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ott
作者 標題 Re: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下(修訂附地圖版)
時間 2011年05月31日 Tue. PM 11:49:43
絕境求生外交戰
阿納戴羅會戰之後,原本被拒於各國宮廷門外的威尼斯外交使節,再度恢復了活躍的行動---這是因為大家想看笑話的心態使然。佛羅倫斯駐羅馬大使記錄著:「威尼斯使節跪倒在地,四處爬行,淒慘無比。曉得他們過去妄自尊大的人,無不感嘆今非昔比,有若天壤之別。」
正當威尼斯外交官們涕泗縱橫地緊抱歐陸諸王大腿,跪拜求饒向上帝發誓將永遠臣服效忠的鬧劇,在全歐洲上演時;一個極為隱密的陰謀,卻在檯面下被悄悄渲染開來。

文藝復興時代的外交官們。義大利在政治與文化層面遠比阿爾卑斯山北的歐洲要來得早熟許多,他們擅於利用局勢,以外交和戰略手段以挫敗武勇善戰的法蘭克人或日爾曼人;而威尼斯在這方面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以想像共和國外交官們年輕時出海經商或是擔任貴婦們的服務紳士(職業情夫),養成了他們敏銳的知性感性與雄辯滔滔的口才。
康布雷同盟諸國齊心協力約好要一起推倒威尼斯,但是法國不但率先出兵,而且已經打下了整塊倫巴底,遠超出當初約定好要割給法國的部份。法國不但在佔領區四處姦淫虜掠,而且還有可能繼續朝威尼斯本土進軍,這使得教皇國、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這些還沒來得及參一腳撈點好處的國家,莫不感到緊張不安。
而威尼斯政府當局與外交官們抓準機會,擴大這種同盟內部對於法國的不信任感;值得感謝上帝的是,法國人很會打仗,但卻不懂政治的特徵,再一次地毀掉了路易十二的一切努力心血。
不僅僅是外交戰場,陸上戰場方面,威尼斯將兵們也取得了不輸給外交官的輝煌成就,加速了康布雷同盟的崩潰。繼法國閃電式出兵後,不願落於人後的神聖羅馬帝國,也在同年六月出兵攻佔威尼托北部的帕多瓦;然而共和國政府並沒有放棄抵抗,羅瑞丹總統發怖自吉奧佳戰役以來未曾有過的總動員令,全威尼斯的男子都被徵調入伍,商船全數置於國家指揮下,展開一場死中求活的生存戰。
所幸在特列維索守將安德烈.葛利提(Andrea Gritti)的巧妙用兵與帕多瓦市民合作協助下,數量僅有數百人的威尼斯軍在七月十七日,就俘虜了所有駐守在帕多瓦的上千德意志傭兵(Landschnekt),一夜奪回帕多瓦城。

安德烈.葛利提,出身貧寒,康布雷同盟戰爭中最重要的威尼斯將領,日後成為威尼斯總督。他曾擔任駐伊斯坦堡的威尼斯大使,後因威土戰爭爆發,以從事間諜活動的罪名而在1499年被逮捕下獄,但隨後因他巧妙的資金運用和交涉手腕而獲釋。葛利提回國後又成為軍事委員會的一員,積極主張強化威尼斯的民兵戰力,於1509年戰爭爆發後,便被派任到特列維索,負責防禦匈牙利與神聖羅馬帝國對威尼斯本土的入侵,以及訓練剛徵召的新入伍民兵。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為重新開啟通往義大利的通道,於是發兵三萬五千和一百二十門大砲,御駕親征前往奪回帕多瓦;然而由於神聖羅馬帝國軍缺乏足夠的牛馬馱獸,不僅火砲運輸緩慢,一般步騎兵和雇傭兵部隊也都因為食糧補給困難而欠缺組織度,花了足足兩個月時間才把部隊由德意志本土開往北義大利的帕多瓦。
這兩個月對威尼斯而言是極其寶貴的時間,率領阿納戴羅會戰中逃出的一萬五千雇傭兵殘軍的皮蒂劉諾,避開法軍的主力搜捕,把部隊完整地帶往帕多瓦,和葛利提合作規劃加固城防,並且積極地對帝國軍進行騷擾性的游擊作戰。當時義大利一流的攻城技師,培魯吉亞的塞多羅(Citolo da Perugia)也被威尼斯重金聘為守城顧問,威尼斯守軍在其指導下,怖設下各種陷阱和地雷。

位於北義大利中部的帕多瓦是一座「水上要塞」,威尼斯人根據他們防禦本島的豐富經驗,掘開波河造渠引水,除了可以灌溉周邊廣大土地之外,更造就了帕多瓦城河雜錯、難以攻克的強大防禦體系。攻擊方只能經由少數橋樑連結的城門發動攻擊,否則就得切斷波河水源,展開工程耗大曠日廢時的抽水作業。
九月十五日,帝國軍終於開抵帕多瓦城下,展開攻城作戰,麥西米連一世挾其強大的砲兵優勢,經過兩天的轟擊,成功在帕多瓦城牆最脆弱的柯達隆加區(Codalunga)打開突破口,接著派出德意志傭兵發動猛烈突擊。然而,威尼斯守軍引爆塞多羅指示下設置的地雷,瞬間炸死數百名帝國傭兵,隨即威尼斯守軍再朝缺口一湧而上,殺的德意志人匆忙撤退。
接下來持續兩週,這種慘烈的攻防戰反覆上演著,雖然威尼斯人的傷亡不輕,但由於帕多瓦市民的支持,防禦工事強固,城內儲糧還可支撐半年,使得守軍士氣高昂;反之以雇傭兵為主體的神聖羅馬帝國軍,卻因為死傷慘重而裹足不前喪失鬥志,傭兵團長和地方領主們紛紛向皇帝編造理由脫隊逃亡,沒有人想對固若金湯的帕多瓦城打頭陣。
到了九月底,麥西米連一世終於花光所有他帶在身上的軍費,傭兵與貴族們藉此為理由紛紛收拾行李打包回家,又氣又羞的麥西米連一世於是只得灰頭土臉地回到德意志,結束他一無所獲的遠征。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帝國的締造者麥西米連一世。他是一位尚武英勇的君主,熱愛軍事與藝術並致力改良盔甲(因此有了能與義大利式盔甲相抗衡的哥德式盔甲),透過聯姻與軍事手段打造一個由他的皇族所統治之歐洲。然而,日爾曼的分裂與諸侯的消極態度使得麥西米連一世缺乏執行其政策的實力,而他對宗教改革的曖昧保守態度,最終也埋下了日爾曼毀滅的第一顆種子。
威尼斯共和國再度轉入攻勢,緊追神聖羅馬帝國的殘兵敗將把他們追回到阿爾卑斯山為止;北威尼托大都市如維琴查、亞斯提、貝魯諾等城都重歸威尼斯旗下。然而面對法王路易十二的大軍,威尼斯採取巧妙的避其鋒芒戰略,凡法軍所經之處都刻意撤防退讓,在波河與費拉拉一帶威尼斯軍全戰皆北,維琴查與拉文那也都攤手奉送給法國人,令法軍給人一種勢如破竹突飛猛進的錯覺。
對於帕多瓦攻防戰之後教人意外的發展,使得教皇儒略二世更加不安。西班牙人才剛剛登陸南義大利而且兵力稀薄,神聖羅馬帝國已經撒手不玩了,於是整個北義大利剩下最大最強的勢力,就是路易十二指揮的五萬法軍,和他那多達兩百門的砲兵部隊(主要是法國的附庸費拉拉公國,那位熱愛大砲的阿豐索.德斯特公爵(Alfonso d'Este)提供的)。照目前的局勢繼續發展下去,毫無疑問,法國將會獨吞威尼斯,而無需任何其他國家的幫助。

「大砲公爵」費拉拉公國的領主阿豐索.德斯特。在康布雷同盟戰爭時,他是年僅33歲的年輕人,這位對大砲有著罕見狂熱的貴族運用他小小國度的財富,打造出了一支可能是十六世紀當時最先進的砲兵,不但火力強大而且能夠靈活機動,在野戰中發揮了非常有效的破壞力。
但是對於教皇國而言,1495年查理八世縱兵劫掠義大利和梅毒大流行的慘劇,此一教訓的清晰回憶還近在眼前,而法軍絲毫沒有要放慢其侵略步調的意思;於是對法王路易十二的提防戒備,此時的優先順位遂逐漸蓋過了肢解威尼斯的重要性。
威尼斯大使對教皇卑躬屈膝乞求和平,向上帝發誓願當教皇國附庸,終於在1510年二月二十四日與教皇國簽訂和約。此時只消再煽動一下教皇,加上一點點暗中活動,康布雷同盟乃正式宣告土崩瓦解;陷入法國恐懼症的教皇儒略二世終於受不了,他號召除了法國以外的康布雷同盟諸國,加上一個威尼斯共和國,組成一個反法的神聖同盟(HolyLeague)。
開戰後僅僅一年光陰,威尼斯就渡過了它建國史上最艱難的絕望敗局,使康布雷同盟分崩離析;而接下來,他們將在幾年內奪回共和國所失去的一切權益。
拉文納會戰
路易十二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忽然成為全歐洲的公敵,他又怒又惱,對於教皇的背信忘義狂怒不止,於是下令佛羅倫斯、費拉拉等附庸國準備軍隊,並號召親法派的紅衣主教集結於比薩、米蘭,舉行彈劾儒略二世教皇的宗教會議,如此一來法國與教皇就可謂是勢不兩立,必將決一死戰了。

全副戎裝,率領法蘭克騎士與親法的亞威農派主教,在少女們的祝福下,準備進軍教皇國的法王路易十二。
在「大砲公爵」阿豐索的積極整軍建武下,費拉拉雖是小國,但卻擁有一支超水準的強力國軍,配備超過一百門的精良大砲,還曾在波河大敗威尼斯傭兵;然而長久以來依賴雇傭兵作戰,好不容易才在馬基維利推動下,建立起第一批民兵國軍趁亂偷吞比薩的佛羅倫斯,卻欠缺這方面的軍事傳統,因此即便具有薩佛納羅拉以來一貫的親法主義,卻對於參與即將被全歐洲圍毆的法國那一方感到有些猶豫,直到法王施壓後,佛羅倫斯才萬不情願地站到了法國的陣營去咬牙準備一戰。

