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看板 Gossiping
作者 lclee (LEE)
標題 減肥之後的中國利人利己 --譚寶信《跛腳的巨人:中國即將爆發的危機》
時間 2014年12月16日 Tue. AM 10:55:59


2014-12-15 05:30
減肥之後的中國利人利己 --譚寶信《跛腳的巨人:中國即將爆發的危機》
余杰

「天朝」這個國家,它不會讓你瞭解過去,因為它本來就生於不義。這個國家,它不會讓你看到真相,因為它到處充滿了罪惡。這個國家,它不需要你學會思考,因為謊言已代替了真理。這個國家,它不要求你道德如何,因為人的良知會激發起正義。這個國家,它不允許你了解世界,因為愚昧才有利於統治。    
——網友

近年來有無數書本和文章都預測,中國幾乎可以確定會崛起成為全球霸權。然而,《跛腳的巨人:中國即將爆發的危機》的作者譚寶信(Timothy Beardson)卻明確反對這個廣被接受的假設。譚寶信從過去三十多年一直在亞洲生活和工作,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即創立克羅斯比金融控股公司,當時是遠東最大的獨立投資銀行;1989年成為第一家中國授予執照的外商投資銀行。此後,他進入學界,成為中國問題的權威學者。他在這本書中揭露了現今中國面對的難以數計的挑戰,以及當局錯誤的因應方式。針對這些挑戰提出大膽的政策處方,並解釋為何中國不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下一個超級強權。

在這本出版後即名列倫敦《泰晤士報》「每週暢銷書」排行榜,譚寶信將中國當下的情勢如數家珍、一一道來:無可阻擋的人口結構前景造成的勞力短缺、人口老化、極端的兩性人口差距,甚至人口減少。此外,中國面對社會不穩定、環境遭破壞、普遍的低科技經濟且缺乏創新、缺少有效的福利安全網、僵化的治理結構、激進的伊斯蘭教派潛伏在邊境等威脅。他不像章家敦那樣輕率地斷定中國即將崩潰,卻篤定地指出:雖然中國能夠、且會進一步壯大,但它不會取代美國成為超級強權——至少在這個世紀不會。

中國從來不是世界級的強權,也不熱愛和平

習近平執政以來,「中國夢」一路凱歌高奏。習近平傾向於向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尋求治國靈感,「漢唐盛世」是他可以效仿的樣板。習近平仿效毛澤東當年召集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了一場文藝座談會,應邀出席的七十二位代表被網民戲稱為「七十二賢人」。畫家范曾是其中之一。因深感龍恩浩蕩,范曾在北大中國畫法研究院召開「學習‘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研討會」,並且限韻作詩為賀。九位教授的詩作,五人用詞非皇即聖,范曾詩中有「皇圖八萬、龍吟昊宇、鳳擇高枝」之語,邵盈午詩雲「鼎革親傳列聖意」,萬俊人詩雲「金秋帝廟正高陽、一代天驕成大夢」,朱彥民詩雲「躬逢赤縣遵皇則」,周建忠詩雲「中興可待承明主」。五四運動的搖籃北京大學上演了一齣張勛復辟式的鬧劇。

從這些詩句中發現,似乎「習氏中興」、「習氏復興」呼之欲出。然而,面對躊躇滿志的習近平和中共政權,譚寶信澆了兩大盆冷水:其一,他指出,中國從來不是跨大陸的、世界級的強權,即便是其國力最強盛的漢代、唐代和清代前期,其影響力亦只是局限於東亞大陸而已。其二,他強調,中國從來不是一個自我誇耀的「熱愛和平」的國家,中國跟俄羅斯一樣,把永無休止地擴張當作最大的喜好,直到擴張超過自己所能承受的極限而走向崩潰,這種擴張不會自動停止。

中國一向以世界中心自居,仿佛除了自己之外,其餘國家都是不毛之地、蠻夷之地。而譚寶信偏偏說中國從來不是世界級的強權,這未免太傷害中國人的自尊心。但譚寶信的論點有若干論據支撐。就地域而言,中國的世界影響力向來有限,它的軍隊從未越過里海東岸,在最盛時期最多不過是一個極大的區域強權。所以,「羅馬和大英帝國是跨大陸強權,而中國不是。」就文化和價值的滲透力,也就是所謂的「軟實力」而言,中國文化影響的範疇,始終沒有超越日本、韓國、越南等週邊的少數國家。今天中國以文化大國自居,但使用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人數,卻只有不到兩千萬人,少於英語、法語、俄語、葡萄牙語和阿拉伯語。而真正的世界級的強權,意味着它使用的語言可供其他人學習,以便分享文化、記述或社會權力。譚寶信通過多組數據的分析和比較,戳穿了中國官方公佈的2010年學習中文的外國人高達一億的謊言——這是一個跟大躍進中畝產萬斤相似的肥皂泡

