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istory.com.tw/indexidv.htm


台灣歷史年表劉少唐主編



















































































































西元
 
大事紀
1360   元帝國於澎湖設置巡檢司。
1544   葡萄牙人發現台灣讚稱為「美麗島-Ilha Formosa」。
1621   顏思齊率鄭芝龍等26人在北港登岸。後引介漳、泉貧民渡台開墾,達三千餘人。
1622   荷蘭軍佔領澎湖島。
1624   荷蘭軍遭明軍逼出澎湖,荷蘭軍轉而佔領台灣島,在一鯤身(安平)登岸,開始興建熱蘭遮城(Zeelandia,現安平古堡)於 1632年完成。
1626   西班牙軍佔領基隆,建聖撒爾巴多要塞。
1628   西班牙軍佔領淡水,建聖多明哥要塞。
日人濱田彌兵衛襲擊荷蘭的台灣長官。
明朝招降鄭芝龍,利用其消滅海上群盜。
1630   鄭成功由日本遷回晉江安平鎮老家。
1638   鹿皮為台灣特產,且為出口大宗,一年達十五萬張。
1639   日本的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因此日本船的台灣貿易自此中斷。
1642   荷蘭人北攻雞籠,把西班牙人自台灣北部逐出。
1645   鄭成功於烈嶼(小金門)起兵,高舉「反清復明」旗幟,時年23。
1649   荷蘭人購120頭牛入台,牛成為台灣主要耕種與交通工具。
1650   荷蘭人興建完成普洛文希亞城(Provintia,現赤崁樓)於赤砍(現台南市)。
1652   漢人郭懷一反抗荷蘭人,約六千名漢人遭殺害。
1658   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台大規模推廣種植甘蔗,砂糖產量達一萬七千石。
1659   鄭成功率軍北伐南京,大敗,退回金門、廈門。
1661   四月,鄭成功率軍攻台,採包圍政策,困荷蘭人八月之久。
1662   鄭成功將荷蘭人自台灣逐出。
五月,鄭成功病逝,得年39歲。子鄭經繼位,此後明鄭政權持續 22 年。
1664   鄭經(鄭成功之子)改稱台灣為東寧。
1666   鄭經接受陳永華建議,在寧南坊(今台南市南門路)建孔廟;並每三年舉行考試一次。
1674   鄭經參與「三藩之亂」,攻佔廈門。
1680   鄭經兵敗,十萬鄭軍降清。
1681   鄭經病逝,得年39。馮錫範擁立鄭經次子鄭克塽(馮之女婿,年僅12歲)繼位。
1683   清軍(由原為鄭成功部下,後降清的施琅率領)攻佔澎湖,鄭克塽投降清國。
1684   清朝建福建省台灣府,下設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台灣正式入清朝版圖。
清廷取消海禁,但不許移民攜眷,亦不許客家人移台。
1686   客家人至下淡水平原(今屏東)開墾。
1687   允許台灣人赴福建參加鄉試,並設有一名保障名額。
1691   福建同安人王世傑開墾竹塹埔(今新竹)。
1693   大陸商人陳文、林侃船難漂至岐萊(今花蓮),為漢人首次至花東地區。
1709   泉州人陳賴章拓墾大佳臘(今台北市及台北縣部份地區),為漢人入墾台北之始。
1719   施世榜在二水一帶興建水圳,引濁水溪灌溉二水鹿港農田,即為施厝圳(八堡圳),為清代台灣最大水利工程。
1721   朱一貴舉兵「反清復明」,全台響應,自號「中興王」,改元「永和」一度據佔全台,歷三個月為清軍敉平。
1722   清廷豎石畫界,禁漢人入侵原住民土地。
1732   清廷准許人民攜眷入台。
1737   清廷嚴禁「番」漢通婚。
1758   清廷令平埔族原住民習漢俗,並賜漢姓。
1776   清廷准官員攜眷至台任職。
1784   鹿港開港。
1786   天地會首領林爽文舉兵反清,前後歷時十四個月,為清將福康安平定。
1787   漳州人吳沙招民入墾蛤仔難(今宜蘭),為開蘭第一人。
1810   清廷准許開發蛤仔難,改稱噶瑪蘭。
1811   台灣人口達二百萬人。
1823   竹塹埔人鄭用錫中進士,為開台後首位進士。
1827   英人開始至滬尾販賣鴉片。
1841   英船紐布達號抵雞籠口外,與守軍發生砲擊。
1850   清廷訂「台紳民公約」以禁絕鴉片並阻外人入台。
1854   美國艦隊抵基隆港,提督培里。