進行外交談判的佛羅倫斯要人們。在經過薩佛納羅拉的一陣亂搞之後,受夠了這個神棍政權的佛羅倫斯人最後把黑衣教士與他的黨徒們全都放火燒了,但是沒有麥第奇家族後的佛羅倫斯共和國可說是前景暗淡,不管是繼承薩佛納羅拉的親法路線還是恢復麥第奇家時代的義大利友好路線,都沒有一個明確方針。馬基維利就是在這個時代擔任共和國的機要秘書,在軍事.外交.政治上有許多建樹貢獻。
然而路易十二領導下的法國與威尼斯不同,他並不畏懼與教皇國和所謂的神聖同盟決戰;因為法國人擁有歐洲最強大的常備陸軍和重騎兵,而它在義大利的盟國費拉拉則能提供數量龐大的砲兵,米蘭與熱內亞則能成為法國進犯義大利中部,直搗教皇國的補給基地。
不管是面對以傭兵為主體的教皇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軍,或是缺乏騎兵的西班牙軍,還是已經躺平在地上的威尼斯,法軍都自認十拿九穩,佔有質與量上的絕對優勢。只不過在1511年,各國的主力戰將都正逢世代交替的青黃不接階段,因此反法神聖同盟雖然結成,但卻沒有立刻爆發戰鬥。
威尼斯的傭兵司令皮蒂劉諾去世,但共和國政府沒有再雇用下一位傭兵隊長擔任威尼斯陸軍統帥的打算了,因為他們發現安德烈.葛利提的才幹就足以勝任此一職位。同時,法王路易十二的左右手查理.安波瑟去世,於是他提拔了年僅21歲的外甥加斯頓.德.富瓦(Gaston de Foix),成為法軍的新統帥。

加斯頓.德.富瓦像。加斯頓雖然年輕氣盛且缺乏經驗,但經過嚴格軍事訓練和法式騎士道教育薰陶下的這位年輕將領,沒有沾染上宮廷老臣的腐敗氣息或是雇傭兵的怯戰態度,這個富有進取心和感染力的青年俊傑,很快成為了推動全體法軍向前進攻的精神領袖。加斯頓從1511年二月接手法軍指揮後,他就帶領三萬法軍直衝中義大利,輕易擊潰了西班牙與教皇軍在波隆納布下的防線,並且以其壯盛軍容迫使威尼斯放棄了布瑞西亞。這短短一年之內獲致的巨大軍事勝利,使得加斯頓被冠上了「義大利之雷(lefoudre d'Italie)」的美號,由此可知這個年輕人巨大的影響力。
法軍主力勢如破竹一路南下攻來,下一個進攻的對象就是中義大利大都市拉文納了,而法軍一但勝利還可以進入佛羅倫斯補給再進軍羅馬,這使得教皇儒略二世陷入恐慌之中,他施壓要求西班牙統帥雷蒙.卡多納(Ramón de Cardona)把神聖同盟聯軍集中到拉文納,務必在此地阻止加斯頓率領的法軍繼續前進。
卡多納將軍雖然自知兵力居於劣勢,但在教皇與法軍進逼下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出戰,在請求神聖羅馬帝國出兵未果後,只得帶領一萬六千人的西班牙.教皇.義大利傭兵聯軍出發迎擊加斯頓。加斯頓得知消息後下令五千兵力繼續包圍拉文納,親率兩萬三千人與卡多納決戰。

拉文納會戰形勢圖。為防傭兵脫逃,西班牙人背對隆科河擺出了背水之陣,而從拉文納南下的法軍則遭到這個西班牙軍團所阻擋,因此必須進行一場會戰以拔除它。
1512年四月十一日清晨,法軍與神聖同盟軍遭遇,於是爆發了歐洲史上最壯觀的重騎兵大戰,也是最血腥殘酷的會戰之一。十五、十六世紀時期,歐洲戰場上已經開始大量使用槍砲,而盔甲的製造技術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新境界,騎士與重裝步兵一身閃閃發亮的全身鋼鐵板甲,從頭武裝到腳,甚至連一般的雜魚步兵也都身穿重裝備有如人肉坦克,戰場上一片銀晃晃,在朝陽底下容光煥發。

全副武裝的鐵甲兵(Men at Arms)。他們是文藝復興時代構成戰線的最主力部隊,主要由出身尊貴的騎士或是富裕的豪族子弟構成,身穿精良全套盔甲,手執雙手重劍或是開罐大斧,由於鐵甲兵對一般弓箭的火力基本免疫,而槍砲往往又難以震懾其士氣,因此只能靠肉搏戰才能將之消滅。
法軍方面的部隊,包括有兩千名重裝騎兵、兩千名輕騎兵;一萬名瑞士.德意志傭兵,和八千多名法國陸軍所屬的弩兵、長矛兵,和大砲公爵阿豐索自豪的砲兵隊。而神聖同盟軍方面則有七百名教皇軍的重裝騎兵,一千名西班牙重裝騎兵,兩千名輕裝騎兵,兩千名教皇國重步兵和八千名西班牙步兵,和數量與法軍相當的砲兵。雖然沒有積極參與拉文納會戰,但威尼斯也派出了若干砲兵和雇傭軍,並在督戰議員隨行下為共和國政府提供第一手報告。

德意志雇傭兵,也有人依其音譯稱為朗斯克特兵(landsknecht)。他們在當時與瑞士、義大利的雇傭軍同樣聞名,這些日爾曼人為了打響各自名號,打扮的花枝招展極盡誇張之能事,但偏偏就是很少穿著盔甲,多手持火槍、戰戟、重劍用以砍殺敵兵,他們最大的目標就是捕殺敵軍高級將官或貴族騎士,不管是俘虜來換贖金或是殺來作戰功,都頗有賺頭。
會戰之初是以持續大約兩個小時以上的激烈砲戰開始的。戰場上兩軍投入了超過五百門以上的各式大小火砲,砲擊驚天動地,規模之大令所有參與拉文納會戰的生還者們都感餘悸猶存:「這個世界前所未見,最暴力可怖的砲聲撕裂了兩軍的陣列…」
在無情的彈雨洗禮中,加斯頓將軍勇敢地策馬在第一列,帶領著法軍堅定而有秩序地向前推進。大砲公爵阿豐索把砲兵集中在法軍的右翼後方,以協助法軍的重騎兵在衝鋒前,從馬柵與長槍兵之中撕開一道突破口;另一方面西班牙人則把其砲兵集中於中央,往法軍最密集的中軍步兵陣列裡砸,瑞士步兵和法國弩手死傷慘重,約有兩千人在兩百門大砲的轟擊下血肉橫飛。
儘管砲戰的威力是如此可怖,但是法軍滿懷信心地跟隨在最前方的加斯頓將軍背影前進,所有人都相信年輕而偉大的加斯頓是無敵的,是深受上帝保佑的,是將帶領法國贏得光榮的希望。
不同於呆板地把大砲僅用於轟擊固定目標的西班牙人,藝高人膽大的大砲公爵阿豐索在確認夷平了法軍右翼前方的防禦工事後,他下令將砲隊迅速推進一哩,然後擺出陣式,對神聖同盟軍左翼後方的預備隊和騎兵展開猝不及防的猛然齊射。這終於使得西班牙主將卡多納的神經崩潰了,他指揮騎兵衝向阿豐索的砲隊,但這卻正中法軍下懷,加斯頓交給阿豐索指揮的一千名精銳法國騎士從砲隊後方猛然躍出,在阿豐索砲隊的陣地前方,殺的西班牙騎兵丟盔棄甲。

法軍重裝騎士。法國一向擁有歐洲最強最優良的騎兵部隊,即使長弓曾經在百年戰爭中給予它們重大打擊,但是接下來四個世紀內法國騎士就又拾回了他們的名譽,在一連串戰鬥中證明自己是無堅不摧的人肉坦克車。
法軍的部隊此時無畏地忍受著砲火前進到了距離神聖同盟軍不到兩百步的位置,然後在加斯頓將軍登高一呼下,從緩步行軍切換到了殺聲震天的衝鋒態勢。
加斯頓本人策馬來到法軍的左翼,率領騎兵截擊另一批在側翼展開行動的教皇國騎兵;同時由瑞士傭兵為主力構成的法軍,在法軍弩手的掩護下,朝神聖同盟軍戰線中央展開了勢不可擋的猛攻。神聖同盟軍步兵甫一接戰就被瑞士鄉民殺得魂飛魄散,於是怖署於中軍的西班牙砲隊也就跟著覆滅了。
法國人在戰場上取得了全面優勢。不論是騎兵的素質、還是步兵的戰鬥力、以及砲兵運用的技巧,還有總體的數量,法軍通通勝出,神聖同盟軍的潰敗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了。但是西班牙主將卡多納還沒放棄,他努力地組織部隊,希望能盡可能挽救多一點的殘兵逃出戰場;於是卡多納把騎兵集中起來拖延法軍兩翼包抄的念頭,然後將一批西班牙長矛兵調動到兩翼去組織新防線,好爭取時間。
加斯頓率領他的親衛騎士們一路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卻在殺退一批西班牙騎兵後,赫然發現眼前出現一列整齊的密集西班牙矛隊,而來不及煞車就整群騎兵餵進了西班牙矛兵海中,加斯頓因而落馬戰死。
幾名僥倖生還的親衛騎士連忙奔回本陣,要大家快去搶救落馬的加斯頓將軍,搶救主帥心切的法軍因此再度發揮了豬突猛進的破壞力,徹底打爛了神聖同盟軍最後一道防線,卡多納只得倉皇逃離戰場,而不知道他剛才已經殺死了法軍主帥。

