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看板 Public_Issues
作者 foxtail (foxtail)
標題 [問卦] 海水滅蚊,『半座鹽山』入溝中,高雄恐將再度氣爆!
時間 2014年11月28日 Fri. PM 12:48:30




前陣子高雄推出用海水滅蚊的奇招,我研究了好久,以下是個人淺見,想與各位討論。


*****************************************************************************************
撰文者│袁暐崴

近期高雄市登革熱疫情大爆發,高雄市政府考量乾季期部份水溝溝底凹凸不平,導致投鹽或投藥效果有限,因此引海水灌入可能孳生病媒疑慮的水溝,期望運用多元防治方法,有效控制水溝孳生病媒蚊。並於本月10日於三民區本館里大興街一帶進行「排水溝渠引入海水防治登革熱病媒蚊計畫」社區實地實驗,將5噸重、鹽度30 PSU的海水注入水溝,希望藉由含鹽濃度高的海水 讓水中的孑孓脫水而死。13日高雄市環保局再度展開海水滅孑孓行動,出動十台汙泥沖吸車,在前鎮漁港載運第一批約六十噸的海水,前往前鎮區瑞和里沖灌側溝。
 
[圖]
 
 
↑引海水入溝渠滅病媒蚊示意圖(摘自:自由時報)


姑且,先不論該實驗的精確度與對環境生態所造成的衝擊。海洋平均鹽度為35 PSU,高雄市衛生局所採用海水為30 PSU,而所謂的PSU是指:平均每一公升的水含有多少克的鹽類,因此30 PSU的意思就是每一公升的水就有30克的鹽類。

鹽類會導致金屬鏽蝕速度加快。就如同海邊周圍建築物因海風鹽分高、溼氣重,鏽蝕的快,家電則容易壞。而生鏽的金屬變得脆弱、容易剝落,當外層金屬生鏽剝落後將造成內部尚未生鏽的金屬暴露於水和氧氣之下,進一步被鏽蝕,該作用不斷反覆發生,直到整塊金屬被鏽蝕至爛掉。以鐵為例,鐵鏽不像鐵原先那般堅硬,生鏽後非常容易脫落,且體積會增大,若不將鐵鏽去除則容易吸收水分,使鐵被鏽蝕得更快。就像是使用海砂蓋房子,長期下來海砂中的鹽分加速鋼筋腐蝕,造成混凝土塊剝落,建築結構嚴重受損,使房屋壽命縮短、威脅住戶安全。因此海砂蓋屋是不被允許的,然而將這麼大量的海水灌入到水溝中真的沒有疑慮嗎?



「半座七股鹽山」入溝中,加速管線鏽蝕

幾個月前高雄前鎮與苓雅區發生了731氣爆,進而爆發出高雄市地下管線阡陌縱橫、雜亂無章,甚至還出現管線貫穿排水箱涵,及幽靈箱涵等問題。總總現象皆凸顯出高雄市各類地下管線長年來出現了管理漏洞,危及民眾生命安全。

而這幾天高市府分別引入了5噸與60噸海水注入三民區與前鎮區的水溝裡。其中注入前鎮區的60噸海水中就含有1.8噸重的鹽類,相當於「半座七股鹽山」的鹽量流入前鎮區的水溝裡。而這些年久失修、隱藏於地下的管線飽受歲月摧殘,可能早已造成部分鏽蝕,現在卻還要承受宛如半座鹽山,1.8噸鹽量的海水沖刷、浸泡。如此高濃度鹽分的海水大量灌入水溝,流入下水道,在這種情況下,海水會使水溝與下水道的水氣含有鹽分,此時該區環境就像在海邊,潮濕、鹽分重。

[圖]
 
↑七股鹽山(摘自: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雖然高市環保局聲稱海水在溝槽內稀釋流動,下雨沖進大海,不會污染溝渠。不過高雄現在已進入枯水期,下雨機率減少,海水停留在溝中的時間將會延長,以及海水會因為氣溫升高而蒸發,使海水鹽類結晶殘留於管線與溝中凹槽處,當雨天雨水流入時才又將鹽類溶解,形成鹹水。然後不斷重複這個狀況,直到不知經過了多久以後,鹽類才會完全被帶走,然而水溝與下水道的管線卻已長期處在富含鹽度的環境中了。

水溝內藏有多種電纜線,下水道則無法確定是否埋有問題管線,因此若擴大長期實施,輕則可能導致溝內電纜線鏽化,造成居民生活不便。重則可能加速管線鏽蝕使管線出現破洞,或是造成管壁脆弱,無法承受管內壓力而爆裂,使氣體外洩。導致原本可用50年的管線卻只能用40年,使管線壽命出乎預期的縮短,低於原先預估年限,促使管線所屬單位大意,釀成公共安全問題,進而再度引發氣爆危機!

