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看板 CityNight
作者 Ctea (Ctea)
標題 [新聞] 【筆記】 二二八事件與三月屠殺 2022 #228 #轉型正義 #白色恐怖 #威權時代 #戒嚴時期
時間 2022-02-28 Mon. 14:19:16


> > https://disp.cc/b/CityNight?ft=228
> https://disp.cc/b/261-c8jG 【整合】 二二八事件與三月屠殺 #228 #轉型正義

https://www.plurk.com/p/orfo5k

〈歷史上的今天〉兩個228:1947/1980

* 228事件/3月屠殺

* 林宅滅門血案

(Added: 15:12 28/02/2022)

--
※ 作者: Ctea 時間: 2022-02-28 14:19:16 (台灣)
↓Massively moved from: disp.cc/b/261-c8jG
> https://www.plurk.com/p/ksjt4y 如果二二八沒有加害者,為什麼知識份子施儒珍要躲在牆縫內過一生?

2022-2-25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_for_supplement/story-journalism-51-228-and-historical-trauma
重大創傷的歷史,發生在每一個好好聆聽的當下──促轉會前專委彭仁郁專訪

「我們以為解嚴、政治開放、社會氛圍變好,大家都可以跟上……但實際上,很多人心裡還停留在創傷時空。」
15 HOURS AGO by 03:33 01/03/2022
via https://www.plurk.com/p/orfotj / https://www.instagram.com/gushi.tw/p/...1541_1831038487072703099_n.jpg
【故事 StoryStudio】 #二二八 「像小孩子玩躲貓貓,你躲了這麼久,沒有人來跟你說遊戲已經結束了。」

➤故事StoryStudio:這廿年來有關二二八論述或是受難者見證或口述歷史,已經累積不少成果,我們是不是已經走過了「把二二八說出來」、「要讓這件事被更多人知道」的真相揭露階段,是時候開始進入比較多元的論述思考?

➤彭仁郁:就我個人看到的,其實沒有那麼樂觀。歷史史學的敘事,跟一個親身經歷者講述個人經驗,是不太一樣的。

受難者的個別經驗很早就出現了,並不是等到史學家去書寫事件的大敘事後才湧現的是吧。大歷史、小歷史,一直都在彼此支撐與辯證的狀態裡。

的確,目前主流敘事已將二二八定位成受壓迫的人民,向政權抗議、表達不滿時,遭到大規模軍事鎮壓。

但是,主流敘事還沒有真正為廣大民眾所知曉與接受,每年二二八紀念日,幾乎已經演變成反撲勢力展演如何否認二二八歷史的日子。而且關於二二八的諸多歷史細節,都有新檔案持續出土中。

➤故事StoryStudio:您剛剛提到「創傷沒有辦法被訴說」,這是否正是許多創傷故事的型態?

在回溯歷史創傷經驗時,人的記憶經常是斷裂難以組織的,因為在創傷經驗中人失去了主體性,但主體觀點正是形成一份連貫敘事的關鍵。像學者說,「不是我有創傷,而是創傷擁有我」。

➤彭仁郁:妳提到這個真是太好了。「創傷擁有我」是比較文學家 Cathy Caruth 提出的說法,她是用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看創傷,特別是猶太大屠殺這個重大歷史創傷,到底如何可能被訴說?

而一般歷史敘事,跟巨大創傷經驗的敘事,兩者差異是什麼?

一般的歷史敘事,是我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當我回溯這段經歷,是以我作為經驗主體俯瞰過去,建立一段敘事。

但是一個受難者之於重大暴力創傷,他的主體性在受暴時被剝奪,他與創傷事件時空之間的關係,不是在事件「之上」,而是「被它壟罩」。

以二二八來說,那是一個「非法」的狀態,國家讓人民以為有秩序、有規則可循,你可以去組織團體、去爭取公義。

所以起初臺灣仕紳還集結起來,要去跟國民政府談判,那時候他們認為自己有主體性,有能動性,有發話權。

但是當軍隊竟然直接對人掃射,那已經超出了任何已知遊戲規則。你不只沒有發話權,你根本沒有任何行動施力點,只剩朝不保夕的驚駭。

像我的地面直接從腳下崩開,連站立點都沒有,連人在哪裡都不知道,我怎麼找到觀點去敘述它?