加斯頓之死。拉文納會戰的結果是毀滅性也戲劇性的,倘若加斯頓得以生還,那麼這場會戰的意義可能會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而今天的義大利也將成為法國領土的一部份,但上帝開了個大玩笑,而且祂擲出的骰子又往往是有灌鉛的那種玩意兒。
拉文納會戰從早上七點殺到傍晚四點,血戰八個多鐘頭,最後以法軍陣亡四千五百、負傷五千、神聖同盟軍陣亡九千、潰散七千的毀滅性結果作收。法軍之所以勝利,不過是因為他們在戰鬥結束時,還待在戰場上沒有撤退。
在逐退西班牙軍之後,法國騎士們在屍山血海中找出了加斯頓的遺體,一股濃郁的哀慟頓時彌漫全軍。對法國兵而言,加斯頓是他們精神的領袖;而對瑞士兵而言,他是按時發餉體恤士兵的好長官;而貴族騎士們更為他們沒能守護好這個年輕人而痛哭流涕。這支勝利之師絲毫沒有戰勝者的喜悅,也沒有因憤怒而回頭洗劫屠掠義大利城市,反倒像一支送葬的隊伍,就這麼靜悄悄而哀傷肅穆地回到了米蘭。
羅馬方面因為神聖同盟軍的大慘敗而陷入恐慌,市民們攜家帶眷逃離隨時可能被憤怒的法國人踩平的教皇國,教皇甚至已經在考慮流亡海外了;但是威尼斯方面則得到了加斯頓陣亡的情報,並且確認了法王路易十二似乎也被這個消息嚇到而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兩萬法軍就這麼繼續在北義大利按兵不動,讓人覺得拉文納會戰彷彿只是一場夢,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路易十二因為一時的猶豫,而喪失了他一生中最後也是最好的機會,於是讓拉文納戰爭的勝利者法國,因此而失去了一舉打倒教皇的契機。接下來幾個月佛羅倫斯就挫屎了,待教皇清醒過來,發現法軍全部離開義大利後,他馬上集結神聖同盟軍攻打親法的佛羅倫斯,而身為教皇御用商號的麥第奇家,也就名正言順地重新入主老地盤;而身為佛羅倫斯高級政務官之一的馬基維利,則是被痛打一頓之後扔到了義大利鄉下,貶為無業遊民。好戰的教皇儒略二世死後,繼任的李奧十世教皇也是麥第奇家的人,麥第奇家經過二十年被逐出的屈辱,再度成為義大利最有權勢的家族。
法國的失血導致了鯊魚們聞香而至,英國、神聖羅馬帝國紛紛加入了打法國落水狗的行列,甚至就連一向身為法國附庸的米蘭公國,也在新任大公史佛沙(Massimiliano Sforza)的號召下豎起反旗,切斷了法國對義大利的進軍通路和補給線;路易十二嘗試作出最後的努力,於是發兵進攻米蘭,卻被米蘭軍與瑞士傭兵打得落花流水。

米蘭大公馬西米利亞諾.史佛沙,帶領米蘭公國脫退法國陣營,使法國陷入完全失敗的絕境。
但是,對於神聖同盟的勝利,威尼斯卻一點都不感到喜悅。法國接下來很有可能被神聖同盟給肢解,而教皇國的權威和哈布斯堡王家的勢力想必會更加壯大,進一步威脅到威尼斯共和國的存亡問題,因此無論如何,威尼斯必須要讓教皇國嘗到敗仗,讓法國對抗神聖羅馬帝國,以達到歐洲的均勢。
因此,威尼斯共和國大膽地在1513年五月,宣布脫退神聖同盟,與法國簽署攻守協定。這是康布萊同盟戰爭中,第二個關鍵性的轉折點。
從一無所有到大獲全勝
拉文納會戰後的法國處於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它的財政壞滅,付不出雇用瑞士傭兵的薪水;亨利八世指揮的英軍在法國沿岸趁火打劫;而西班牙主將卡多納則帶著神聖同盟軍繼續威脅著威尼斯和法國的南方。

英王亨利八世。他以反覆無常的婚姻生活聞名於世,最後更因為這方面的問題而與羅馬教皇鬧翻,成立英國國教;不過康布雷戰爭時這些都還早得很,他當時背刺法國不是因為支持教皇,而是單純炒短線的打落水狗作戰。然而,隨後蘇格蘭問題卻困擾了這位野心勃勃的霸王,迫使他從歐洲大陸上撤收,並建立一支強大海軍以防法國人增援蘇格蘭。
但是威尼斯外交官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威尼斯促使蘇格蘭加入了法國的陣線,從背後騷擾亨利八世令他無法專心對法用兵;而威尼斯對法國的大貸款,則延緩了法國破產的時程表,令法軍再度恢復正常運作。
1513年九月,西班牙將軍卡多納率神聖同盟的大軍北上包圍帕多瓦,但卻無法攻破葛利提將軍的堅強防禦;久攻不下帕多瓦之後,卡多納又解除圍城轉往攻打威尼斯本土,但卻因為沒有船隻而無法渡水攻擊利亞托本島,因此在以大砲轟擊威尼斯洩忿後,只得無功而返。
卡多納雖然在十月初於維琴查城外擊潰了一支為數大約一萬的威尼斯軍,但卻因為威尼斯人逃的太快而來不及追擊他們;之後卡多納就陷入了永無休止的游擊戰和遭遇戰中,疲於奔命但卻少有斬獲。相較於以劫掠維持部隊士氣的法軍和西班牙軍,這些義大利城市顯然更願意接受講道理照合約來辦事的威尼斯共和國統治。
1514年,因飽受蘇格蘭從背後騷擾作亂的煩惱,亨利八世終於被迫放棄他趁火打劫的計畫,與法國停戰後回頭去解決蘇格蘭人;隨後於1515年初,路易十二世駕崩,隨後繼任的法蘭索瓦一世(François I)以他年輕充沛的精神,展開了新的對義大利強硬政策。

法王法蘭索瓦一世,以支持文化藝術與人文主義的開明態度,和百折不撓的堅忍毅力聞名,是法國史上最受百姓愛戴的少數幾位國王之一。然而,他不幸生在一個四圍都是強敵英主的時代,因此在十六世紀的英法德西等君主國列強爭霸中,在軍事方面處於一無所獲的尷尬境地。
1515年七月,法國組織了一支四萬人且多數為國王直轄的大軍,在國王法蘭索瓦一世御駕親征下,計畫敉平米蘭收回法蘭西領土;這使得教皇國立刻雇用了一批瑞士傭兵,和米蘭軍攜手前往阿爾卑斯山口封堵法軍。然而在威尼斯援軍的主將吉安.傑柯莫.特利維佐(Gian Giacomo Trivulzio)的協助下,法軍得以從另一條罕為人知的山道急襲神聖同盟軍後方,反過來形成了法軍包圍神聖同盟軍的局面。

特利維佐,出身米蘭的老練雇傭兵將軍,他指揮著一支每年開支數十萬杜卡特計價的大傭兵團,也善於訓練士卒,也曾在阿納戴羅會戰中與威尼斯人交手過。不過這一次,他成了威尼斯的雇傭兵。
於是在九月十三日,馬利納諾會戰(Battle of Marignano)爆發,以瑞士傭兵為主力的神聖同盟軍雖僅有兩萬兩千人,但卻對於過去瑞士兵在肉搏戰中的威力抱持著過大期望,因此沒有逃走,反而留下來欲將法軍一舉擊潰。
然而,法軍早已不是吳下阿蒙,費拉拉的大砲公爵阿豐索帶給法國的最大經驗,就是砲兵的威力。因此法軍在馬利納諾會戰並未照同盟軍預料之中的投入騎兵進行肉搏戰,而是以法王直屬的七十門重砲兵團揭開了戰幕;密集的瑞士步兵陣列被砲彈撕成了碎片,然後法軍再以弩兵和火槍兵排列射擊,使得同盟軍陷入混亂。

瑞士戟兵密集方陣。在中世紀末期,瑞士人是歐洲大陸上最具破壞力的精銳步兵,他們紀律森嚴,裝備精良,經驗豐富,能夠阻止所有騎兵的進擊,在對抗任何步兵的戰鬥中取勝。然而,火砲與槍枝的發達使得瑞士密集戟陣戰術在十六世紀後很快沒落了。
然而瑞士兵的戰鬥力依然兇猛無比,在法蘭索瓦一世下令法軍騎兵前進掃討殘敵時,仍被零星戰鬥的瑞士兵給殺得死傷慘重,法軍騎士與瑞士步兵在山道與村莊間零星戰鬥,在微弱的月光下,血腥的混戰持續了一整夜。在這陣血戰中,一支為數約兩千的威尼斯雇傭騎兵繞到了神聖同盟軍背後,終於導致了神聖同盟軍的總崩潰。
馬利納諾會戰中,法軍損失了六千人,但同盟軍的死傷被俘數達到了可怕的一萬四千人;戰術的錯誤和戰略的劣勢,使得精強的瑞士傭兵死傷慘重,而砲兵則證明了它在戰場上的優越性能。
在馬利納諾會戰後,神聖同盟於北義大利的軍事武力被橫掃一空,對於拉文納的慘痛經驗記憶猶新的西班牙拒絕再來一場硬仗,而神聖羅馬帝國也感到躊躇不安,而瑞士從此之後再也沒跟法國幹上一架(直到法國大革命為止);這一次法蘭索瓦國王也不像他的前任者那般優柔寡斷了,他帶著法軍與威尼斯軍繼續推進到波隆那,法國佔領了米蘭,其小而堅定的附庸費拉拉則在大砲公爵領導下吞掉了帕爾馬(Parma)與匹亞琴薩(Piacenza),而威尼斯則收回了整個威尼托和倫巴底,逼迫教皇國和談。
而俗話說的好,「一個胖教皇之後總是接著一個瘦教皇」,相較於好戰衝動的儒略二世,麥第奇家出身的李奧十世教皇(Leo X)則是愛好藝術與奢侈品多過於戰爭,因此馬利納諾會戰的結果,使得教皇國方面漸漸失去了續戰的意志。

李奧十世像。由於他前任的儒略二世捅出了康布雷戰爭這種簍子,以致教廷背負了非常之龐大的天文數字戰債,因此李奧十世開始擴大發售贖罪券並對全歐洲展開積極推銷,然而這卻是為點燃宗教改革之火而預先灑好了汽油的行為。
1515年十二月,李奧十世前往波隆那與法國和威尼斯和談,這場原本對於教皇國極端不利的和約,卻在1516年因西班牙國王斐迪南駕崩,由哈布斯堡王家的卡洛斯一世(Carlos I,即日後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Karl V)繼位,而使得教皇免於無條件投降,有了可以討價還價的籌碼。
最後於1516年簽訂的諾榮和約(Treaty of Noyon),決定好了義大利版圖的分割:法國佔有米蘭、熱內亞、和它的附庸費拉拉,並從米蘭把達文西帶回了法國;教皇國保有其原有的領土,以及它的新附庸佛羅倫斯;西班牙分得南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國領土;而威尼斯則是領有整個威尼托、倫巴底,獲得了比它在康布雷同盟戰爭開戰時更多的權益。
這場持續了八年的戰爭,法國從頭到尾只能勉強說是守住了米蘭,而西班牙跟神聖羅馬帝國則是無端放血而一無所獲,而教皇國更是因為出爾反爾而徹底喪失了其國際威信,許多站錯邊的小國如佛羅倫斯和米蘭更是灰飛煙滅。
威尼斯共和國雖然沒有強力的軍隊,但卻靠著歐洲列強之間的猜忌,以熟練的外交手段和台面下的情報操作,成功地化解了一切危機,毀掉了所有對威尼斯有敵意的勢力,最終憑著敏銳而準確的眼光,加上一點恰到好處的運氣與堅定抵抗的勇氣,而成為了康布雷同盟戰爭中最後的勝利者與生存者。
因為北義大利城邦都市的貢獻,使得威尼斯得以靠加工出口業暫時支撐過東方貿易斷絕的最艱苦二十年,而共和國的國勢也在康布雷戰爭後逐漸恢復元氣;然而,西班牙與葡萄牙等海洋強權,在遠東與美洲的活動卻也確實地在逐漸威脅威尼斯在歐洲市場的龍頭地位。
令人想像不到的是,打開了這個日漸惡化局勢的角色,是威尼斯曾經的死對頭: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宗教改革與香料大戰
就在歐洲因康布雷同盟戰爭亂成一團之際,土耳其蘇丹「嚴君」賽利姆一世(Selim I,Yavuz)逼迫老蘇丹巴耶茲德二世退位,並謀殺了所有兄弟親王,坐穩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帝位寶座。

