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Knuckles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1-10-12 22:44:36
看板 Stock
作者 bituzi (幣圖誌Bituzi)
標題 [心得] 終結謠言:熊市不等於經濟衰退!
時間 Wed Oct 12 21:45:45 2011


原文連結:http://www.bituzi.com/2011/10/blog-post_11.html

熊市vs經濟衰退

上星期二,當標準普爾降到1100點以下時,有些專家便聲稱「熊市」(Bear market)已經
開始了(但從星期三開始到今天,已經回漲5%左右,難道他們口中「牛市」(Bull market)
也出現了?);此後,很多報導都提到熊市並將其與經濟衰退聯想到一起。然而,「熊市」
僅是股市交易市場對於股價下跌的代稱;其絕不等同於經濟衰退的絕對指標。然而,確有
許多投資人太過依賴這籠統的字眼去決定他的投資方式。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熊市」二字從何而來。

事實上,根本沒有所謂「熊市」的官方或學界的正式定義。華爾街日報和一些投資報導為
了方便,定義當從一高收盤價下跌至新低收盤價20%(含)以上便為「熊市」。但這新定義
是近二十年才出現。


熊市這詞最早出現在1700年代的交易市場,在當時的美國交易市場,短線操作者利用融券
方式讓價格下跌,之後以較低價格購回。於是乎,流傳著這麼一句話,「To 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one has caught the bear」。所以,在1880年代以前,完全沒有「
熊市」一詞出現。

1900年出版的投資經典書籍: ” The ABC of Wall Street” (作者: S.A. Nelson)的詞
彙表中也沒出現「熊市」一詞。到1921年,威廉摩爾 (William C. Moore) 在其” Wall
Street: Its Mysteries Revealed, Its Secrets Exposed”一書中才給了「熊市」簡單
定義:大量賣超且價格下跌。此後,從1920到1940年期間,只要單日交易價格下跌4%,華
爾街日報便稱之為「熊市」。1940年代以後,許多分析師相信當主要道瓊指數都跌至新低
點時,便是「熊市」。


1990年代之後,華爾街日報重新定義: 股價跌幅超過20%即是「熊市」。

所以說,熊市一直沒有明確定義;甚至所謂「牛市」和「熊市」可能同時存在,端看你的
基期在哪,例如:近三個月美國股市市值蒸發13.9%,近五年美國股市年平均損失1.2%;但
,近十年卻增加約6%。根據過去的統計,我們可以輕易了解股市漲跌並給予「牛市」或「
熊市」的標籤,但光是「熊市」的標籤是無法預期未來經濟是衰退,回穩或是成長。當然
這樣的字眼是可以給我們知道過去這一陣子與當下的股市情形,而給予一個參考;切記,
切記,請切記「熊市」兩字絕不是預期指標。


何謂經濟衰退(Economic recession)?簡單地說,當經濟出現停滯或負增長的時期。不同
的國家對衰退有不同的定義,美國與台灣皆以經濟連續兩個季度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出現負增長則為衰退。重點在於GDP的變動而非股市價格漲跌幅
,更不是「熊市」兩字概之。

美國商務部9月28日公佈,經過季節性因素修正後,2011年Q2實質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
年率終值為1.3%,與初估值相同,高於前月下修的1.0%以及經濟學家平均預估的1.2%,為
連續第8個季度成長。美國今年第一季GDP成長0.4%。


MarketWatch報導,經濟學家預估美國第三季GDP可望成長2.0%,第四季則可望成長2.1%。
但其高達1.3兆美元的財政赤字占GDP的8.6%將為成長一大阻力。台灣部分,主計處表示,
台灣今年第二季GDP增長5.02%,高於先前預估的4.88%。主計處並預計台灣2012年經濟增
長4.58%。


單從GDP數字上看起來,眼前並無明顯衰退現象。在雷曼兄弟事件後,保守和恐慌心理依
舊存在投資者心裡,並投射在今年包括歐債風暴、美中貿易角力等一些不穩定市場訊息。
在恐慌與不穩定的投資心理,筆者認為短期黃金與石油仍是相當理想避險工具。在上週六
的文章討論後,檢視一下圖表,一週黃金價位確如當時我的預期。


http://tinyurl.com/4xfmhfe
近日黃金價格波動圖(到2011年10月11日止)
來源:stockq


http://tinyurl.com/3d5u22w
一年石油價格波動圖(到2011年10月11日止)
來源:Wall Street Journal

玩轉一分鐘

問: 經濟衰退和經濟蕭條有何不同?
答: 根據美國經濟研究局(NBER)的定義,經濟衰退(recession)是指,整體經濟活
動顯著下滑,且持續數個月之久,經濟下滑通常反映在實質GDP、實質個人收入、就業
、工業生產和躉售零售銷售等數據上。經濟蕭條(depression)是指,多個經濟體出現連
續好幾年的經濟衰退。以美國為例,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美國股市暴跌,股災隨後
蔓延到其他國家,引發全球多個國家出現經濟衰退,史稱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為二十世紀世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經常伴隨經濟衰退而來的是通貨緊縮;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定義,通貨緊縮是指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跌,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連跌兩季,就出現通貨緊縮的跡象。當物價長期下滑,消費者和企業就有可能延遲採購
,從而導致物價進一步陷入低迷,並引發競相削價的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缺乏
動力進行資本支出或生產更多產品,因為他們不敢期望能夠收回投資。因此,失業率隨之
增加,消費者固定收入減少而使消費繼續緊縮,如此不斷惡性循環。


一分鐘發燒經濟學

近來,美國熱烈討論一個現象,政府不斷提升就業職缺,然而失業率卻一直無法下降。美
國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經濟學家Thomas A. Lubik於其最新研究中,統
計2003年至2010年五月期間職缺率和失業率的關係,發現近半年內兩者間關係背離傳統貝
弗里奇曲線(Beveridge Curve;左圖藍線) http://tinyurl.com/3cfqpsa
數理經濟證明和一般認知上皆認為,職缺率下降則失業率上升,兩者成負向相關。
然而,今年美國振興經濟方案致力提升就業率,幾個月努力下來,
失業率依舊高達9%甚至更高。Lubik實證證明一般認知僅建立在生產力衝擊的概念上,
當生產力低落,職缺減少因而失業增加;但,
普遍忽略「match efficiency」,也就是說
,政府有心降低失業而試圖增加財政支出以促進產業提供更多職缺出來,往
往匆忙出手下忽略失業原因在哪?因而造就大量對求才者而言或對求職者而言不相稱的工
作職缺出來,資源浪費且更增加財政赤字,只會拖累經濟成長。類似情況在許多國家一定
存在,只是尚未被明確指出,過去台灣政府為求帳面經濟數據漂亮,提供許多短期職缺以
圖降低失業率,例如讓許多大學畢業生留在校園擔任助理等等,一樣是資源浪費且更增加
財政赤字,是否真能解決失業率更是個大問號?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225.179
KYmilk:推~1F 10/12 21:55
pojicoffee:抓到熊之前 先賣掉熊皮 也就是佈空單市場的意思嗎?2F 10/12 22:13

--
※ 看板: Stock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57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