1859   聖多彌尼哥會,派神父至台灣再開始傳教。
1860   英法聯軍陷北京,訂「北京條約」,規定台灣開放淡水及安平港為通商口岸。
1862   彰化戴潮春舉兵革命,歷時三年。淡水開港。
1863   基隆開港。
1864   安平、高雄開港。
1865   英國長老教會馬雅各在台灣南部開始傳教。
1866   英人多德在淡水種茶,改良台茶產銷,開展台灣茶業之黃金時期。
1867   台灣茶葉首次外銷美國。
1871   牡丹社事件(琉球人漂流至台灣東南端八瑤灣,被原住民殺害)。
1872   加拿大長老教會馬偕牧師在台灣北部開始傳教。
日本內閣會議決議出兵台灣,日陸軍少佐樺山資紀、兒玉源太郎等人秘密來台進行調查。
1874   日軍藉口牡丹社事件,派兵攻台。日本和清廷締結北京專約,清廷賠款五十萬兩。清廷派沈葆楨至台灣辦理海防。
1875   沈葆楨於恆春建城。
清廷取銷內地人民渡台禁令,台灣正式全面開放。
1876   基隆煤礦開始以機器動力開採。
1882   馬偕於淡水創辦牛津理學院,教授新式教育。
1884   法國艦隊炮轟台灣北部和澎湖,為劉銘傳所擊敗。
1885   清國在台灣建省,派劉銘傳任台灣首任巡撫。
1886   劉銘傳於台北、台南設清賦總局,著手清賦事業,創設保甲制度。
1887   設鐵路總局於台北,開辦鐵路,為清廷第一條客運鐵路。
1888   開辦台灣郵政。於台北設置小型火力蒸氣發電機,為台灣電力之始。設新式學堂,教授外言、數學等新式教育。
1891   台北基隆間鐵路完工。劉銘傳去職,邵友濂繼任。
1893   台北新竹間鐵路通車。
1894   台灣省首府遷移至台北。
日軍佔領澎湖群島。
1895   清國與日本簽馬關條約 (4/27),割讓台灣本島和澎湖予日本。台灣總督府成立 (5/16),樺山資紀大將任總督。台灣民主國成立,發表獨立宣言 (5/23)。日軍開始登陸台灣 (5/29)。日軍佔領基隆 (6/6),同一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亡至廈門。日軍入台北城 (6/7)。台灣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逃亡至廈門,台灣民主國崩潰 (10/19)。
1896   日人開始全台戶口普查。
1897   台灣住民國籍選擇最後期限 (5/8)。總督府公布「台灣鴉片令」,實施鴉片專賣。
1898   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就職 (3/28)。
1899   總督府醫學校正式成立。台灣銀行成立。食鹽、樟腦實施專賣制度。
1900   台北、台南開辦公共電話。三井投資設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為台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廠。
孫文首次來台,以台北為基地,策劃惠州起義。
1905   龜山發電廠落成,為水力發電之始。彰化銀行設立。
1907   北埔事件 (11/15)。西部縱貫鐵路開通。
1908   打狗港(高雄)正式破土建港。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基隆至高雄)。
1909   台北開始供應自來水。總督府廢陰曆改行陽曆。
1910   台灣商工銀行於屏東成立(即第一銀行前身)。
1911   東部鐵路全線通車。
總督府拆除台北城牆,闢建為四條幹道,即今之中山南路、中華路、愛國西路、忠孝西路。
1912   林杞埔事件(3/23)。
1913   台北市開始通行公共汽車。
1914   林獻堂等與日人創立「台灣同化會」,一個多月後遭總督府以「妨害公安」為由解散。
1915   西來庵事件(903人判決死刑)。
台灣公立台中中學創校,為第一所由台人自籌基金建立,供台灣子弟就讀的高等普通學校。
1917   天主教會創辦靜修高等女學校,為台灣第一所兼收台、日籍女學生學校。
1918   中央山脈橫貫公路(即「合歡越」)完成。
1919   華南銀行成立。總督府(即今總統府)新廈落成。
1920   留日台灣人學生在東京創新民會,會長林獻堂 (1/11)。留日台灣人學生出刊「台灣青年」雜誌 (7/16)。
1921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月)。蔣渭水發表「台灣診斷書」。
1922   總督府實施酒類專賣。杜聰明獲京都大學醫學博士,為首位台籍博士。
