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看板 TheBigFly
作者 dafei (大飛)
標題 Is Beauty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時間 2017-04-13 Thu. 13:04:19


Is Beauty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1UsGWxDPKA
Is Beauty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 Philosophy Tube - YouTube You look beautiful! But is that an objective thing, or a subjective thing? Maybe Kant and Hume can help us find out... Aesthetics Playlist:

 


說到「審美」,未仔細思考過的人通常會直覺認為「美」是完全主觀的

對於「梵谷和畢卡索的畫何者較美」這種問題,我們很難認為存在一個標準客觀的答案,它完全因人而異

但是,「美」真的是完全主觀的嗎?以下兩種日常經驗可以在直覺上挑戰這種完全主觀論

其一,有時候,我們的確會強烈認同某些藝術品在客觀上比另一些要來得好

例如,如果有人說「法拉利姐的音樂」比「莫扎特的音樂」要來得好,似乎很難有人認同

這就表示,我們似乎隱約地認同這兩者之間有客觀的優劣存在

其二,當我們被問及關於某作品的評價時,我們通常不會只說「我喜歡它」「我不喜歡它」

而是會說「我喜歡它的色調」「我喜歡它的空間安排」「步調太慢」「這作品的分鏡真是太差了」等等

換言之,你會提出一些關於作品的客觀事實,並且將這些事實與「美」連結起來


關於這種審美的主客觀衝突,康德(Kant)將其命名為「品味的矛盾」(The Antinomy of Taste)

康德自己以此為出發點,發展出了一套複雜又古怪的審美系統

與康德相比,大衛· 休謨(David Hume)企圖解決品味矛盾的方法就顯得更直覺且有趣

他認為,即使審美具有主觀性,我們仍然可以有很好的理由來支持某些關於美的「專家」評論

休謨認為,一個理想的評論者,應該具有以下五種素養:


一、細膩度(Delicacy of Taste)

理想的評論者應該要能夠察覺到作品中的所有細節

而這種對細節的察覺力是可以用客觀的方式測驗的


二、經驗(Practice)

理想的評論者必須要接觸足夠多量的作品,雖然要多少才叫足夠似乎有些主觀

但是在這灰色地帶之中的極端值(真的接觸相當多的人)我們仍然很容易辨認


三、廣度(Comparison)

理想的評論者接觸的面向必須足夠廣,才能夠比較出作品之間的差異並評估價值

如果評論者永遠接觸同一類型的作品,就算看得再多,又怎麼能夠真正指出它的價值呢?

至於有關於「足夠」的主觀性問題,可以用和上述第二點一樣的方式來解決


四、不帶偏見(No Prejudice)

關於這一點,廣泛存在著巨大爭議

究竟當我們評論時,要從評論中把自己移除到什麼程度才好呢?


五、敏感度(Good Sense)

理想的評論者應該要能夠敏感地察覺作品的「意圖」

它想說什麼?它的主題是什麼?它想傳達什麼訊息?



休謨並不反對審美具有主觀性,他只是提供一套評估的工具

讓我們能夠去評估「關於美的評論」,提供好的理由讓我們支持或偏好某些觀點

企圖解決前述的「法拉利姐」與「莫扎特」之間如何比較的問題



延伸觀賞(5:36開始)
https://youtu.be/NZ5duzln2wI?t=5m36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Crash Course Philosophy #30 - YouTube Today we are talking about art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What makes something an artwork? Can art really be defined? Is aesthetic value is objective or sub...

 

--
※ 作者: dafei 時間: 2017-04-13 13:04:19
※ 編輯: dafei 時間: 2017-04-13 13:16:39
※ 看板: TheBigFly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02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