在宮廷鬥爭中發揮殘忍冷酷的性格贏得勝利,因此被稱為「嚴君」的塞利姆一世蘇丹。然而就如同中國的唐太宗和明成祖這些政變皇帝,他們都表現出積極想要成為明君以贏得統治正當性的決心,在塞利姆一世任內,鄂圖曼土耳其才因控制三大聖地而成為伊斯蘭教世界唯一的合法代言人。
賽利姆隨後發揮他父王與祖上的軍事才能遺傳,1514年征服波斯,1516年征服敘利亞,1517年消滅埃及馬穆路克、結束阿拔斯王朝,成為了控制紅海與開羅的新主人。這一切對於威尼斯而言,竟是重振東方貿易的一大轉機。
威尼斯是歐洲最早跟伊斯蘭國家群建立起外交管道,雖說在戰時狀態都還是能保有某種溝通協調機制的國家,即使戰時打的不可開交,但在和平時期與伊斯蘭諸國之間的合作關係又有如水乳交融。
葡萄牙人原本以海軍艦隊封鎖紅海、控制印度洋香料貿易的策略,如今也受到了鄂圖曼土耳其擴張的威脅;原先威尼斯怎麼幫都扶不起來的伊斯蘭阿斗---馬穆路克埃及,被精強高效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取代,而土耳其有它必然向紅海與印度洋發展的理由,那就是收復聖地。

葡萄牙海軍的各種艦艇。由於利用三角帆與方形帆混搭,並將傳統的卡拉克帆船加裝舷側火砲,使得葡萄牙人在十五世紀初曾經一度獨霸七海。
對於掌握了聖地耶路撒冷的土耳其而言,若是能再拿下麥加與麥地那兩座聖城,控制三大回教聖地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就將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代言人和唯一合法統治者,挾此威勢就可登高一呼發動聖戰,屆時土耳其的軍勢在信仰加持下,必將銳不可當、所向披靡。
葡萄牙人遭到突如其來的巨變,只得死守亞丁港,試圖扼止土耳其帝國對紅海與印度洋方面的擴張,但終究徒勞無功。賽利姆一世終究還是打下了麥加與麥地那,在紅海修築港口,並進一步擬定計畫,欲攻下地中海的羅德島與阿拉伯的巴格達。
因此威尼斯積極與土耳其展開合作,簽署了通商條約,從1517年起恢復了地中海航線的東方貿易,船隊開往埃及亞歷山大港,再由陸路通往亞丁港,裝載香料循原路輸入歐洲。因為土耳其的中央集權和統治效率都遠勝過埃及,所以帝國領土內的交通也暢通便利許多,治安程度良好也降低了通商風險。
而葡萄牙對於東方貿易的壟斷局面也遭受到了土耳其以外的挑戰,歐洲從1517年起因為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而點燃了宗教改革之火,這使得歐陸主要列強都陷入到處滅火的手忙腳亂狀況之中,葡萄牙自然也就無法期待能打著十字軍旗號,獲得其他虔誠天主教國家的外援支持。

馬丁.路德像。最初是單純為反對贖罪券,但後來因為教皇國的傲慢態度,終於讓這位日爾曼神學教授一怒而對教會全面宣戰,用他的雄筆與正在成熟茁壯的歐洲印刷業,給予了羅馬教廷最沉重的打擊。
當新舊教分裂的宗教戰爭怒火燒遍歐陸之時,卻只有威尼斯彷彿置身事外,因為在徹底政教分離運作的威尼斯共和國境內從來就不曾有過所謂「宗教問題」,那些新教國家所吶喊爭取急欲獲得的權力,威尼斯人早就已經照這種方式過了好幾個世紀的日常生活。社會與政治局勢的安定,成為共和國走出康布雷戰爭陰影的最佳解藥。
當然威尼斯在商場上的對手不僅僅只有葡萄牙人,在這個時代裡,雄霸歐陸成為哈布斯堡家族大金主的佛格爾(Fugger)商會、和取代了漢薩同盟成為北海.波羅的海貿易重心的尼德蘭七州;都是威尼斯在商場上強勁的新對手。

雅哥布.佛格爾(Jacob Fugger the Rich),佛格爾商會與奧格斯堡銀行的創造人,日爾曼地區最富有的銀行家,在西班牙人跑去南美挖銀之前,因掌握了東歐唯一的銀產地,而成為執銀貿易牛耳的金融鉅子。他與威尼斯和熱內亞等義大利城邦保持著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北義大利的銀行業者們需要他的錢,而佛格爾商會則需要東方的香料。
1519年,在上一任神聖羅馬皇帝麥西米連一世駕崩後,舉行了皇帝選舉,有力的神聖羅馬皇帝候選人,包括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王卡洛斯一世、和瓦盧瓦王朝的代表法王法蘭索瓦一世。由於佛格爾家族背後大力銀彈支援,再加上哈布斯堡王家本身的影響力,德意志選帝侯們非常樂意地接受了賄賂,於是在薩克森選侯「賢者」菲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 der Weise)支持下,讓卡洛斯一世當選了新任神聖羅馬皇帝,是為查理五世(Karl V)。

戴西班牙與日耳曼兩頂王冠,哈布斯堡家族鼎盛時代的代表人物,查理五世。

因保護馬丁.路德,給予新教勢力極大幫助而聞名的薩克遜選侯「智者」菲特烈三世。他是一位成功而富裕的領主,他支持宗教改革之目的是希望削弱教皇國對阿爾卑斯山外的控制力,至於支持查理五世當選皇帝,則可能是寄望於這位西班牙國王無法全心全意統治日爾曼,有機會令選侯們繼續逍遙自在。
成為神聖羅馬皇帝之後,卡洛斯一世受到教皇李奧十世的拉攏,這位因為宗教改革而焦頭爛額的教皇急欲穩住這個不可缺乏的舊教戰線盟友的立場;而卡洛斯一世則透過與教皇聯合的手段,令哈布斯堡王家與他的帝國成為天主教世界的利益代言人。於是,在教皇從義大利方面的裡應外合之下,卡洛斯一世於1521年率兵將法國人打出了米蘭,且透過政治聯姻取得了勃根地、尼德蘭諸國。
不管是勃根地問題,染指義大利還是入主德意志,法蘭索瓦一世稱霸歐陸的雄心鴻圖,三番兩次遭到卡洛斯一世的阻撓,於是法蘭索瓦一世怒而舉兵再攻義大利。法國人照慣例還是一樣不懂政治,卡洛斯一世以西班牙和德意志裡外夾攻之勢包圍法國之外,還又錦上添花地聯合了英王亨利八世,結成一個法國包圍網,使得法國陷入非常不利的境況之中。
威尼斯共和國為了自身利益,必須維持歐陸的勢力均衡,制止哈布斯堡王家(以及其背後贊助的佛格爾商會)擴張野心,因此新當選為總統的前威尼斯海軍提督安東尼奧.格利馬尼派出傭兵與資金支援法國,介入了義大利戰爭。

比克卡會戰圖。藍為法軍、紅為神聖羅馬帝國軍。神聖羅馬帝國軍基本採取守勢,他們靠火砲與防禦工事毀滅了法軍的攻勢。
然而法軍的重裝騎兵和瑞士雇傭兵優勢已不像以往那麼明顯,1522年四月二十七日的比克卡會戰(Battle of Bicocca)中,大量使用槍砲作武器的神聖羅馬帝國軍與雇傭兵團,以極輕微的代價重挫了法國.威尼斯聯軍,格利馬尼總統因為戰敗自責,不久之後抑鬱而終。
新上任的威尼斯總統安德烈.葛利提,基於他外交官與戰術家的敏銳眼光,很快於1523年對神聖羅馬帝國簽訂了互不侵犯和約,從此之後徹底退出義大利戰爭,在漫長的德法爭霸中始終保持冷眼旁觀的態度───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使共和國能有更多的餘力,放到更重要的海洋與貿易利益上。
關於威尼斯共和國此一時代的堅定中立政策,在稍後的一件史事中可以得到驗證:1525年,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在帕維亞會戰中一敗塗地,徹底喪失了米蘭,並被卡洛斯一世監禁起來。卡洛斯一世於是派出使者向威尼斯告知此事,並且大力宣揚神聖羅馬帝國勢不可擋,要威尼斯拋棄距離亡國不遠的法國,與哈布斯堡王家簽署同盟協定。
對此聰明的葛利提卻巧妙地回答:「兩位國王與我都私交甚篤,實在左右為難。請容我為勝利的國王賀喜,為不幸的國王掬淚。」威尼斯此後雖退出義大利戰爭,但仍然以其雄厚資金暗助法國,令法國能幾番渡過財政危機,最終撐過了這個被哈布斯堡王家圍毆的險惡時代。
在此之後的兩百年內,威尼斯始終都未再被法國或是神聖羅馬帝國找過麻煩,以一個軍事實力遠遠不及歐陸列強的商人城國而言,可謂是精湛外交技術的智慧結晶。
然而,當葡萄牙人在印度與阿拉伯的戰爭中,逐漸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放血消滅殆盡之時,地中海卻也冒出了一名男子,他接下來將使伊斯蘭教的新月旗在地中海稱霸,令歐洲天主教國家為之膽寒半世紀。
此人即為巴巴羅沙.海雷丁(Barbarossa Hayreddin)。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阿納戴羅會戰之後,原本被拒於各國宮廷門外的威尼斯外交使節,再度恢復了活躍的行動---這是因為大家想看笑話的心態使然。佛羅倫斯駐羅馬大使記錄著:「威尼斯使節跪倒在地,四處爬行,淒慘無比。曉得他們過去妄自尊大的人,無不感嘆今非昔比,有若天壤之別。」
正當威尼斯外交官們涕泗縱橫地緊抱歐陸諸王大腿,跪拜求饒向上帝發誓將永遠臣服效忠的鬧劇,在全歐洲上演時;一個極為隱密的陰謀,卻在檯面下被悄悄渲染開來。

