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MindOcean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22-02-23 22:59:40
看板 Gossiping
作者 qxpbyd (qxpbyd)
標題 [新聞] 大國浮城:Omicron重擊香港,中國強力清
時間 Wed Feb 23 22:51:11 2022


媒體來源:報導者

記者署名:

文字/夏曉語、林樂紓
攝影/陳朗熹
設計/江世民
核稿/李雪莉;責任編輯/張詩芸

完整新聞標題:

大國浮城:Omicron重擊香港,中國強力清零模式可能在港實現嗎?

副標:

第五波疫情下,「與病毒共存」選項被中央封殺

完整新聞內文:

https://is.gd/degbol.jpg
因為隔離設施不足,港府亦不鼓勵居家隔離,因此醫院人滿為患。(攝影/陳朗熹)

Omicron席捲全球各國,香港亦無法倖免,2月起出現海嘯式社區爆發,確診個案在春節過
後幾何級增長,近兩週的確診數超出前兩年的確診累計。面對兇猛的變種病毒,港府一直
高舉北京所強調的清零旗幟,特首林鄭月娥揚言「向病毒投降不是一個選項」。然而強硬
口號背後,港府也無法完全複製中共強力清零的模式。向來以良好服務和細緻管理著稱的
香港,這次被詬病「既做不到清零、也做不好共存」,亂象背後有何成因?中國引以為傲
的強力清零模式,有可能在香港實現嗎?


抗疫兩年,香港關口半封閉已久,各地旅客赴港、香港居民從海外返港也需隔離至少14天
,免隔離的通關久未實現。這波疫情過後,香港如何在政治陰霾下走出疫情和經濟的困局


---

2月17日晚上7時多,香港有雨,天氣陰冷,位於香港繁忙市中心的明愛醫院,因病房入住
率爆滿,急症室外的露天地方被劃成分流區,一張張病床緊挨並列,老弱病人被迫躺在戶
外冒寒。這個畫面被香港和外國媒體廣泛報導,引來民怨沸騰。而在帳篷下,數月大的嬰
兒、一家四口、虛弱老人全都在等──等待遙遙無期的複查結果和早已滿床的病房。


醫院外,80歲的陳婆婆坐在輪椅上,等待複查結果已超過5小時,寒風中只能依偎身
上的錫紙急救毯保暖。在旁陪伴的兒子向《報導者》透露,未接種疫苗的母親當天早上喉
嚨痛,自行檢測呈陽性,一老一少連忙到醫院。一臉茫然的他,不知道母親還要瑟縮等候
多久,但已決定通宵守候,「等到天亮也要等,難道放任她不顧嗎?」

第五波疫情下,最易受影響的是大批仍未接種疫苗的香港長者。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
任張竹君22日指出,第五波疫情102宗死亡個案中,只有7人已接種兩劑疫苗,有63人是安
老院院友。因每日確診人數已成幾何式暴增,港府難以細緻落實檢測、隔離、送院、出院
的安排,醫院、安老院和檢測中心,到處一片亂象。


自去年(2021)12月31日香港出現Omicron本土案例起,截至今年(2022)2月22日,本土
案例已有53,229宗。

https://is.gd/H7eK1F.jpg
2022年2月中,不少病人在明愛醫院急診室外臨時搭建的隔離區休息及等候。(攝影/陳
朗熹)

與世界多國開始走上「與病毒共存」不同,中國仍堅守「清零模式」,對每個確診個案嚴
防死守,香港政府長期跟隨。面對香港疫情,北京高度關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重
要指示,強調港府要「切實負起主體責任」,把穩定疫情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
同時中國專家、醫護和採樣人員南下「援港」。昨(22日)傍晚,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宣
布,在3月內全港市民要接受3次強制檢測,同時在接近深港邊境的地區新建醫院。香港醫
管局主席登上央視,表示希望中央來港協助,特別是醫護人力。此前香港多次傳出可能「
封城」,但港府指暫時沒有計畫。疫情至今,香港未曾推行過中國常用的全民強檢和封城
模式。