中國自古就標榜「不戰而屈人之兵」,共產黨政權更是自欺欺人地宣佈「和平崛起」,但是,譚寶信引用哈佛大學歷史學家江憶恩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國在1911年之前的三千年間,總共打了三千七百九十場內外戰爭;而在中共建政後直到1985年,中國涉入十一場外交政策爭議,並在其中八場訴諸暴力解決,中國對暴力的使用堪稱「高強度」。近二十年來雖然稍有收斂,但習近平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又引起週邊國家普遍的疑慮,尤其是對台灣展示出的赤裸裸的敵意,讓譚寶信不禁仗義執言:「看到一個小小的民主地區被世界最大的非民主國家以軍事壓碎(或者嚇到屈服),就足以說服許多人相信中國對世界是一個禍害,完全不尊重人的自決。」

清末大難臨頭的氣氛已然四處瀰漫

譚寶信敏銳地捕捉到,當下的中國在表面上熱油鼎沸、車水馬龍,骨子裡卻已經停滯不前。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旦停滯的態勢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就會啓動。譚寶信評論說:「即使在威脅可以去除的地方,也缺少採取行動的活力和意願。法律已經通過,但未落實執行;問題已經發現,但沒有解決;有些問題沒有人關注。改革和嚴肅的政策制訂似乎與特權機器相衝突。」就連曾經做過習近平老師的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立平也大聲疾呼,如果要搶救中國這個早已病入膏肓的病人,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了。孫立平估計歷史留給習近平的時間,與譚寶信的評估不謀而合:最多十年。但是,當權者「似乎以世紀為單位思考,而實際上他們必須以年來計畫」。用一句不雅的中國俗語來說,這簡直是「皇帝不急太監急」,因為每一盤棋局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中國的執政者信心滿滿,毛時代憧憬的超英趕美似乎倚馬可待。譚寶信卻在書中指出,不要高興得太早了,「中國今日面對的主要挑戰十分嚴重,包括環境、福利、人口、就業、邊境、資源、科學和穩定——各種經常重疊的因素」。作為一名銀行家和投資家,譚寶信的每一個論點背後,都引用大量的、來自不同渠道的數據和材料來支撐。僅以環境惡化和生態浩劫而言,中國的環境在過去數十年間已遭到嚴重破壞,且迄今未見明顯改善的跡象。2014年的一份中國國家報告指出,中國五分之一的農地遭到鎳、鉛、鎘、汞和砷的汙染已達危險水準。其他報告也揭露,落後的農耕方法導致水汙染惡化。

在國內安全領域,「當局維持龐大的情報和安全機構以壓抑異議,不僅虛耗金錢,更重要的是讓國家難以與人民進行任何道德價值的討論。」雖然執掌政法大權近十年的周永康垮臺了,但他依托的那套維穩機制如同一台沒有人敢拔掉其電源的絞肉機,仍然在高速運作。維穩體系耗費了超過兩成的財政收入,更製造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敵人」,如同梁啓超清末的時候對局勢所作出的評估:「大小官僚以萬數計,夙暮孳孳,他無所事,而惟以製造革命黨為事。」最明顯不過的一個例證是:當香港佔領中環運動興起之後,習近平不敢直接針對運動本身作出論斷,卻命令安全系統大肆抓捕國內支持香港佔中運動的民間人士,短短一個月之間便有數百人被捕——有的人僅僅是在個人博客中發表一張在家中舉起雨傘的照片而已。可見,習近平內心的恐懼已經到了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地步,自詡「三個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他,哪裡有絲毫的自信可言?

