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看板 TheBigFly
作者 dafei()
標題 [轉錄] 基督教簡史.doc
時間 2014年12月22日 Mon. PM 05:36:05


※ 本文轉錄自看板 ott

     
   
 

 http://w4.nhps.tp.edu.tw/home/831116/files_dl/基督教簡史.doc 




基督教簡史

基督教簡史

起源   耶穌創立   初期發展

黑暗時期   宗教改革   動動腦

作者 台大外文 周玉梓

 

 

起源於猶太古文明


在兩河流域到地中海的狹長地域孕育了古文化--猶太文化,也就是現今以色列這個國家。別看的地方小小的,這個古文化在西方歷史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原因並不像中國有四大發明,也不是他們精明的經商能力,掌控美國的新聞、金融業,這裡所提的也不是他們在二十世紀遭受的屠殺,而是他們的宗教。他們的信仰我們稱為猶太教,根據舊約聖經。猶太教衍生出歐美主要的信仰基督教,以及現在阿拉伯人所信的回教,這三個宗教共有舊約聖經,共有同一座聖城--耶路撒冷,如同三個相像的指環套在一起。

耶穌創立

回歸正傳,我們在此要講基督教。基督教是一位猶太人耶穌基督所創。根據新約聖經,耶穌是神的兒子,由童女瑪莉亞所生。他三十歲開始傳播屬天的信息稱做福音。耶穌改革猶太教,將教義擴大加深,並且將它傳給非猶太人,由於他實行許多神蹟,甚至叫死人復活,許多民眾信入他,因此被猶太人首領忌恨,被一位出賣他的門徒賣給猶太首領,交由當時的統治者羅馬人處以釘十字架的死刑。他死後三天復活,被五百位信徒看見,最後升天,證明他的確是神的兒子,人的救主。
他的門徒,以十二使徒為首,四處傳揚耶穌基督為救主的福音,在各城市建立教會。教會就是信徒聚集的總稱。不久之後,一位原先逼迫基督徒的年輕猶太人保羅受到感召成為基督徒,博學的他整理出耶穌基督所傳的教義,與其他使徒完成新約聖經,成為基督教的經典。

初期發展--被逼迫到成為國教

當時是羅馬帝國時期,由於基督徒拒絕膜拜羅馬皇帝,聚會又引人遐想,被稱為邪教,遭受迫害,成千的信徒殉道。羅馬人將基督徒捉來做成人蠟燭燒死,或者放在競技場被野獸撕裂,當成娛樂。沒想到受感動成為的基督徒的人越來越多。
康士坦丁大帝是軍人出身,當他以武力搶奪政權的時候,據說他受到異象指引,以十字架當旗幟,接納基督徒。結果比較弱小的他居然打贏了對手,當上羅馬皇帝。他也實現諾言,不再逼迫基督徒。之後的羅馬皇帝甚至立基督教為國教,進一步禁止其他宗教。隨著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帝國,基督教也分成兩支,西羅馬以羅馬城為中心,逐漸發展成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羅馬天主教;東以拜占庭為中心,發展成東正教,如果你到東歐、俄羅斯等地旅遊,可以參觀他們的教堂,看看與天主教有何不同。

黑暗時期所扮演的功能

教宗制度成立,教宗就像是基督教國的皇帝。西羅馬帝國衰亡、分崩離析,成為無政府狀態,宗教成為當時維繫人心的重要力量,漫漫黑暗時期的微光。教會辦理人一生的大事:出生受洗、啟蒙教育、成人洗禮、婚禮、喪禮。出世的教士、修女在修院抄寫典籍,保存些許希羅輝煌的文明,身為當時的知識份子,他們研究農耕,開辦學校教育修士。大學教育,例如牛津大學,就是修士們在十二世紀開辦的修士養成班。
黑暗時期教宗的力量大過世俗的皇帝,從有一位皇帝在雪中三天求教宗原諒。人民除了繳稅給國家,也繳稅給教會。當然,教會有錢有權的同時,逐漸墮落。神父禁婚,卻有許多淫亂事件發生。貪得無厭的主教們拿人民的血汗錢建築美輪美奐的教堂之外,賭博宴樂中飽私囊,甚至販賣贖罪卷來開拓財源。文藝復興時期,有錢聘請藝術家的除了商賈外,就是教會了。那也是為什麼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菲爾等人留下許多精美的宗教畫。此外,最可怕的是他們還以宗教審判之名,進行思想箝制。伽利略等科學家就吃過宗教審判的苦頭。當然基督教也有好的影響,哥白尼堅信神創造的世界是簡單而完美的,才發現地球繞太陽旋轉。牛頓相信神以理性創造,這理念推動他發現三大運動定律。