這一模式是否適合香港?強力清零模式可否在香港實現?香港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林緻
茵向《報導者》形容,香港防疫政策一度處於「清零」和「與病毒共存」進退失據的狀態
,一方面必須緊跟北京清零模式,共存在政治上幾乎成為不能討論的選項,但港府在資源
調配和行政措施上,又難以完全複製中央的清零模式。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高本恩(Ben Cowling)指出,根據他的預測和港大數學模型
,這波疫情將在3月初至3月中旬達到高峰,至初夏時回落到較低水平。高本恩對《報導者
》表示:


「到夏天,透過疫苗接種和感染,香港會具備高水平的免疫性,COVID-19病毒不再是一個
主要的公共衛生威脅。到時候,與病毒共存(living with the virus)會是一個幾乎沒
有公共衛生風險的策略。」


不過,這只是公共衛生角度的分析,在北京強力要求下,這個載浮載沉的城市,捱過慘烈
一役後,可否摸索出自己的模式?

漫長的平靜:港府如何錯失疫苗接種良機,特別是年長族群?

https://is.gd/z18ZP2.jpg
香港2022年爆發第五波疫情,240多間安老院相繼爆發群組感染,不少老人需要強制隔離
。(攝影/陳朗熹)

為了強力清零、同時迫使全港市民盡快接種疫苗,港府在春節大年初八(2月8日),宣布
將社交距離措施收至只限二人同行,禁止跨家庭在家中聚會等,並推出「疫苗通行證」,
措施明日(2月24日)起生效──與台灣僅強制用於娛樂場所不同,香港這張「通行證」
管轄範圍更大,未接種人士不能進入超級市場、菜市場和商場。


何婆婆聽到消息後很擔憂:那我怎麼買菜?往後該怎麼辦?

75歲的何婆婆患有類風濕、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每天要服用15種藥物。她說自己不
是拒絕打疫苗,曾兩度預約接種,但去年聽聞疫苗對老人有負面影響,只好做「縮頭烏龜
」臨時取消。到了今年1月,她下決心走進港府安排的疫苗接種中心,駐場醫生卻說無法
判斷她是否適合接種,請她經主診醫生評估後再決定。打針又被耽誤了。


這樣焦慮的長者,社區中不在少數。香港社福團體明愛長者聯會以問卷訪問1,041名60歲
以上長者,發現兩成半受訪長者未打疫苗,當中一半患有慢性病,擔憂疫苗帶來的副作用


https://i.imgur.com/kcZEYvS.png
[圖]

香港社會高齡化嚴重,目前長者人口約145萬人,但高風險族群的老人在第五波疫情爆發
前的接種率尤低:70至79歲接種第一劑者不足一半,80歲或以上長者更低至兩成。其中,
爆疫風險大的安老院,居住6萬老人,這族群的接種率亦只有約兩成。


到底港府在此前漫長的疫情平靜期,為何沒有有效推進疫苗接種?

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也是安老院營運者。他指出在疫苗接種初期,一名患有慢性
病的中年漢接種後死亡,令院友及家屬有「疫苗不安全」的觀感,政府往後雖有「鋪天蓋
地的宣傳」補救,但已難扭轉既有印象。


2021年3月香港開打疫苗後,最先可以接種的就是長者族群,但開打12日就出現4宗慢性病
患接種後死亡的個案。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曾表示,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長者
等「控制病情後」可打疫苗,但何謂「控制病情」卻令長者疑惑。至去年8月,港府才開
始大力宣傳,邀請已接種的長者拍攝宣傳片,傳達「打了針才可以見到孫兒」、「染上新
冠,得了重症後果更嚴重」的訊息。


香港政府提供科興和復必泰(BNT)疫苗,截至2月22日,已接種第二劑者已達512萬、約
占全港76.2%,第三劑近152萬。根據政府數據,無論從第二劑還是第三劑來看,在20~59
歲的青壯年組別,接種復必泰的比例遠高於科興,而在60歲或以上的長者組別,接種科興
的更多。