1923   總督府對全台各地請願運動活躍份子展開大檢肅,即「治警事件」(12/16)。
1927   台灣民眾黨成立,乃第一個台灣人政治團體。
1928   台北帝國大學創立,為台灣大學前身。在上海法國租界成立「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
1930   霧社事件。灌溉嘉南平原的嘉南大圳啟用。
1932   楊逵發表作品「送報伕」,成為首篇獲得日本文學獎的台灣作品。
菊元百貨公司落成,為台灣最早百貨公司。
1934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竣工啟用。
1935   首屆台灣地方議員選舉。
1936   台北松山機場竣工。
1937   中日戰爭起,台灣進入戰時體制。
1938   實施經濟警察制度,從事物資統制、分配。
1939   總督府宣布治台重點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1940   日本政府要求台灣人改成日本姓。 (02/11) 。
1941   成立皇民奉公會(4月),推動皇民化運動。
1942   第一批台灣「志願兵」入伍。
1943   實施六年制義務教育。徵集學生兵。
1944   日本在台灣實施徵兵制。全台六家報紙停刊。
1945   聯合國總司令部指令第一號命令。國民黨軍佔領台灣。(9/2)
國民黨軍和行政人員到台灣(10/17)。
日本總督安藤利吉將行政權移交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 (10/25)。
台灣人國籍改為中華民國國籍。(12/5)
開始接收行政機構和日本企業。在日本台灣人開始回鄉 (12/5)。
在台灣日本人開始撤回日本 (12/25)。
1946   台灣省接收全部完成 (01/31)。在台灣日本人撤回日本完成 (4/20)
中華民國憲法誕生(12/25)-之後修訂六次。
1947   台北市大稻埕發生警民衝突 (2/27)。
二二八事件發生 (2/28)。
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向陳儀遞交處理大綱,陳儀拒絕接受(03/07)。
國民黨增援部隊到達登陸,行政長官公署下令進攻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03/08)。
警備總部下令台灣戒嚴,二二八事件大屠殺開始 (03/09)。
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 (04/22)。
辜振甫等以意圖分裂國土罪名判刑 (07/29)。
1948   三七五減租開始 (04/15)。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施行 (05/10)。
1949   陳誠就任台灣省主席 (01/05)。
陳誠兼任警備總司令 (01/18)。
四六事件(師範學校學生二百多人因醞釀學潮被捕)(04/06)。
開始實施戒嚴令 (05/20)。
 發行新台幣,四萬元舊台幣兌換一元新台幣 (06/15)。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成立 (09/01)。
台灣省防衛司令部成立,孫立人任總司令 (09/21)。
山東流亡學生案(澎湖案)。
美國宣稱台灣不在美軍西太平洋圍堵防線之內 (10/12)。
古寧頭大戰 (10/25)。自由中國創刊 (11/20)。
國民黨政權將首都移到台北 (12/09)。
任命吳國禎為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12/15)。
1950   美國總統杜魯門聲明不介入台灣海峽中事務 (01/05)。
蔣介石復職總統 (02/08)。
孫立人任台灣防衛總司令 (04/20)。國民政府軍自海南島撤退 (05/02)。
國民政府軍自舟山列島撤退 (05/16)。
公佈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 (06/13)。
陳儀在台北被槍決 (06/18)。
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巡邏台灣海峽 (6/27)。
美國總統杜魯門宣佈台灣海峽中立化 (06/27)。