文藝復興時代的外交官們。義大利在政治與文化層面遠比阿爾卑斯山北的歐洲要來得早熟許多,他們擅於利用局勢,以外交和戰略手段以挫敗武勇善戰的法蘭克人或日爾曼人;而威尼斯在這方面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以想像共和國外交官們年輕時出海經商或是擔任貴婦們的服務紳士(職業情夫),養成了他們敏銳的知性感性與雄辯滔滔的口才。
康布雷同盟諸國齊心協力約好要一起推倒威尼斯,但是法國不但率先出兵,而且已經打下了整塊倫巴底,遠超出當初約定好要割給法國的部份。法國不但在佔領區四處姦淫虜掠,而且還有可能繼續朝威尼斯本土進軍,這使得教皇國、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這些還沒來得及參一腳撈點好處的國家,莫不感到緊張不安。
而威尼斯政府當局與外交官們抓準機會,擴大這種同盟內部對於法國的不信任感;值得感謝上帝的是,法國人很會打仗,但卻不懂政治的特徵,再一次地毀掉了路易十二的一切努力心血。
不僅僅是外交戰場,陸上戰場方面,威尼斯將兵們也取得了不輸給外交官的輝煌成就,加速了康布雷同盟的崩潰。繼法國閃電式出兵後,不願落於人後的神聖羅馬帝國,也在同年六月出兵攻佔威尼托北部的帕多瓦;然而共和國政府並沒有放棄抵抗,羅瑞丹總統發怖自吉奧佳戰役以來未曾有過的總動員令,全威尼斯的男子都被徵調入伍,商船全數置於國家指揮下,展開一場死中求活的生存戰。
所幸在特列維索守將安德烈.葛利提(Andrea Gritti)的巧妙用兵與帕多瓦市民合作協助下,數量僅有數百人的威尼斯軍在七月十七日,就俘虜了所有駐守在帕多瓦的上千德意志傭兵(Landschnekt),一夜奪回帕多瓦城。

安德烈.葛利提,出身貧寒,康布雷同盟戰爭中最重要的威尼斯將領,日後成為威尼斯總督。他曾擔任駐伊斯坦堡的威尼斯大使,後因威土戰爭爆發,以從事間諜活動的罪名而在1499年被逮捕下獄,但隨後因他巧妙的資金運用和交涉手腕而獲釋。葛利提回國後又成為軍事委員會的一員,積極主張強化威尼斯的民兵戰力,於1509年戰爭爆發後,便被派任到特列維索,負責防禦匈牙利與神聖羅馬帝國對威尼斯本土的入侵,以及訓練剛徵召的新入伍民兵。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為重新開啟通往義大利的通道,於是發兵三萬五千和一百二十門大砲,御駕親征前往奪回帕多瓦;然而由於神聖羅馬帝國軍缺乏足夠的牛馬馱獸,不僅火砲運輸緩慢,一般步騎兵和雇傭兵部隊也都因為食糧補給困難而欠缺組織度,花了足足兩個月時間才把部隊由德意志本土開往北義大利的帕多瓦。
這兩個月對威尼斯而言是極其寶貴的時間,率領阿納戴羅會戰中逃出的一萬五千雇傭兵殘軍的皮蒂劉諾,避開法軍的主力搜捕,把部隊完整地帶往帕多瓦,和葛利提合作規劃加固城防,並且積極地對帝國軍進行騷擾性的游擊作戰。當時義大利一流的攻城技師,培魯吉亞的塞多羅(Citolo da Perugia)也被威尼斯重金聘為守城顧問,威尼斯守軍在其指導下,怖設下各種陷阱和地雷。

位於北義大利中部的帕多瓦是一座「水上要塞」,威尼斯人根據他們防禦本島的豐富經驗,掘開波河造渠引水,除了可以灌溉周邊廣大土地之外,更造就了帕多瓦城河雜錯、難以攻克的強大防禦體系。攻擊方只能經由少數橋樑連結的城門發動攻擊,否則就得切斷波河水源,展開工程耗大曠日廢時的抽水作業。
九月十五日,帝國軍終於開抵帕多瓦城下,展開攻城作戰,麥西米連一世挾其強大的砲兵優勢,經過兩天的轟擊,成功在帕多瓦城牆最脆弱的柯達隆加區(Codalunga)打開突破口,接著派出德意志傭兵發動猛烈突擊。然而,威尼斯守軍引爆塞多羅指示下設置的地雷,瞬間炸死數百名帝國傭兵,隨即威尼斯守軍再朝缺口一湧而上,殺的德意志人匆忙撤退。
接下來持續兩週,這種慘烈的攻防戰反覆上演著,雖然威尼斯人的傷亡不輕,但由於帕多瓦市民的支持,防禦工事強固,城內儲糧還可支撐半年,使得守軍士氣高昂;反之以雇傭兵為主體的神聖羅馬帝國軍,卻因為死傷慘重而裹足不前喪失鬥志,傭兵團長和地方領主們紛紛向皇帝編造理由脫隊逃亡,沒有人想對固若金湯的帕多瓦城打頭陣。
到了九月底,麥西米連一世終於花光所有他帶在身上的軍費,傭兵與貴族們藉此為理由紛紛收拾行李打包回家,又氣又羞的麥西米連一世於是只得灰頭土臉地回到德意志,結束他一無所獲的遠征。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帝國的締造者麥西米連一世。他是一位尚武英勇的君主,熱愛軍事與藝術並致力改良盔甲(因此有了能與義大利式盔甲相抗衡的哥德式盔甲),透過聯姻與軍事手段打造一個由他的皇族所統治之歐洲。然而,日爾曼的分裂與諸侯的消極態度使得麥西米連一世缺乏執行其政策的實力,而他對宗教改革的曖昧保守態度,最終也埋下了日爾曼毀滅的第一顆種子。
威尼斯共和國再度轉入攻勢,緊追神聖羅馬帝國的殘兵敗將把他們追回到阿爾卑斯山為止;北威尼托大都市如維琴查、亞斯提、貝魯諾等城都重歸威尼斯旗下。然而面對法王路易十二的大軍,威尼斯採取巧妙的避其鋒芒戰略,凡法軍所經之處都刻意撤防退讓,在波河與費拉拉一帶威尼斯軍全戰皆北,維琴查與拉文那也都攤手奉送給法國人,令法軍給人一種勢如破竹突飛猛進的錯覺。
對於帕多瓦攻防戰之後教人意外的發展,使得教皇儒略二世更加不安。西班牙人才剛剛登陸南義大利而且兵力稀薄,神聖羅馬帝國已經撒手不玩了,於是整個北義大利剩下最大最強的勢力,就是路易十二指揮的五萬法軍,和他那多達兩百門的砲兵部隊(主要是法國的附庸費拉拉公國,那位熱愛大砲的阿豐索.德斯特公爵(Alfonso d'Este)提供的)。照目前的局勢繼續發展下去,毫無疑問,法國將會獨吞威尼斯,而無需任何其他國家的幫助。

「大砲公爵」費拉拉公國的領主阿豐索.德斯特。在康布雷同盟戰爭時,他是年僅33歲的年輕人,這位對大砲有著罕見狂熱的貴族運用他小小國度的財富,打造出了一支可能是十六世紀當時最先進的砲兵,不但火力強大而且能夠靈活機動,在野戰中發揮了非常有效的破壞力。
但是對於教皇國而言,1495年查理八世縱兵劫掠義大利和梅毒大流行的慘劇,此一教訓的清晰回憶還近在眼前,而法軍絲毫沒有要放慢其侵略步調的意思;於是對法王路易十二的提防戒備,此時的優先順位遂逐漸蓋過了肢解威尼斯的重要性。
威尼斯大使對教皇卑躬屈膝乞求和平,向上帝發誓願當教皇國附庸,終於在1510年二月二十四日與教皇國簽訂和約。此時只消再煽動一下教皇,加上一點點暗中活動,康布雷同盟乃正式宣告土崩瓦解;陷入法國恐懼症的教皇儒略二世終於受不了,他號召除了法國以外的康布雷同盟諸國,加上一個威尼斯共和國,組成一個反法的神聖同盟(HolyLeague)。
開戰後僅僅一年光陰,威尼斯就渡過了它建國史上最艱難的絕望敗局,使康布雷同盟分崩離析;而接下來,他們將在幾年內奪回共和國所失去的一切權益。
拉文納會戰
路易十二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忽然成為全歐洲的公敵,他又怒又惱,對於教皇的背信忘義狂怒不止,於是下令佛羅倫斯、費拉拉等附庸國準備軍隊,並號召親法派的紅衣主教集結於比薩、米蘭,舉行彈劾儒略二世教皇的宗教會議,如此一來法國與教皇就可謂是勢不兩立,必將決一死戰了。

全副戎裝,率領法蘭克騎士與親法的亞威農派主教,在少女們的祝福下,準備進軍教皇國的法王路易十二。
在「大砲公爵」阿豐索的積極整軍建武下,費拉拉雖是小國,但卻擁有一支超水準的強力國軍,配備超過一百門的精良大砲,還曾在波河大敗威尼斯傭兵;然而長久以來依賴雇傭兵作戰,好不容易才在馬基維利推動下,建立起第一批民兵國軍趁亂偷吞比薩的佛羅倫斯,卻欠缺這方面的軍事傳統,因此即便具有薩佛納羅拉以來一貫的親法主義,卻對於參與即將被全歐洲圍毆的法國那一方感到有些猶豫,直到法王施壓後,佛羅倫斯才萬不情願地站到了法國的陣營去咬牙準備一戰。