如果今天我是親身經歷創傷的人,我召喚的並不是一個發生在七十年前的事件回憶,而是此時此刻我又重返那個狀況,我又必須意識到那個正在崩塌的世界。

創傷擁有我,就是這個意思。創傷大於我,我在它裡面,我被它吸了進去,我沒有穩固的訴說位置。這叫做「創傷的真實黑洞」。

可是,這個黑洞並不是沒有離開的機會。

如果我遇見一個願意好好聆聽我創傷經驗的人,那麼他就可以成為我「當下時空」的立基點;我可以藉由這個善意的聆聽者,維持住當下做為主體的我,去搖動僵固七十年的「凍結時空」──

創傷很重要的特徵,就是時空的凍結。

我藉著反覆對當下的你訴說,逐漸鬆動過去的、凍結的創傷時空,讓它重新流動,匯聚到我此時此刻看似正常的狀態裡面。這是我們療癒工作在做的事情。

➤故事StoryStudio:讓創傷經驗回到時間裡,成為我的一部分。

➤彭仁郁:對,讓時間可以重新開始流動,而不是有某部分的我,一直卡在過去的創傷時空裡。

例如我們在促轉會訪問受難者家屬,還有家屬擔心分享受難經驗後,國民黨會回來算帳,當時都 2018 年了,都還有人在擔憂黨國抄家滅族。

聽到這個你才會知道說,這種深層意識的恐懼,到 2018 年還是真真切切存在,「過去就讓它過去」的說法是……不切實際的,那不是你可以選擇放下的東西。

我投入創傷療癒工作這麼多年,連我聽到家屬的擔憂這麼深,都還是感到震撼。明明促轉會成立了、國家在做轉型正義了,可以不用害怕了啊!

但我所認知的真實,跟許多政治受難者及家屬認知的真實,差距還是這麼遙遠。

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訓,我以為我準備好了──政治暴力創傷是「現在進行式」,這句話是我自己一直講的。

但當進行式真的跳到我面前時,我居然還是被嚇一跳:這「進行式」意義之深刻,遠超過我原先講這句話時的想像。

如果我們扣回到妳剛剛「多元敘事」的問題,我會覺得,所謂二二八的多元敘事,並非某些在大敘事之外被遺漏的、異質的、等著被說出來的既存版本,敘事是在說與聽的當下發生的──

特別是這種極度暴力的經歷的見證,我們常常會忽略:聆聽的品質,完全決定眼前這名歷史創傷的承載者,能夠說出什麼版本的故事。

我們以為解嚴、政治開放、社會氛圍變好,大家都可以跟上,但實際上,很多人心裡還停留在創傷時空。有些白恐受難者至今仍跟我說有特務在監視他。

也許有人覺得他們沒有現實感,主流精神醫療甚至把他們診斷成思覺失調症患者,可是我們試著站在他的角度想想看:

他被羅織罪名入獄、出獄後還被國家監視幾十年,早先國家只賠償他金錢,有誰去告訴他國家監控機器,已經停下來了?

像小孩子在躲貓貓,躲了這麼久,沒有人跟他說遊戲結束了。

#轉型正義 #創傷 #彭仁郁

📖歡迎至網站閱讀【#胡芷嫣:重大創傷的歷史,發生在每一個好好聆聽的當下──促轉會前專委彭仁郁專訪】完整文章!


from https://www.plurk.com/p/orfo5k?r=7664641632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3-01 03:33:43, 03:34:08 (台灣)

> https://www.plurk.com/p/kx5rne 【Billy Pan】真人真事的霸凌故事。看完後每個人都驚呆了。

2022-2-27 19:20 #去人性化 #正名相關 #名字的重要性
https://www.facebook.com/ThinkToasty/posts/183961906836516
【異吐司想 Toasty Thoughts】 [鮮吐司] 失去名字的可怕:致那些被剝奪名字的受難者

吉卜力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電影《 #神隱少女 》透過超現實的場景與設定,向觀眾講述了一個關於「失去名字」的故事。主角荻野千尋因為誤入異界,被神秘湯屋主人湯婆婆誆騙「賣」掉自己的名字,差點回不了原本的世界。

「名字一旦被奪走了,就會找不到回家的路。」這是男主角白龍告誡千尋的話,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現實世界的「真實」。

「 #名字 」從古至今一直都具有神秘的魔力,例如在天主教的驅魔儀式中,找到附身魔鬼的「真名」是影響成敗的重大關鍵,日本奇幻小說【陰陽師】也有「名字,就是 #最短的咒 」的名言傳世。如果說被人掌握了名字就等同於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對方手中,那失去名字是否就等同於喪失了身為「人」的資格?

在個歷程在心理學上被稱作「 #去人化 」(dehumanization),也就是人被剝奪人性的過程。

人性是什麼?是思考決策、感知感受的能力,這些心智功能讓我們跟機器野獸有了區別,也是建立人際情感連結的基礎。要對一個人產生情感連結,我們需要體會到這個人「活著」的痕跡,知道這個人與自己對等、 #值得受到同樣的尊重 。

剝奪人性,就等同於 #否定對方應有的可能性 。

幾乎在任何與「人」相關的衝突裡,我們都能看到去人化造孽的痕跡。在黑奴的年代,白人奴隸主會把黑人視為財產與家畜,藉此合理化自己施虐的行徑;在納粹集中營裡,猶太人與其他非雅利安人稱作次等人種,是德國為了壯大必須剷除的絆腳石;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天主教把異教徒打成惡魔的同路人,因此不得不用正神的光輝「解放」他們。

