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MindOcean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20-10-06 01:17:10
看板 Gossiping
作者 qazsedcft (自由羊)
標題 [新聞] 愛在瘟疫蔓延時──封關8個月,扛著時代
時間 Tue Oct  6 00:49:53 2020




1.媒體來源:
報導者


2.記者署名:
文字 曹馥年 果未
攝影 楊子磊 蘇威銘
設計 林珍娜
3.完整新聞標題:
愛在瘟疫蔓延時──封關8個月,扛著時代巨石的兩岸家庭

4.完整新聞內文:
https://i.imgur.com/XYJUDpW.jpg
[圖]
平面設計師鈞翔畫下與妻子四四(化名)在中國完成結婚登記的一刻。他倆怎麼也想不到,
今年1月在中國完婚後,緊隨而來的就是200多天的分別,而他們的遭遇,也是約2,000對兩
岸新婚夫妻的縮影。(攝影/楊子磊)


中秋節剛過,團聚成為佳節美事。從今年2月6日台灣疫情封關以來,被分隔兩地的最後一批
兩岸「團聚」者,終於在9月24日宣布解禁。過去的200多天,約2,000對「愛在疫情蔓延下
」的兩岸新婚夫妻,只能在未知下等待煎熬,靠著網路視訊一解相思。


近8個月來,因婚姻或血緣與台灣產生羈絆的中國籍人士「小明們」與「新婚陸配們」無法
入境,這群人透過各種管道陳情,試圖尋求入境的可能。但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加上疫情因素
,讓過程陷入社會氛圍、防疫、法理與人權的拉鋸。台灣社會在長期被中國政權打壓下累積
的不滿,在疫情未明的恐慌下加乘放大,這些家庭承受著兩岸歷史間的矛盾,他們這樣形容
自身處境:「歷史塵埃落在我們身上是顆巨石」。


《報導者》採訪捲入時代塵埃的兩岸家庭,試圖從法律、公衛、兩岸、社會學專家等角度,
回顧近8個月來的境管政策,探討其合理性以及背後脈絡。當疫情過去,這次事件將為台灣
社會留下什麼痕跡?


傍晚6點,位於台灣台中的平面設計師張鈞翔離開辦公室,立刻撥網路電話給中國廣州的妻
子四四(化名):「我下班囉。」四四聽著電話那頭的車聲,「陪」鈞翔騎車回家,直到鈞
翔到家打開視訊,雙方才看到彼此熟悉的笑臉。


溫馨的兩房一廳是鈞翔與四四的婚房,衣櫥裡掛著四四寄來的衣裙,角落是專為四四愛貓準
備的貓別墅,從牆上的掛畫到桌上的馬克杯,都是鈞翔手繪的相處點滴。這裡今年初就完成
裝潢等待女主人入住,但在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封關後,兩人一貓相
隔台中與廣州,陷入無盡等待。


《報導者》採訪這天是七夕,四四煩惱著要送件好看的褲子給鈞翔,但見不到本人,不知道
版型是否合適;鈞翔則手繪一張兩人的「婚紗照」送給妻子,兩人沒來得及拍婚紗就分別,
四四先與好友拍一組「閨蜜婚紗」過乾癮,鈞翔看著照片中的美麗新娘,一筆一畫想像出兩
人換上西裝、禮服的幸福模樣。


思念卻不得見的七夕夜,兩人開著視訊,各自忙家務、追劇,想到有趣的事就和彼此分享,
網路成為虛擬鵲橋,牽起遙遠的陪伴。這樣的日子,他們已過了8個多月。

來不及拿到居留證,新婚陸配的漫長等待
https://i.imgur.com/fHfZbZT.jpg
[圖]
鈞翔(右)與一起接受採訪的四四(左)。新婚第一年,絕大部分的時間,他們只能從平板
電腦的螢幕看見彼此。(攝影/楊子磊)