中國又走到了清末那種大廈將傾、無力回天、改革已死、革命潮起的境況之中。譚寶信感嘆說:「中國今日一些問題的急迫性、那種火車即將出軌的感覺,類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清朝即將大難臨頭的氣氛。」高官顯貴們紛紛將家人和財產轉移到西方國家,政治局中的「老男人們」大都成了「八國聯軍」的爸爸,然後再自欺欺人地去教育那些「不願做奴隸的人民」如何「熱愛偉大的祖國」。

一個縮小的中國,是福非禍

當愛國主義成為中共政權最後一支強心針時,當政者往往通過對外擴張來轉移國內矛盾,這就是習近平為何在週邊挑起釣魚島、東海、南海爭端的原因。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對於近代以來掠奪中國上百萬平方公里領土的俄國,習近平卻畢恭畢敬、不敢說半個不字,甚至不惜用夫人外交去拉攏俄國總統普亭。可見,中共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是一種假冒偽劣產品。

對於以《環球時報》為代表的法西斯式的民族主義,對於中國人對領土擴張的迷戀,譚寶信開出的藥方是:「中國如果片面放棄西藏、內蒙和新疆,甚至一部分的甘肅、青海和四川,很可能在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上反而變得更強大。」從現實主義角度考量,如果當地人基本上想出走,為了阻止他們而耗費龐大的財務、政治、外交和社會成本可能不值得。而學界的研究指出,「大規模的種族多樣性會削弱經濟成長」。對中國來說,龐大的安全支出是一項沉重負擔,阻礙其他更有利的選項。

1991年蘇聯的瓦解,被中共視為一場悲劇,以及防微杜漸的前車之鑑。習近平論及蘇聯共產黨政權崩潰之時,色厲內荏地痛斥戈巴契夫的「叛變」,並反問說,不知為何「竟無一人是男兒」——偌大的帝國之類,居然沒有一個人挺身而出捍衛黨和黨的領袖?殊不知,蘇聯的崩潰,不是因為戈巴契夫輕率地啓動政治改革,而是戈巴契夫始終不肯放棄帝國遺產,如果他早幾年放手讓那些本來就是巧取豪奪而來的、其實已經離心離德的邊疆國家以公投決定去留,那麽蘇聯的民族問題不至於演變成內部改革的心腹之患。

如果今天的中國要從昔日的蘇聯吸取經驗教訓,就要明白「強扭的瓜不甜」這個再淺顯不過的道理,以收縮的方式重建國家認同,正如譚寶信建議的那樣:「如果是一個漢族國家,有著更協調一致的自我、價值和目標的觀點,它可能更富裕、更強大、更穩定、更受尊敬、更現代和更安全快樂。……中國可以回到明朝的邊界,而不堅持擁有多種族清帝國的大多數領土。西藏高原的水源和新疆的礦產及能源會有許多爭議,不過,協議可以達成。只要有那些能讓社群滿意生活的地區,省的劃分沒有必要完全依照既定的疆域。」二戰之後英國從全球殖民地撤退,從輝煌的「日不落帝國」變成一個歐洲中等強國,對於普通國民來說,儘管經歷了一段心理落差的時期,可他們很快發現這樣的國家形態更能讓自己安居樂業——再也不用派遣子弟兵四處爭戰乃至拋屍異鄉了。「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對外擴張所成就的不過是少數獨裁者的慾望和野心而已。如今,中國需要的不是胡吃海喝,化身為歌利亞那樣的巨人,而是竭力減肥,瘦身之後方能去除「三高」,恢復健康。

如果中共執政者拒不接受這樣的忠告,仍然採取對內鎮壓和對外擴張齊頭並進的政策,那麽,這將是一條「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不歸之路。無論維穩經費如何節節攀升,中共政權永遠無法達成穩定的目標,正如譚寶信指出那樣:「如果花錢在日增的國際軍事擴張,並建立更大的國內安全機構以管理不穩定,以致無法完全實施社會計畫,將會產生惡性循環,因為脆弱的社會福利將引發進一步的不穩定。」那一天,為時不久。


http://goo.gl/nBDEao

===============================================================================================================

對內要花大錢維穩,對外要擴張,要花大筆鈔票建航母,建海外基地,大搞軍隊擴張!!

就看看支那有多少錢可以這樣搞!! 又能搞多久??





--
※ 作者: lclee 時間: 2014-12-16 10:55:59
※ 編輯: lclee 時間: 2014-12-16 10:57:50
※ 看板: Gossiping 文章推薦值: 4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017 
( ̄︶ ̄)b palipali, abcabc, romaine, salrcab1995 說讚! ( ̄︿ ̄)p ritter 說瞎!
1樓 時間: 2014-12-16 13:12:14 (台灣)
  12-16 13:12 TW
中國很多潛在的問題
仔細去挖掘就應該知道,差不多該跑了
2樓 時間: 2014-12-16 19:16:13 (台灣)
  12-16 19:16 TW
沒錢弄好基礎建設和教育資源分配 對外援助 軍事費無上綱 偉哉中共
3樓 時間: 2014-12-17 02:12:21 (台灣)
  12-17 02:12 TW
中韓將走下坡中......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