即便到了現代,同性戀族群仍在背負各種罵名,還有女性在傳統框架下只能依附「X太太」、「X媽媽」等標籤生存的困境。這些全都是去人化的展現,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去培力、去重新為他們「 #正名 」的關鍵。
#性別歧視
有沒有發現繞來繞去,似乎都跟「名字」有關?這是因爲對人來說,名字確實是一個具有魔力的存在。唯有知道自己是誰,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在世界這片汪洋中有了穩固的錨定。

還記得在神隱少女裡,若沒有白龍及時提醒,千尋差點就要忘了自己的真名、深陷在「小千」這個不完整的身份裡。神隱少女的日文標題「千與千尋」也在暗示觀眾「小千」的不完整,並把後半的故事核心放在小千「尋」回自己名字的冒險上。

在許多人的幫助下,千尋跟白龍最終都找回自己的名字,也重新擁有了自由。然而在台灣卻 #有一群人失去名字長達數十年 ,有些甚至直接「失蹤」,連「存在」本身都差點被人從歷史中抹去。

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當時執政者刻意操控下的成果。經過一層層的解構與扭曲,這些人變成冰冷的數據、課本上毫無感情的一行敘述,也同時失去了「被人記住」的價值。因為沒有名字,所以我們無從得知這個人的細節,在腦海中只會是個模糊、缺乏真實感的輪廓。

就算知道這些人遭遇如何悲慘的命運,那份發自肺腑的難受也會被心理上的距離感稀釋,難以真正同理他們的際遇。

這些正是去人化的可怕之處。

若非時代變革、當時的執政者失勢,或許時間一長我們真的會遺忘這些失去名字的人,只記得加害者施捨給他們的代稱:

「 #228事件受難者 」

(如果你到現在還沒意識過來,是的,這篇就是所謂的 #228特輯 )

今天是2月27日,74年前的此時此刻(晚上7點半左右),接獲走私香菸密報的專賣局查緝員在天馬茶房外遇上來不及逃離的林江邁,將其身上所有私菸、現金以及合法的專賣局製香菸進入查扣。此一作為引發民眾圍觀聲援,查緝員葉得根因為被林江邁攔住無法脫身,用手槍槍托重擊後者頭部。

受傷的林江邁流血昏迷,民眾見狀開始追打查緝員。另一名查緝員傅學通在永樂町對民眾開槍示警,卻擊中在家中看熱鬧的陳文溪(隔日傷重不治)。這一死一傷成為後續警民衝突、軍方血腥鎮壓的濫觴,為228事件奠定充滿傷痛的基調。

然而,在國民黨刻意隱藏真相、數十年如一日的去人化努力下,這些人事物漸漸褪了色:

被專賣局查緝的寡婦林江邁只是個「 #私菸販 」。

打人的葉得根、開槍的傅學通就是位「 #員警 」。

被流彈打死的陳文溪則變成「 #旁觀民眾 」。

其他後續出現的受難者如張七郎、李瑞漢、林文宗等名字,也逐一被「醫師」、「律師」、「法官」等名詞代換,最後更進一步被約分成「社會菁英」,從此失去身為一個人應有的主體性,只能堆砌在 #亂葬岡般的概括稱呼 裡。

經過去人化程序的扭曲,228事件漸漸變成一個超現實的「故事」——因為單憑手上片面的資訊,我們再怎麼想像都很難搞懂「為什麽台灣人要反應這麼大?」、「為什麼如此單純的警察辦案會演變成全台規模的動亂?」

是啊,#到底為什麼 呢?(插入X檔案主題曲)

諷刺的是,針對228事件當事人的去人化經過這麼多年的擴散,影響範圍早就超出「228事件」本身的範疇,甚至可以說是形塑了台灣當前的樣貌也不為過。

最明確的例證之一,就是我們對「 #228事件是省籍衝突 」這句敘述的誤解。228事件引爆的民怨確實有「省籍議題」這一項,但如果你把台灣近代史的年表攤開來看,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絕大多數被我們稱做「外省人」的人,都是 #1949年後跟著國民政府大遷台一起過來的 。

換言之,省籍衝突確實存在,卻不是我們一般認知中的「本省人」vs.「外省人」,更接近「本省人」vs.「國民政府人員」。這個顯而易見的矛盾卻在執政者片面的敘事觀點中消失了,甚至強行把「1947年之前的外省人」與「1949年之後的外省人」劃上等號,讓根本沒理由存在的省籍仇恨一直延續至今,就只是因為有一票軍官沒肩膀去承擔自己的所作所為。
#誤導 #掌握話語權
今天不管你是站在哪個立場、用怎樣的觀點檢視228事件,都無法否定他對台灣近代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如此重要的一段歷史,卻因為當時執政者刻意去人化的策略,使得許多珍貴的「教材」被忽略,直到近十年才又慢慢重見天日。

如果你有機會去一趟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記得到二樓常設展走走,看那面寫滿名字、掛滿照片的受難者牆,以及放有截至目前為止所有賠償案文件副本的書櫃。這些展品的目的 #不是譁眾取寵 (畢竟就我知道的每月參觀人數,受難者牆的觸及說不定比這個粉專還低),而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 #歸還受難者們被剝奪的人性。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 #以人為鏡 」、不再重蹈覆徹。