2017年,四四獨自從中國來台灣旅行,在台中認識鈞翔。鈞翔以在地人身分介紹台灣的美好
,短短一天,兩人無話不聊,很快建立好感。

為了留住這份特別的感覺,鈞翔第一次一個人出國,到廣州找四四。交往2年多來,每2個月
見一次面,四四很喜歡台灣,日月潭、台中、台南等地都有兩人足跡。

分隔兩地的遠距戀愛,沒有擋下他們繼續走下去的決心,今年1月3日在廣州登記結婚,且已
對婚後生活達成共識:鈞翔想在台灣工作且已在台中買房子,四四則決定跟著鈞翔為愛走天
涯,搬到台中一起生活。結婚登記後,鈞翔返台辦理四四的入境手續,四四則放棄中國升職
加薪機會,辭去穩定工作,將所有積蓄和嫁妝投入裝修兩人在台中的家,並將全部家當寄到
台中。


突來的疫情打亂計畫。1月2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通報移民署,對居住地為武漢的中
國籍人士拒絕入境,並陸續擴大境管範圍。2月6日,台灣對中港澳封關,中國籍人士除了持
有居留證的陸配,全面暫緩入境。


疫情之下,一度「沒有開放時間表」


「那時疫情真的滿嚴重,想說等吧,經濟損失就忍了,等到4月應該就沒事,」最初指揮中
心宣布兩岸航班至4月29日前限縮至5個機場,四四以為之後就能相聚,然而4月23日,指揮
中心宣布延長禁令,「何時解禁,仍待視疫情狀況才能決定」。

那天以後,相聚變成一場沒有盡頭的等待。四四眼見廣州的社區慢慢解封、工廠也開始復工
,卻始終沒有可以去台灣的消息。鈞翔無數次詢問承辦陸配來台團聚申請的移民署,答案都
是「現在不受理申請」。


四四突然從帶著家人朋友祝福、準備成家的幸福新娘,變成人生陷入停頓的無業者,暫居父
母家,擔心隨時會開放入境又不敢找正式工作,只能偶爾接案。

他們每天致電移民署、寄信給衛福部和陸委會陳情,答覆千篇一律。時光在分離的苦痛與無
助中一天天拖磨,四四出現情緒問題,「很焦慮、睡不著,到醫院拿了藥,爸媽勸我盡量別
吃,不然會有依賴。」


「主要是人家(指揮中心)都說了,沒有開放時間表,這真的讓人絕望。」


2月封關時,約2千位新婚陸籍配偶在「團聚」階段卡關

基於兩岸關係特殊性,中國籍配偶取得台灣身分,流程遠較外籍配偶繁瑣。若中、台新婚夫
妻要結婚,就註定開啟比別人更辛苦的申請之路,得先在中國完婚後,兩造婚姻依法成立,
但若要完成全部結婚手續,就得為陸配申請「來台團聚」,取得「團聚」入境資格後,在台
跑完登記結婚流程,才能取得居留證。

而辦理「團聚」需要經過海基會驗證結婚公證書,以及向移民署申請赴台證件、國境線面談
等關卡,至少要2個月;整個結婚流程都跑完,至少耗時4個月。《報導者》從海基會婚姻公
證書驗證的份數估算,約有2,000對兩岸新婚夫妻在封關時處於團聚階段的不同關卡,未取
得居留證而不得入境。

https://i.imgur.com/pzUo5qc.jpg
[圖]
在深圳工作的台幹維佳(化名),中國籍妻子已在今年1月拿到團聚入台證、未取得居留證
,無法入境。維佳非常想讓懷孕的妻子回台生下台灣囡仔,但四處陳情碰壁。

不過他發現,3月19日全面禁止非本國籍人士入境之後,尚未取得居留證的外籍配偶以及未
成年子女,仍可向我駐外館處申請特別入境許可來台。這樣的待遇落差讓他感到疑惑:「同
樣沒有居留證,為什麼外配能來,陸配卻不能來?」


6月底,台灣鬆綁外籍人士申請來台探親、洽商、打工度假,團聚陸配產生更強的差別待遇
感。他們跟進有類似感受的「小明」與小明父母,開始在電話陳情之外透過社群軟體串連,
出面敦促政府開放家庭團聚。