宗教改革

一五一七年,一位修士馬丁路德勇敢的站出來,列出九十五條教會犯的過犯,從羅馬大公教分裂出來,為宗教改革揭開序幕。馬丁路德恢復聖經中「因信稱義」的真理,強調人人可以自行與神禱告,不需要經過神父中介。隨後喀爾文在日內瓦也提出另一個聖經的真理,形成另一支派。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教廷決裂,自命為英國教會的首領,分裂出英國國教。
以教宗為首的羅馬大公教保持一統,宗教改革的後產生的教會,可能因為奉行不同的聖經信念而再分裂出成千的支派,各行其政。那也是為什麼在一個城市你可能只見到一座天主教教堂,卻有十幾個基督教教派的教會。
教派之間互爭孰是孰非,其中又牽涉政治與經濟利益,各國支持對其有利的教派,出兵混戰,十七世紀宗教改革史血跡斑斑。在長達三十年的宗教戰爭結束,新教贏得勝利最後達成共識,那就是,誰也不管誰。這並不是宗教自由,而是各國領袖有權決定該國的信仰。信仰迫害由國際轉成只有國內迫害。為英國的清教徒搭乘五月花號前往美國尋求信仰自由鋪設了背景。

 

 

想想一:我們所採用的西元記年法,是以什麼做基準?

 

想想二:一週有七天,這個制度是怎麼來的?

 

想想三:天主教與基督教有何不同?

 

想想四:基督教對於你的生活有何影響?

道嗎一、西元記年法是以耶穌基督出生的那一年當作元年。之前叫做B.C.before Christ)在基督之前。B.C.出現在年的後面,例如凱薩在西元前44年被暗殺,記為44 B.C.
A.D.anno Domini)拉丁文的in the year of the Lord,翻成中文是主後多少年。


知道嗎二、按者舊約聖經,神用六天創造世界,第七天休息。週而復始,一週有七天。神命定人工作六天,第七天休息。直到現在,猶太人仍在一週的第七天遵守安息日。但是耶穌在一週的第一天復活,命令信徒在一週的第一天紀念他,那也是為什麼我們星期天休息,而星期天是一週的第一天。注意看看,基督徒都是在這一天聚集紀念耶穌喔!


知道嗎三、我們習稱改革前的羅馬大公教為舊教,或者天主教;路德改革之後形成的各支派教會為新教,或者基督教。但是英文的基督教(Christianity)其實包括我們在台灣習稱的天主教與基督教。當然在儀式、信條,教堂的裝潢有很大的差異,但本質上都是基督教。

 

道嗎一、西元記年法是以耶穌基督出生的那一年當作元年。之前叫做B.C.before Christ)在基督之前。B.C.出現在年的後面,例如凱薩在西元前44年被暗殺,記為44 B.C.
A.D.anno Domini)拉丁文的in the year of the Lord,翻成中文是主後多少年。


知道嗎二、按者舊約聖經,神用六天創造世界,第七天休息。週而復始,一週有七天。神命定人工作六天,第七天休息。直到現在,猶太人仍在一週的第七天遵守安息日。但是耶穌在一週的第一天復活,命令信徒在一週的第一天紀念他,那也是為什麼我們星期天休息,而星期天是一週的第一天。注意看看,基督徒都是在這一天聚集紀念耶穌喔!


知道嗎三、我們習稱改革前的羅馬大公教為舊教,或者天主教;路德改革之後形成的各支派教會為新教,或者基督教。但是英文的基督教(Christianity)其實包括我們在台灣習稱的天主教與基督教。當然在儀式、信條,教堂的裝潢有很大的差異,但本質上都是基督教。

 

 

 





[圖]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show_series.php?item=0010556165&page=5


一○七六年,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與教皇格里高利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在矛盾激烈的關頭,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佈廢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職位。而格里高利則針鋒相對,在羅馬的拉特蘭諾宮召開了一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佈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

教皇的號召力非常之大,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國境內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開始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了挑戰。亨利面對危局,被迫妥協,身穿破衣,只帶著兩個隨從,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里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請罪懺悔。

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只好又前往卡諾莎去拜見教皇。到了卡諾莎後,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來。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紛,天寒地凍,身為帝王之尊的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卡諾莎之行」

亨利恢復了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國後,集中精力整治內部,然後派兵把一個個封建主各個擊破,並剝奪了他們的爵位和封邑,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告滅。在陣腳穩固之後,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面前,格里高利棄城逃跑,最後客死他鄉。

顯然,亨利的「卡諾莎之行」是別有用心的。在他與教皇對峙、國內外反對聲一片,特別是內部群雄並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他企圖利用苦肉計取得和解,贏得喘息時間,以便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再和教皇較量,結果,他成功了。









巴比倫幽居的典故



     亞非農(Avignon)在歐洲史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小城,因為它是除羅馬外唯一
     的教皇城;從1309年至1376年共有七位教皇駐於此,史稱這段期間為

    “巴比倫幽居”(Babylonian Captivity)。


[圖]
 

 

[圖]
 


     此事緣起於1300年,法王腓力四世(Philip IV, 1268-1314)向轄下教會徵收
     地稅,激起羅馬教廷雷霆之怒。

     教皇BonifaceVIII,認為教皇是世上最高的領袖,是靈性和政治權力的頂峰,
     世俗權力不能凌駕。

     法王則認為BonifaceVIII沒資格佔教皇之席。教皇下令遂將腓力四世逐出教會
     ,法王把心一橫,派勇士入羅馬,闖進教皇宮,把教皇囚禁餓死。腓力四世
     更操縱教廷紅衣主教會議,選出法國籍的教皇ClementV。

     當時法國雄霸歐陸。英國孤懸海外,不想介入此糾紛。德意志和西班牙不成氣候
     ,尚未立國。意大利四分五裂,新任教皇在法王的操控下來到法國,在里昂加冕
     ,最後定居於亞維農,開始了“巴比倫幽居”時代。


     亞維農

     問題︰逐出教會

     請問,為何將法王逐出教會,會導致巴比倫幽居的事件?(法王大可以不理
     教會,為何一定要大費周章的派兵到羅馬,並且控制教廷?)




