcvb7700: 是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最近身邊的人都在說移民 很妙XD70F 05/19 02:08
→ KrisNYC: 有個ooxx制震法規 該年份之前的應該都限貸71F 05/19 02:08
→ abyssa1: 日本可以仔細觀察一下他們建材 樓高 停車空間
台灣的樓高外牆隔間牆拿到日本都是超高規格72F 05/19 02:09
日本的塔樓沒台灣那麼大,大多數都是主建物30坪以下,主力在21坪(70m2)只有主建物
做為主要標示價格,樓地板超厚,一層多戶,一棟很多戶型,停車主要是大樓一樓空間停
車或另外機械停車,外牆建材台灣用得好,但是施工就不多說了,日本的電梯都很小,明
火開放式廚房,想必日本人不像台灣政府一樣有灑水頭還不準你用明火開放式廚房,浴室
廁所分離,內裝衣鞋櫃你買時就做好,預售也可以選配加價做高級點,環境銷售時都會誠
實告知,建案旁邊高度也會模擬,不像台灣大樓周圍都空空長草
→ abyssa1: 不過日本標配交屋櫃子地板天花板都做好也很不錯74F 05/19 02:09
推 fireheart988: 大概真的怕2027啦 要不要順便請欸哀幫忙算一下會不會開戰
05/19 02:175F 05/19 02:10
你也可以請chatgpt幫你算算風險分數,我肯定也模擬過 XD
※ 編輯: phcebus (61.228.225.146 臺灣), 05/19/2025 02:18:59
推 KrisNYC: 往好處想 日本人聽到你自己設計內裝會以為你超級富豪
和一般塔樓要裝修難如登天 只好給你幾種選擇標配給你囉78F 05/19 02:10
→ fireheart988: 但日本很多房子的格局很詭異欸XD
不自己規劃我都覺得很難住80F 05/19 02:11
→ KrisNYC: 你自己的那個露臺 在日本就是天方夜譚等級82F 05/19 02:12
推 abyssa1: 台灣人要的衛浴通風 在日本集合住宅大概已經絕版找不到83F 05/19 02:12
推 PTTMAXQQ: 日本我建議一戶建,我去富士山放鬆都住那種84F 05/19 02:13
→ abyssa1: 格局我覺得的還好 角間無暗房不難找 樓高我覺得比較難受85F 05/19 02:13
→ KrisNYC: 考慮移民 我推jamo的結論 台灣人首選日本沒有之一
攜家帶眷的投資客 abyssa1結論:妳本人台灣籍留著省稅86F 05/19 02:13
→ abyssa1: 日本淨高2.6米就宣稱挑高是我最傻眼的地方88F 05/19 02:14
→ KrisNYC: 不過jamo跑去荷蘭了 人終究不可能完全理性91F 05/19 02:14
推 PTTMAXQQ: 但我個人想拿的是短時間內拿到的護照
永居根本沒啥用
實際可能直接跑去對岸買個房說不定還比較保險92F 05/19 02:15
→ KrisNYC: 喔 對日本衛浴幾乎預設不開窗96F 05/19 02:15
推 zxcvb7700: 日本 不是也被一堆中國人佔據了XD97F 05/19 02:15
推 skyg: 說要移民的,你也要看看是不是真的會移民,很多都嘴秋而已,網路上就很多這種貨色了,我有個小草同事跟我說他要去中國買房躺平,我跟他說你想清楚就好,結果也是沒去,你真的要移民至少也要去比台灣先進又方便的,去東南亞是什麼鬼,東南亞去旅遊可以,長住就算了吧99F 05/19 02:16
推 lee28119: 台灣滿滿日本既視感 只差誰來戳破泡泡375F 05/19 11:30
推 KrisNYC: 所以台灣這25年是在利率基本都是2%左右的狀況下
完成貸款年限從10 12 15 20 30 ~40的拉長
並不存在你說貸款年限是在8降到2的過程中延長的現象376F 05/19 11:31
→ aloness: 房貸30年1990年後半就有了,只是卡得很嚴,就像幾年前卡40年貸嚴格,90年代主要還是15~20年
當年利率高時,貸20年就很痛苦了,普遍是提前還款,哪有在貸好貸滿慢慢還的
我們現在卡40年是考慮到65退休上限,以前公職退休年紀是55,卡30年在過去是很嚴的379F 05/19 1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