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13年06月13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js.xinhuanet.com/zhuanlan/2010-08/16/content_20630878.htm
沈萬三,名富,宇仲榮,俗稱萬三。萬三者,萬戶之中三秀,所以叉稱三秀,作為巨富的別號。
元朝中葉,沈萬三的父親沈佑由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南潯沈家漾遷徙至周莊東宅,後又遷至銀子。沈萬三在致富後把蘇州作為重要的經商地,他曾支持過平江(蘇州)張士誠的大周政權,張土誠也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萬三助築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官,在南京還建造了“廊廡1654楹,酒樓4座……”有了舒適的住宅,但不久,沈萬三被朱元璋發配充軍,在雲南度過了他的余生。
沈萬三在周莊、蘇州、南京、雲南都留下了足跡。沈萬三始終把周莊作為他立業之地,“萬三住宅在焉東北半裏許,即東莊地及銀子,倉庫、園亭與住宅互相聯絡”(清《周莊鎮志》卷二),萬三家在周莊。破屋猶存”(明。楊循吉《蘇談》)。盡管他受到張士誠、朱元璋的封賞,但他不願離開這塊寶地。“元。王行字止仲,吳縣人,沈萬三延為西賓,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鎰”(清《周莊鎮志》卷六。雜記)。可見,他連自己的子孫都要留在這塊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養,使沈家久盛不衰。
關于沈萬三發財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墾殖說”、“分財說”和“通番說”三種。
一、墾殖說。許多史料上都有記載,但真正完善地提出這一說法的是昆山文管會陳兆弘在“明代經濟史學術討論會”上發表的《明初巨富沈萬三的致富與衰落》一文。文中重點提出,沈萬三從“躬稼起家”,繼而“好廣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資巨萬萬,田產遍于天下。”沈萬三依靠墾殖發富,乃至成為豪富,號稱江南第一。
二、分財說。有人認為,“沈萬三秀之富得之于吳賈人陸氏,陸富甲江左……盡與秀”,(清《周莊鎮志》卷六。雜記),又有人說“元時富人陸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其一即沈萬三秀也”(楊循吉《蘇談》),總之,沈萬三是得到了吳江汾湖陸氏的資財,才成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說。據《吳江縣志》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說“蘇州沈萬三一家之所以發財,是由于作海外貿易。”這說明沈萬三是由于把商品運往海外貿易,才一躍而成為巨富的。
事實上,沈萬三之所以成為江南巨富。以上三個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關聯的。如果說沈萬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說明他有了立業的根本。沈萬三得到了汾湖陸氏巨資,更由于“治財”有方,顯示了他出色的“經濟管理”的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錢和關鍵。他有了這樣的巨資後,一方面繼續開辟田宅,另一方面他把周莊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蜆江(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走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帶的絲綢、陶瓷、糧食和手工業品等運往海外,開始了他大膽“競以求富為務”的對外貿易活動。使他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萬三就是從貿易中賺下的一部分錢,購置田產,另一部分錢作經商的資本。所以說,沈萬三是以墾殖為根本,以分財為經商的資本,大膽通番,而一躍成為巨富。周莊“以村落而辟為鎮,實為沈萬三父子之功。”