麥克阿瑟訪台 (07/31)。
1951   美國軍援開始 (1月)。
與美國簽訂共同防衛協定 (2/10)。
美軍顧問團到台灣 (5/2)。
第二次世界大戰盟國與簽訂日本舊金山和約 (09/08)。
1952   簽訂中(台)日和平條約 (4/2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10/31)。
嚴禁日語和臺語教學(12/16)。
1954   中(台)美共同防衛條約 (12/3)。
1955   孫立人事件。
1956   廖文毅在日本東京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1958   金門八二三砲戰 (8/23)。
1959   蔣介石和杜勒斯共同聲明放棄反攻大陸 (10/23)。
1960   主張台灣獨立的雜誌「台灣青年」在日本東京創刊 (4/10)。「自由中國」雜誌停刊,雷震被捕 ,判徒刑十年 (9/4)。
1961   黃國書(台灣客家人)就任立法院院長(1961.2.28 ~ 1972.2.22)。
史明(施朝暉)日文版「台灣人四百年史」出版,-漢文版(1980),-英文版(1986)。
1964   與法國斷交 (2/10)。
日本首相池田勇人發表台灣地位未定論 (02/29)。
美國國務院發表自一九六五年終止對台灣援助 (05/28)。
高雄縣長余登發遭免職 (08/25)。
彭明敏、魏廷朝、謝聰敏因欲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被捕 (9/20)。
1965   蔣經國任國防部長 (1/13)。
陳誠去世(六十九歲)(03/05)。

自日本貸款一億五千萬美元 (4月)。
廖文毅向國民黨政府投誠 (5/14)。
美國停止對台經援 (7/1)。
李宗仁返回大陸 (07/20)。
彭明敏獲特赦 (11/03)。
1967   成立國家安全會議和國家安全局 (2/1)。
台北市改為院轄市 (7/1)。
日本首相佐藤榮作訪問台灣 (9/7)。
1970   彭明敏逃出台灣(01/02)。
美國副總統安格紐訪台灣 (01/02)。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在美國成立 (1/15)。
黃文雄、鄭自才在紐約狙擊蔣經國失敗 (4/24)。
1971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10/26)。
1972   蔣介石當選第五屆總統、副總統嚴家淦 (03/21)。
蔣經國任行政院長 (06/01)。
李登輝入閣 (6/1)。
日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交正常化,廢棄中(中華民國)日和平條約,台日斷交 (9/29)。
日本在台灣設立交流協會,台灣在日本設立亞東關係協會 (12/02)。
台大哲學系事件(12/04)。
1973   美國決定停止對台灣無償軍援 (06/08)。
十大建設開始 (7/1)。國民年平均所得467美元。
1974   美國福特總統宣佈台灣決議案(終止自1955年通過的美總統防衛台灣的權力)。 (10/28)。
1975   沒收台灣羅馬字聖經 (1月)。
蔣介石去世 (4/5),嚴家淦繼任總統。
蔣經國就任國民黨主席 (4/28)。
白雅燦事件 (10月)。
1976   王幸男郵包炸彈事件 (10/10)。
1977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8/16)。
中壢事件 (11/19)。
1978   蔣經國當選第六屆總統、副總統謝東閔 (3/21)。
李登輝出任台北市長 (6/3)。
中(台)美斷交 (12/16)。
1979   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交正常化 (1/1)。
中正國際機場啟用 (2/26)。
美國國會通過、卡特簽署「台灣關係法」(4/10)。
康寧祥等創辦八十年代月刊 (06)。
黃信介等創辦美麗島雜誌 (08)。中泰賓館事件 (09/08)。
高雄美麗島事件,反對人士多人被捕(12/10)。
1980   林義雄滅門血案 (2/28)。
美麗島事件軍事審判開始 (3/18)。
1981   陳文成命案 (7/3)。
知名反共教授馬壁投共 (11/3) 。
1984   蔣經國連選連任第七屆總統 (3/21)、副總統李登輝 (3/22)。
