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ott
作者 ott (寶貝)
標題 安妮的日記
時間 2010年11月08日 Mon. PM 12:49:13

 

 http://blog.yam.com/yukihocat/article/23599437 

 
           
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圖]
 


 
這本極不尋常的書,係一個少女安妮的真實告白。在過去有關戰爭對人類影響的論述當中,本書是最出色且最具震撼力的。安妮的日記描述二次大戰期間在納粹軍佔領下的荷蘭境內飽受迫害的猶太人苦厄的命運,這些人每天生活於恐懼與屈辱中,但是他(她)們卻不放棄希望。日記裡最動人心弦的是她對自己的描述,安妮這個女孩充滿了熱情、機智以及豐富的情操,感受性非常強,她也寫出了聰明伶俐的少女所想像的雙親與自己的關係、自我意識的發達以及成人問題等。閱讀本書能令我們充實,且能給我們寶貴的體驗。
 
  <安妮的日記>由安妮· 法蘭克所寫,並在1947年以荷蘭文發行(在1952年以英文發行),此書發行版的內容是摘錄自安妮在納粹佔領荷蘭的時期所寫的日記的內容。
 
此書現在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書籍之一。
 

 
  安妮在其13歲生日(1942年6月12日)開始有著寫日記的習慣,即是她與母親伊迪絲(Edith Frank)、父親奧圖(Otto Frank)、姊姊瑪格特(Margot Frank)及其餘四人躲進其父親在阿姆斯特丹的辦公室的一個密室前三週。在父親所信任的一群同事的協助下,他們成功躲藏了兩年零一個月,直至1944年8月被人告發為止,此後被趕進納粹的集中營。在這八人中,只有其父一人在戰爭裡存活。安妮在1945年4月,重獲自由前不久死於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在日記原稿裡,她於首三個月使用標準寫法來書寫日記直至1942年9月28日,此時開始將其紀錄以小說形式編寫,而小說裡那位頑固的喬普(Joop)亦有著寫日記的習慣,並將戰禍與愛相關的事情寫給其朋友群。安妮參與了此朋友群,並寄送其日記紀錄至喬普的朋友吉蒂(Kitty)、康妮(Conny)、艾美(Emmy)、朴(Pop)與瑪麗安(Marianne)直至該年11月,首冊日記完結為止。當其開始第二冊日記時,只餘下一位虛構的朋友吉蒂,而在其後的重寫裡,她將所有的寄送地址皆轉為吉蒂的地址。
 

 
  安妮在其日記重寫的序裡表達了其希望有一位知心好友,可以無所顧忌地對其傾訴其想法與感受。其感覺其有著很多所謂的「朋友」,亦有著很多傾慕者,但並不是真的能夠交心的好友。最初其認為其女姓朋友凡蜜笙就是其知心好友,但卻未如其所願。在早期日記的紀錄裡,其表明了其並非與一位名叫哈羅· 西爾伯格(Hello Silberberg)的追求者相戀,但寫道「其可能會成為知心好友」。其投入了很多時間與心血在其與彼得· 凡· 貝茲(Peter van Pels)的初戀裡,並認為其可以成為其真心朋友,然而卻又一次地失望。結果在安妮短暫的悲劇人生裡最可信且可傾訴心事的朋友只有"吉蒂"一個。
 

 
當奧圖開始閱讀其女兒的日記時,其感到十分震驚。其對米普· 吉斯道:「原來我對她的了解,從來都不足夠。」其亦指出安妮對每天生活細節的描述勾起了其很多回憶。
 

 
安妮的日記與手稿
 
[編輯] 編輯歷史
 

 
安妮日記的首份謄寫本是奧圖為其在瑞士的親屬所製作的。第二份謄寫本則是將其重寫的草稿整理起來,並成為首份用來發行的草稿,並加註一段由其家庭的朋友所著的結語,詳述作者的悲痛遭遇。在1946年的春天,其引起了一位名為珍· 羅曼博士(Dr. Jan Romein)的荷蘭歷史學家的注意,其深受感動,並隨即在《荷蘭國家日報》(Het Parool)上撰文:
 

 
「這本日記是由一位小孩所寫的,其內容不合常理,使人深感該小孩所面臨的悲痛,相比紐倫堡審判所找到的證據,其更能將納粹主義的可怕具體表現出來。」
 

 
這引起了位於阿姆斯特丹的互通出版社(Contact Publishing)的注意,其接觸奧圖,要求其提供一份草稿給其審閱。最後該出版社決定出版此日記,但亦通知奧圖其女兒安妮在日記裡對性慾過於露骨的表述可能會引起部份保守主義者的不滿並建議其刪掉。因此在該書於1947年6月25日發行前,很多內容被刪除了。
 

 
在1950年年終時,英國的科能添及米切俄公司開始尋求發行英語版本,並僱用巴巴拉(Barbara Mooyaart-Doubleday)為此日記作翻譯,其於次年完結前完成並提交,並因應奧圖的要求,在譯文裡包括了在首次發行本裡被刪除了的訊息,最後在1952年開始於美國和英國發售。其很快便成為暢銷書籍,並且被翻譯為德文、義大利文、俄文、日文、希臘文與中文等眾多語文。據此日記改編而成的劇本在1955年獲得普立茲獎,而其後據此日記改編而成電影的女主角謝利· 溫特斯(Shelley Winters)更憑此片奪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其後溫特斯將其獲得的奧斯卡金像獎捐給安妮在阿姆斯特丹的家。由此,安妮在人們的心靈上著實已回來了。
 