     逐出教會的例子

     亞非農第七任教皇是Gregory XI,個性強硬,上任後和佛羅倫斯執政者口角,
     盛怒下發命令將佛羅倫斯全城居民逐出教會。

     這是中世紀最凌厲的懲罰,居民除靈魂永下地獄,不得超生外,各地商人不許
     和他們通任何貿易。導致居民缺糧乏衣,商人不能向外收債。

     城外屬於佛羅倫斯居民的產業,全被當地政府沒收。佛羅倫斯執政人只好厚顏
     苦苦向教皇求饒解咒。教皇拒絕接見佛羅倫斯使者。情急下佛羅倫斯派鄰市
     Siena的聖女St. Catherine向教皇求情,教皇非常尊重St.Catherine為人,
     就此寬恕了佛羅倫斯。

     St.Catherine乘機向教皇遊說:搬回羅馬罷!羅馬方是教會創始人聖彼得之家
     ,教皇回到羅馬,意大利的內亂方能平息。1376年9月13日GregoryXI,帶著
     十五位紅衣主教回歸羅馬,於是結束了六十七年的“巴比倫的繫留”。




     亞維農幽居事件的影響

     1378年Gregory XI在羅馬病逝,紅衣主教選出意大利人Clement六世。

     後來發現此新教皇神經失常,主教們宣佈此選舉作廢。法籍的紅衣主教私下
     選出法國人Clement VII取代,並擁護他回亞維農任教皇。

     Clement六世不肯退位,仍在羅馬執行教皇職權,遂出現了教皇雙胞胎,開
     始了天主教大分裂。三十年來羅馬有一教皇;亞維農有一教皇。

     歐洲的國家依著自己的政治利益選擇適從。

     直至1415年Martin V登位,被公認唯一合法教皇,教廷設在羅馬,方結束
     三十年的分裂。

     大分裂是“巴比倫幽居”的餘波,大大削弱了羅馬教廷的勢力,強化地方教會
     的自主,種下日後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根苗。


     http://teach.nehs.hc.edu.tw/plog/resserver.php?blogId=53&resource=
     01%E5%85%A9%E6%B2%B3%E6%96%87%E6%98%8E%20.ppt














http://www.biblesharing.com/72010.htm


教皇時代(一)

"......
當教皇權勢達到最高峰的時候,日耳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第四(1076AD)曾穿著悔改的衣服。在教皇行宮園庭中,跪在雪地中三天, 要求教皇取消革除他的教籍。雖然九年後(1085AD)他攻佔羅馬,放逐教皇,但最終教皇權勢仍然增長,要到1294AD後,教皇權勢才開始衰落。"

 
歐洲的中世紀(590 - 1517AD)是一個黑暗時代,也是歐洲文化最低沉的時代。在主耶穌基督教會的歷史來說,可以用啟示錄七封書信中那寫給推雅推喇教會使者的書信作代表。這時代的教會,「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邪淫,吃祭偶像之物(啟2:20)」。研讀這時代教會的歷史,就是研讀這個耶洗別的歷史,也是羅馬天主教的歷史,一個異端教會成形和達至高峰的歷史,這教會曾經殺害那無數願意行主道神的兒女。
 
歷史背景
 
這一個時代從590AD開始,到1517AD為止。中間以1054AD為分界線。在這一年的七月十六日,羅馬教皇在君士坦丁堡蘇菲亞大教堂放下革除君士坦丁堡主教長教藉的諭令,將他驅逐出羅馬教皇的「教會」。君士坦丁堡主教長和其它東方主教長的回應,也是將羅馬教皇驅逐出君士坦丁堡主教長的「教會」。從此東方與西方的教會分裂,直到如今。東方的教會稱為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以希臘文為主,沒有教皇,只有主教長。西方的教會稱為羅馬天主教會,簡稱天主教,以拉丁文為主,只有教皇,沒有主教長。
 
大貴鈎利(Gregory the Great,590-604AD)在590AD登上羅馬主教皇座。他是最後的一個教父,是中世紀的神學家,最後一位羅馬主教,也是中世紀首位羅馬天主教教皇。他勝了君士坦丁堡主教長,使他撤去了「總主教」(Universal Bishop)的名銜,他卻自稱為「神眾僕人的僕人」。他擴張羅馬天主教到整個西歐和北歐,甚至遠至英國,西班牙和北非。
 