感謝你看完這麽長的一篇文章,希望能讓你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有所收穫。


#千與千尋的神隱 #我們都被翻譯爆雷了
p/orfydz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3-01 03:28:23 (台灣)

> https://www.plurk.com/p/m3wvze 紀念紀到只知道放假出去玩,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月曆上的那天假日
> https://www.plurk.com/p/or9ep1 【烏俄危機】實質宣戰 普丁:俄國軍隊將會在烏克蘭執行「特殊軍事行動」來把他們去軍事化
> https://www.plurk.com/p/ordset 失敗主義
> https://www.plurk.com/p/onihmc 「時代革命」奪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導演:獻給有良知的香港人

2022-2-28 11:28
https://www.plurk.com/p/orfehs?orfgj3
【公館不知火舞 @yclou】今天是228和平紀念日。雖然公眾假期是休息的日子,雖然台灣各地的你我或許都在享受著白晝的陽光,但我們不要忘記為什麼會有這個假日。我們不要忘記,「和平」這兩字所承載的重量,以及在和平的天光到來之前,那許多許多的黑暗。

這幾天的高雄,在台灣燈會的高流與衛武營雙主場建物上,打上了藍黃的燈光。

https://images.plurk.com/2sc9w9QH4hOoLD7FMIRZed.jpg
[圖]

遠方有戰事,有墜落的戰機與直升機。有死去的士兵在荒原上的殘肢。而七十五年前的台灣,二二八之後的三個月,國民黨政府與台灣人民之間的治理衝突演變為大規模的武力鎮壓,大量臺灣籍人士遭到逮捕、槍斃或失蹤。

那是和平到來之前許久的黑暗。

昨晚在衛武營的音樂會,接連著〈化為千風〉、〈世界恬靜落來時〉,以及〈伊是咱的寶貝〉幾首曲子,在暮冬的高雄草地上讓人爬起雞皮疙瘩。我不禁這麼想著——如果警察在此處徹夜鎮守,就不會有人輕易地把國家偷走了嗎?如果有人竊走了昨夜的星光你會和他戰鬥嗎?

當拒馬遮蔽了黎明的陽光,如果能攔下每一年的雨水,當河流仍是河流,而電廠依然是電廠,會有什麼新的生命從那些毀滅當中升起嗎?音樂會結束那時候,新聞推播上則傳來普丁宣佈俄羅斯的核武準備工作升級的消息。他瘋了嗎?或許沒有。或許他是最理智的人,準備做出最危險的決定。

而和平那麼難得。又如此脆弱。

當我們談論和平的時候,當我們看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當我們看著這幾天上映的《時代革命》,當我們談論汽油彈的英文Molotov's Cocktail來自俄文,當我們看著也不過幾年前,香港的青年學生們用自製的汽油彈抵抗黑警的攻擊⋯⋯

當我們談論今日的烏克蘭與俄羅斯,會不會是明日的台灣與中國,國民黨之流還在談著「入侵者」與「被害者」非能輕易界定。說起來,跟國民黨七十五年來將二二八事件淡化、抹去,將談論真相視之為分化、對立、動亂源頭的態度並無二致。

握有武力的侵略者,握有部隊的鎮壓者,說「是因為受到挑釁我們才會動武」,這就是義理上的虛無。然而,他們的拳頭,槍彈,坦克與人民的鮮血,卻很實際。

今天是228和平紀念日。我們不要忘記為什麼會有這個假日。

我們要記得「和平」與其背後一切犧牲的重量。不要忘記,今天民主的台灣走過了二二八,走過了白色恐怖,走到了這個時刻,我們要記得那歷史深處的一切黑暗。

因為記得,我們能夠永遠選擇與弱者站在一起。

與烏克蘭站在一起。與香港站在一起。與我們自己,站在一起。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3-01 03:51:09 (台灣)

2022-2-28 15:12
https://www.facebook.com/1646675415580324/posts/3131342987113552/
【報導者 The Reporter】​成為「連假」的今天,如何召喚未完的二二八?

二二八假期遇上難得的好天氣,讓各地景點都湧現車潮和人潮;面對「連假最後一天」,有些人對於「收假」的感受,或許比「二二八」更加強烈。​

走過75年的二二八,到底該如何被記憶?思想、文字或政治觀點之外,在當代如何重新創造鏈接歷史的經驗,變得愈加重要。也唯有在共同的感受中,才能夠有真正的紀念。​

在今年的二二八專題中,《報導者》從文史空間、視覺藝術、戲劇等方面,帶你看見圍繞著歷史主題的志工與藝文工作者,為什麼投入他們的工作,又面臨怎樣的挑戰:​

中正紀念堂的導覽志工詮釋空間政治,不同史觀交錯出相異的體驗方式;劇團深入白色恐怖的當事鄉里,觀眾在歷史中的角色,可能比台上演員更加真實;而唯一在當下刻畫二二八的版畫《恐怖的檢查》,又是怎麼帶出創作者黃榮燦特殊的身世與視野?三篇文章,帶你一起走進視覺與空間現場,感受與當下持續對話的二二八。​