陸配子女入境爭議,「小明」的心聲
https://i.imgur.com/HjlNsfW.jpg
[圖]
疫情封關期間,有一群長期在台灣生活、讀書,卻仍在等待台灣身分證的陸配子女「小明」
們,被政府境管政策封關、無法回台。隨著家屬陳情和疫情變化,他們捲入國家認同問題的
輿論風暴核心。(攝影/楊子磊)


人數2,000人左右的陸配子女「小明們」遭遇與團聚陸配略有不同。他們已持有在台灣合法
停留的證件,部分在台灣生活、讀書多年,卻因疫情的境管措施無從入境。

2月11日,陸委會宣布基於家庭團聚及人道考量,開放持「社會考量專案長期居留證」或「
長期探親證」的國人或陸配子女入境,入境後須居家檢疫14天。由於當時中國疫情持續升溫
,加上首班武漢包機出現確診個案,一宣布就引發強烈反彈。24小時內,陸委會接連增加「
未成年」、「在中國大陸親人無能力照顧」且「父母皆在台灣」3個條件,陸委會主委陳明
通還說了「小明的故事」,試圖解釋哪些陸配子女符合回台資格:


「有台灣人在大陸經商、娶中國配偶後,生一個孩子叫『小明』,後來一家人回台,小明也
在台灣受教育、使用健保,並利用專案長期居留或居留探親在台生活,這次過年小明回中國
,因為禁止進來,但這些小孩本來就長期在台居住,只是沒有戶籍不能回來,只針對這部分
讓他們回來。」


陳明通並強調:「小明在台灣生活很久了,絕不是開放陸配的大陸親人來探親。」
~~~~~~~~~~~~~~~~~~~~~~~~~~~
哪些人是「小明」?

成年之前的陸配子女,依法能以以下方式取得台灣身分:

台灣人與陸配的孩子
滿12歲前,可直接在台灣申請「定居」取得身分證,名額不限,不必排隊。
12歲以上、未滿20歲的子女,則需先申請「長期居留」,名額不限,不必排隊,通過後需連
續在台灣居住2年,每年居住天數超過183天,才能取得身分證。

陸配前婚生子女(成年之前)
需先排隊申請每年共372個名額的「長期居留」,連續在台灣住滿2年、每年居住天數超過18
3天,始得申請「定居」。排隊期間以「長期探親證」在台灣合法停留,一般來說,歷時6~
8年以上才有身分證,也有人花了10年左右。

~~~~~~~~~~~~~~~~~~~~~~~~~~~
只是,反對的輿論燒得更旺,防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隔天撤回這項開放措施,並表示:
「我們一開始是可以選擇國籍的,已經選擇國籍而沒有選到台灣的國籍,現在就要自己做安
排、自己承擔。」


矛盾的是,根據移民署公告,和小明一樣持居留證,過去14天有中港澳旅遊史的外籍人士卻
可以入境。「只看國籍,不看來處」的境管政策曾引起質疑,卻在支持指揮中心決定的讚好
聲中被迅速淹沒。


「中國不友善」民調升高,社會氛圍反對境管鬆綁

什麼原因讓小明父母沒在一開始就幫小孩選擇台灣戶籍?一名資深上海台幹對《報導者》表
示,最常見的狀況是,當下夫妻兩人的生活重心都在中國,讓孩子入中國籍,純粹為了生活
、上學的方便,而且不是人人都有本錢請長假回台待產,最後才讓小明先入了中國籍。沒料
到一場疫情,卻讓這些原本在私領域的家庭抉擇,與防疫發生關聯,不僅被拋入公共討論,
還牽扯到敏感複雜的國家認同問題。


今年初總統大選後接連著疫情爆發,台灣社會對中國的不滿來到近10年最高點,根據陸委會
今年3月的民調,有7成民眾認知中國政府對我政府不友善、6成認為對台灣人民不友善。
據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今年6月的調查,73%台灣民眾不同意「中國大陸政府是台灣的朋友
」創歷史新高,也是過去一年來極明顯的民意變化。