那時候,西羅馬帝國已經滅亡,只剩下東羅馬帝國(或為拜占庭帝國,或是比散田帝國, (Byzantium),首都在君士坦丁堡。原本隸屬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已被從日耳曼(German)森林出來的條頓族(Teutonis)統治。條頓族又分為多個民族如統治意大利的東哥特族,統治意大利北部的倫巴族,統治西班牙和高盧南部的西哥特族,統治高盧東西部的勃良第族等等。這些民族,也慢慢地接受了羅馬天主教的信仰。他們有部份原本接受「亞流主義」,後來也改信羅馬天主教
 
經過一段時間的互相征伐,在人民的渴想底下,歐洲從分裂整合成為一個强大的法蘭克帝國(Frankish Empire)。當統治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滅亡的時候,東羅馬帝國重新統治意大利。由於這帝國的軟弱無力,羅馬教皇常常尋求統治亞爾卑斯山和意大利北部的法蘭克帝國援助。
 
這時在亞拉伯世界興起了一種新宗教,稱為伊斯蘭教(Islam),又以其創始人穆罕默德(Mohammed)的名而稱為(Muslims)回教。其實這宗教乃是異教、猶太教和伊便尼派(Ebioniam)的混合。他們佔領了整個亞拉伯世界和北非,並且在歐洲東面兩次(669-676AD和717-718AD)攻打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西面佔領了西班牙,但卻被法蘭克帝國的查理馬特勒(Charles Martell,714-741AD)在都爾(Tours,732AD)打敗。羅馬教皇現正位處兩大帝國的中間。而這兩大帝國都分別受到強敵攻擊,他們分別盼望和得到羅馬教皇的聯盟。
 
查理馬特勒死後,他的兒子丕平第二(Pepin II “the Short”,741-768AD),奪取了法蘭克帝國的王位,並且在羅馬教皇的認可下登位為法蘭克帝國的皇帝。756AD,丕平為了保衛教皇而攻打倫巴人(Lombards),並且將得來的土地贈送羅馬教皇。從此羅馬教皇搖身一變,從屬靈的領袖,變成一位世界的統治者。自此也完全和拜占庭帝國斷絕關係,投身法蘭克帝國,置身於法蘭克帝國保護底下。當查理曼(Charlemagne, 768-814AD)滅了倫巴國後,為了使羅馬教皇與東羅馬帝國關係更加敵對,又使自己在歐洲基督徒中得到超然地位,在800AD的聖誕日,接受了羅馬教皇利歐三世(Leo III)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皇帝,而羅馬教會也成為神聖羅馬教會。
 
神聖羅馬帝國在查理曼的兒子路易斯死後分裂,東部為日耳曼即現代德意志中心,西部為現代法蘭西中心,中部為帝國皇帝名譽上擁有,實則為東西兩大中心的戰場。封建制度隨著諸侯國的形成而建立。日耳曼部份其後在大俄妥(Otto the Great,962AD)時再被統一,恢復神聖羅馬帝國。他也利用羅馬天主教,藉以消除封建制度,但結果並不成功。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只能採取聯邦制。名地大權仍掌握在那選皇帝的選候身上。在以後的歷史中,改教人士屢屢受到選候保護。這時候教會也因互相敵對的封建黨派而道德低落。到1046AD,日耳曼帝國皇帝曾下令廢除三個教皇。帝國也達至全盛時期,全教會只有承認日耳曼皇帝為教會元首。為此原故,教會中興起改革運動,將羅馬教皇的權勢升高過於皇帝。這將會在下一篇文章中繼續討論。
 
羅馬天主教
 
羅馬天主教在中世紀興起,覇佔了整個歷史舞台。按谷勒本在「教會歷史」第201頁中說,原因有下列數點:
第一:    由於有特出的教皇
第二:    由於宣教的努力;
第三:    由於有反圖像之爭;
策四:    由於法蘭克王丕平第二與查理曼贈給教皇產業;
第五:    由於偽「君士坦丁御賜產業」和「伊西多爾文獻考」;
第六:    由於中世紀封建制度;另外
第七:    由於回教入侵。
 
出於以上種種原因,羅馬天主教佔奪了基督教。他自己就是基督教。在國教時代所謂政教合一,是基督教臣服於政治底下。在基督教中羅馬主教雖然渴望奪取基督教中的頭銜,但在政治影響底下,他處處都受到君士坦丁堡主教的敵對。事實上,在有意無意之間,君士坦丁堡主教在羅馬帝國手中得到了總主教名號。而羅馬主教卻常常被壓下。
 
