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ott
作者 ott (寶貝)
標題 孪生素数猜想
時間 2014年04月05日 Sat. PM 09:20:19

 
   
 


http://www.mysanco.com/wenda/index.php?class=discuss&action=question_item&questionid=3640

【《自然》5月14日的报道】





为了认识孪生素数猜想, 让我们先做一些简单铺垫。先谈谈素数。

素数是数学中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女神,有着很多让人捉摸不透的秘密。传说大数学家欧拉说过:“一直以来,数学家总是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素数规律,但是很难成功。我们可以把素数看作人类思维无法渗透的奥秘。”




远在中古时代,就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印度人对数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引进了符号“1,2,3,4,5,6,7,8,9,0”来计数。正是由于有了数的合理记法,对于数的研究才能够代代相传。尤其是近百年来,人们创立了一个漂亮的数学分支:数论。比零大的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它共有三类。:即1(民间常说的大佬,无人敢与其争锋);素数(素数也叫质数,只能被1和其自身整除的数,比如5,7,11, 19等),合数(可以被1和自身以外的某个自然数整除的数,如9,16, 20)。




欧几里得用漂亮的反证法证明了素数的个数有无穷多个。记得我在80年代初选修丁石孙的初等数论课时,被他完美的讲课风格和欧几里得伟大的证明所折服,在当时的老二教的上课时光现在还历历在目。




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很奇妙;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至今,吸引了众多数学家的不懈努力。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一前193)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叫“过筛”的方法(the Sieve of Eratosthenes)简称埃氏筛法,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素数表,就是按照素数大小排成的表。比方说把一张超大的纸放在沙滩上,然后把自然数按其大小一个一个写上去;然后按下列法则把合数挖掉:




(1)先把1删除(因为1不是质数)





(2)把2留下(最小的偶数质数),然后把2的倍数删去





(3)把3留下,然后把3的倍数删去





(4)把5留下,然后把5的倍数删去





(5)同理继续进行下去,直到把所有数要么留下,要么删除







[圖]
 



这样如果纸上最大的数是N,则上述方法可以产生N以内素数的分布表。





从这个古典的方法中人们可以观察到,素数的分布随着N的变大,变得越稀疏。比如1到10之间有2,3,5,7 四个素数;100之内有25个素数,1000之内有168个素数,100万之内有78498个素数。 大量数值试验显示, 当N变得很大时,在1到N之间素数的个数和N的比值变得很小。那么严格的数学刻画是什么呢?




用$\pi (N)$表示不大于自然数N的素数的个数,如$\pi (2)=1, \pi(3)=2, , \pi(10)=4$。法国大数学家勒让德(Legendre,1752-1833) 于1808年建议当$N$非常大时:

$$

\pi(N) \sim \frac{N} {\ln N +B},


$$

其中$B=-1.08366$被称为勒让德常数。可惜这个公式在相应的级数展开式中仅第一项正确。1792年,当数学王子高斯刚满15岁时,就猜测当$N$非常大时,$\pi(N)$和$N/\ln (N)$差不多大;更确切地说,当$N$充分大时,$\pi(N)$和$N/\ln (N)$之比接近于1。用极限的语言来说就是
$$

\lim_{N\to  \infty} \frac{\pi (N)}{N \over \ln (N)} =1.

$$

这个猜想被叫做素数定理。1850年,俄罗斯数学先驱切比雪夫证明:存在两个正数$a$和$b$,使不等式

$$

a \le \frac{\pi (N)}{N \over \ln (N)} \le b

$$

成立,其中$N\ge 2$。这为证明高斯的素数定理迈进了一大步;并且切比雪夫在证明中用到了微积分。





革命性的变化发生在1859年。 1859年8月,时年32岁的数学家黎曼(G. F. B. Riemann) 向柏林科学院提交了一篇8页纸的论文,题为“论不超过一个给定值的素数的个数”。在这篇论文的中,他把素数点数和所谓的$\zeta$函数建立了联系,这一联系推动了解析数论的发展;文章中提出的黎曼猜想给数学家们带来了比素数分布更大的挑战。时至今日,在经历了150多年的认真研究和极力探索后,这个仍然悬而未决。关于黎曼猜想的最权威的科普文章,可以见科普高手卢昌海的《黎曼猜想漫谈》。





[圖]
 

 





卢昌海的大作从2010年底在《数学文化》上连载。科学院的王元院士看后非常欣赏。有幸和元老在海淀区知春路上的一个西餐馆吃过一顿饭;其间他对卢昌海的文笔、以及卢对黎曼猜想的深刻理解赞不绝口:“一个学物理的能把一个这么艰深的数学问题写得如此透彻,真是太不容易了。”之后卢昌海要把文章集结成书时,叫我代请元老写序。一周后,我收到老院士亲笔写的10页纸的手稿。




 

[圖]
 
 





