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dinos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3-09-11 10:20:56
E
看板 historia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標題 [轉文] 草原倉頡復驚人—— 北方民族創制的文字
時間 Tue Sep 10 22:49:08 2013


http://www.im-eph.com/gb/whnmg/2006-08/04/content_1250.htm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古以來,在北方大漠草原和深山密林中生活著許多
游牧、漁獵及農牧結合的民族,他們雖然族屬不同,語言、文化、風俗也有差別,但他
們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而歷史上北方民族創制的文
字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1.突厥文字。
    突厥是活躍于6-8世紀的北亞古代民族,曾經建立了強大的游牧國家,創造了燦爛的
草原文化。突厥文,亦稱突厥儒尼(Runic)文,是突厥族創制的記錄本族語言的文字。
它的出現,使北亞游牧文明發生了巨大的飛躍。它的分布范圍很廣,西至東歐的頓涅茨
河、多瑙河,北至劍河和貝加爾湖地域,西南至吐火羅斯坦、費爾干盆地,南至昆侖山
北麓,東南延伸至河西走廊。中國古代的回鶻人、黠戛斯人、突騎施人都曾經使用這種
文字。


    突厥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突厥文的結構有以下特點:字形以點、線、弧構成
,形體方整,不連寫,有異于印歐型文字,而同漢文、契丹文、朝鮮文較為接近;屬音
節、音素混合型文字,字母表音,但有個別表意符號;由38-40個符號組成,其中元音8
個,有8對符號表達的輔音書寫方位可顛倒,輔音有清、濁之分,元音有圓唇、不圓唇之
別。


    獨具特色的突厥文字是突厥人智慧的結晶。現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用突厥文撰寫
的碑刻資料多有發現,突厥文也已經被學者們釋讀成功。突厥文已經成為我們一份寶貴
的文化遺產。


    2.回鶻文字。

    回鶻文是古代書寫和記錄回鶻語言的一種文字。回鶻亦稱回紇、畏兀,是中國史籍
上對維吾爾族的稱呼。歷史上,回鶻源自鐵勒,鐵勒又源自匈奴統治下的丁零部落。7-
8世紀,回鶻人游牧于蒙古高原上的色楞格河與鄂爾渾河流域。744年,回鶻取代突厥,
在蒙古高原上建立起強大的回鶻汗國。840年,回鶻汗國在黠戛斯人的攻擊下滅亡,回鶻
人分三支西遷,其中一支在天山南麓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850-1250年)。此期間,回
鶻文逐漸取代了昔日漠北時期使用的突厥文。宋元時期,回鶻文通行于河西走廊、西域
、中亞諸地,被廣泛用以書寫詔告敕令、宗教典籍、文學作品、契約文牘和歷法醫籍,
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獻資料,這些文獻成為我們今天認識與研究古代維吾爾族與中亞諸
族極為珍貴的資料寶藏。


    回鶻文是音素文字,由18-23個字母組成(因時代早晚字母數有所不同)。在23個字
母中,5個用來表示8個元音,18個用來表示21個輔音。字母的寫法有字頭、字中、字尾
之分,形式不一。早期的文字由右向左橫寫,后來改為自上而下、從左往右直行豎寫。
在字體上,有棱角突出的刻經體,有筆畫圓潤的寫經體,有龍飛鳳舞的草書體,也有線
條流暢的行書體,還有書寫直硬的硬書體及字體緊湊的活字體。14-15世紀時,在伊斯蘭
教文化的強烈影響下,回鶻文逐漸廢棄不用,而代之以阿拉伯字母的文字。


    3.契丹文字。

    契丹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貢獻多、影響大的古代民族,她建立起的遼王朝(907-11
25年)與北宋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契丹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契丹
族與歷史上的庫莫奚族同源,為鮮卑族宇文部的一支。4世紀末,契丹族繁衍生息于西拉
沐倫河流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907年,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下,建立起強
盛的大遼(契丹)王朝。為了適應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 920年,創制
頒行了契丹大字。