根據港大醫學院和港中大醫學院的一項聯合研究,接種第三劑復必泰疫苗後的抗體水平足
以抵抗Omicron;而三劑都打科興的,沒有足夠抗體抵抗Omicron。許多三劑都接種科興的
長者,在這場疫情中缺乏保護。

另外,林緻茵認為,港府抗疫兩年的頭號目標,一直在於與中國大陸通關,不過,通關條
件僅僅重視確診數目的清零,自然忽視接種率,甚至是整體的抗疫策略。

研究亞太區政經政策多年的教授王偉嶽(化名)形容,在港府眼中,接種率只是“good
to have”,而非“must have”,所以未全力推動接種;同時,過往幾波疫情都在短暫爆
發後平息,抗疫成功的經驗令港府自滿,誤以為這一次可沿用同樣的圍封、檢測、送院的
策略來對付Omicron,卻忽略了這一變種病毒可以1人傳染6~10人的傳播率。


https://is.gd/43Q3VK.jpg
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指,香港至今已有逾240間安老院爆疫,正和病毒賽跑,聯
絡有關部門,儘快為長者接種,「救得一個是一個」。(攝影/陳朗熹)

截至20日,香港已有逾240間安老院爆疫,陳志育說正和病毒賽跑,聯絡有關部門,儘快
為長者接種,「救得一個是一個」。負責統籌疫苗接種工作的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稱
,目標是在3月中旬前為大多數合適的院舍長者打第一針。

「第四、五波之間數個月的自滿和長者低迷的接種率,將會成為香港“Don't Look Up”
的時期,寫入歷史冊。我們現在正試圖選擇最不壞的選擇。」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
臨床助理教授薛達(Siddharth Sridhar)在Twitter如此表示。近日他接受香港媒體訪問
指出,香港將在3月中旬左右達疫情高峰,大批長者將染病死亡,醫護將面臨先救誰的危
機;在世界各國未普及接種前,這是常見的公共衛生危機,而香港正陷入這種情況。


高喊「清零」口號,醫療資源、隔離設施卻難以跟上

在香港大型公立醫院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內和走廊全都是COVID-19病人,不少是老人,
護士阿木一人為60名病人餵飯、換尿布。阿木說,因為病房爆滿,逾百人已滯留在急症室
兩天,部分甚至等了4、5天,不能洗澡更衣。


結束8小時無間斷工作後,阿木收到主管電郵,標題為「伊院急症室戰場」。主管寫道:

「在急症室等入院的病人,已經多過全院負壓病床的數目現在敵人不斷增加,後方則

只有物資支援,沒有援兵,我真的不知道可以守得幾耐(能守多久)。」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表示,第五波疫情以來,Omicron患者重症率及死亡率少於1%。在
緊缺的醫療資源面前,如何分流確診者,醫院是不是要接收全部確診者,是問題癥結。


爆發疫情之前,香港先經歷了巨大移民潮,包括醫護在內的專業人士大批流失。去年底,

醫管局承認流失嚴重,醫生流失率為6.7%,護士則為7.7%,並預測一旦爆發第五波疫情,
公營醫療系統難以應對。

任職前線護士的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陳國誠對《報導者》指出,醫管局應對疫情的內部指
引朝令夕改,前線員工會不知道如何安排病人出院次序,是否還要持續接收病人,最終導
致醫護勞累崩潰,病人又無了期等待。而醫管局22日發布訊息,至今已有873名公立醫院
職員染疫。


王偉嶽分析指,北京要港府堅守清零政策,但事實上香港無法完全複製中國嚴厲模式的「
強力清零」:

「口頭上說要清零,但實際上他們(港府)有提前增加醫院的承載量、確保有足夠的檢疫
隔離設施、建立良好的個案追蹤系統嗎?香港全部都沒有做這些事情。」

在中國,清零模式在不同省市執行情況有別,但大致是,只要出現個位數的確診,政府隨
即進行全區或全市的強制檢測,全力排查和隔離緊密接觸者,甚至是緊密接觸者的緊密接
觸者;更嚴重時會進行封城,生活在「管控區」的市民不能出自己生活的小區,某些城市
採取完全禁足,生活用品安排集中配送,某些城市允許每戶家庭每隔幾天派一個人出去買
菜。

王偉嶽舉例,在溯源方面,中國有很強的嚴密監控,「(政府)知道你跟誰在一起,去了
哪裡,這不利於隱私,卻對個案追蹤很有效。」而香港的感染風險通知App「安心出行」
目前仍沒有索取市民的GPS數據,沒有追蹤市民行蹤的能力(註)。此外,清零政策強調
「檢測後馬上隔離」,但香港目前明顯欠缺足夠的檢疫隔離設施,徵用新落成的公共屋邨
、改裝體育館作隔離設施等仍在籌劃,由中國大陸援建的方艙醫院在2月19日剛剛動土,
未知啟用時間。


香港檢測量也遠遠跟不上Omicron傳染爆發的速度,市民的檢測報告落後數日至一星期。
香港病毒檢測目前由政府人員和外包的私營集團負責,而港府和私營集團負責人均表示人
手不足,希望中央派上千人來港支援。


https://is.gd/Yv5ZSZ.jpg
2022年2月11日,荃灣沙咀道臨時檢測中心外出現長長人龍。(攝影/陳朗熹)

第五波疫情爆發後,港府高舉「動態清零」原則,檢測呈陽性的全部患者,都理應立即送
院進行隔離,阻截傳播鏈,但現實情況是,醫院病房爆滿。最終,大量確診者延後送院,
變相自行在家隔離,更甚連累家人感染。不少市民在網上笑言,香港「事實上已和病毒共
存」。不過,《明報》引消息報導,上週政府仍態度強硬,因居家隔離有違「動態清零」
,不願正式公布具體的實施安排。


這反而助長了恐慌和混亂。許多確診市民對如何應對輕症一無所知,唯有依靠民間通訊群
組傳出的醫療訊息、或外國抗疫資訊自救,並大量採購感冒藥物、快篩試劑和血氧儀等。

到了2月15日,社區爆發超過一週後,港府才轉變態度,宣布醫院優先接受小孩、老人及
重症者等,並為「尚待入院人士」設立電話熱線;到了20日,再宣布為等待人士派發電子
手環和藥物包。


不過,港府工作重心仍在檢測和清零。22日傍晚,林鄭月娥宣布在3月內全港市民要接受3
次強制檢測,以身分證作為登記;另外,暫時沒有計畫「封城」。

林緻茵認為,全民強制檢測計畫與習近平抗疫工作要求有關,「某程度上是跟隨(中國)
內地的一套,(港府)不做不可。」但她憂慮,香港難像中國大陸般以「國家規模」,在
省市之間迅速調配人手、資源,同時難以安排檢測後的隔離措施,隨時弄巧反拙。至於香
港是否要參考武漢的做法,大規模「圍堵封城」,林緻茵質疑港府能否真的「照葫蘆畫瓢
」,認為當中有許多問題,難以在港實際執行。


大國浮城,身不由己的防疫政策?

迎接世紀病毒兩年,香港過往表現不俗,首四波疫情合共約1.2萬人確診,僅佔人口0.16%
,死亡個案為213人,去年下半年更迎來長達6個月的零本土傳播。能夠長期「清零」,一
方面有賴市民自律,早早因為2003年SARS經驗而佩戴口罩和勤加消毒,政府亦長期維持4
人限聚令等嚴厲的防疫措施,同時「外防輸入」,兩年多來未見開放邊境。


目前,除廣東省等地區外,中國大陸居民赴港需隔離。而自今年1月底,港府宣布因
Omicron在海外大幅傳播,所有從海外地區返港的香港居民返港需隔離14天,加7天自我觀
察,非香港居民不得入境;同時8個國家的航班短期禁飛香港。