 
在1947年發行的首版
 
[編輯] 迴響
 

 
普利摩(Primo Levi)說:「只是一位安妮· 法蘭克為吾等帶來的震憾較所有像其般受逼害的人所帶來的總和還要多。或許該這樣說,如果吾等得知所有受害者的真相,吾等將無法生存。」
 

 
甘迺迪(John F. Kennedy)云:「所有認為人類在無數次大災難與迷失中皆會有尊嚴地捱下去的人,皆可以以安妮的日記作為最有力的證明。」
 

 
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曰:「吾等中有部份人在羅本島裡閱得安妮的日記,並從中得中奮鬥的啟示。」
 

 
哈維爾(Václav Havel)道:「安妮的日記至今仍使人受用無窮,特別是在迅息萬變的世界和處於驚慌的人群內。」
 
[編輯] 對日記的批評
 

 
因為安妮在戰後的極高知名度,和其在日記內所記述的關於納粹屠殺暴行的詳細紀錄,使納粹暴行否定者開始嘗試抹黑其本人,並挑戰其日記的可信度。
 

 
維森塔爾(Simon Wiesenthal)因為收到了納粹暴行否定者的一本名為「騙子日記」的書冊,而產生了調查法蘭克家庭被捕事件的念頭,其目標是找出背叛者並印證日記的歷史真確性。此調查在1963年完成,其找出了負責逮捕的警官席伯鮑爾(Karl Silberbauer),其因為找出了密室所洩露出的微弱光線而找出法蘭克家庭藏身之處。納粹暴行否定者因此轉移批評目標,由安妮日記本身轉移至日記發行版的真確性。
 

 
奧圖在接受訪問時曾指出其將日記內公眾較不關注的地方刪除,並以假名對提及的人作出保護,這使得納粹暴行否定者可以斷言發行版並非忠於原稿,並由奧圖本人或其一位親屬作出全部或部份改寫。雖然奧圖在其餘生裡採取了法律行動來保護其女兒的記憶(即其日記的可信性),但在安妮日記原稿真確性被確認前,這場辯論並沒有停止。
 
[編輯] 研究
 

 
[編輯] 參看條目
 

 
    * 安妮的日記 (電影)
 
    * 安妮· 法蘭克
 
    * 與安妮· 法蘭克相關的人物
 
    * 安妮· 法蘭克飼養的貓
 
    * 安妮· 法蘭克居住的房屋——現已成為博物館
 
    * 密室
 

 
# 看了安妮的日記(電影版),有無限的省思與感觸。人在災難中還能有尊嚴的活下去,是憑藉著何種毅力?安妮只是個正值青春期的少女,還有很多的新鮮事正等她去探索以及期待戀情,但所有的一切在戰亂中只能成為一個夢想。希望大家能將安妮短暫人生悲劇的故事深植心靈,不要再有屠殺的暴行和戰爭,世界和平實極珍貴。
 
 
 
           
             
       
       
	
	
	
 
 







 http://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ss000000013010/cm4k-1165891673-2255-2354.doc 

 
    讀書心得|安妮的日記

  這本書的作者安妮是個猶太人,因納粹大量屠殺猶太人後,他們全家避難到荷蘭,且在善良的友人協助下,一家人住在一個「密室」,但其間經歷了無數精神與肉體上的折磨,雖然上帝多給了他們兩年的生命,但卻是個充滿恐懼的生命,最後,他們之中除了安妮的爸爸是活著離開之外,其它七人都難逃一死。

  這本書讓我印像最深、也令我感觸最深刻的就是「我們一定要有像士兵那樣的勇氣!即使非死不可,也要像新聞廣播裡所說的那樣為自由、為真理和曾經保護過我們的荷蘭女王而犧牲,只是最感到難過的是我們連累了其他的人。」由這段話讓我感受到安妮家人的勇敢,在如此的災難中能夠同心協力一起去面對,更顯出他們那份難能可貴的精神和勇氣。

  這本書的「祕密小屋」不只是安妮他們全家人的容身之處,更是他們很好的藏身地方,雖然他們每天都過著戰戰兢兢的日子,但是那裡卻擁有許多他們的歡樂與淚水。假如我也有一個祕密小屋,我一定要邀請我最超好的朋友來玩,我們可以一起做喜歡旳事,不論是看書、玩遊戲、吃東西或是在那一直睡大頭覺,都是會讓我開心無比的,安妮她的祕密小屋是令人傷感的,而我的祕密小屋一定是充滿幸福的。



  看完安妮的日記,我覺得她生在那個時期真的好可憐哦!想想自己卻是這麼的幸福,我不但有温暖的家,更有愛我的家人,我真的要好好感謝我的父母,不可以再這麼不知足了,我應該是一個幸福又懂得惜福的人。
 
 
 


 



[圖]
 






※ 編輯: ott 時間: 2014-03-03 16:09:50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1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811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 ̄︶ ̄)b Sifox 說讚!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