對中國反感的社會氛圍,加上連環發生台商居家隔離期間上舞廳、武漢包機出現確診案例,
以及對中國疫情不透明的懷疑,不斷加深「開放中國籍人士入境,會造成台灣防疫破口」的
印象,並捲起龐大的輿論海嘯,讓政府不得不改弦更張。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接受《報導者
》專訪時即提到,收回小明入境措施的原因之一是「社會支撐力不足」。


「歷史塵埃於我如巨石」

這些輿論走向,成為許多兩岸家庭難以承受的蝴蝶效應。7月31日,立法院有一場呼籲開放
小明、陸生與團聚陸配的公聽會,在台灣讀大三的阿維(化名)透過視訊出席。他是中國籍
母親的前婚生子女,2012年起來台生活、上學,已經8年,終於來到申請台灣身分證的最後
階段,今年在台灣待滿183天就可成為台灣人,卻因為過年隨母親探親回不了台灣,恐無法
如期入籍。

阿維對各種謾罵小明的網路留言感到難受,「我早就選擇台灣,只是在排隊等身分證。不是
來避難,是回到原本的生活。要用這場疫情否定我多年努力,扣上『自己選擇國籍自己負責
』的帽子很不公平。」


他平常會當橋梁,幫中國與台灣的家人朋友釐清對彼此的誤解,不料這次自己卻捲入爭端核
心,深深感到「歷史塵埃在我們身上卻是巨石」。

另名出席公聽會的台商王克安與中國籍女友育有6歲女兒,原先因事業忙拖著沒結婚,為了
讓女兒回台上小學,趕緊辦結婚手續並舉家搬回台灣。追認王克安為女兒生父的流程較長,
他還來不及完成並讓女兒入台灣籍,女兒就因過年隨妻子探親,遇到封關成為「小明們」。

「形容小明是陸配子女只說對一半事實,小明也是台灣家庭的小孩,」他表示,許多小明們
的父母是因為認同台灣政治理念與民主價值,決定帶小孩回來讀書。他以為兩岸政治氛圍不
會影響因婚姻與血緣結合的家庭,現在卻變成只要牽扯和中國往來,不論是非對錯,都被視
為政治不正確。


境管政策的各方考量、優先取捨,該是說清楚的時候
https://i.imgur.com/zxvsEtQ.jpg
[圖]
200多天的封關期間,「小明」們的父母不斷透過陳情、召開記者會等方式,希望早日與家
人相聚。新婚陸配的台灣籍伴侶後來也加入陳情行列。(攝影/楊子磊)

部分陳情者試圖將討論拉回法律層面,他們主張,除非團聚陸配或小明已確診,否則無從依
《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禁止來台;而限制小明入境,更有違《憲法》保障
的家庭團聚權,以及已國內法化的《兒童權利公約》。


《兒童權利公約》第9條第1項:締約國應確保不違背兒童父母的意願而使兒童與父母分離。
 

限制團聚陸配與小明入境,法律學者質疑侵害基本權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張志偉是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專研《移民法》、移民
與整合。他指出,這段時間對團聚陸配與小明的入境管制,已侵害他們的基本權利。

對於父母其中一方是台灣人的小明,張志偉從台灣對國籍認定採「屬人主義」為主,「屬地
主義」為輔解釋,只要父母任一方為中華民國籍,小孩就是中華民國籍,這稱作「生來國籍
」,與選擇無關。至於戶籍、身分證等,都是用來證明國籍的行政管考文件,無論有無,都
不影響生來國籍的事實。


另外,陸配前婚生子女這種情況,則需在入境後經過長時間居留、定居才能取得身分證與戶
籍。沒有前端的入境,就沒有台灣戶籍的取得,「不能反推回去,顛倒說必須有戶籍的人才
有資格入境,」況且入境權也不限於具有戶籍者為限。


