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FW
作者 RAK7481 (新使用者)
標題 [勵志]一個壯烈的硬體發展故事
時間 2013年06月21日 Fri. PM 10:20:21


覺得這個故事,可以激勵很多人,不是一個人在為這個世界努力,而是在努力的人有沒有被看懂的問題。堅持一段夢想要的毅力,不是一年兩年,而是超過十年。


EFiX BPU傳說是由德國的音樂工程師因為在硬體轉換使用的不便,就是因為製作常常需要更換硬碟或是擴充設備,誇張的是當MAC Pro不工作之後(電腦出問題),又急著需要當下找到可替代的平台使用。經過幾次這樣的極端考驗尤其在趕案子跟創意人靈感即發或是錄音室極度繁忙的狀況下,這個德國製作人覺得,應該要有一個更簡單的方式,如果可以把麥金塔作業系統放在一般PC硬體上,那麼是不是對音樂工程師是非常簡便的應用方式?原創有時候就來自那麼一瞬間!


PC的好處就是硬體擴充性跟隨時可以修改,大部分在後期工業製做的工程師,基本上沒有太多時間去等原廠服務,能夠當下自行處理的問題,都會自行解決。做為備源的麥金塔電腦也是常常硬體規格太舊或是效能不足,甚至不容易更新硬體或是硬體選擇受限的問題。


話說是簡單,在2006或是更早期,已經有人用玩票性質將MAC OS X嘗試改在PC硬體上面,但是這種修改十分的複雜,至少十天半個月也不一定成功,而且也不穩定,對某些人是種耗時的玩樂,當這個德國德國音樂製作人想這麼做的當下,就已經發現這樣的困難點,所以他找的專業的工程師重新的將這個點子企劃一次,用開發去製作這樣的一個應用架構,並且邀請當時在完這些改裝的玩家提供從使用者端的意見。於是自動化跟方便簡單的使用,不要在花腦筋去修改任何程式,能夠同步跟麥金塔作業系統的無縫更新,這才可以是最後應用的框架構想。


創造者要成就一件事情是瘋狂的,除了日以繼夜的測試努力,跟很多很多的咖啡,還有每一步研發在未知燒錢的舉動,許多版本的測試跟評估,最後終於在2007年開始銷售第一個EFiX V1版本,2008年造成全球的轟動,同時間當時邀請的玩家或是社團,他們拷貝EFiX的概念跟偷出少部分的原碼,用軟體模仿出看起來類似EFiX的開機介面,驅動從蘋果或是硬體上盜取下來讓大家使用開放破解版本。是破損跟非工程師的架構,違法以外,程式漏洞跟更新的問題很嚴重,這樣竊取的做法完全失去的當初開發EFiX的構想,也破壞跟汙名化EFiX所帶來的便利性。告糟糕的是,他們為了逃避追訴,將程式碼以開放程式碼去宣稱這是自由的程式碼。這微小的麻煩,的確讓很多觀眾失去焦點,這個時候大家都想爭第一,當初純靠破解的玩家又怎樣會放棄EFiX帶來的高度關注跟嶄新技術。


EFiX在構想的原本是在便利音樂工程師在更換硬體上遇到的麻煩,但並不是要去破壞其他硬體的使用架構或是作業系統,並且由驅動開發去維持麥金塔業系統的完整性,所有的軟體與硬體都必須是合法購買;在歐美的思考概念裡,軟體購買是具備實體價值的。麥金塔作業系統完整性除了運作的精密考量,系統安全以及更多在商業是用性的細節考慮。原本在EFiX的應用環境下可以直接與麥金塔完整接軌的構想優點是被這樣的破解行為完全的毀壞,開發者沒有考慮到商業或是名聲會駕馭於提供真正的便利上。EFiX原來單純是要便利在硬體使用上的限制而去研發製造,他們考慮到使用者需求去想出一個簡單的改裝。


這樣的改裝於是讓所有破解社團紅了眼,因為只要免費,其他都不管,沒有什麼崇高的道德或是安全認知,這樣修改解的機器,可以賺到硬體費用,軟體價差跟服務費。不乏從2009年後提供破解電腦的服務公司或是工程師,大家也很熟悉他們對於系統當機以及硬體燒壞的各種說法,破解是強迫MAC OSX去認定硬體,強迫硬體接受不合規格驅動,強迫系統或是硬體做不合規範的動作。因為所有的軟體硬體研發規程必須符合規範開發,破解大都是個人行為,他們並不會有一個實驗室去測試或是研究員想辦法去解決規格上的衝突,甚至跟晶片或是大廠建立共同開發關係;同時間EFiX V1.0版本的設計根據USB電源保護設計5V電源控制因為主機版設計不良與供電過高造成硬體損壞與使用者的環境造成的靜電破壞,2009 Ast Studios工程團隊大概花了6個月左右找到問題,以德國人是設計的細節思考還有符合規範,不應該有這樣的問題出現,在V1.01版本後將USB保戶擴充到25V,但是此時破解社團見縫插針,向群眾惡意宣傳EFiX的問題。在德國有一個使用者拆解EFiX後將程式碼上傳(用USB擷取傳輸程式碼,但是USB交涉流程必須符合程序規範,所以自然會出現很多類似的交涉流程,但是EFiX所有的交涉都是自行定義,所以該拆解者指控不實也造成毀謗),這部分已經在德國得到勝訴,並且撤除所有網路發文。這邊文章卻遭到Tomshardware Tuan主編的惡意引用。(Tuan本身對很多商品進行惡意中傷報導,EFiX在發表初期也給了不少樣品給他們,這就是媒體可能的使用方式,Tomshardware也有可以進行媒體購買的媒體操作方式。)