但歷史的發展卻出人意外。另外三位主教(亞歷山大主教、安提阿主教和耶路撒冷主教)不單被邊緣化,並且最終因回教而嚴重受管制,最後慢慢消失。至於君士坦丁堡主教則隨著柬羅馬帝國的沒落而彊化。但羅馬主教卻在困難中逆流而上。當其他四位主教沒落後,他更散發更大的光芒。西歐每一位國王需要他加冕,沒有他的祝福,這位國王必不能得到王位。羅馬教會成為惟一的教會,羅馬主教成為神之下卻在萬人之上的教皇。當教皇權勢達到最高峰的時候,日耳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第四(1076AD)曾穿著悔改的衣服。在教皇行宮園庭中,跪在雪地中三天, 要求教皇取消革除他的教籍。雖然九年後(1085AD)他攻佔羅馬,放逐教皇,但最終教皇權勢仍然增長,要到1294AD後,教皇權勢才開始衰落。
 
羅馬天主教佔奪了基督教,佔奪了耶穌基督的教會。佔奪了神在教會中的位置。其中的原因,詳述如下。
 
特出的教皇 - 大貴鈎利
 
大貴鈎利(Gregory the Great)是為第一位由修道士作教皇的人,他在位共14年(590-604AD)。他是最後的一位教父,中世紀的神學家,最後一位羅馬主教,也是中世紀第一位教皇。雖然他生在羅馬富貴之家,年青時又是個官,并且繼承受了很大的遺產。但他辭官,賣掉家產作慈善,建立多個修道院,自己成為其中一所修道院的修士。他對羅馬天主教會的貢獻,大致可分為下列多方面:
 
第一:    對羅馬教會進行內部改革,使教會獨立,不再依附東方。他又支持羅馬主教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所以超越其他主教。
第二:       運用組織才能,推行慈善工作,把救濟工作組織起來,以羅馬教會作領導,使教會在社會中,有龐大的影響力。
第三        收回修道院的管理,規定主教服從教皇,上任時須要經授衣禮由教皇贈授“白帶”一條,確認聖職。
第四:    參與地方政治,指派都市的行政首長,整軍備武,與意大利北部的倫巴人締結和平條約。
第五:    與入侵的條頓族修好,引領他們歸信羅馬教會。                
第六:    推展海外宣道方面,使羅馬教皇的勢力伸張到遠方。打發宣教士到英國宣教,使整個英國歸向了羅馬教會。        
第六:    在神學方面:主張聖餐是基督再度獻上為祭;主張善人的功勞和死了聖人的權柄,去世聖徒可以幫助在生的人;他主張煉獄的潔淨;可以為死人禱告,縮短煉獄苦期。
第七:    設立公共禮拜,組織唱詩班,創始了貴格利聖歌(Gregorian  Chant)。
第八:    不承認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為「總主教」即「普天下的主教」,堅持這是教皇的名號,但自己卻不使用,他雖自封教皇,卻稱自己為「上帝僕人的僕人」。
 
教皇大利歐(440-461AD)曾經利用太16:18-19,約21:15-17和路22:31-32,建立教皇理論根基。而大貴鈎利卻將這理論實踐,並且獲得空前的成功。
 
海外宣教
 
遠在教皇大貴鈎利時代,福音己經傳到歐洲遠處。大不列顛有克勒族的基督教(Celtic Christianity)。在古教父奧古斯丁(350-430AD)時代,大不列顛曾出現伯拉糾(Pelagius),他被當日教會定為異端。在愛爾蘭有修道士在愛爾蘭和蘇格蘭之間的島嶼上建立修院,並且派修士前往北歐傳道。從北歐進侵羅馬的蠻族中,已經有人信主,不過大部份都屬亞流主義。
 
596AD,教皇大貴鈎利差派本尼狄修(Benedict,今譯本篤)院修土和一位名叫奧古斯丁的(或是屬奧古斯丁修會的修士),前往大不列顛(Britain)傳教。在597AD為一位不列顛王施洗。此後四十年,羅馬天主教工作在不列顛大有進展。在664AD,藉本尼狄修士Wilfrid,羅馬天主教將愛爾蘭克勒特族(Celtic)的基督教取代。其後在678AD又傳道至丹麥,690AD到萊茵河口,德國北部和北歐包括了瑞典和挪威。860AD更傳至波希米亞(Bohemia),波蘭和匈牙利。結果有拉丁語系教會在君士坦丁堡主教區建立,以羅馬教皇為領袖。
 
羅馬天主教的擴展,得力於宣教的工作。而宣教的工作卻得力在本尼狄修會的修士。這些修士,因對神的熱心,和教會的腐敗而離群聚居。當時,除修士外,幾乎沒有人看重學問。修士是當時有學問的人。他們辦學,照顧窮人,善待客旅。成為當日黑暗時代中的一盞明燈。他們不單在宗教上,也在學術、技術、農業和文化工作等領域上受人尊敬。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時,他們在修道院中還勤力抄寫書籍。他們使修道院成為大學、圖書館和博物院。保存了很多古聖經抄本。
 
其中本尼狄修院是生於意大利努西亞(Nursia) 的本尼狄創立。傳說他是一個少年老成的人,在羅馬城讀書。後來為逃避世俗引誘,到野地山洞裏住了三年。當試探使他心動,他就藉著跳入荊棘中來克制情慾。那地方的修士推舉他為修道院長。曾經有修士因他要求嚴荷,嘗試將他毒殺。529AD,本尼狄在孟特喀西挪(Monta Cassino)建立一所修道院。從這修道院中曾經出了二十四位教皇,一千六百位大主教,由此可以證明他們在羅馬天主教中有龐大的勢力。本尼狄規定修道士要早晚勞動和遵守禮拜的時間。他為修士定下三條規則,成為後來各處修道院的標集。這三條規則就是:
 