張志偉指出,《歐盟法》與德國的《移民法》中,從申請入境到取得身分的等待期,移民都
有不同類型的基本權利保障。這次台灣限制小明、團聚陸配入境,已是對其婚姻與家庭團聚
基本權利的侵害,若要符合《憲法》主張,就要符合比例原則,而婚姻家庭的團聚權,在《
憲法》公益目的評價上,應比開放商務人士通行自由來得重要。


雖然疫情期間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可做為境管政策的法源,
但張志偉認為,除了授權基礎未必符合《憲法》要求的明確具體,在無法證明團聚陸配與小
明都確診的情況下,指揮中心就通案式地禁止具特定國籍者入境,已是基於特定國籍所做的
差別待遇。


「中華民國是憲政國家,基本精神是平等保障每個人的自由權利,若以國籍為由限制有婚姻
與家庭團聚需求者不得入境,是有問題的。」防疫方面,他認為可透過提供陰性檢驗報告、
入境隔離等風險行政手段控管,「我們要對抗的是病毒,不是人。


公衛專家指中國疫情資訊不透明

輿論反對放寬團聚陸配與小明入境的主要理由,是擔心隨之而來的防疫風險。不過在7月31
日的立院公聽會現場,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即回應:「從防疫角度,國外進來的,我們原
則就是14天檢疫,至於他的性別、年齡、身分,其實不是我們對傳染病風險的考量。」


林詠青說明,「對方從哪來」才是風險考量依據,來自高風險國家的旅客,限制會多一些,
武漢包機就是一例。「做好居家或集中檢疫,期間如果被感染的幾乎都會發病,無症狀者,
14天後不具傳染力。」


制定傳染病大流行期間的境管政策,一般會看哪些指標?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
說明,首先會檢視當地的疫情風險分級,其次可用該地的康復人數與致死率計算「解封指數
,「第三個最重要的是,有些國家的防疫資訊始終不是很清楚或值得信賴,資料可信度也
要列入考慮,包括伊朗、俄羅斯、中國等都有類似情況。」

陳秀熙表示,疫情大流行後,最難防的是大流行過後的區域無症狀感染,因為從大流行區域
來的這群無症狀者仍有傳播風險,但中國後來改變確診定義,不再將無症狀感染者計入確診
。若無法確實溯源找到目標族群檢測、隔離,感染者很可能不自覺將病毒帶往他國,「除非
中國當局提出有力說明與證據,否則我們很難確定無症狀感染是否仍在中國的社區傳播。」
陳秀熙表示,指揮中心考量無法判斷中國風險等級,保守開放確實有立論基礎畢竟要證明
中國安全,得有清楚科學根據。


「當時要對兩岸家庭放寬開放,仍是有法可解,」陳秀熙表示,若不信任中國數據,就以緊
急者優先,分批限額少量開放。旅客須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入境後再比照現行對菲律賓
的做法,無論有無症狀都須於機場完成採檢,再做集中檢疫。若感染率確實不高,再逐步調
低疫情風險、放寬入境人數。


指揮中心:防疫向來只針對疫情而非特定族群
https://i.imgur.com/WTXB0eB.jpg
[圖]
除了防疫、法律、人權,民意與兩岸因素,也增加了台灣對中國籍人士境管措施的複雜度。
(攝影/蘇威銘)

「指揮中心對邊境的管制一直是針對疫情,從來沒有針對特定族群,」回顧200多天來的境
管決策,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當然民意與中國因素不可排除,但最
終回歸到防疫量能優先。


「重點在中國疫情不透明且只對世界衛生組織(WHO)通報,其他國家的相互通報都很暢通
,」他表示,無從得知當地風險,為確保安全當然要對中國人流採取管制。

為何以國籍而非旅遊史限制中國籍人士入境?陳宗彥說明,這是因為從出入境資料,無從完
整得知中國籍旅客的過去14天旅遊史,「比如一位從日本入境的小明,我們不知道他是否在
14天內去過中國,除非他主動申報。」