當時間Art Studios團隊並沒有發出任何公開聲明,德國研發團隊覺得,讓產品自己去說話,這也讓誤解更雪上加霜,畢竟要懂得完整做業系統應用概念的人通常都是高階工程師,而使用者在當時背景都是低於20歲的年輕電腦玩家,對社會道德意識不高的狀況下,他們需要的是熱切的溝通。在沒有公關與廣告部門的狀況下,EFiX BPU的創新,因為黑蘋果的濫用跟盜版破解蒙上一層灰。


在美國因為販售破解黑蘋果的Psystar更在與蘋果告訴中敗訴,造成觀眾直接將EFiX BPU與黑蘋果畫上等號。
EFiX BPU其實在美國跟歐洲甚至日本都有販售年於。


原本很單純的為人類帶來便利,在研發端的仔細考量設計,進入到市場後遭到各種可能的汙名化。蘋果人原本可求的創新與革新就停留在外包裝,而不是真正的正式開發支援革新。


這個最後結果造成原本在2006的問題仍存在,蘋果使用者為了血統信仰當人反對所有黑蘋果,黑蘋果也想辦法去證明自己一切合法。可笑的是,EFiX BPU以開機選單設計以及驅動開發,跟硬體保護,在2007年的當下已經解決這樣的問題。


許多音樂工程師或是剪接師也使用過黑蘋果,這是在高階使用既有的問題,因為在破解架構,他們只是要讓系統視覺的開啟,驅動開發跟系統維護是非常龐大的工程,例如:Pro tools進行多少資料庫的交換與音訊壓縮,如果可以做到這樣的工程支援,這樣的工程師又怎麼會去浪費時間當駭客?這些軟硬體的問題,在EFiX架構下是可以得到支援,因為EFiX可有系統的分析交涉流程,找出問題。


網路上對於黑蘋果之爭的最後只是請EFiX留給別人一口飯吃,請問如果這口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這口飯是口毒飯,那是誰要吃?這不用說明嗎?經過七年的市場使用,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EFiX跟黑蘋果到底是有什麼分別,兩者發展流程還有合法考慮,很多都不一樣。如果將EFiX汙名化也要對黑蘋果的程式站得住腳,誰又可以對黑蘋果的破解程式去背書?又或者這些因為黑蘋果而獲利的廠商可以為他們所造成的系統損害與硬體損害提出賠償?


這些答案,用的人跟賣的人心裡自己有回答,既然都懂這種免費不是正義,這就是什麼錢?正常賺錢嗎?


EFiX是一個很單純的選單工具,不同於VMware/甲骨文虛擬機,提供的是正確在EFI介面的擴充支援跟EFI階層的驅動內容,多系統開機環境。重點是即使安裝MAC OSX之後是可以跟MAC Pro主機交換麥金塔系統硬碟使用。EFiX有絕對的角色可以商用化或是支援擴充任何一個X86系統在EFI功能的擴充,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發,EFiX用有數百個的自有驅動。


像在10.8/10.7的USB安裝環境,USB根據不同的程式交涉,就有六組驅動。網路晶片跟音效晶片的擴充驅動支援更多選擇。每一個驅動的開發時間從三個月到半年不等,成本跟維護支出高得嚇人,5年來的免費更新,Art Studios要的就是讓商品去說話,讓使用者感受便利。


如果不安裝MAC OSX,EFiX BPU仍是一個獨立開發的多系統自動選單,不含有蘋果程式或是一丁點是從蘋果來的程式。做商品的使用者,也能夠感受到這個硬體設計的細緻,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每次感受都不同。

最後,EFiX不是黑蘋果,也不是蘋果。是一個簡單可量化的商業使用方案。

純粹是因為工程師在高階影片後期製作與錄音製作使用常常會遇到電腦問題的一種擴充,從研發角度完整考量的一個設備,方便於在PC硬體上的應用環境。價格最主要是因為跨平台有很多的擴充需要進行研發,不是一般人都可以用得起,但也不會困難到真的有需求的人買不起,必須從應用概念去思考自己的需求在哪裡。

黑蘋果用盜取免費去創造市場,覺得這種價格真的是很便宜,但是這真的正義跟便宜嗎?

捍衛利益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就像綠色和平堅持二氧化碳跟排碳量有關,實際上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這是環境周期;對癌症一百年前的研究報告指出這是一種營養缺乏症,每年有數百億的投資跟醫療投資,這些研究報告也見不得光;基因改造孟山都的影響(台灣也是基因食品改造大國);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論也因為DNA的理論驗證人類是經過智慧設計的生物,並不是隨機因為環境產生的選擇。

換言之,甚麼是正確的呢?


蘋果人也不是完全盲目,EFiX BPU設備只是純粹從既有問題提出解決的商業方案,這跟品牌或是血統之爭沒有絕對關係,就像虛擬機在PC上使用MAC OSX,不是完整功能,只是同時可以處理一些檔案交換。

過去可能有些問題還有思考放沒有釐清,造成誤會, EFiX BPU應用很多正統白蘋果人是排拒的,也有很多人用黑蘋果,EFiX在研發的本質還有整個概念是走正常管道跟正確的,就像賓士車的製造想法是一樣的,至於細節,用過的人自己最清楚。

EFiX跟所有廠商是一個融合關係,它是一個硬體解決方案,概念就是:”有足夠效能的麥金塔作業系統應用環境。”

料想當時德國的製作人跟一群工程師團隊,沒想到這一切竟然這麼不簡單,無意看到這個故事,喜歡在轉貼嚕,有點長,別人的血淚史。

www.art-studios.net


--
※ 作者: RAK7481 時間: 2013-06-21 22:20:21
※ 同主題文章:
[勵志]一個壯烈的硬體發展故事
06-21 22:20 RAK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