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ott
作者 ott (寶貝)
標題  易筋經
時間 2012年08月18日 Sat. AM 06:58:50


       
   
 




   總論

   譯曰,佛祖大意,謂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脫換。

   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則無礙。 無礙無障,始可入定出定矣。

   知乎此,則進道有其基矣。 所云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說,謂人之生感於情慾,一落有形之身,而臟腑肢骸悉為滓穢所染
   ,必洗滌淨盡,無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聖之門,不由此則進道無基。

   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內;易筋者,欲堅其外。

   如果能內清靜、外堅固,登壽?域在反掌之間耳,何患無成?

   且云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
   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

   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
   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

   若其人內無清虛而有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哉?故入道莫先於易筋
   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 否則,道亦難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 易者,乃陰陽之道也。

   勇即變化之易也。 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

   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 故二豎?系之在人,無不可易。

   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為剛、為柔者易之,為靜、為動者易之。

   高下者易其升降,後先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亂者易
   之治,禍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氣數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
   覆,何莫非易之功也。 至若人身之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經絡也。

   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
   脈,而為精神之外輔。

   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 豈可容其弛、攣、靡、弱哉。 而病、瘦、痿、懈者,又寧許其入道乎。

   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
   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

   即綿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非易之功也。

   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耳。

   故陰陽為人握也,而陰陽不得自為陰陽。

   人各成其人,而人勿為陰陽所羅。 以血氣之驅,而易為金石之體。

   內無障,外無礙,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來。 然此君功夫,亦非細故也。
   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至藥物器製,節候歲月?,
   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徵驗。

   入斯門者,宜先辦信心,次立虞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行持而不懈,自
   無不立躋?聖域矣。

   般刺密諦曰,此篇就達摩大師本意,言易筋之大概。
   譯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見或創造一語。 後篇行功法,則具詳原經譯義。
   倘遇西竺高明聖僧,再請琢磨可也。




   膜論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
   ,共成其一身也。

   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

   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

   是故修煉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

   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於人生乎,又況於修煉
   乎。 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

   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

   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

   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化而無形矣。

   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

   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

   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根,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

   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
   護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閉其邪
   惡不正之氣。 勿傷於氣,勿逆於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

   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
   不行,無處不到。 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

   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

   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膜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煉氣
   ,而筋膜泥而不起;煉氣而不煉筋膜,而氣痿而不能宣達流串於筋?絡。

   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
   挨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與筋齊堅,著於
   皮,固於內,始為子母各當。
   否則筋堅無助,譬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諦曰: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煉氣為主。
   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 脂膜,腔中物也。
   筋膜,骨外物也。 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
   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 膜居肉之內,骨之外。
   包骨襯肉之物也。
   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
   全功。



   內壯論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 內與外較,外勿略也。
   內壯言堅,外壯言勇。 堅而能勇是真勇也。 勇而能堅是真堅也。
   堅堅勇勇,勇勇堅堅,乃成萬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剛之體矣。
   凡煉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此中道。 守中者,專於積氣也。
   積氣者,專於眼、耳,鼻、舌、身、意也。

   其下手之要,妙於用揉,其法詳後。

   凡揉之時,宜解襟仰臥,手掌著處,其一掌下胸腹之間,即名曰中。

   惟此中乃存氣之地,應須守之。

   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
   其意弛,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
   動,是名曰守。 斯為合式。 蓋揉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神俱注於是。

   久久積之,自成庚方一片矣。

   設如雜念紛紜,弛想世務,神氣隨之而不凝,則虛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

   人身之中,精神氣血不能自主,悉聽於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

   手中之時,意隨掌下,是為合式。

   若或弛意於各肢,其所凝積精氣與神,隨即走散於各肢,即成外壯,而非內
   壯矣。 揉而不積,又虛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週。 凡揉與守,所以積氣。

   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惟中蘊而不旁溢。

   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
   此氣即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者,是吾浩然之氣也。
   設未及充週,馳意外走,散於四肢,不惟外壯不全,而內壯亦屬不堅,則兩
   無是處矣。

   般刺密諦曰,人之初生,本來原善。

   若為情慾雜念分文,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

   損靈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
   耳目之欲也。 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其鎖絆矣。