專題頁:

 https://www.twreporter.org/topics/22...anpage&utm_campaign=fbpost
 走進視覺與空間現場,與當下持續對話的二二八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3-01 03:57:17 (台灣)

2022-2-28 12:00
https://www.facebook.com/2090165324614425/posts/2869838903313726/ / https://www.instagram.com/p/Cagz7omlI...9839_3558141578684504366_n.jpg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有心無懼河畔風起
#向前輩們報告

今天是 #二二八事件 75週年,促轉會也參與了在基隆舉辦的中樞紀念儀式。

75年前的三月,從田寮河到基隆港,曾有許多基隆市優秀的前輩,乃至無辜的民眾,被棄屍漂浮在這片水面上。

今天面對這片傷心的海面,我們也想跟二二八以降,曾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前輩們報告:促轉會經過近四年的努力,即將把轉型正義的各項任務,交棒給政府的各個機關,讓台灣轉型正義的工程,邁向下一個階段。

不論是政治受難者的案件平復、權利回復,受難者及其家屬的政治暴力創傷療癒,威權體制參與者與加害者的調查與究責;或是政治檔案的徵集、開放與研究;乃至威權象徵的清除處置、不義遺址的保存;甚至是更為長遠的轉型正義教育、促轉基金。促轉會過去幾年來努力開拓、不同取徑的轉型正義工作,未來都會由各部會繼續推動落實。

但也要跟前輩們抱歉,即使經過這幾年的努力,中正紀念堂仍未完成轉型。這幾年你們的子孫都很努力,每年都還是大聲提醒社會:中正紀念堂應該轉型,銅像應該移除。

今天在儀式上,代表二二八家屬致詞的高兆弘先生也說:真正受尊敬的人,不需透過銅像、紀念堂讓人崇拜,就會在人心中長存。拿全民的稅金維持中正紀念堂,要同為納稅人的二二八家屬情何以堪?

可是促轉會要熄燈了,我們還沒有讓大家的夙願實現。

我們知道這項工作是重中之重,但也因而困難重重,需要政府扎穩腳步,不懼辛勞,逐步推進。今天蔡總統也正式向大家報告:「包括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工作在內,我們也會審慎地來推動,一個民主國家,我們不該再以威權形式來紀念卸任的總統,這是我們的原則。」

去年促轉會提出了「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的轉型構想。在促轉會的任務結束前,也將透過空間專業者的設計構想提案,呈現園區空間轉型與設計策略的各種可能性,邀請大家一同想像未來的轉型願景。

促轉會希望:首都中心不再是一人的紀念堂,把公園還給人民。友善、包容卻又嚴肅反省威權歷史,展現我們作為民主國家的根本價值。為了推進轉型,促轉會也研擬了接下來政府應如何逐步推動轉型的規劃,將在總結報告中提出。

行政院上週通過的促轉條例修法草案,已經有「推動轉型正義會報」的跨部會機制設計。後續還需要整個政府一同努力,確立價值,完備法制,與社會對話,凝聚對於我們民主台灣的願景。

提出政策規劃並納入任務總結報告,是立法者透過促轉條例賦予促轉會的權責;也是促轉會承擔著對台灣、對前輩們的自我期許,寫給下一代民主台灣的備忘錄,需要我們一起努力實現。

p/orfydz ↑Massively moved from: disp.cc/b/261-c8jG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3-01 04:18:11, 15:02:22 (台灣)

https://disp.cc/b/261-eGJa 228紀念日前夕 走訪「安康接待室」:從失落的空間找回歷史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3-01 15:06:22, 17:50:59 (台灣)

= 他山之石 =

2022-2-26 03:1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691218881/posts/5272183569481298/?d=n
【房慧真】 [一串書] 東/西烏克蘭

手邊待讀書還停留在上一場戰爭,關於阿富汗。2月24日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從書架上東翻西找又是一串書。

讀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民族的重建: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 1569─1999》,先前對立陶宛感到好奇,國高中死背的歷史教育讓我現在吃足苦頭,對歐洲東南部這一塊的歷史真是霧煞煞。拿起來讀又放下,如今又拿起來,因為烏克蘭。

近代史中烏克蘭與俄國的關聯,還必須把波蘭拉進來一起說。Snyder從16世紀龐大的共同體:「波蘭─立陶宛王國」開始寫起。當時烏克蘭全境在波蘭的統治下。1648年,哥薩克人赫梅利尼斯基率兵起義,與波蘭對抗,赫梅利尼斯基有「烏克蘭國父」之類的稱號,但他做了一件事,很像中國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為了對抗波蘭,他向強鄰莫斯科公國求援,簽訂協定。俄國幫哥薩克小老弟和波蘭打了13年的戰爭,最後協議停戰,以第聶伯河為界,右岸的西烏克蘭屬波蘭,左岸的東烏克蘭屬俄國。到了1795年,除了西部的加利西亞以外,其餘地區都在沙皇的統治下。