然而在所有地下管線尚未查清,並建置明確的地下管線圖資以前,以及無法確認海水將接觸到或影響到哪些管線的同時,高雄市政府您豈能如此不顧市民大眾的安危,將大量海水灌入下水道之中?



登革熱病媒蚊生態改變?! 海水滅蚊實驗是否週全

登革熱的傳播媒介主要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尤其是埃及斑蚊更是出血登革熱最重要之病媒。
登革熱病媒蚊特性如下:

 1. 喜愛生長在水質良好的環境,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在下水道或者水溝裡面。

 2. 只需要數盎司的水就可以繁殖。

 3. 每年登革熱高峰為8至9月。

 4. 25到32度是最適合斑蚊生長的環境。

 5. 主要吸血時間都於白天,且吸血高峰為下午4至5點,次高峰則是上午9至10點。

 6. 飛行距離一般約50~150公尺範圍內。但雌蚊飛行範圍可遠至400-800公尺的地區,亦可飛翔至20餘層高樓樓頂。


其習性具有以下差別:
 
[圖]
 
 

了解完病媒蚊的特性後, 現在回頭討論本月10日的海水滅蚊實驗。

首先探討的是實驗孑孓的來源。一般而言,野生孑孓會因為常與外界接觸、生長環境變因大,像長期接觸到噴藥環境,造就對逆境的適應性及生命力都比實驗室培養的孑孓強韌。

第一假設,這次實驗是使用實驗室裡培養的孑孓,並根據高雄市衛生局何啟功局長所言,另一組對照組孑孓其實是放在衛生局實驗室「完全乾淨沒有殘餘藥物或海水」的水,依此實驗設定,可推測此舉是為了證明放在水溝水加海水的孑孓活動力低於放在原生環境水質的孑孓活動力,以表示海水殺蚊有效。因此可以間接證明實驗室裡培養的孑孓生長在「清淨沒有殘餘藥物或海水的水中」,並與生長在富含殺蟲藥的野生孑孓的生長環境相差甚大。

如果以上的假設成立,可想而知,當實驗孑孓被放入水溝水時,光是要適應水溝水質就非得花費一番力氣,更何況後續直接被浸泡在海水中,死亡率必定會大幅提升。藉此,也就能解釋原先被認定為對照組,距離20公尺外沒有浸泡到海水的溝中孑孓為什麼也死了8成,其死因應該就是實驗的孑孓無法適應當地水溝水質。

相較之下這就很難評估,究竟導致水溝孑孓死亡的主因是牠們對水溝水質的不適應性,還是因海水脫水而死,二者間何者所造成的傷害與影響較為顯著,也就不得而知。

至於為何要使用實驗室培養的孑孓,造成水質適應性上的疑慮,卻不直接放置野生孑孓使實驗準確性提升?是因為找不到野生孑孓嗎?於市府所說常出現病媒蚊孑孓的位址也不易尋獲嗎?這樣的實驗方式,該如何讓民眾信服市府的判斷是正確的?而市府又怎能認定水溝中一定有病媒蚊孑孓?


第二假設,實驗使用的是野生孑孓。根據高雄市疾病管制處蔡武雄處長所言,原先喜愛產卵在淺水、良好水質環境的登革熱病媒蚊,現在已出現孑孓孳生在大型水池與水溝的現象。這代表登革熱病媒蚊幼蟲的孳生環境已漸漸改變,牠們能適應的環境更加多元。因此將孑孓放入水溝水中作測試這點可成立。

但實驗設定理應就該依原先所說,將二組實驗的孑孓放置在同等條件水質的水溝水中,而其中一組注入海水,使實驗變因只限定在「溝水是否含有海水」這一個條件。唯有這樣的實驗方法才能明白的顯現出海水鹽度對孑孓的殺傷力。不然就像是找不同的人,要他們分別吃一種辣椒,然後比對哪一種辣椒較辣。不同基準值該如何比較?這根本就無法比較!