   故達摩大師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歸,而登正果也。

   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 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

   若能如法行之,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極樂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法

   夫揉之為用、意在磨礪其筋骨也。 磨礪者,即揉之謂也。

   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 一日揉有節候。

   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時,恐有春寒,難以裸體,只可解開襟。

   次行於二月中旬,取天道漸和,方能現身下功,漸暖乃為通便,任意可行也
   。

   二曰揉有定式。 人之一身,右氣左血。

   凡揉之法,宜從身右推向於左,是取推氣入於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於

   右,揉令胃寬,能多納氣;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勞。

   三日揉宜輕淺。 凡揉之法,雖曰入功,宜法天義。

   天地生物,漸次不驟,氣至自生,候至物成。

   揉若法之,但取推盪,徐徐來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為合式。

   設令太重,必傷皮膚,恐生瘓虜;深則傷於肌肉筋膜,恐生熱腫,不可不慎
   。



   採精華法

   太陽之精,太陰之華,二氣交融,化生萬物。 古人善採咽者,久久皆仙。

   其法秘密,世人莫知。

   即有知音,苦無堅志,且無恆心,是為虛負,居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內煉者,自初功始,至於成功,以至終身,勿論閒忙,勿及外事。

   若採咽之功,苟無間斷,則仙道不難於成。

   其所以採咽者,蓋取陰陽精華,益我神智,俾凝滯漸消,清靈自長,萬病不
   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於朔,謂與月初之交,其氣方新,堪取日精。

   月取於望,謂金水盈滿,其氣正旺,堪取月華。

   設朔望日遇有陰雨或值不暇,則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猶可凝神補取
   。 若過此六日,則日咽月虧,虛而不足取也。

   朔取日精,宜寅卯時,高處默對,調勻鼻息,細吸光華,合滿一口,閉息凝

   神,細細嚥下,以意送之,至於中宮,是為一咽。

   如此七咽,靜守片時,然後起行,任從酬應,毫無妨礙。

   望取月華,亦準前法,於戌亥時,採吞七咽。

   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恆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
   。 此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誤也。


   注:?壽,《易筋經》作"聖"。
   ?二豎,指病魔。
   ?之,《易筋經》"之"後有"為寒為暑者易之"七字。
?節侯歲月,《易筋經》作"火候歲月"。
?躋(ji基),登。 ?筋,《易筋經》作"經"。

http://blog.csdn.net/metababy/archive/2007/01/23/1491600.aspx


   

 




http://zh.wikipedia.org/wiki/易筋經

易筋經共計十二勢,其預備式為:兩腿開立,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鬆。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釐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劍,心澄貌亦恭。

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二勢。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復進行8-20 次。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勢:韋馱獻杵第三勢。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釐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復8-20 次。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

第四勢:摘星換鬥勢。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煉。連續5-10 次。訣曰: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復5-10 次。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原須注雙瞳。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8-12 次。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復5-10 次。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復5-10 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併攏,成直立狀。訣曰: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準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 次。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勢:臥虎撲食勢。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僕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儘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復,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 次後,換左弓右僕腳勢進行,動作如前。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第十一勢:打躬勢。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復8-20 次。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勢:工尾勢。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復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次。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總考訣曰: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嶽候,更為鑒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圖]
 








[圖]
 


十二筋絡養生操+易筋經+一~三式:韋馱獻杵+第四式:摘星換斗+第五式:倒拽九牛尾+第六式:出爪亮翅+第七式:九鬼拔馬刀+第八式:三盤落地.jpg
高齡運動處方設計概念. - ppt download
養生保健法 青春常駐養生保健祕訣: *維持正常體重(控制體重) *七分飽活到老(控制飲食者讓心臟年輕十五歲) *有氧運動,氣功養生,創意健走 *園藝養生休身養性(怡情養性,休閒舒壓) *簡易重量訓練(人45歲後每年25%肌肉轉變成肥肉) *終身學習、培養興趣、加入社團、做志工、做好事 *養寵物、找老 ...

 










--
※ 作者: ott 時間: 2012-08-18 06:58:50
※ 編輯: ott 時間: 2017-11-08 20:07:46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683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