#東烏克蘭

在東烏克蘭,俄語是學校教授的菁英語言,烏克蘭語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鄉村語言。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舊俄成了蘇維埃,關係延續,1922年東烏克蘭加入蘇聯,成了蘇維埃烏克蘭。一戰到二戰期間,東/西烏克蘭各自遭遇了不同的劫難,蘇維埃(東)烏克蘭在1932年因為史達林「五年政策」的錯誤計畫而發生大饑荒,死了幾百萬人,有一部2019年的電影《普立茲記者》(Mr. Jones)以此為題材。

這部波蘭導演的作品,選擇的是英國人視角,記者Gareth Jones不是普通人,他曾擔任英國首相的外交顧問,來到蘇聯採訪意外發現烏克蘭大饑荒慘狀,回國後報導出來,卻遭受新聞界「德高望重」得過普立茲獎的前輩、《紐約時報》駐莫斯科主任重砲批評,否認大饑荒,令Gareth Jones名譽掃地。史達林隻手遮天的功夫以及收買技巧實在做得綿密。

出身烏克蘭的作家瓦西里‧格羅斯曼的《一切都在流動》,書中寫到他曾親眼見過大饑荒,最殘忍的不是饑民吃人甚至吃自己身上的肉,而是官方的「宣傳」手法。一位法國部長來訪,安排到幼稚園參觀,那是餓死人的重災區。部長問孩子:今天都吃了什麼?孩子回答:雞湯、餡餅和糯米肉餅。

格羅斯曼忍不住說:「這算什麼?殺了人還不算,還要讓數百萬人悄無聲息地死掉,欺騙整個世界!雞湯!肉餡餅!寫得可真不賴!可當時人們連蛆都吃光了。」順帶一提,格羅斯曼有膽子寫下見證的這本書,在蘇聯無法出版,中國的譯本聽說放了15年才給出版。

#西烏克蘭

第聶伯河右岸的西烏克蘭,是Timothy Snyder長期關注東歐史,二戰期間德、蘇雙重佔領下的「血色之地」,弱弱相殘的屠殺尤為慘烈。

烏克蘭的西部重鎮利沃夫就位於邊境線上,有小布拉格之稱。哈布斯堡王朝崛起後被囊括其中。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1918年底西烏克蘭人短暫建國,接著波蘭反攻,是為波烏戰爭,1919年西烏克蘭人戰敗,波蘭收回曾被奧匈帝國奪取的領土。1939年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從東部瓜分波蘭,佔領西烏克蘭。
.
1941年希特勒打破協議,對蘇聯宣戰,利沃夫這個猶太人的重鎮落入納粹之手。是的,還有夾在波蘭人與烏克蘭人之間的猶太人,1941年納粹來臨時,利沃夫的猶太人引頸期待,幻想被德國統治沒有被蘇聯統治那麼糟糕,蘇聯人來了,將猶太人送上火車流放到西伯利亞勞改,德國人來了,將猶太人趕進樹林,命令他們挖好自己的墓穴,接著脫光衣服,槍殺後不偏不倚栽倒在那洞裡。

屠殺猶太人的協力者是烏克蘭人,1939年擔任蘇聯輔警,1941年無縫接軌成了其對立面:納粹警察的幫手。Snyder說他們的動機是:「為了繼續他們熟悉的職業生涯,為了奪取財產,為了殺害猶太人,為了獲得個人地位,以及為了之後的政治行動做準備。」納粹在近兩萬名烏克蘭警察的協助下,殺了20萬猶太人。

1943年,這些手上沾滿鮮血的烏克蘭警察幾乎全數加入烏克蘭起義軍─惡名昭彰的UPA,納粹要他們幫忙殺的猶太人已經殺光了,接下來要忙自己建國的事:大規模屠殺在1918年波烏戰爭阻斷他們建國的波蘭人。

UPA種族清洗的效率十分快速,因為他們經過先前屠殺猶太人的演練之後已駕輕就熟。1943年發生沃倫大屠殺,UPA甚至會假裝成蘇聯游擊隊,對波蘭游擊隊示好,說可以團結在一起對抗納粹德軍,引君入甕後就把波蘭人殺光。

隨後波蘭人也成立自衛隊,為了對付UPA,選擇和原本迫害他們的納粹合作,加入成了德國警察,剛好補上先前加入UPA的烏克蘭警察的缺,波蘭人對烏克蘭人種族清洗回去。戰爭中仇恨像螺旋環環相扣、冤冤相報。

1944年二戰尾聲,德國即將戰敗,西烏克蘭的利沃夫、沃倫又重新回到史達林的掌中,那些之前曾加入納粹輔警的烏克蘭人有如刀俎上的魚肉,等著被宰割清算。二戰結束,分裂數百年的東西烏克蘭在蘇聯統治下統一,成為我們今天知道的烏克蘭疆域。