    契丹大字與漢字的關系十分密切,漢字可以說是契丹大字之源,它是借助漢字的形
、音、義,也有改造漢字而成者,同時保留了漢字的方塊字形。契丹大字頒行不久,又
發明了契丹小字。契丹小字是契丹人參考回鶻文字而創制的一種拼音文字。契丹小字由
1-7個不等的基本讀寫單位—“原字”所組成。它是參照漢字和契丹大字造成原字,并參
照漢字反切創出拼音的方法,以原字作為基本讀寫單位拼成字(詞)。契丹小字多為合
成字,排列順序一般為先左后右,二二下推。它的特點是“數少而該貫”,即原字雖少
,卻能把契丹語全部貫通。


    契丹文字通用于遼朝和金朝前半期,多用于記功碑、諸部鄉里之名、外交書函、旗
幟、符牌、詩歌、譯書、考試、哀冊和墓志銘等方面,而平民百姓多不掌握。1191年,
金章宗詔廢契丹文字,但契丹字仍在西遼王朝(1124-1211年)中使用。


    4.西夏文字。

    11-13世紀,在我國西北部活躍著一個勢力強盛的羌系游獵民族—黨項族。1032年,
黨項首領元昊繼承王位,并開始了正式立國的準備活動。1038年,元昊公開裂土稱帝,
建大夏國(1032-1227年,史稱西夏),與北宋、遼朝抗衡。當時西夏北邊的契丹、西北
部的回鶻、西南方的吐蕃和東南方的北宋王朝均有文字,故創制西夏文字已成為社會政
治、經濟、文化發展之必需。元昊令大臣野利仁榮創制了西夏文字。


    西夏文共有6000多個字,它是借鑒了有幾千年發展歷史的漢字而成的。此文字對于
認識漢字的人來說,正如清朝著名西北史地學者張澍所言:“乍視,字皆可識;熟視,
無一字可識。”也就是說,從形體上看,西夏文字和漢字很相像,但又有不同于漢字的
特點。西夏文從文字構成上可分為單純字與合體字兩大類。單純字一般筆畫較少,從音
和義的角度上不宜再分解,它構成新字的機會較多,是組成文字的基礎。單純字可分為
兩種:表意單純字、表音單純字。前者多記錄常用詞,有固定的字義;后者通常為借詞
、地名、人名或佛經真言注音。合體字包括合成字、互換字和對稱字三類。合成字是由
兩個字、三個字,有的甚至由四個字組成一個字,組字時一般只用一個字的一部分,也
有時用一個字的大部分或全部。組合方式有60多種。合成字可分為會意合成、音意合成
、間接音意合成、音兼意合成、反切合成、長音字合成等。互換字是把一個字中的兩個
部位交換位置組成新字,新組成的字和原來的字往往在字義上有密切的關系,它們常連
起來共同組成一個詞或詞組。對稱字是另一種合體字,即一個字的左右兩部分相等。西
夏文從創制到終止,流行于我國西北地區達460余年,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5.女真文字。


    女真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12世紀初,以游獵為生的女真族興起于白山
黑水之間。1115年,在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的率領下,建立了大金王朝。1125年、1129
年,金朝分別攻滅了遼朝、北宋王朝,建立了疆域遼闊的北方民族政權,與南宋及西夏
成三足鼎立之勢。1234年,金朝被大蒙古國攻滅。


    女真興起時,受契丹文化影響較深,故女真文字是在契丹字直接影響和漢字的間接
影響之下創制出來的。女真文字也有大字和小字之區別。1119年,大字為完顏希尹制成
并頒行,小字于1138年創制并頒行。此后,女真大、小字并行使用,終金一代始終如此
。完顏希尹創造女真大字的原則是“依仿契丹字制女真字”或“依仿漢字楷字,因契丹
字制度,合本國語,制女真字”。女真字初創時曾力求速成和完善,它對契丹字和漢字
采取了加筆、減筆、變形或照搬等幾種方法。具體制字方法是:以漢字為“基字”,或
取其意義,或取其讀音,增減或改變其筆畫而成;以契丹字為“基字”,或取其意義,
或取其讀音,增減或改變其筆畫而成;以既制成的女真字為“基字”,增減或改變其筆
畫,制成與原字意義有關聯或讀音相類似的新女真字。