這種狀態可否長期持續,封關又封到何時,香港時有討論。特別是伴隨著傳播力強、但重
症率低的Omicron的出現,不同專家更關注香港未來走向。
領軍抗擊SARS、現為政府專家顧問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與另外兩位學者2021
年底撰文,提到《彭博》(Bloomberg)因應邊境管制降低香港的「抗疫韌性排名」(
Covid Resilience Ranking),認為香港難以在持續清零同時,不影響商務及金融中心地
位,更預告在抗疫疲勞下「久守必失」。他指出清零不是「目的」,是一種手段,市民儘
快接種疫苗,迫使病毒減弱毒性變成「傷風感冒」,才能與病毒共存。


此文引起各專家積極討論,眾說紛紜。高本恩建議放鬆限制及開放邊境;而疫苗可預防疾
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說,推高接種率後可逐步考慮「動態與病毒共存」;不過,政府
專家顧問許樹昌及梁卓偉則強調,當時接種率低下,香港還沒有條件「與病毒共存」。


香港民意研究所2月11日進行網路調查發現,7,000名12歲以上市民中,57%的受訪者認為
「與病毒共存」的抗疫策略更適合香港,贊成「動態清零」的只有32%,其餘11%受訪者則
指「不知道」或「好難說」。


親北京媒體則口徑一致,強調香港跟隨中國大陸「動態清零」是正途。被視為建制派「戰
狼」的立法會議員何君堯聲稱,探討「與病毒共存」或違反香港《國安法》。1月30日,
港府發稿,定調「動態清零是抗疫最有效方法」,在這之後,不再有專家高調討論共存之
策。而官媒《人民日報》、《新華社》則持續貶斥「共存」,將之視為一種政府不作為、
與「躺平」劃上等號。


林緻茵分析,轉向共存的國家日多,親北京派別紛紛發話,暗示香港「終於到了一個要選
擇的時候」。

不過,中國政協委員、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指出「清零政策的背後是為了與內地
通關,香港在此問題並『無選擇餘地』」,暗示清零有利香港經濟發展。

https://is.gd/KkkjBj.jpg
香港病毒檢測目前由政府人員和外包的私營集團負責,但由於人手不足,香港檢測量也遠
遠跟不上Omicron傳染爆發的速度,市民的檢測報告落後數日至一週。(攝影/陳朗熹)

通關困局:中西盡失,香港第五波疫情後將走向何方?


2020年年初因疫情封關後,港府不斷爭取和中國通關,即爭取香港居民赴中國免隔離,反
之亦然,同時與其他國家談判「旅遊氣泡」的安排。然而,通關始終未能實現,而一度與
新加坡達成的「旅遊氣泡」協議也一波三折,最終因新加坡開始走向與疫情共存的政策,
而取消合作。港府至今未交代與其他地區探討「旅遊氣泡」的進展。


星港分道揚鑣前,新加坡曾堅守「清零」,更一度維持「半封城」,國民只可出門採購必
需品。開打疫苗後,獅城接種率在7個月內衝上8成,且沒有年齡層接種率的差異,被視為
「有條件轉向」。


王偉嶽分析,當時新加坡有一套清晰的抗疫策略,國民理解「清零」屬暫時性;政府同時
提高醫院的承載量,特別是針對COVID-19病毒的資源,同時呼籲輕症患者居家隔離。現今
走在共存路上的新加坡也在經歷陣痛,死亡個案曾在去年9至11月間內暴增逾700例,至今
累計逾900例;近日單日新增確診亦再創新高,達1.9萬例,數字上比香港每日確診約6、7
千例更多。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以2月19日為計,新加坡單日只有1,500名確診者住院,是香港住院人
數的一半,不致壓垮醫療系統,而換來的是邊境開放,恢復人口流動。新加坡近日再擴大
對已接種疫苗者的免檢安排,新加坡衛生部長明言國家應該向所有已接種疫苗的旅客開放