有一部關於沃倫大屠殺的影片,2016年的波蘭電影就叫做《沃倫》(Wołyń),在MOD電影199裏頭有,片名叫《二戰大屠殺》,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

#待讀書單

以下是我自己列的待讀書單:

* 東歐史專家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的重磅鉅作《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在三月將要由衛城出版,熱騰騰的新書,很適合用來理解十分繁複纏繞的幽黯東歐史。順帶一提,這本書在中國的命運:出版社取得版權也翻譯好,擱置多年皆無法出版。

* 提摩希.史奈德《民族的重建: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 1569─1999》,我讀的是簡體中文版,繁體中文版也將由衛城出版,敬請期待。

* 提摩希.史奈德《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聯經出版。

→→先前的讀書筆記:
在波蘭、白俄羅斯、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等地「協力者」的概念,是「鄰人」(波蘭人屠殺猶太人)的放大。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到其後的「雙重佔領」,主權被破壞的區域,殺戮尤為慘烈。

從三○年代史達林大清洗到四○年代蘇德雙重佔領下的大屠殺,Timothy Snyder完成東歐黑暗歷史最重要的一塊拼圖,後接上恩師Tony Judt的《戰後歐洲史》。Tony Judt有一本自傳《想想20世紀》,提問人正是Timothy Snyder,兩個人有很精彩的思辨往復,Tony Judt很關注東歐的幽黯心靈史,在歷經大屠殺以及蘇聯鐵幕後的鉗制,那是精神上的「雙重佔領」。
.
* Philippe Sands《人權的條件:定義「危害人類罪」與「種族滅絕罪」的關鍵人物》,貓頭鷹出版。

→→先前的讀書筆記:

一個發生在利沃夫的故事,提出「滅絕種族罪」和「危害人類罪」令納粹定罪的兩位法學家都是猶太人,都來自這座城市。利沃夫在一二戰之間易手近10次,夾在波蘭人、烏克蘭人間的猶太人(明明數量最多,只因沒有國族歸屬,被視為少數民族)選擇中立不捲進波烏之間的大戰(奧匈帝國解體後,西烏克蘭人宣布獨立一個禮拜後,又被波蘭人打敗),夾在中間的猶太人仍被屠殺達上千人。

* Keith Lowe《二次大戰後的野蠻歐陸:充滿復仇、內戰與種族清洗的血腥之地》,馬可孛羅。
→→作者提出一個命題,戰後西歐的有容乃大 VS 東歐的你死我活,是什麼造成這樣截然不同的反應。

* 伊薩克‧巴別爾《敖德薩故事》、《紅色騎兵軍》
→→伊薩克‧巴別爾是出生在烏克蘭大港敖德薩的猶太作家,短篇小說十分精彩,1940年被史達林秘密處決。

* 奧蘭多‧費吉斯《克里米亞戰爭:被遺忘的帝國博弈》,僅有簡體中文版。

* 娜塔莎‧沃丁《她來自馬里烏波爾》,僅有簡體中文版。
→→尋根書寫,1942年希特勒下令,遣送50萬烏克蘭婦女到德國當女工,隨後也遣送男工。作者娜塔莎‧沃丁的父母親都是當年被強迫遣送到德國的奴工。

* 瓦西里‧格羅斯曼《一切都在流動》,僅有簡體中文版。

* 作家林蔚昀翻譯,伊戈爾‧T‧梅奇克《向日葵的季節》,衛城出版。
→→二〇一四年,烏克蘭東部發生戰爭,波蘭記者梅奇克親赴當地,見證並訪談了多名在戰火中的人們,以他們的生活細節,拼湊出戰爭的面貌。

註:圖片為Mark Rothko畫作

《一切都在流動》從香港朋友蕭雲的這串書單讀到,才從書架上找出來:

 https://matters.news/@daybreakcloud/...y3vu6ldd42scq4wb3fo33rhcvcq7y4
 唯有戳破政治神話,人民才能重獲新生 - 蕭雲 (@daybreakcloud)

 https://video.friday.tw/movie/detail/61563
 二戰大屠殺 - 電影線上看 - friDay影音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829720377075383&set=a.250812184966248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3月30日上市

我再過幾個小時出遠門(還沒整理行李),不會帶電腦,這個周末無法上臉書。很歡迎大家想到什麼與烏克蘭有關的書或電影盡量補充。文章中若有錯誤也歡迎指正(只是我無法及時修改)。
p/oredx7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3-04 07:54:10 (台灣)

https://www.facebook.com/forpeople/posts/502334457925363 / https://www.instagram.com/dragonforpeople/p/Cagf_e9hZ6j/?utm_medium=copy_link
【林佳龍】228與烏克蘭

歷史上的經驗都顯示,發動戰爭容易,結束難;只要戰爭,沒有一方的人民是贏家。但是如何止戰、備戰、勝戰,要先有自衞和反擊的能力,包括承擔責任和付出代價的決心。戰爭,從來不只是武器清單的比賽,而是民心向背和卓越領導,也就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決定最後勝敗。這些道理,也將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現在進行式之後,成為未來完成式!