進行外交談判的佛羅倫斯要人們。在經過薩佛納羅拉的一陣亂搞之後,受夠了這個神棍政權的佛羅倫斯人最後把黑衣教士與他的黨徒們全都放火燒了,但是沒有麥第奇家族後的佛羅倫斯共和國可說是前景暗淡,不管是繼承薩佛納羅拉的親法路線還是恢復麥第奇家時代的義大利友好路線,都沒有一個明確方針。馬基維利就是在這個時代擔任共和國的機要秘書,在軍事.外交.政治上有許多建樹貢獻。
然而路易十二領導下的法國與威尼斯不同,他並不畏懼與教皇國和所謂的神聖同盟決戰;因為法國人擁有歐洲最強大的常備陸軍和重騎兵,而它在義大利的盟國費拉拉則能提供數量龐大的砲兵,米蘭與熱內亞則能成為法國進犯義大利中部,直搗教皇國的補給基地。
不管是面對以傭兵為主體的教皇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軍,或是缺乏騎兵的西班牙軍,還是已經躺平在地上的威尼斯,法軍都自認十拿九穩,佔有質與量上的絕對優勢。只不過在1511年,各國的主力戰將都正逢世代交替的青黃不接階段,因此反法神聖同盟雖然結成,但卻沒有立刻爆發戰鬥。
威尼斯的傭兵司令皮蒂劉諾去世,但共和國政府沒有再雇用下一位傭兵隊長擔任威尼斯陸軍統帥的打算了,因為他們發現安德烈.葛利提的才幹就足以勝任此一職位。同時,法王路易十二的左右手查理.安波瑟去世,於是他提拔了年僅21歲的外甥加斯頓.德.富瓦(Gaston de Foix),成為法軍的新統帥。

加斯頓.德.富瓦像。加斯頓雖然年輕氣盛且缺乏經驗,但經過嚴格軍事訓練和法式騎士道教育薰陶下的這位年輕將領,沒有沾染上宮廷老臣的腐敗氣息或是雇傭兵的怯戰態度,這個富有進取心和感染力的青年俊傑,很快成為了推動全體法軍向前進攻的精神領袖。加斯頓從1511年二月接手法軍指揮後,他就帶領三萬法軍直衝中義大利,輕易擊潰了西班牙與教皇軍在波隆納布下的防線,並且以其壯盛軍容迫使威尼斯放棄了布瑞西亞。這短短一年之內獲致的巨大軍事勝利,使得加斯頓被冠上了「義大利之雷(lefoudre d'Italie)」的美號,由此可知這個年輕人巨大的影響力。
法軍主力勢如破竹一路南下攻來,下一個進攻的對象就是中義大利大都市拉文納了,而法軍一但勝利還可以進入佛羅倫斯補給再進軍羅馬,這使得教皇儒略二世陷入恐慌之中,他施壓要求西班牙統帥雷蒙.卡多納(Ramón de Cardona)把神聖同盟聯軍集中到拉文納,務必在此地阻止加斯頓率領的法軍繼續前進。
卡多納將軍雖然自知兵力居於劣勢,但在教皇與法軍進逼下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出戰,在請求神聖羅馬帝國出兵未果後,只得帶領一萬六千人的西班牙.教皇.義大利傭兵聯軍出發迎擊加斯頓。加斯頓得知消息後下令五千兵力繼續包圍拉文納,親率兩萬三千人與卡多納決戰。

拉文納會戰形勢圖。為防傭兵脫逃,西班牙人背對隆科河擺出了背水之陣,而從拉文納南下的法軍則遭到這個西班牙軍團所阻擋,因此必須進行一場會戰以拔除它。
1512年四月十一日清晨,法軍與神聖同盟軍遭遇,於是爆發了歐洲史上最壯觀的重騎兵大戰,也是最血腥殘酷的會戰之一。十五、十六世紀時期,歐洲戰場上已經開始大量使用槍砲,而盔甲的製造技術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新境界,騎士與重裝步兵一身閃閃發亮的全身鋼鐵板甲,從頭武裝到腳,甚至連一般的雜魚步兵也都身穿重裝備有如人肉坦克,戰場上一片銀晃晃,在朝陽底下容光煥發。

全副武裝的鐵甲兵(Men at Arms)。他們是文藝復興時代構成戰線的最主力部隊,主要由出身尊貴的騎士或是富裕的豪族子弟構成,身穿精良全套盔甲,手執雙手重劍或是開罐大斧,由於鐵甲兵對一般弓箭的火力基本免疫,而槍砲往往又難以震懾其士氣,因此只能靠肉搏戰才能將之消滅。
法軍方面的部隊,包括有兩千名重裝騎兵、兩千名輕騎兵;一萬名瑞士.德意志傭兵,和八千多名法國陸軍所屬的弩兵、長矛兵,和大砲公爵阿豐索自豪的砲兵隊。而神聖同盟軍方面則有七百名教皇軍的重裝騎兵,一千名西班牙重裝騎兵,兩千名輕裝騎兵,兩千名教皇國重步兵和八千名西班牙步兵,和數量與法軍相當的砲兵。雖然沒有積極參與拉文納會戰,但威尼斯也派出了若干砲兵和雇傭軍,並在督戰議員隨行下為共和國政府提供第一手報告。

德意志雇傭兵,也有人依其音譯稱為朗斯克特兵(landsknecht)。他們在當時與瑞士、義大利的雇傭軍同樣聞名,這些日爾曼人為了打響各自名號,打扮的花枝招展極盡誇張之能事,但偏偏就是很少穿著盔甲,多手持火槍、戰戟、重劍用以砍殺敵兵,他們最大的目標就是捕殺敵軍高級將官或貴族騎士,不管是俘虜來換贖金或是殺來作戰功,都頗有賺頭。
會戰之初是以持續大約兩個小時以上的激烈砲戰開始的。戰場上兩軍投入了超過五百門以上的各式大小火砲,砲擊驚天動地,規模之大令所有參與拉文納會戰的生還者們都感餘悸猶存:「這個世界前所未見,最暴力可怖的砲聲撕裂了兩軍的陣列…」
在無情的彈雨洗禮中,加斯頓將軍勇敢地策馬在第一列,帶領著法軍堅定而有秩序地向前推進。大砲公爵阿豐索把砲兵集中在法軍的右翼後方,以協助法軍的重騎兵在衝鋒前,從馬柵與長槍兵之中撕開一道突破口;另一方面西班牙人則把其砲兵集中於中央,往法軍最密集的中軍步兵陣列裡砸,瑞士步兵和法國弩手死傷慘重,約有兩千人在兩百門大砲的轟擊下血肉橫飛。
儘管砲戰的威力是如此可怖,但是法軍滿懷信心地跟隨在最前方的加斯頓將軍背影前進,所有人都相信年輕而偉大的加斯頓是無敵的,是深受上帝保佑的,是將帶領法國贏得光榮的希望。
不同於呆板地把大砲僅用於轟擊固定目標的西班牙人,藝高人膽大的大砲公爵阿豐索在確認夷平了法軍右翼前方的防禦工事後,他下令將砲隊迅速推進一哩,然後擺出陣式,對神聖同盟軍左翼後方的預備隊和騎兵展開猝不及防的猛然齊射。這終於使得西班牙主將卡多納的神經崩潰了,他指揮騎兵衝向阿豐索的砲隊,但這卻正中法軍下懷,加斯頓交給阿豐索指揮的一千名精銳法國騎士從砲隊後方猛然躍出,在阿豐索砲隊的陣地前方,殺的西班牙騎兵丟盔棄甲。

法軍重裝騎士。法國一向擁有歐洲最強最優良的騎兵部隊,即使長弓曾經在百年戰爭中給予它們重大打擊,但是接下來四個世紀內法國騎士就又拾回了他們的名譽,在一連串戰鬥中證明自己是無堅不摧的人肉坦克車。
法軍的部隊此時無畏地忍受著砲火前進到了距離神聖同盟軍不到兩百步的位置,然後在加斯頓將軍登高一呼下,從緩步行軍切換到了殺聲震天的衝鋒態勢。
加斯頓本人策馬來到法軍的左翼,率領騎兵截擊另一批在側翼展開行動的教皇國騎兵;同時由瑞士傭兵為主力構成的法軍,在法軍弩手的掩護下,朝神聖同盟軍戰線中央展開了勢不可擋的猛攻。神聖同盟軍步兵甫一接戰就被瑞士鄉民殺得魂飛魄散,於是怖署於中軍的西班牙砲隊也就跟著覆滅了。
法國人在戰場上取得了全面優勢。不論是騎兵的素質、還是步兵的戰鬥力、以及砲兵運用的技巧,還有總體的數量,法軍通通勝出,神聖同盟軍的潰敗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了。但是西班牙主將卡多納還沒放棄,他努力地組織部隊,希望能盡可能挽救多一點的殘兵逃出戰場;於是卡多納把騎兵集中起來拖延法軍兩翼包抄的念頭,然後將一批西班牙長矛兵調動到兩翼去組織新防線,好爭取時間。
加斯頓率領他的親衛騎士們一路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卻在殺退一批西班牙騎兵後,赫然發現眼前出現一列整齊的密集西班牙矛隊,而來不及煞車就整群騎兵餵進了西班牙矛兵海中,加斯頓因而落馬戰死。
幾名僥倖生還的親衛騎士連忙奔回本陣,要大家快去搶救落馬的加斯頓將軍,搶救主帥心切的法軍因此再度發揮了豬突猛進的破壞力,徹底打爛了神聖同盟軍最後一道防線,卡多納只得倉皇逃離戰場,而不知道他剛才已經殺死了法軍主帥。

加斯頓之死。拉文納會戰的結果是毀滅性也戲劇性的,倘若加斯頓得以生還,那麼這場會戰的意義可能會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而今天的義大利也將成為法國領土的一部份,但上帝開了個大玩笑,而且祂擲出的骰子又往往是有灌鉛的那種玩意兒。
拉文納會戰從早上七點殺到傍晚四點,血戰八個多鐘頭,最後以法軍陣亡四千五百、負傷五千、神聖同盟軍陣亡九千、潰散七千的毀滅性結果作收。法軍之所以勝利,不過是因為他們在戰鬥結束時,還待在戰場上沒有撤退。
在逐退西班牙軍之後,法國騎士們在屍山血海中找出了加斯頓的遺體,一股濃郁的哀慟頓時彌漫全軍。對法國兵而言,加斯頓是他們精神的領袖;而對瑞士兵而言,他是按時發餉體恤士兵的好長官;而貴族騎士們更為他們沒能守護好這個年輕人而痛哭流涕。這支勝利之師絲毫沒有戰勝者的喜悅,也沒有因憤怒而回頭洗劫屠掠義大利城市,反倒像一支送葬的隊伍,就這麼靜悄悄而哀傷肅穆地回到了米蘭。
羅馬方面因為神聖同盟軍的大慘敗而陷入恐慌,市民們攜家帶眷逃離隨時可能被憤怒的法國人踩平的教皇國,教皇甚至已經在考慮流亡海外了;但是威尼斯方面則得到了加斯頓陣亡的情報,並且確認了法王路易十二似乎也被這個消息嚇到而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兩萬法軍就這麼繼續在北義大利按兵不動,讓人覺得拉文納會戰彷彿只是一場夢,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路易十二因為一時的猶豫,而喪失了他一生中最後也是最好的機會,於是讓拉文納戰爭的勝利者法國,因此而失去了一舉打倒教皇的契機。接下來幾個月佛羅倫斯就挫屎了,待教皇清醒過來,發現法軍全部離開義大利後,他馬上集結神聖同盟軍攻打親法的佛羅倫斯,而身為教皇御用商號的麥第奇家,也就名正言順地重新入主老地盤;而身為佛羅倫斯高級政務官之一的馬基維利,則是被痛打一頓之後扔到了義大利鄉下,貶為無業遊民。好戰的教皇儒略二世死後,繼任的李奧十世教皇也是麥第奇家的人,麥第奇家經過二十年被逐出的屈辱,再度成為義大利最有權勢的家族。
法國的失血導致了鯊魚們聞香而至,英國、神聖羅馬帝國紛紛加入了打法國落水狗的行列,甚至就連一向身為法國附庸的米蘭公國,也在新任大公史佛沙(Massimiliano Sforza)的號召下豎起反旗,切斷了法國對義大利的進軍通路和補給線;路易十二嘗試作出最後的努力,於是發兵進攻米蘭,卻被米蘭軍與瑞士傭兵打得落花流水。