然而衛生局最後卻還改口澄清,說對照組孑孓其實是放在實驗室裡乾淨沒有殘餘藥物或海水的水中。這最終的實驗設定真的很令人匪夷所思,在這種不具同等條件下的對照組,不但不能凸顯出孑孓浸泡海水後是否有所差異,並且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在20公尺外,不含海水的溝中孑孓也死了8成。

反觀衛生局對於實驗對照組的說法急轉彎,實驗結果交代不清、前後矛盾,只會令民眾不禁感到質疑,市府當局是否只是為了要讓實驗看似符合原先預期、可行,就隨意弄出個強辯組來搪塞大眾,以達到進而加速全市擴大實施的目的。


再者所要探討的是依據疾管處所言,先前實驗室中的孑孓在12小時內便全數陣亡,因此以12個小時為一單位進行觀察。然而經過了三次檢視,置入後12小時,200隻孑孓因為有一處測試點被遮蔽無法檢視,因此預估僅剩2隻存活。爾後又經過了12小時,發現存活數尚有2隻。

初步實驗結果顯示,該實驗的成果其實不如原先預期來的理想。因為原本12小時就能全數消滅的孑孓,經過了雙倍時間24小時以後,居然還有2隻孑孓存活,這就表示海水滅蚊的功效在自然環境中有所減損。且光是以未浸泡海水的溝中孑孓也死了8成這點來看,實驗過程明顯出現瑕疵,根本就無法證明海水殺死孑孓具有直接的功效。

總觀以上推論與實驗結果,海水滅蚊實驗衛生局理應再次研究、改良實驗方法,而非改口聲稱對照組的來源有誤,與找尋藉口說孑孓供媒體拍攝畫面拿上拿下、沒泡到水時間長,導致孑孓死亡。如果孑孓是供拍畫面未浸泡到水死亡,那浸泡海水死亡的198隻孑孓是否也可合理懷疑是因為此因素死亡,並非是浸泡海水脫水而死。

然而最令人不解的是,儘管眾多問題皆顯示出海水滅蚊的不成熟性,且11月早已過了登革熱高峰期,登革熱疫情將會趨於減緩。然衛生局為何仍舊堅決且執意的聲稱實驗結果成功,刻不容緩的全高雄比照施作。如此莽撞的擴大實施海水洗溝滅蚊計畫,是為了藉由疫情本身已趨緩的情勢,讓民眾誤以為市府滅蚊有功,抑或是另有目的?



愛河,最大的養蚊場?

多年來市府控管愛河汙水的方式就是在愛河與其支流的交會處設置污水截流站,運用水閘門將汙水阻絕在支流段。並於晴天或非雨季時關閉水閘,阻絕污染源進入愛河,將污水經截流設施輸送到污水處理廠;反之雨天或雨季時則開啟水閘,以達到排洪、宣洩雨水功能,但同時也將各支流及上游的污廢水跟隨著雨水順勢大量注入愛河的下游,使每年五月到九月間形成愛河季節性的污染,造成愛河下游水質惡化。

然而這種截汙方式造成愛河上游與其支流河水不流通。如市府近年所推出的二號運河全線通水計畫,將愛河水引入幸福川中,再升起橡皮壩把引入的河水阻絕在幸福川中。這些做法都將會使河川水體不流通,形成大型的蓄水池。雖然遭阻絕的河道都有經污水下水道將部分河水排出,但孑孓生活在水體表面並非水中,因此當河水藉污水下水道排出時對孑孓的影響並不大。此外市府的水質改善計畫,透過高壓溶氧、曝氣等工法淨化水質、提高河水溶氧量,以及疾管處蔡處長所說登革熱病媒蚊的繁殖生態已改變。由這三點推論,可推測愛河上游與其支流或許已淪為病媒蚊孑孓生長的最佳環境。

[圖]
 
[圖]
 