雖後續台灣疫情穩定,陳宗彥強調不能讓邊境開太快,畢竟兩岸旅客占台灣入境人流量的最
大宗,「開放多,境外移入病例到一定程度,仍會影響社區安全,要依防疫能量節制處理。


為何無居留證外配又能申請特許入境?陳宗彥強調,到6月前,除非有特殊人道考量,否則
就算申請也不會准許;同樣地,陸配有特殊人道需求也會審酌開放,「所有防疫措施都是一
致的。」先開放外籍人士洽商而非小明與團聚陸配,是因為台灣需要恢復國際經貿往來,這
是政府團隊考量社會需求的優先順序做出的決定。


主管兩岸事務的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也指出,雖有「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但我方
不易取得中國詳細疫情,有管道可問,卻時常無法提供需要資訊,「甚至叫我方上網自己看
。」其次,中國維持低確診統計,從科學角度照理說應逐步鬆綁境管,不過中國非但沒鬆綁
還趨嚴,「專家無法判斷這到底怎麼回事。」


邱垂正表示,200多天來接到很多強烈陳情,也覺得要從人道角度去爭取他們回來,不過在
疫情不明下,能做的就是管理人流。「說禁這些不合理  但人道防疫要兩全其美很難


「講標準一致,社會兩極化聲音就出來了」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張五岳則認為,台灣對外籍與陸籍的防疫機制明顯有落差,
原因是缺乏政治互信,兩岸公權力難在防疫上有效合作,防疫資訊傳達不暢,台灣勢必對中
國採取差別待遇。但政府未把這個原因對人民解釋清楚,還不斷強調防疫標準一致,都是以
疫情為首要考量。


「講標準一致,社會兩極化聲音就出來了,」張五岳說,一種是感到受騙,尤其是中國後來
的疫情已「看似」不像2月那麼嚴峻。另種堅信在防疫第一前提下,法律、人道問題都可以
暫時退卻。濃厚對中國不信任情緒,讓後者更顯高張,不只中國籍人士,想入境的小明、台
商都受強烈抨擊。「這讓任何想依據人道、必要性進行的務實開放措施遭受很大壓力,也是
為何『循序漸進』開放中國籍人士的腳步拉很長,有許多一波三折。」


張五岳表示,政府若說明「因為兩岸現在沒有互信」、「這個政權對台灣有威脅」、「雙方
公權力無法取得及時有效的互動合作」,因此須採較嚴入境標準,人民都可以理解,但政府
卻未釐清這些癥結。


政府沒有明講,是擔心刺激已如履薄冰的兩岸關係?張五岳不這麼認為,因為從多項發言可
見,防疫部門並不避諱刺激北京,在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受阻、社會反中氛圍與
防疫優秀成果的背景下,台灣社會也給這樣的做法很高的支持。


他觀察,這次疫情讓兩岸政治高層分歧加深甚至惡化,政治有分歧不足懼,憂心的是兩岸人
民間的誤解、仇恨、對立也在上升;台灣防疫成果極佳,政府對兩岸家庭循序開放值得肯定
,「不過一開始其實能做得更完善,降低台灣內部兩極化對立,避免兩岸人民誤解上升。」

「兩岸關係中,我們看到中國的政權特色,卻在無形中想用那個政權擅長的方式跟它互動,
會失去台灣本身可以掌控的利基跟優勢,」張五岳表示,台灣擁有多元包容、比中國更開放
的社會,以及與中國政權不同的人道訴求與民主涵養,要和中國比較對各個方面的控管成效
,台灣絕對贏不了,但要比誰有多元聲音,中國必不如我們。


張五岳指出,由於美台關係強化,中國加大對台灣外交打壓、軍機繞台施壓、還有中國極端
媒體的聳動言論,都讓台灣民眾感到不友善。但到底什麼樣的兩岸關係最符合台灣人民需要
?他提出一個反思的觀點:美國已提出將中共政權與中國人民在策略上做區隔待遇,那麼,
台灣對中政策是否應做出適度、細緻的區隔,針對與台灣友好且關係密切的中國人民,要與
中國政權一體還是分開看待?