沈萬三富得連朱元璋都眼紅。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擊後,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後。據清《周莊鎮志》記載,“《明史。馬後傳》洪武時。富民沈秀者助築都城三分之一,請犒軍,帝怒日:‘匹夫犒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後諫曰:‘不祥之民,天將誅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戍雲南。”除沈萬三充軍雲南之外,他的第二個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萬三除築洪武門至水西門城墻外,還以龍角貢獻,並獻有白金2000錠,黃金100公斤,甲士10人,甲馬10匹,建南京廊廡、酒樓等。這次打擊不僅使沈家失去了沈萬三這個當家人,而且富氣也減去了大半,可謂人財兩空。不僅如此,沈萬三當時被捕時,周莊鎮上株連甚多。有盡誅周莊居者之說,幸虧鎮人徐民望不避斧鉞,告禦狀至京城,才救下周莊全鎮老小。
第二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戶役故。縲絏赴秋官時伯熙亦獲戾京師,適與兄同係獄”(清《周莊鎮志》卷三-冢墓)。這次沈萬三子沈旺的兩個兒子沈至、沈莊(伯熙)又為田賦坐了牢,伯熙當年就死在牢中,後移葬于周莊杏村。這樣,從根本上動搖了沈家的基業。第三次打擊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學文與藍玉通謀。詔捕嚴訊,辭連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學文坐胡藍黨禍。連萬三曾孫德全六人,並顧氏一門同日淩遲”(清《周莊鎮志》卷六。雜記),這次沈萬三女婿顧學文一家及沈家6口,近80余人全都被殺頭,沒收田地,可謂是滿門抄斬了。沈萬三苦心經營的巨大家業,急劇地衰落了。“沈萬三家在周莊,破屋猶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擊,只能家破人亡。
就這樣,號稱江南第一豪富的周莊沈萬三,由興盛走向了衰落,但他畢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借鑒的人物,他在周莊的遺跡,也使中外旅遊者及專家學者深感興趣。
【沈萬三的故事】
定居周莊
元代末年,吳興(今浙江湖州)南潯鎮沈家漾,有一戶姓沈的殷實人家,誰知突然遭水災,妻子染瘟疫而死。沈祐用一條漁船載起四個兒子,連夜逃到距南潯百裏外的周莊鎮。老大老二不幸夭折,只留下沈富和沈貴。有一次,老三沈富竟不辭而別,幾天毫無音訊。當大家找不到他,他卻興衝衝回來了。說是到蘇州城裏去玩了,閶門那裏做生意的人既能賺錢,又能到處玩,太有意思了。
躬耕起家
起初沈家在周莊耕種的是一片低洼地,只出產蘆葦和茅草。但他們勤于耕作,使之成了產量頗高的熟地。
周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灌溉方便,歷來是種植糧食和油菜,種桑養蠶的好地方。沈萬三隨父親來到這裏,主要也是依靠發展農業生產,“躬耕起家”,隨即“好廣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致“資巨萬萬,田產遍于天下”。周莊八景之一“東莊積雪”,描繪的正是沈氏莊園當年的景色。東莊有著許多巨大的糧倉,每年都儲藏著無以計數的糧食。
陸氏贈財
元代蘇州富室陸德源富甲江左,很欣賞沈萬三的聰明才智和經商信用,覺得自己已經老了,也看破了紅塵。手裏的巨額財產假如不傳給別人,一旦時局動蕩,反而會釀成禍害。于是全部贈送給沈萬三,自己去澄湖邊的開雲館當了道士,直到壽終。
沈萬三得到了陸德源的這筆巨資,如虎添翼。
出海通番
沈萬三一方面繼續開辟田宅,另一方面把“東走滬瀆,南通浙境”,水路交通發達的周莊,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內地的絲綢、瓷器、糧食和手工藝品等運往海外,又將海外的珠寶、象牙、犀角、香料和藥材運到中國,開始了“競以求富為務”的對外貿易活動,很快使自己成為江南第一豪富,創造了令世人難以想象的奇跡。
神盆聚寶
民間傳說,沈萬三有一只聚寶盆,放進一支金釵,能取出一大把金釵;放進一只銀元寶,就能取出一盆銀元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
在南京,他為朱元璋修築城墻以及有關設施,還修築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所耗費的錢財不計其數。今天南京的玄武湖公園,便是他當年的後花園舊址。奢侈的宴飲和富麗的服飾,更是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他的一把瑪瑙酒壺質地通明,類似水晶。中間有葡萄一株如墨點,稱為月下葡萄,據說可以換取“嘉興一郡鹽鈔”。