    女真文從創制到廢止,流行于我國北方達200余年,它豐富了漢語語匯,影響了漢語
語音,在形成今天簡化漢字和普通話的漫長歷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從而為我們留
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6.蒙古文字。

    13世紀,勇猛善戰的蒙古騎兵馳騁在從東海到亞德里亞海這片遼闊的歐亞大陸上。
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形勢的發展,迫使蒙古社會盡快創制自己的文字。1204年,成
吉思汗在征服乃蠻部后開始采用回鶻字母拼寫蒙古族語言。這種表述蒙古語的書寫系統
,就是現行蒙古文字的前身,通稱為回鶻式蒙古文。


    回鶻式蒙古文共有19個字母,14個為輔音,5個為元音。每個字母在詞中的位置不同
,寫法也略有變化,即詞首、詞中和詞末三種變化。拼寫時一般以詞為單位,上下連寫
,有時一個詞也可分為兩段書寫。字的秩序是由上往下,行款是從左至右。它流行于整
個大蒙古國境內。


    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頒行“蒙古新字”,俗稱“八思巴字”。這種方塊文字由梵
藏文字母演化而成,有42個字母,其中母音10個,子音32個。它主要用在官方文書、印
篆、碑刻、牌符、錢鈔等方面,流行不廣。回鶻式蒙古文仍通行于民間。元成宗時,蒙
古族學者搠思吉斡節爾對回鶻式蒙古文予以改革,并于1305年著有《蒙文啟蒙》之語法
書,為以后蒙古語文規范化奠定了基礎。1587年,喀喇沁部學者阿玉喜創制了一種名為
“阿力嘎里”的文字,專門在音譯梵藏佛教經文時使用,從而對大量翻譯經文、促進蒙
藏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1648年,漠西蒙古和碩特部的咱雅班第達鑒于回鶻式蒙
古文的一些音標不能清楚表達衛拉特方言的一些語音,創制了比較接近衛拉特方言口語
的托忒蒙古文。該文共有31個字母,其中元音7個,輔音24個。現新疆蒙古族大多使用托
忒蒙古文。總之,在蒙古族文化發展的歷史中,各種蒙古文作為一種載體,都發揮了巨
大的作用,使蒙古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得以保留至今。


    7.滿族文字。

    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女真族是滿族的先人。金朝滅亡后,女真文字
使用范圍日益縮小,至明朝中期已失傳,滿族人只好使用蒙古文字。

    清太祖努爾哈赤率滿族興起后,于1599年命額爾德尼與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
制了滿文,史稱“老滿文”或“無圈點滿文”。由于滿蒙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差異,給
直接用蒙古文字母書寫滿洲語音帶來了許多不便,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1632年,清
太宗皇太極命達海修改滿文。達海在滿文字母上加了圈和點,使字母在表達語音方面更
加精確。改革后的滿文史稱“新滿文”或“有圈點滿文”。滿文字母有6個元音、19個輔
音和10個借音,每個字母代表一個音位。滿文共有12個字頭。滿文的每個字母有3種形式
,即詞首、詞中和詞尾的書寫形態。滿文是以詞為單位書寫,筆順是先自上往下書寫該
詞的主干,再按先左后右和先上后下的筆順加點或圈。滿文的行款是由右向左。組成滿
文的筆畫有6種:字頭、字牙、字圈、字點、字撇、字尾。字母無大小寫之別。


    滿語是滿—通古斯語族中唯一具有文字形式的語言,在清朝稱之為“國語”。有清
一代,留下了無以數計的滿文檔案、文獻及古籍,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

※ 編輯: wladimir        來自: 223.65.141.186       (09/10 22:50)
wladimir:契丹小字的說法有爭議,一說是根據漢字作為音素的1F 09/10 22:55
apin0128:滿文的行文是直書、由左向右寫才對吧2F 09/10 23:23
wladimir:滿文蒙文都是直立的,現在是由左向右書寫3F 09/10 23:56
leochang: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政治正確4F 09/11 08:46
CCKAT:以前可是不會這樣講的啦....5F 09/11 08:48
PrinceBamboo:突厥文之前還有鮮卑文! To原po: 作者列前多了一個"E"6F 09/11 09:46

--
※ 看板: dinos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24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