普世價值不適用於特定族群?

長期研究婚姻移民的社會學者認為,疫情只是更凸顯原本就存在的不平等制度,以及漸趨嚴
重的國族意識形態。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夏曉鵑指出,近年來出現的新住民論述與新南向政策,旨在將
曾經被視為「低劣他者」的東南亞配偶轉變為社會資產,以共同對抗作為「邪惡他者」的中
國,其背後對婚姻移民的歧視並沒有改變。台灣的移民政策充滿階級主義,針對中國大陸與
東南亞配偶的限制遠多於已發展國家人士,這些制度上的不平等,碰到疫情,就演變為對特
定族群的差別待遇。


20年前就投入陸配研究的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趙彥寧認為,陸配作為台灣的準公民,是台
灣人實踐親密關係的重要分子,也是台灣家庭生產和再生產的當事人,國家原本應該要對其
予以協助,但這段時間以來的境管政策卻反而有點像把他們當成人質,而處罰到本國人的利
益。「我們所聲稱的民主、進步、人權這些自由主義的普世價值,卻獨獨不適用於某些人。
這樣的決策沒有意義,只有傷害。


如何看待民意對開放中國籍人士入境的抗拒?趙彥寧表示,網路時代快速傳播的特性,讓一
些需要時間去辨認真假的訊息,透過網路的發酵,更容易讓人把兩岸關係不滿的情緒轉移到
他人身上,台灣社會更難被說服去接受中國人是國人可以建立親密關係的對象。


「當社會拒絕理解真相,而樂於去傷害某些特定人群時,就會造成可怕的危機。如果我們拒
絕瞭解中國人,哪怕是和台灣人有親密關係的中國人,拒絕瞭解這些複雜的他者,那麼我們
正在走向拒絕相互理解的方向。」


那些無從彌補的日子,與新展開的人生
https://i.imgur.com/nj0T9wU.jpg
[圖]
在9月23日、團聚陸配開放那一天,鈞翔立刻趕辦手續,希望早日與四四相聚,彌補8個多月
來未能相伴的時光。圖為鈞翔將四四穿婚紗的照片設為電腦桌面。(攝影/楊子磊)

8月24日,教育部全面開放陸生來台,包括在台讀書的小明。阿維對長住台灣的自己被歸類
為「陸生」有點疑惑,卻也終於順利返校,並持續向移民署陳情,希望能讓這段時間無從入
境的他如期取得身分證。王克安的女兒終能回台,不過高中以下的小明們以往不會以「陸生
」身分在台就學,繁雜程序導致欠缺因應經驗的學校一陣忙亂;他的女兒9月17日終於能回
台隔離,卻也錯過開學典禮。

9月22日晚上,鈞翔與四四已因8個多月的分離身心俱疲,他們商量以23日作為節點,若沒開
放,鈞翔就辭職,兩人先一起在中國生活一陣子。這晚四四整夜沒睡,在網路上搜尋中國入
境隔離和租屋資訊。


隔天,指揮中心宣布開放團聚陸配,已取得團聚入台證的666名陸配可從9月24日起入境,移
民署也恢復團聚簽申請與面談。

「激動到哭了,打字手都在抖。」四四第一時間告訴婆婆這個好消息,鈞翔也立刻向主管請
假,隔天一早向移民署遞交團聚申請。

但有些錯過的人生已永遠無法彌補,維佳的太太在疫情封關時剛懷孕,解封至今,肚子裡的
寶寶超過32週,經風險考量後決定留在中國生產。「團聚陸配開不開放,對我們已經沒有意
義,就等小孩出生後再一起回台灣,」維佳難掩失望地說。由於兩人還未在台灣登記結婚,
小孩入籍得準備6份公證書,還要做DNA親子血緣關係鑑定,增加許多申請程序。但再怎麼無
奈,肩上那塊不得不扛的命運大石,已幫他們全家做了選擇。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www.twreporter.org/a/cross-strait-marriage-during-covid-19-lockdown