米蘭大公馬西米利亞諾.史佛沙,帶領米蘭公國脫退法國陣營,使法國陷入完全失敗的絕境。
但是,對於神聖同盟的勝利,威尼斯卻一點都不感到喜悅。法國接下來很有可能被神聖同盟給肢解,而教皇國的權威和哈布斯堡王家的勢力想必會更加壯大,進一步威脅到威尼斯共和國的存亡問題,因此無論如何,威尼斯必須要讓教皇國嘗到敗仗,讓法國對抗神聖羅馬帝國,以達到歐洲的均勢。
因此,威尼斯共和國大膽地在1513年五月,宣布脫退神聖同盟,與法國簽署攻守協定。這是康布萊同盟戰爭中,第二個關鍵性的轉折點。
從一無所有到大獲全勝
拉文納會戰後的法國處於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它的財政壞滅,付不出雇用瑞士傭兵的薪水;亨利八世指揮的英軍在法國沿岸趁火打劫;而西班牙主將卡多納則帶著神聖同盟軍繼續威脅著威尼斯和法國的南方。

英王亨利八世。他以反覆無常的婚姻生活聞名於世,最後更因為這方面的問題而與羅馬教皇鬧翻,成立英國國教;不過康布雷戰爭時這些都還早得很,他當時背刺法國不是因為支持教皇,而是單純炒短線的打落水狗作戰。然而,隨後蘇格蘭問題卻困擾了這位野心勃勃的霸王,迫使他從歐洲大陸上撤收,並建立一支強大海軍以防法國人增援蘇格蘭。
但是威尼斯外交官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威尼斯促使蘇格蘭加入了法國的陣線,從背後騷擾亨利八世令他無法專心對法用兵;而威尼斯對法國的大貸款,則延緩了法國破產的時程表,令法軍再度恢復正常運作。
1513年九月,西班牙將軍卡多納率神聖同盟的大軍北上包圍帕多瓦,但卻無法攻破葛利提將軍的堅強防禦;久攻不下帕多瓦之後,卡多納又解除圍城轉往攻打威尼斯本土,但卻因為沒有船隻而無法渡水攻擊利亞托本島,因此在以大砲轟擊威尼斯洩忿後,只得無功而返。
卡多納雖然在十月初於維琴查城外擊潰了一支為數大約一萬的威尼斯軍,但卻因為威尼斯人逃的太快而來不及追擊他們;之後卡多納就陷入了永無休止的游擊戰和遭遇戰中,疲於奔命但卻少有斬獲。相較於以劫掠維持部隊士氣的法軍和西班牙軍,這些義大利城市顯然更願意接受講道理照合約來辦事的威尼斯共和國統治。
1514年,因飽受蘇格蘭從背後騷擾作亂的煩惱,亨利八世終於被迫放棄他趁火打劫的計畫,與法國停戰後回頭去解決蘇格蘭人;隨後於1515年初,路易十二世駕崩,隨後繼任的法蘭索瓦一世(François I)以他年輕充沛的精神,展開了新的對義大利強硬政策。

法王法蘭索瓦一世,以支持文化藝術與人文主義的開明態度,和百折不撓的堅忍毅力聞名,是法國史上最受百姓愛戴的少數幾位國王之一。然而,他不幸生在一個四圍都是強敵英主的時代,因此在十六世紀的英法德西等君主國列強爭霸中,在軍事方面處於一無所獲的尷尬境地。
1515年七月,法國組織了一支四萬人且多數為國王直轄的大軍,在國王法蘭索瓦一世御駕親征下,計畫敉平米蘭收回法蘭西領土;這使得教皇國立刻雇用了一批瑞士傭兵,和米蘭軍攜手前往阿爾卑斯山口封堵法軍。然而在威尼斯援軍的主將吉安.傑柯莫.特利維佐(Gian Giacomo Trivulzio)的協助下,法軍得以從另一條罕為人知的山道急襲神聖同盟軍後方,反過來形成了法軍包圍神聖同盟軍的局面。

特利維佐,出身米蘭的老練雇傭兵將軍,他指揮著一支每年開支數十萬杜卡特計價的大傭兵團,也善於訓練士卒,也曾在阿納戴羅會戰中與威尼斯人交手過。不過這一次,他成了威尼斯的雇傭兵。
於是在九月十三日,馬利納諾會戰(Battle of Marignano)爆發,以瑞士傭兵為主力的神聖同盟軍雖僅有兩萬兩千人,但卻對於過去瑞士兵在肉搏戰中的威力抱持著過大期望,因此沒有逃走,反而留下來欲將法軍一舉擊潰。
然而,法軍早已不是吳下阿蒙,費拉拉的大砲公爵阿豐索帶給法國的最大經驗,就是砲兵的威力。因此法軍在馬利納諾會戰並未照同盟軍預料之中的投入騎兵進行肉搏戰,而是以法王直屬的七十門重砲兵團揭開了戰幕;密集的瑞士步兵陣列被砲彈撕成了碎片,然後法軍再以弩兵和火槍兵排列射擊,使得同盟軍陷入混亂。

瑞士戟兵密集方陣。在中世紀末期,瑞士人是歐洲大陸上最具破壞力的精銳步兵,他們紀律森嚴,裝備精良,經驗豐富,能夠阻止所有騎兵的進擊,在對抗任何步兵的戰鬥中取勝。然而,火砲與槍枝的發達使得瑞士密集戟陣戰術在十六世紀後很快沒落了。
然而瑞士兵的戰鬥力依然兇猛無比,在法蘭索瓦一世下令法軍騎兵前進掃討殘敵時,仍被零星戰鬥的瑞士兵給殺得死傷慘重,法軍騎士與瑞士步兵在山道與村莊間零星戰鬥,在微弱的月光下,血腥的混戰持續了一整夜。在這陣血戰中,一支為數約兩千的威尼斯雇傭騎兵繞到了神聖同盟軍背後,終於導致了神聖同盟軍的總崩潰。
馬利納諾會戰中,法軍損失了六千人,但同盟軍的死傷被俘數達到了可怕的一萬四千人;戰術的錯誤和戰略的劣勢,使得精強的瑞士傭兵死傷慘重,而砲兵則證明了它在戰場上的優越性能。
在馬利納諾會戰後,神聖同盟於北義大利的軍事武力被橫掃一空,對於拉文納的慘痛經驗記憶猶新的西班牙拒絕再來一場硬仗,而神聖羅馬帝國也感到躊躇不安,而瑞士從此之後再也沒跟法國幹上一架(直到法國大革命為止);這一次法蘭索瓦國王也不像他的前任者那般優柔寡斷了,他帶著法軍與威尼斯軍繼續推進到波隆那,法國佔領了米蘭,其小而堅定的附庸費拉拉則在大砲公爵領導下吞掉了帕爾馬(Parma)與匹亞琴薩(Piacenza),而威尼斯則收回了整個威尼托和倫巴底,逼迫教皇國和談。
而俗話說的好,「一個胖教皇之後總是接著一個瘦教皇」,相較於好戰衝動的儒略二世,麥第奇家出身的李奧十世教皇(Leo X)則是愛好藝術與奢侈品多過於戰爭,因此馬利納諾會戰的結果,使得教皇國方面漸漸失去了續戰的意志。

李奧十世像。由於他前任的儒略二世捅出了康布雷戰爭這種簍子,以致教廷背負了非常之龐大的天文數字戰債,因此李奧十世開始擴大發售贖罪券並對全歐洲展開積極推銷,然而這卻是為點燃宗教改革之火而預先灑好了汽油的行為。
1515年十二月,李奧十世前往波隆那與法國和威尼斯和談,這場原本對於教皇國極端不利的和約,卻在1516年因西班牙國王斐迪南駕崩,由哈布斯堡王家的卡洛斯一世(Carlos I,即日後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Karl V)繼位,而使得教皇免於無條件投降,有了可以討價還價的籌碼。
最後於1516年簽訂的諾榮和約(Treaty of Noyon),決定好了義大利版圖的分割:法國佔有米蘭、熱內亞、和它的附庸費拉拉,並從米蘭把達文西帶回了法國;教皇國保有其原有的領土,以及它的新附庸佛羅倫斯;西班牙分得南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國領土;而威尼斯則是領有整個威尼托、倫巴底,獲得了比它在康布雷同盟戰爭開戰時更多的權益。
這場持續了八年的戰爭,法國從頭到尾只能勉強說是守住了米蘭,而西班牙跟神聖羅馬帝國則是無端放血而一無所獲,而教皇國更是因為出爾反爾而徹底喪失了其國際威信,許多站錯邊的小國如佛羅倫斯和米蘭更是灰飛煙滅。
威尼斯共和國雖然沒有強力的軍隊,但卻靠著歐洲列強之間的猜忌,以熟練的外交手段和台面下的情報操作,成功地化解了一切危機,毀掉了所有對威尼斯有敵意的勢力,最終憑著敏銳而準確的眼光,加上一點恰到好處的運氣與堅定抵抗的勇氣,而成為了康布雷同盟戰爭中最後的勝利者與生存者。
因為北義大利城邦都市的貢獻,使得威尼斯得以靠加工出口業暫時支撐過東方貿易斷絕的最艱苦二十年,而共和國的國勢也在康布雷戰爭後逐漸恢復元氣;然而,西班牙與葡萄牙等海洋強權,在遠東與美洲的活動卻也確實地在逐漸威脅威尼斯在歐洲市場的龍頭地位。
令人想像不到的是,打開了這個日漸惡化局勢的角色,是威尼斯曾經的死對頭: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宗教改革與香料大戰
就在歐洲因康布雷同盟戰爭亂成一團之際,土耳其蘇丹「嚴君」賽利姆一世(Selim I,Yavuz)逼迫老蘇丹巴耶茲德二世退位,並謀殺了所有兄弟親王,坐穩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帝位寶座。