女樂宴飲
沈萬三發跡後,也很懂得風雅。他常常在自己豪華的家裏宴請達官貴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外,還擁有三班女樂。杯觥交錯之余,女樂們盡情表演音樂歌舞以歡娛嘉賓。她們既是歌妓,也是樂師,演奏的大都是沈萬三與他的朋友們最愛聽的昆曲音樂。觀看的人們濟濟一堂。僅為華屋擔任守衛、打更巡邏的更夫等,就多達六十幾人,每晚還供應點心酒肴,一個晚上要吃掉十甕酒和三十盤紅燒蹄膀。
設館尊師
沈萬三專門延請王行為塾師,來到周莊,設館于銀子。王行教書教得好,文章也寫得好,沈萬三給他的報酬是黃金一鎰(在當時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這樣的酬勞很可觀。沈萬三十分懂得知識的作用,更希望子女們肚子裏都有很高的學問,能夠與外國商人周旋,以繼承自己開拓的家業,使沈家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觀前修街
沈萬三在海外賺夠了錢,一度居住在蘇州,發覺城中心的玄妙觀四周,每天香客和遊客絡繹不絕,雜耍藝伶和小攤小販四處雲集,但由于道路狹窄,行人車馬經常阻塞。他想,如果在觀前營建街市,將道路拓寬,一定是一件好事,既能方便行人車馬,又能把建成的店鋪租賃給客商,招徠交易。廟宇旁的樂坊,還可以供四面八方的客人前來娛樂。于是他採用了茅山石鋪平觀前街,與古城小橋流水的風貌十分吻合,相得益彰。建成後,深得百姓們的讚譽。
南京築城
朱元璋準備在南京建都,並決定擴建應天城,把它建得非常有氣派。但由于戰事頻繁,開支浩大,根本沒錢修城墻。豪富沈萬三答應負責修築聚寶門至水西門一段,還有廓房、街道、橋梁、水關和署邸等相關工程。他不僅延請一流的營造匠師,還整天在工地上督促進度,檢查質量。盡管一些“檢校”常去工地制造事端,撈取油水,沈萬三卻依然比皇家修築的城墻提前三天完成。可這樣做,恰恰大駁了皇帝的面子。
隨之,他竟又向朱元璋提出,打算以自己的百萬兩黃金,代替皇帝犒賞三軍。這終于讓明太祖龍顏大怒。于是他被籍沒家產,發配充軍雲南邊陲。
雲南充軍
當年沈萬三被充軍時,身邊帶著金、銀、銅、鐵、錫五個兒子。人們遠遠看去,總覺得一路上他們的身邊金光閃閃。于是有人奏報皇帝,說沈萬三去雲南時,把江南的財氣也帶走了。皇帝連忙下了一道聖旨,不準他們繼續前行,要將沈萬三的五個兒子就地賜死。小兒子阿錫正好在個舊那兒,接到聖旨後在高山上跳崖自殺,很快化成錫礦。其他四個兄弟的鮮血流進雲南的土地,都化為銅礦。
舍生告狀
沈萬三充軍後,朱元璋不放過周莊的百姓,要把全鎮人都殺掉。有一個名叫徐民望的讀書人挺身而出,勇敢地來到南京告禦狀,要求皇帝赦免百姓。看到徐民望舍生忘死,敢于直言,朱元璋再也不說殺他,禦書了“爾是好百姓”五個大字,客客氣氣將他送回周莊。
得到赦免的老百姓們敲鑼打鼓,歡天喜地,把徐民望高高地抬起來在街上遊行。
茶馬古道
沈萬三遭受不測以後,不少朋友紛紛從江浙一帶到雲南大理來看望他。他們發現走茶馬古道將江浙的絲綢、陶瓷和手工業品運往滇西北,乃至進藏,不失為一條求富的新路。雖然那兒天氣高寒,路途坎坷,充滿艱難困苦,卻很有開發的余地。具有豐富經驗的沈萬三,發揮自己的特長,利用茶馬古道,將江南一帶的絲綢等特產運到雲南,甚至進入西藏和緬甸、印度……
在茶馬古道重操舊業,繼續經商,是沈萬三無可選擇的選擇。誰也沒有想到,這使他重又獲得生機。
歸葬故裏
沈萬三在雲南邊陲度過了一生中最後的歲月,終老異鄉。身邊的親人將他的遺骨運回發跡地古鎮周莊,葬于銀子下。民間傳說,銀子的盡頭有水一泓,下通泉源,旱歲不枯。水下有一個古墓,非常堅固,裏面埋葬著沈萬三的靈柩。它使今天的人們引發很多思索和啟迪。
![[圖]](http://images.payeasy.com.tw/prod_details/809/809345/res/360/360765.jpg)
![[圖]](http://js.xinhuanet.com/zhuanlan/2010-08/16/xin_15308071610562961665112.jpg)
![[圖]](http://js.xinhuanet.com/zhuanlan/2010-08/16/xin_16308071610563431331114.jpg)
※ 編輯: ott 時間: 2014-03-15 15:21:48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333
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