林緻茵認為,無論從經濟還是政治角度出發,香港先向中國大陸爭取通關是合理的,但她
憂慮以「清零」為基礎建立的通關十分脆弱,隨時因疫情而發生「熔斷」,亦與國際上以
疫苗為基礎的通關政策不接軌。


香港爆出第五波疫情,與中國通關無期。港府指出,國家「親切關懷」香港:中央積極為
港提供物資支援、專家意見,習近平也特地就港疫情發話,要求港府負責,動員一切,穩
控疫情。


王偉嶽認為,習講話、援港舉動都是想告訴港人:「作為中國一部分,香港沒有選擇,不
能跟從西方走共存一途」。而這也與習近平的領導風格有關,「習上台後,(中國各地)
地方政府在本地層面的政策實驗全都消失了」,「如果(香港)不做與中國大陸相同的事
,你就是不夠忠誠」。


這波疫情過後,香港政策會走向何方?有可能因接種率高和許多人已經感染、擁有抗體,
逐步走向寬鬆抗疫嗎?

林緻茵認為,目前言之過早,疫情已經爆發,還是需要先追蹤檢測和隔離,這一刻沒有人
有膽量說放棄清零,要等疫情稍微平息後,再討論未來走向。

https://i.imgur.com/vv8Amww.png
[圖]

今年1月26日,《彭博》引述香港歐洲商會報告草案,指香港的清零政策恐將持續到2024
年,預計「香港有可能面臨有史以來最大一次的外國人離港潮,規模甚至是近代亞洲數一
數二」。近月,外資企業相繼因應防疫政策撤出香港。《彭博》2月16日再引消息報導,
花旗銀行計劃將至少6名高層由香港遷移至新加坡及其他地區;國際酒店連鎖集團文華東
方(Mandarin Oriental)的行政總裁則在受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採訪
時,直指香港嚴格的防疫措施非常不適合工作,正推動行政團隊暫時到其他地區。


「外資選擇進駐哪個地方,不是因為當地疫情安全,畢竟現在全世界都不安全;他們只是
看哪一個地方適合與病毒共存、歡迎企業來臨,」王偉嶽形容,香港或將要成為「無人之
境」。


他指出,未來香港仍然處於中西之間的困境:

「香港最多只能『偷偷與病毒共存』,(所以)不能夠先與世界通關,因為這樣就太明顯
,等於香港告訴中國大陸:我們不理清零政策了但即使北京放任香港、容許政府選擇
共存,香港官員都只會說:『我們還在爭取清零!』」

《報導者》曾向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查詢,有沒有與海外地區探討通關安排、如何回應
有外資因防疫措施離港,局方未正面回應,僅重申:「待疫情轉穩,香港將盡快先與(中
國)內地及澳門通關,然後再與海外經濟體有秩序恢復跨境往來。」


要在大國陰影下重新與外界接軌,恢復浮城昔日繁華的車水馬龍,王偉嶽的答案不意外:
只能跟隨中國步伐,直到中國解封,與其他國家恢復免隔離的通關,香港才可通關。「當
然你會殺了香港,這座城市正在慢慢受到擠壓,」這名學者說,香港未來不會死亡,只是
會成了「一潭死水」。



※本報導為《報導者》與自由亞洲電台(RFA)中文部共同製作。為尊重受訪者意願,文
中陳婆婆、阿木、王偉嶽均為化名。

---

完整新聞連結:

https://www.twreporter.org/a/covid-19-hongkong-omicr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232.176 (臺灣)
※ 文章代碼(AID): #1Y5adbv6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45627877.A.E46.html
aatzeng: 台灣遇到寒流也死82人。香港比台灣更冷1F 203.204.174.230 台灣 02/23 22:55
aatzeng: 就算小感冒,遇到寒流死亡人數也會增加
aatzeng: 要摒除寒流效應,才能呈現真正的死亡人數

--
※ 看板: Gossiping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39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1樓 時間: 2022-02-23 23:32:13 (美國)
  02-23 23:32 US
他國韮菜事務,管不著。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