在宮廷鬥爭中發揮殘忍冷酷的性格贏得勝利,因此被稱為「嚴君」的塞利姆一世蘇丹。然而就如同中國的唐太宗和明成祖這些政變皇帝,他們都表現出積極想要成為明君以贏得統治正當性的決心,在塞利姆一世任內,鄂圖曼土耳其才因控制三大聖地而成為伊斯蘭教世界唯一的合法代言人。
賽利姆隨後發揮他父王與祖上的軍事才能遺傳,1514年征服波斯,1516年征服敘利亞,1517年消滅埃及馬穆路克、結束阿拔斯王朝,成為了控制紅海與開羅的新主人。這一切對於威尼斯而言,竟是重振東方貿易的一大轉機。
威尼斯是歐洲最早跟伊斯蘭國家群建立起外交管道,雖說在戰時狀態都還是能保有某種溝通協調機制的國家,即使戰時打的不可開交,但在和平時期與伊斯蘭諸國之間的合作關係又有如水乳交融。
葡萄牙人原本以海軍艦隊封鎖紅海、控制印度洋香料貿易的策略,如今也受到了鄂圖曼土耳其擴張的威脅;原先威尼斯怎麼幫都扶不起來的伊斯蘭阿斗---馬穆路克埃及,被精強高效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取代,而土耳其有它必然向紅海與印度洋發展的理由,那就是收復聖地。

葡萄牙海軍的各種艦艇。由於利用三角帆與方形帆混搭,並將傳統的卡拉克帆船加裝舷側火砲,使得葡萄牙人在十五世紀初曾經一度獨霸七海。
對於掌握了聖地耶路撒冷的土耳其而言,若是能再拿下麥加與麥地那兩座聖城,控制三大回教聖地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就將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代言人和唯一合法統治者,挾此威勢就可登高一呼發動聖戰,屆時土耳其的軍勢在信仰加持下,必將銳不可當、所向披靡。
葡萄牙人遭到突如其來的巨變,只得死守亞丁港,試圖扼止土耳其帝國對紅海與印度洋方面的擴張,但終究徒勞無功。賽利姆一世終究還是打下了麥加與麥地那,在紅海修築港口,並進一步擬定計畫,欲攻下地中海的羅德島與阿拉伯的巴格達。
因此威尼斯積極與土耳其展開合作,簽署了通商條約,從1517年起恢復了地中海航線的東方貿易,船隊開往埃及亞歷山大港,再由陸路通往亞丁港,裝載香料循原路輸入歐洲。因為土耳其的中央集權和統治效率都遠勝過埃及,所以帝國領土內的交通也暢通便利許多,治安程度良好也降低了通商風險。
而葡萄牙對於東方貿易的壟斷局面也遭受到了土耳其以外的挑戰,歐洲從1517年起因為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而點燃了宗教改革之火,這使得歐陸主要列強都陷入到處滅火的手忙腳亂狀況之中,葡萄牙自然也就無法期待能打著十字軍旗號,獲得其他虔誠天主教國家的外援支持。

馬丁.路德像。最初是單純為反對贖罪券,但後來因為教皇國的傲慢態度,終於讓這位日爾曼神學教授一怒而對教會全面宣戰,用他的雄筆與正在成熟茁壯的歐洲印刷業,給予了羅馬教廷最沉重的打擊。
當新舊教分裂的宗教戰爭怒火燒遍歐陸之時,卻只有威尼斯彷彿置身事外,因為在徹底政教分離運作的威尼斯共和國境內從來就不曾有過所謂「宗教問題」,那些新教國家所吶喊爭取急欲獲得的權力,威尼斯人早就已經照這種方式過了好幾個世紀的日常生活。社會與政治局勢的安定,成為共和國走出康布雷戰爭陰影的最佳解藥。
當然威尼斯在商場上的對手不僅僅只有葡萄牙人,在這個時代裡,雄霸歐陸成為哈布斯堡家族大金主的佛格爾(Fugger)商會、和取代了漢薩同盟成為北海.波羅的海貿易重心的尼德蘭七州;都是威尼斯在商場上強勁的新對手。

雅哥布.佛格爾(Jacob Fugger the Rich),佛格爾商會與奧格斯堡銀行的創造人,日爾曼地區最富有的銀行家,在西班牙人跑去南美挖銀之前,因掌握了東歐唯一的銀產地,而成為執銀貿易牛耳的金融鉅子。他與威尼斯和熱內亞等義大利城邦保持著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北義大利的銀行業者們需要他的錢,而佛格爾商會則需要東方的香料。
1519年,在上一任神聖羅馬皇帝麥西米連一世駕崩後,舉行了皇帝選舉,有力的神聖羅馬皇帝候選人,包括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王卡洛斯一世、和瓦盧瓦王朝的代表法王法蘭索瓦一世。由於佛格爾家族背後大力銀彈支援,再加上哈布斯堡王家本身的影響力,德意志選帝侯們非常樂意地接受了賄賂,於是在薩克森選侯「賢者」菲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 der Weise)支持下,讓卡洛斯一世當選了新任神聖羅馬皇帝,是為查理五世(Karl V)。

戴西班牙與日耳曼兩頂王冠,哈布斯堡家族鼎盛時代的代表人物,查理五世。

因保護馬丁.路德,給予新教勢力極大幫助而聞名的薩克遜選侯「智者」菲特烈三世。他是一位成功而富裕的領主,他支持宗教改革之目的是希望削弱教皇國對阿爾卑斯山外的控制力,至於支持查理五世當選皇帝,則可能是寄望於這位西班牙國王無法全心全意統治日爾曼,有機會令選侯們繼續逍遙自在。
成為神聖羅馬皇帝之後,卡洛斯一世受到教皇李奧十世的拉攏,這位因為宗教改革而焦頭爛額的教皇急欲穩住這個不可缺乏的舊教戰線盟友的立場;而卡洛斯一世則透過與教皇聯合的手段,令哈布斯堡王家與他的帝國成為天主教世界的利益代言人。於是,在教皇從義大利方面的裡應外合之下,卡洛斯一世於1521年率兵將法國人打出了米蘭,且透過政治聯姻取得了勃根地、尼德蘭諸國。
不管是勃根地問題,染指義大利還是入主德意志,法蘭索瓦一世稱霸歐陸的雄心鴻圖,三番兩次遭到卡洛斯一世的阻撓,於是法蘭索瓦一世怒而舉兵再攻義大利。法國人照慣例還是一樣不懂政治,卡洛斯一世以西班牙和德意志裡外夾攻之勢包圍法國之外,還又錦上添花地聯合了英王亨利八世,結成一個法國包圍網,使得法國陷入非常不利的境況之中。
威尼斯共和國為了自身利益,必須維持歐陸的勢力均衡,制止哈布斯堡王家(以及其背後贊助的佛格爾商會)擴張野心,因此新當選為總統的前威尼斯海軍提督安東尼奧.格利馬尼派出傭兵與資金支援法國,介入了義大利戰爭。

比克卡會戰圖。藍為法軍、紅為神聖羅馬帝國軍。神聖羅馬帝國軍基本採取守勢,他們靠火砲與防禦工事毀滅了法軍的攻勢。
然而法軍的重裝騎兵和瑞士雇傭兵優勢已不像以往那麼明顯,1522年四月二十七日的比克卡會戰(Battle of Bicocca)中,大量使用槍砲作武器的神聖羅馬帝國軍與雇傭兵團,以極輕微的代價重挫了法國.威尼斯聯軍,格利馬尼總統因為戰敗自責,不久之後抑鬱而終。
新上任的威尼斯總統安德烈.葛利提,基於他外交官與戰術家的敏銳眼光,很快於1523年對神聖羅馬帝國簽訂了互不侵犯和約,從此之後徹底退出義大利戰爭,在漫長的德法爭霸中始終保持冷眼旁觀的態度───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使共和國能有更多的餘力,放到更重要的海洋與貿易利益上。
關於威尼斯共和國此一時代的堅定中立政策,在稍後的一件史事中可以得到驗證:1525年,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在帕維亞會戰中一敗塗地,徹底喪失了米蘭,並被卡洛斯一世監禁起來。卡洛斯一世於是派出使者向威尼斯告知此事,並且大力宣揚神聖羅馬帝國勢不可擋,要威尼斯拋棄距離亡國不遠的法國,與哈布斯堡王家簽署同盟協定。
對此聰明的葛利提卻巧妙地回答:「兩位國王與我都私交甚篤,實在左右為難。請容我為勝利的國王賀喜,為不幸的國王掬淚。」威尼斯此後雖退出義大利戰爭,但仍然以其雄厚資金暗助法國,令法國能幾番渡過財政危機,最終撐過了這個被哈布斯堡王家圍毆的險惡時代。
在此之後的兩百年內,威尼斯始終都未再被法國或是神聖羅馬帝國找過麻煩,以一個軍事實力遠遠不及歐陸列強的商人城國而言,可謂是精湛外交技術的智慧結晶。
然而,當葡萄牙人在印度與阿拉伯的戰爭中,逐漸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放血消滅殆盡之時,地中海卻也冒出了一名男子,他接下來將使伊斯蘭教的新月旗在地中海稱霸,令歐洲天主教國家為之膽寒半世紀。
此人即為巴巴羅沙.海雷丁(Barbarossa Hayreddin)。
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
從今天開始直到世界末日,
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
我們永遠會被記住。
We few、we happy few、
我們這一小撮,幸運的一小撮,
we band of sisters;
我們是一群緊緊相依的姐妹。
For she to-day that sheds her blood with me
誰今天與我一起浴血奮戰,
Shall be my sister.
誰就是我的姐妹。
--
※ 編輯: ott 時間: 2011-05-31 23:50:48
※ 同主題文章:
05-31 22:32 □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上篇(修訂附地圖版)
05-31 22:58 Re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上篇(修訂附地圖版)
05-31 23:13 Re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上篇(修訂附地圖版)
05-31 23:29 □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中(修訂附地圖版)
05-31 23:36 Re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中(修訂附地圖版)
05-31 23:46 □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下(修訂附地圖版)
● 05-31 23:49 Re [轉錄] 威尼斯戰史下(修訂附地圖版)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88
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