俞國華組閣 (05/20)。
蔣經國傳作者江南(劉宜良)在美國遭暗殺 (10/16)。
1985   「十信事件」(02/09)。
美國總統雷根要求國民黨實施台灣民主化 (8/17)。
1986   美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二三三號決議案,促國民黨開放黨禁 (08/01)。
 美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盧加爾訪台,當面向蔣經國和李登輝要求成立反對黨,並解除戒嚴 (08/20)。
民主進步黨成立(主席江鵬堅) (9/28)。
蔣經國分批召見黨政、情治、軍事首腦,告訴各單位對於民進黨成立,未奉命不得輕舉妄動 (09/29)。
1987   戒嚴令解除,施行國家安全法 (7/15)。
蔣經國說:在台灣住了近四十年,我也是台灣人。(07/27)
開放大陸探親 (11/2)。
1988   報禁解除 (1/1)。
蔣經國去世 (1/13)。
 李登輝繼任總統 (1/13)。
農民示威遊行 (05/20)。
李登輝就任國民黨主席 (7/8)。
1989   鄭南榕自焚身亡 (4/7)。
李煥任行政院院長 (0601)
李登輝總統宣佈「實質外交」(6/3)。
戒嚴解除後第一次國會與地方選舉,民進黨多人當選 (立法委員 21,縣長 6) (12/02)。
參謀總長郝柏村任國防部長 (12/05)。
1990   以「台澎金馬」名稱重返「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GATT (11/4)組織。
在台灣各地首次舉行紀念二二八事件 。李登輝、李元簇就任第八屆總統、副總統 (05/20)。
郝柏村就任行政院長 (06/01)。
民進黨決議「台灣主權獨立」(10/07)。
總統府設「國家統一委員會」 (10/07)。
1991   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廢止臨時條款 (05/01)。
第一屆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全部退職 (12/31)。
1992   廢止刑法第一百條 (5/15)。
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 (12/19)。
1993   連戰任行政院長,宋楚瑜任台灣省主席 (2/27)。
台灣海基會和中國海協會在新加坡會談 (4/28)。
新黨從國民黨分裂 (全國委員會召集人:趙少康)(8/10)。
1994   李登輝總統訪問東南亞 (2/9)。
千島湖事件 (04/01)。
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關係法」優先於「八一七公報」修正案 (04/28)。
台北、高雄市長,台灣省長直接選舉,台北市長陳水扁、高雄市長吳敦義、台灣省長宋楚瑜 (12/3)。
1995   江澤民於除夕夜提出「江八點」 (01/30)。
二二八紀念碑落成,李登輝代表政府向受難者遺族謝罪 (2/28)。
李登輝對「江八點」提出回應及「李六點」 (04/08)。
李登輝訪問美國母校康乃爾大學並演講 (6/7)。
1996   舉行第一屆直接民選總統,李登輝當選 (3/23)。
李登輝、連戰就任第九屆總統、副總統(05/21)。
建國黨(主席李鎮源)自民進黨分裂 (12月)。
1997   國民大會決議廢台灣省 (7/18)。
1998   馬英九當選台北市長,陳水扁落選(12/5)。
1999   李登輝發表兩國論 (7/9)。
九二一大地震 (9/21)。
2000   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 (3/18)。
李登輝辭國民黨主席 (3/24)。
陳水扁就任中華民國總統 (5/20)。

[url=mailto:boss@history.idv.tw]對本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函指教[/url]



 
 











※ 編輯: ott 時間: 2014-04-09 18:57:40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87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