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boyofwind.bbs. 轉寄自 ptt2.cc 更新時間: 2014-09-01 23:07:46
看板 TRStudy
作者 hyperion (Straight Man Can Step!)
標題 [備忘] 關於鮮乳聯合漲價的二三事 (3)
時間 Wed Aug  6 11:00:32 2014



公平會在100年對三家鮮奶大廠聯合漲價的行為開罰,三家大廠都跳腳
喊冤不已,認為自己根本沒有和其他人勾結,不管是隱性顯性(公平
會也始終沒有一次能提出三家大廠真有勾結的證據)。


公平會的處分書寫了一堆經濟學分析,我細看之下認為公平會的人把
整個問題都看錯了。如果真有所謂隱性勾結,那這種勾結往往是脆弱
的,為何我們沒有看到鮮奶零售市場的價格回跌而長期趨勢事實上是
在上漲,而在公平會釘了他們好幾次之後,仍不斷作同樣的事情?基
於公平會處分書所寫的事實與調查的證據,聯合漲價之謎我已有七成
把握可以破案。剩下的三成,恐怕要請教業內的行家才能確認。


我認為,三家大廠很可能是揹了黑鍋,他們對於終端零售價格的訂定
並沒有絕對控制權,而是受制於彼此的競爭關係,以及更重要的,各
種通路商的議價能力。「7-Eleven買不到光泉」正是破案的靈感來源
(當然,還有公平會處分書所載的內容,而被所有人忽視了)。


關鍵點在於「維持通路的毛利率」。如果照公平會的邏輯,生乳收購
價格只漲兩塊錢,零售定價最多也只准漲兩塊錢。另外一點是,就通
路而言,零售定價當然不會等於產品的進價,中間會有一個價差,就
是所謂的毛利(margin)。如果大廠表示:生乳收購價格只漲兩元,
因此我給通路的進貨價與通路的最終參考售價都只漲兩元,會發生什
麼事?


通路的毛利率會降低。

這個結論有一些基本的假設,而這在公平會的處分書都有提到,就是
鮮奶是一個替代彈性很低、需求彈性很低,而短期之內供給彈性也很
低的商品。因此,在短期,在一定幅度的漲價區間內,消費者的購買
量幾乎沒有任何變動。


毛利率的公式是(銷貨收入 - 銷貨成本)/ 銷貨收入 * 100%。

如果今天鮮奶的進貨價與通路的最終參考售價都只漲二元(不用擔心
東西是否賣得掉),首先被擠壓的是通路的毛利率。為了維持通路的
毛利率前後一致,進貨價若只漲二元,最終參考售價的漲幅肯定大於
二元。而到底是漲多少,就要看進貨價的高低而定。


下一個問題是鮮奶大廠為何在乎通路的毛利率,而不照公平會的邏輯
來定價?因為通路有議價能力,能決定產品是否上架。「通路」是一
個很多元而複雜的市場,這裡面有局部的垂直整合(如統一企業之於
7-Eleven 或光泉牧場之於萊爾富),但也有很多具議價力且不受鮮
奶大廠控制的大型通路(超市,量販店,地方型盤商)。鮮奶作為一
種短期內各項彈性都很低的產品,通路並不怕它會滯銷,通路不在乎
價格調高,但它要維持自己的毛利率,否則不給上架。如果通路配銷
的費用或層次多,每一層都有自己的毛利率目標,那就會層層累加,
所以會有所謂的「1:3經驗公式」。


換言之,要是真有勾結,也應該是三家大廠聯合起來去打壓通路的毛
利率。這當然沒有發生,理由就是前面說的:勾結很容易失敗,特別
考慮到通路的多元性。再有一點,就是三大廠有自己的垂直整合通路
,一刀砍下去也會傷及自己人,不是生意經。


通路被叫去作證的時候,當然是裝無辜說都是大廠決定的,它難道還
會自畫招供說「沒有達到我們要的毛利率就不讓上架」?大廠也不便
點破「通路有議價能力可以拒絕上架」的事實,否則州官放火燒到通
路,以後生意都不用作了。



公平會的人經濟學程度是半吊子,更嚴重的是沒真的作過生意,而三
家大廠也各有難言之隱,以致於同樣的事情每幾年就重演一次。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來自: 61.230.122.84
Lecture:不得不推了....                                       推1F 08/06 14:01

--
※ 看板: FW 文章推薦值: 1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110 
※ 本文也出現在看板: Test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 ̄︶ ̄)b loveken52085 說讚!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