第一:     各修士必須住在修道院內;
第二:     並且脫離世俗,獨身不娶和拋棄所有財產;和
第三:     又要完全服從院長命令,遵守院中規則。
 
當這些修士被教皇差派海外,他們首先在當地建立簡陋的教堂和學校。為提供當地所需的知識、技術,醫療和教育等。他們也為學生建立校舍。學生家長隨後也遷來,環繞教堂聚居。新鄉鎮逐漸發展建立,並且以教堂為中心。那裡有本尼狄修土,那裡就有新鄉鎮出現,並且是一個以羅馬教皇為領袖的鄉鎮。
 
宣教的工作,也特別針對當地領袖、族長和君王。當一村之長歸信基督,整村人也受洗歸信。當一國之君歸信基督,整國也就以基督教為國教。當教皇大貴鈎利所差派的奧古斯丁修士在抵達不列顛一年後(597AD),得到了根德的艾特勒伯特王的歸信,羅馬天主教也就得到了他的臣民。甚至將原來己生根的愛爾蘭克勒族基督教(The Celtic Christianity)驅逐。羅馬天主教傳教士也在歐洲各地攻擊早己存在的教會,強迫他們服從羅馬教皇。他們甚至消滅早期的傳教團體。其中最著名的有750AD左右的本尼狄修土波尼法修(Boniface)。
 
他們傳福音,不是將人帶到主裡面去,而是將人帶到人所建立的機構裡。試問,他們所傳的,是否真福音?
 
獨特的政治情况
 
當羅馬帝國的首都仍在羅馬的時候,羅馬主教因皇帝而權高勢重。當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後,羅馬又淪陷於蠻族手裡,教皇需要努力自保,也為人民謀福利,這時羅馬主教反倒得到人民尊敬。另外羅馬主教又得到蠻族和西北歐人民的歸信,使羅馬主教地位更為高立。
 
當法蘭克王國建立,法蘭克王面對眾多名譽上為羅馬天主教徒的種族城鎮,法蘭克王絕不能疏視羅馬天主教。並且羅馬天主教與拜占庭帝國千絲萬縷的關係。法蘭克王國不得不採取非常手段,斬斷他們的關係。首先,丕平(741-768AD)和查理曼(768-814AD)先後以土地贈與教皇,換取他對丕平奪取法蘭克王國帝位的承認,並且制造他和東羅馬帝國的不信任和疏遠,又拉近自己和教皇的關係。最後還甘願受羅馬教皇加冕(800AD),成立神聖羅馬帝國。一方面他得到各基督教種族和諸侯國的臣服,另一方面也完全斷絕羅馬天主教和拜占庭帝國的關係。
 
因著相同的原因,當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大俄妥(Otto the Great,936-973AD)為帝時,他仍要倚靠羅馬天主教來消除分崩離析的封建制度。為了減低那世襲的選候(Electors)的影響,他另外贈送大批士地給羅馬天主教,隨後擢升擁有土地的主教為貴族。他信任主教,因主教要獨身,死後士地的繼承權就沒有子孫可傳,皇帝就可藉著干預新主教的選舉而對地產繼續擁有控制權。所以形成羅馬天主教與皇帝的互相依附。帝國權力上升,羅馬天主教的影響力也上升。當帝國崩潰時,教皇權勢也大為衰微。
 
教會的元首是基督。眾人靠車靠馬得勝,但基督徒應當靠神。他們應當跟從主的脚蹤。主被世界的王恨了,但主的教會卻與那恨主的世界相結合。這是否主的真教會?
 
反圖像爭辯與回教興起
 
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時候,他的母親海倫娜(Helena)已經從聖地帶來一些木碎和釘子,據說是從主耶穌的十字架上取下來。接著教會開始重視古物,主耶穌的圖像和雕像,殉道者和「聖人」的遺物。早在第七世紀,教堂裡已充滿了基督、使徒、聖徒和殉道者的圖像。藉著這些圖像,信徒記念和尊敬他們。但不久之後,信徒卻使它們成為敬拜的對像,與它們親吻,向它們祈禱、燃點蠟燭和燒香。甚至以它們身上掉下來的油漆有驅邪、趕鬼和醫病的能力。情形有如拜偶像的異教翻版。這情況现今在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堂和東正教堂還在發生。
 
在這時候,回教在穆罕默德(571-631AD)的帶領下興起。他們拒絕跪拜任何聖像和圖像,與當日君士坦丁堡和羅馬的教會有很大的對比。回教的傳道方法,一手拿劍,一手拿可蘭經,若有人不宣稱「除阿拉以外,沒有別神,而穆罕默德是阿拉的先知」,他就被即時暫首。北非眾教會因而被消滅。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是否神對拜偶像教會的審判?
 