今年228連假期間,全世界都在關心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的新聞。新聞畫面裡無辜的平民,橫死街頭,身不由己的俄國士兵命喪他鄉,親人生離死別,是戰爭中最令人悲痛的畫面。

228在台灣是和平紀念日,紀念歷史上血腥的一天,是為了追求永遠的和平。

1947年發生在台灣的228事件,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內戰的延伸,殃及台灣無法計算的人無辜慘死。這場大屠殺裡罹難者的後代,許多人都年事已高,也有許多人來不及看到國家為他們平反泣血的一生。

就在人類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逐漸往和平的普世價值發展時,俄羅斯攻打了烏克蘭。228和平紀念日的這天,我們不要忘記,75年前的今天,台灣本地人及部份外省人被所謂同血同脈的統治者無情虐殺,這段歷史在《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一書中,詳實記載。

75年後,台灣已經擊潰國民黨威權體制,建立民主制度,現在,我們努力推動轉型正義工程。

推動轉型正義,還原歷史真相,追究相關責任,絕不是為了清算,而是為了社會永久的和平與和諧,我們必須向德國一樣,追究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細節,掀開土地的記憶,才能讓傷疤真正癒合。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一書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在檢討二二八事件的責任問題時,有一種最底層的角色或許也可以視為共犯結構的一部分,他們是情報機關乃至上層權力機構的消息提供者,這種角色,包括俗稱『線民』以及告密者及構陷者。」

國民黨政府以情治手段,控制台灣,操弄台灣人自相殘殺,是極其惡毒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延續到解嚴之後的數年。野百合學運世代仍是受監控的對象,這段長達超過半世紀的情報歷史,一天不還原,轉型正義就沒有完成的一天。

情報是戰爭中常用的手法,也是重要的歷史資料。如同蔡英文總統今天出席二二八事件75周年中樞紀念儀式的談話:「政府有責任揭露威權時期的加害體制,有責任讓人民充分理解真相以後,才來做客觀的評價。

歷史殷鑑在不遠處,我們看著烏克蘭戰事,為烏克蘭人民祈禱之際,也莫忘台灣斑斑歷史,需要真相。


via https://www.facebook.com/SallyWu1965/posts/2277334415749939
【Sally Wu】 is feeling disappointed.

#轉型正義 ,當然要 #徹底清算228加害者 ,不然是在轉圈圈嗎?

德國的轉型正義,不但釐清真相,也持續究責、清算那些加害者及幫凶,台灣有嗎?

蔡總統已執政六年,民進黨受人民之託國會也過半數了,卻沒有揭露任何加害者,到底是平反了什麼——只有恢復名譽狀,憑什麼說要和解、又是在維護「誰的和平」?

許多民進黨長期支持者已不相信政府真心要做轉型正義工程。你們ㄧ直拖延只是在消耗受害者的生命和變相消滅台灣受難歷史。

真相在最高首府,就拿出來吧!

別讓底層人民ㄧ次次的失望⋯⋯


from: Facebook Search

: https://www.plurk.com/p/o8m9s6 #Moga #他山之石
: via https://www.plurk.com/p/o8uffd
My Notepad, [04/03/2022 18:22]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3-05 13:48:39, 13:49:07 (台灣)

2022-3-09 07:00
https://twitter.com/watchoutTW/status...^google|twcamp^serp|twgr^tweet
[圖]
沃草 Watchout
@watchoutTW
#馬偕登陸淡水150週年 #整編21師登陸基隆75週年

1872 年 3 月 9 日 #馬偕 在 #滬尾 登陸,成為北部 #基督長老教會 發展起點,為臺灣帶來了許多西方文明與建設。
 
同樣是 3 月 9 日,1947 年中國國民黨政權的 #整編二十一師 登陸 #基隆,開啟全島大屠殺。

同樣由海上登陸臺灣,卻有如此不同的結果。
[圖]
#三月大屠殺
via https://www.plurk.com/p/oruk79
via Kaede* #日記20220309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3-10 04:12:59 (台灣)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3-29 09:11:00 (台灣)

2022-8-03 22:05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410868557548865
【國史館Academia Historica】經歷悲劇性開端的二二八事件,流亡殖民統治,白色恐怖,長期戒嚴的特殊的歷史構造。一九二〇世代詩人陳千武從日本語轉而中文的「跨越語言一代」文學歷程,呈現在他的詩與小説志業。

詩人 ##李敏勇 講〈陳千武文學的世代光影和時代像─歷史的考察〉

完整影片 → 國史館線上講堂

 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Detail?videoId=303386f2-0a92-471b-997b-fe3c2ba217fb
 陳千武文學的世代光影和時代像─歷史的考察 - 國史館線上講堂

  https://youtu.be/yqZkz_mXCa0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8-07 17:03:53 (台灣)
※ 看板: CityNigh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43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