6.備註:

「我早就選擇台灣,只是在排隊等身分證。不是來避難,是回到原本的生活。」
「我們要對抗的是病毒,不是人」
「歷史塵埃在我們身上卻是巨石」
「我們所聲稱的民主、進步、人權這些自由主義的普世價值,卻獨獨不適用於某些人。這樣
的決策沒有意義,只有傷害。」

「指揮中心考量無法判斷中國風險等級,保守開放確實有立論基礎,要證明中國安全,得有
清楚科學根據」
「專家無法判斷這到底怎麼回事。」
「防疫向來只針對疫情而非特定族群」


--

一篇好的新聞是歷史的初稿

惟其不怕頭破血流,才配做新聞記者-成舍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152.80 (臺灣)
※ 文章代碼(AID): #1VUqwrBN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01916597.A.2D7.html
wu73: 推報導者1F 10/06 00:52
PennyFinn: 或許要慶幸的是,遇到的是瘟疫不是戰爭2F 10/06 00:54
PennyFinn: 這種時節,兩岸來去的人都該多想一些
locdan: 很客觀,可惜這種文八卦鄉民也看不進去4F 10/06 00:59
PennyFinn: 很長好不好,那是看在報導者的份上才沒end5F 10/06 01:00
平常會做小筆記文摘啦 但今天沒力氣做
※ 編輯: qazsedcft (111.251.152.80 臺灣), 10/06/2020 01:02:28
Iamidiots: 中國到現在還是對台灣隱瞞疫情,在這種狀況下沒人敢6F 10/06 01:04
Iamidiots: 開放,連俄羅斯對中國都還是幾乎全面封鎖,歐美台日
Iamidiots: 反而逐漸開放,蠻諷刺的
PennyFinn: 中國籍外配所需要辦的手續的確比其他國家還多9F 10/06 01:09
PennyFinn: 不過案例百百種,很多也是來台辦了團聚又回去的了
Iamidiots: 那根疫情無關,把路配權跟疫情搞再一起反而混亂11F 10/06 01:14

--
※ 看板: Gossiping 文章推薦值: -4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434 
作者 qazsedcft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 ̄︶ ̄)b Vitamin-K 說讚! ( ̄︿ ̄)p zoidsdx44, week3019, tcblow2001, clisan 說瞎!
1樓 時間: 2020-10-06 01:29:53 (台灣)
+1 10-06 01:29 TW
咦?
她不能過來
男方可以過去啊..
2樓 時間: 2020-10-06 02:04:43 (台灣)
  10-06 02:04 TW
說那麼多,不能來的都不是台灣人嘛! 是台灣人不就沒那問題了嘛!
3樓 時間: 2020-10-06 03:03:47 (台灣)
+1 10-06 03:03 TW
就想腳踏台灣,又持有中共國的國籍,就不是台灣人,要求(講)個屁
4樓 時間: 2020-10-06 03:22:03 (台灣)
  10-06 03:22 TW
拿出你的護照。菸
5樓 時間: 2020-10-06 08:08:07 (台灣)
  10-06 08:08 TW
1樓的看清楚,人家本來已經決定9月再不開放就男方過去中國了
6樓 時間: 2020-10-06 08:50:40 (台灣)
  10-06 08:50 TW
關我什麼事..要團圓就都飛去中國呀..這麼簡單
7樓 時間: 2020-10-06 09:07:02 (台灣)
  10-06 09:07 TW
···
都是一堆找普通韭菜又想貪圖中國炒房兩邊得利的投機取巧份子.有人就找移民國外有美國籍 加拿大籍的沒這問題.小孩長大了還可以有選擇機會,自己也能拿外國居留權.有時候腦袋清醒比什麼事情重要貪圖小利成就不了大事!
8樓 時間: 2020-10-06 11:53:22 (台灣)
  10-06 11:53 TW
小明:陸配前婚生子女,俗稱「拖油瓶」
台灣繼父表面反對,內心暗爽:拖油瓶最好不要來。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