↑↑↑ 幸福川下游,橡皮壩(Google Map 2014.04 街景地圖) ↑↑↑


並根據今年的登革熱疫情分布圖可以發現,最先發生及較為嚴重的區域大多位在愛河流域上,且擴散方式有逐漸向愛河上游與其支流上游傳遞的現象。因此更可大膽推估病媒蚊的繁殖場可能已從居家環境轉移到愛河流域四周。由於雌蚊飛行距離最遠可至500公尺,加上高市一天可能產生十萬隻蚊子,以這樣的速度病媒蚊依循愛河逐水而居,且由於部分地區的河水水位高過下水道排入河川的出水孔,讓病媒蚊可再藉由水溝、下水道潛伏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漸漸地遍及整個高雄地區。使得高市府不論多密集的濫噴殺蟲劑,噴到病媒蚊對八種藥劑都有產生抗藥性的同時,卻還不見疫情趨緩。

[圖]
 
 ↑愛河流域

[圖]
 



高市府不知情?

按常理而言,登革熱病媒蚊繁殖情況會受到雨量及氣溫影響。但根據歷年雨量、氣溫與登革熱病例數三者做交叉比對後,將會發現近幾年的雨量和氣溫各年間的變化並不大,甚至今年雨季的雨量還高於去年,但登革熱病例數卻毫無規則性的大幅上升下降,令人不禁感到懷疑,影響疫情的變因是否並非是自然因素,而是受到人為策略所致。

[圖]
 
[圖]
 
[圖]
 
[圖]
 

高市府是否為了維護愛河水質、攔截上游與支流淤泥和垃圾,將其水閘門緊閉,使閘門內外水質與生活品質形成了天堂與地獄般的差別,導致愛河上游及其支流周圍的居民苦不堪言,飽受髒亂和惡臭的折磨,間接成為登革熱疫情的重災區。

若以上推估有所錯誤,那麼有請高市府詳細的解釋清楚,為何堅決在海水滅蚊實驗具有眾多矛盾與尚未成熟之際就要擴大全市實施,不就是要將海水藉由下水道排入寶珠溝,鹹死溝中的孑孓嗎? 不然豈能不理會海水對地下管線所帶來的衝擊,冒著讓海水鏽蝕管線的風險、拿全高雄市市民的生命做賭注、罔顧市民安危,義無反顧的將含有半座七股鹽山之鹽量的大量海水灌入地下。萬一到時候海水滅蚊效果不彰或是無效,那不就賠了夫人又折兵,非但沒有消滅病媒蚊,反而增添地下管線加速鏽蝕的風險,使高雄全市籠罩在二度氣爆的隱憂之下。還是打算當氣爆再度發生時,再將責任推卸給其他單位?根據高市府所言,他們已長期運用投鹽的方式來抑制登革熱病媒蚊的孳生,豈知這次釀成氣爆的鏽蝕管線是否與市府長期投鹽滅蚊有所關連!

不要再口口聲聲的宣稱疫情每4年中型爆發,12年大爆發了。截至同一時間(11/22),擁有1億6百多萬人口的廣東省目前累計也才42,358例,死亡6人;然而人口數才 270幾萬的高雄市,卻有12,301例,死亡人數竟還高達15人。而去年爆發43,346例的馬來西亞,今。也才增長約1.6倍為68,000例,相較之下高雄市竟從去年的102,突然增加了121倍,達到了1萬多例。如此驚為天人的成長病例數,只能說令人無語。

今天,每增加一名登革熱死亡病例,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生命驟逝,而是一個破碎、悲傷家庭的開始。然地下管線的鏽蝕,將導致高雄市民永無止境的生活在焦慮和恐慌中,不知何時會再度氣爆。

--
※ 作者: foxtail 時間: 2014-11-28 12:48:30
※ 編輯: foxtail 時間: 2014-11-28 18:09:00
※ 看板: Public_Issues 文章推薦值: -1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477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 ̄︿ ̄)p microken 說瞎!
foxtail 轉錄至看板 Kaohsiung (使用複製) 時間:2014-11-28 13:26:24
1樓 時間: 2014-12-01 02:09:29 (台灣)
  12-01 02:09 TW
可否順便研究一下,是否有比現行更好的方法?相信高雄市政府很樂於接納任何有效方式
2樓 時間: 2014-12-04 00:22:03 (台灣)
  12-04 00:22 TW
睡菊的智商
3樓 時間: 2014-12-10 16:37:39 (台灣)
  12-10 16:37 TW
看到 1.8噸重的鹽類,相當於「半座七股鹽山」我的理智就斷線了,跳進平行時空看不下去了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