回教雖然保留了亞歷山大、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三地的主教長,卻極力限制了他們的活動,使他們真的成為「死」的教會。回教主耶濟(Jezid),在723AD下令除去所有基督教堂的一切圖像。基督教要倚賴異教徒為它除去圖像,是否猶大國被擄的翻版?
 
在730AD,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愛索林的利歐(Leo the Isaurian)也下達相同命令,要東方基督教會在教堂中隡除一切圖像。他也建議西方教會彷效。所以利歐有一別名:「反對崇拜偶者」(the Iconoclast)。雖然如此,君士坦丁堡主教長和羅馬教皇也相繼反對他的命令。羅馬教皇甚至將拜占庭帝國皇帝革除教籍,羅馬教皇因而名聲大起。
 
在拜占庭帝國中,反圖像爭辯一直維持到842AD皇后提阿多拉(Theodura)攝政,終告失敗。她在聖蘇菲亞教堂(St. Sophia)為偶像舉行重光儀式。至於西歐,法蘭克王(後來神聖羅馬帝國)查理曼,不理會羅馬教皇的反對,堅拒在教堂中有偶像崇拜,但仍然允許保留聖像以作裝飾之用。但時至今天,羅馬天主教中,有不少人仍敬拜圖像。為了逃避十誡中的第二誡,天主教將第一和第二誡合為一誡,將第十誡分為兩誡填補遺留下來的空缺。
 
偽造文告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難以理解在基督教會圈子中,竟然有人以欺詐手段增進權勢。在這中世紀羅馬天主教中,卻有兩個例子,說明他們如何藉著一些人為的陰謀,藉著欺詐和偽造,來加強了教皇的地位和權勢。
  在查理曼時代,出現一份文件,稱為「君士坦丁之御賜教產」(Donation   of  Constantine),內容有關君士坦丁大帝因當日羅馬主教教皇西維斯特(Sy1vester)的代禱,使他的麻瘋病痊愈,所以他決定遷都至君士坦丁堡,目的是使教皇的屬靈政體不會被屬世政府妨礙。當君士坦丁離開羅馬時,他曾下令所有教會聖職人員都要服從教皇西維斯特和他的繼承人。另外,君士坦丁還將羅馬城和意大利轉給教皇管治,形同將整個西方帝國主權賜給教皇
 
在第九世紀中,有三種接連刊行的教條和教諭集出現。在850AD被收入一份文件,稱為「伊西多爾文獻考」(1sidor Mercator)。據說這教令是塞維爾的伊西多爾所收集的。該文件包括了第一世紀羅馬的革利免到第八世紀貴鈎利二世期間,各教皇及會議所作之決定。包括了下列數點:
 
            第一: 主教和教皇的關係,就如彼得和其他使徒前的關係一樣;
            第二: 若非教皇准許,教會不能舉行省級會議;
            第三: 神職人員為「屬靈的人」,而平信徒是「屬肉體的人」;
            第四: 平信徒不可告發神甫,至少有七十二位見證人,才可定主教的罪;
            第五: 教牧不用到國家法庭受審。
 
「伊西多爾文獻考」的目的,要給屬世政府証明,第九世紀教皇所宣布的權力,早在數世紀前己經實行了。主教和教皇均不在屬世政府轄管之下。這文件也用來証實教會中所謂的「聖品階級」(hierarchical   system),是早已存在的。到1433AD,庫薩(Nicho1as  de   Cusa) 指出「伊西多爾教令集」是贗品。從此這份文件被改稱為「偽伊西多爾文獻考」。到1440AD,瓦喇(Lorenzo  Val1a)也証明了「君士坦丁之御賜教產」同是一偽造文件。今天,天主教學者和基督教學者均同意這兩份文件為贗品。
 
東西方教會分裂
 
   東西方教會的競爭,早已隨著首都的東遷而加深。隨後又因大公會議有關主教長和總主教的設立,更使隔閡有如鴻溝。476AD以後,羅馬帝國不再存在。西羅馬帝國經變成了蠻族和許多王侯的統治區。東羅馬帝國又成為拜占庭帝國,只能統佔一方。西方的羅馬教會由于在混亂局面中一直為首,又以自己為彼得的繼任者自居,所以十分反對君士担丁堡主教以總主教自稱,反倒自己卻稱自己為Pope,為自己建立起一種超然的姿態。而希臘教會則因面對一個強大的拜占庭帝國,常常需要與政府周旋,所以東西方教會的形式與架構都有不同。加上羅馬教會以拉丁文為主要語言,希臘教會卻以希臘文為主。溝通不足引起了很多的爭論,有些是教義,有些是傳統作事方式。這些爭論如下:
 
            第一: 關于復活節時間的爭論:希臘教會以逾越節來計算,所以復活節不一定是星期日。但西方的羅馬教會卻以星期日為復活節的日期﹔
            第二: 關于圖像的爭論:原則上東西方教會都贊成圖像敬拜,但希臘教會由于皇帝的干預,在立場上常有反反復復的情況﹔而羅馬一向採取容忍態度,結果西方往往對希臘的政策產生疑問;
            第三: 關于聖餐的爭論:東方教會用的餅是有酵的,而羅馬教會用的卻是無酵餅;
            第四: 關于聖靈的爭論:尼西亞信經中說聖靈從父而來。羅馬教會卻加上,聖靈是從父「和子」而來。因為這加添並未經過任何大公會議同意,希臘教會只認同聖靈從父而來;
            第五: 關于預苦期的爭論:羅馬教會將「哈利路亞」在預苦期一切禮儀中除去,並且在首星期吃用牛乳等食物,希臘教會卻不認同。
            第六: 關於神職人員獨身爭論:羅馬天王教要神職人員獨身,而希臘教會卻不認同。
           
除此以外,東正教因受東方神秘主義影響,特別著重禮儀,看禮儀為神與人在形體上一種神秘聯合。與羅天主教相比,禮儀較為繁復。彌撒中東正教準許使用各地方言,但羅馬教會只用拉丁文,(现今在東方屬羅馬天主教的教會,可以在部份儀式上用各地方言,與東正教相同。另外東正教領神主要促進敬拜和神學,但羅馬天主教教皇只負責教會有良好的行政。
 
   在1054AD,君士担丁堡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1 Cerularius)意欲成為希臘教皇。為了增進權力,他蓄意與羅馬主教分裂,所以故意挑起爭端。他使保加利亞主教致函羅馬主教提出以上爭論,並且判斷他們的錯誤。在拜占庭帝國皇帝調庭底下,羅馬教皇利歐九世委派一位代表回訪君士坦丁堡,目的為了解決爭端。他原是教皇的全權代表,但希臘教會對他非常冷談,並且公關焚燒他所寫有關爭論的一篇短文。最後他激烈地和公開地指責瑟如拉留,在蘇菲亞教堂的聖桌上放下革除君士担丁堡主教長的諭令,禁止他領受聖餐。瑟如拉留也同樣公開地宣布革除羅馬教皇利奧九世的教籍。從此東西方會一分為二。
 
操希臘語的稱為   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操拉丁語的稱為   羅天主教會,簡稱天主教。東正教的教區包括、巴爾幹半島、及亞細亞的西部。分裂後的東正教,曾經興旺,到達現在塞爾維亞(Serbia),俄羅斯等地。。在1453AD,君士坦丁堡陷落,教士四散。在1523AD,莫斯科曾被稱為「第三羅馬」,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并列。但後來卻慢慢疆化,了無生氣。   而天主教則包括西歐和北歐廣泛地區。在改教後天主教失去北歐和部份西歐,剩下西南歐部份。但後來卻加上了中南美洲。
 
結語
 
基督教會在離開使徒時代後遭遇苦難,同時卻陷於神學化和大公教化(即現今的基督徒合一運動的前身)景況中。為了應付異端而組織化和儀式化。進入國教時代,藉著權力的增加,教會將社會基督教化。但同時社會也將教會異教化。權力引進閒雜人,為教會帶來腐化。當教會可以左右政局,玩弄人民,他就將人間一切邪惡帶入教會,教會這時已經與使徒時代的教會相去一萬八千里。無論羅馬天主教或是希臘東正教,都不能稱為神在基督耶穌裡的教會。這事值得我們細想,免得我們重蹈覆轍。
 
初稿:2006年7月8日
 








 
 





 
   
 


http://sutong.wordpress.com/2009/03/22/認識「回教」-2/


認識「回教」


一、回教的起源:


回教的創立人穆罕默德(Muhammad)出生大約在公元570年,後來開始在現今沙烏地阿拉伯西部的麥加(Mecca)傳揚回教。然而因著遭受逼迫,逃到位居麥加北面的一個城市麥地那(Medina),穆罕默德和跟隨者在公元622年在那裡建立回教的大本營。

二、回教吸引人的關鍵

「伊斯蘭」(Islam;中國舊稱「天方教」或「清真教」)的意思是"順服上帝"。回教教導全人類只有一位神,它的信仰針對人生有清楚的指引,且有他們自己的神學教義。回教宣稱他們的宗教是實現猶太教與基督教之應許的最終宗教,意即決定性的宗教。

三、回教與基督教分歧之處:

回教相信耶穌是人類的先知,就像穆罕默德一樣。他們不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祂沒有被釘十架,更未擔保罪人得救恩。此外,回教認為聖經由於經過許多變遷而錯誤百出,並且認為上帝在完成聖經著作之後,又另提供了天上的啟示。回教信奉可蘭經(或作古蘭經)。

四、回教的現況:

目前全世界伊斯蘭教徒,跟據維基百科全書記錄,大約有14~15億人。由於殖民主義在亞洲及非洲已式微,回教教勢的成長特別快速,而且也得到不少其他宗教信仰者的皈依及加入回教。














 
 



















※ 編輯: ott 時間: 2014-12-22 01:36:23
※ 看板: ott  文章位址: http://disp.cc/b/18-

--
※ 作者: dafei  時間: 2014-12-22 17:36:05
※ 看板: TheBigFly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354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