美国作家约翰· 德比希尔(John Derbyshire)根据黎曼猜想的提出和可能的应用,写出了畅销书《素数之恋——伯恩哈德· 黎曼和数学中最大的未解之谜》。在这本《素数之恋》中,作者用明晰的笔法,对一个史诗般的数学之谜作了迷人而流畅的叙述,再次展示了素数的魅力。




虽然黎曼没有给出关于$\pi (N)$ 的具体结果,但他为在黑暗里奋斗的素数分布研究指明了方向。正是沿着这个方向,1896年,法国数学家阿达玛(J. S. Hadamard)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桑(Charles Jean de la Vallee Poussin)几乎同时独立地证明了素数定理。差不多半个多世纪后的1949年,塞尔伯格(Atle Selberg)和爱多士(Paul Erdos)给出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前者因此工作以及对筛法的改进获得了1950年的菲尔兹奖。




现在回到孪生素数。孪生素数是指差为2的素数对。前几个孪生素数分别是(3,5),(5,7),(11,13),(17,19), (29,31),(41,43),(59,61)等。一般来说,如果p 和p+2 都是素数,则(p, p+2)就叫做孪生素数。100以内有8个孪生素数;501到600间只有(521,523)和(569,571)两对。 更大的孪生素数还有,如(5971847, 5971849)。不过,可以观察到孪生素数的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 并且也是越来越稀疏, 与素数相比,还要稀疏得多。




这样问题就来了:比如孪生素数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共有多少对孪生素数?或者说有没有一个最大的孪生素数?





于是人们又开始猜想了:有无数对孪生素数。但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究竟有多少对。到2009年8月6日,已知最大的孪生素数为 $2003663613 \cdot 2^{195000} \pm 1$,这两个数都有10万多位。




上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大卫· 希尔伯特在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著名的23个重要数学难题和猜想,其中孪生素数问题是希尔伯特问题的第8个的一部分,可以这样描述:存在无穷多个素数p,使得p与p+2同为素数;而素数对 (p, p + 2)称为孪生素数。数学家们相信这个猜想是成立的。1849年,法国数学家波利尼亚克((Alphonse de Polignac,1817–1890)提出了更一般的猜想:对所有自然数k,存在无穷多个素数对 (p, p + 2k);其中k = 1的情况就是孪生素数猜想。





[圖]
 
 





2013年4月,张益唐向《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杂志提交了题为“素数间的有界距离”(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 )的文章。

《数学年刊》是研究纯粹数学学者们最敬仰的期刊,很多人一辈子能在上面发表几篇文章就可以奠定崇高的学术地位。要在这个刊物发表文章必须解决很难的问题,文章一般都很长,还要接受审稿人苛刻的甚至漫长的审稿过程。比如翻开此刊2013年的177卷,从提交文章到文章被接受,第一期的第一篇文章花了四年半,第二期的第一篇花了两年半,第三期的第一篇花了五年半。根据美国数学会2012年11月公布的統計资料,2011年在《数学年刊》所发表的文章,从投稿到接受的平均时间为24个月。而张益唐的文章,2013年4月17日交稿,5月21日接受,这可能也是这一顶级期刊的一个纪录了。




另外,比较罕见的是这篇文章的审稿人也自报身份:此文的证明被著名的数论专家伊万尼克(Henryk Iwaniec)严格检查。波兰裔的美国数学家伊万尼克被公认为当今最顶级的解析数论专家。他对张益唐的工作赞不绝口:“结果太美了。”(His result is beautiful.)




张益唐的文章到底做了什么?他给出了和上面介绍的波利尼亚克猜想紧密相关的一个命题的证明。他证明了存在无数个素数对(p,q), 其中每一对中的两个素数之差,即p和q的距离,不超过七千万。




张益唐的文章基于加州圣荷西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的戈德斯通(Daniel Goldston)小组于2005年发表的文章。一般来说,随着数的增大,素数间隙也越来越大;也就是前面说到的越来越稀疏。但戈德斯通的研究小组证明了,即使在很大的数中,仍然存在紧邻的素数。要直接把戈德斯通的方法应用于孪生素数问题却有很本质的困难。这个困难被张益唐巧妙地克服了,他说他是去年夏天的7月3日在科罗拉多州朋友家的后院里聚会时突然开窍的。  




张益唐在2013年5月13日在哈佛展示了研究成果。他的证明看起来运用了一些常用的数学技巧,以至于有些人质疑他是否真的正确。但是《数学年刊》审稿人高度评价说:“这项研究是第一流的,作者成功证明了一个关于素数分布的里程碑式的定理。”(The main results are of the first rank;the author has succeeded to prove a landmark theorem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e numbers.)




戈德斯通说发现一个有限大的差距已经是巨大突破了;“我还以为我有生之年看不到这个结果呢。”





刚刚卸任《数学年刊》主编职务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彼得• 萨纳克(Peter Sarnak) 对《纽约时报》说,张益唐的观察很深邃(It's a deep insight)、结论很深刻(It's a deep result).




 

[圖]
 









 


 
 
※ 編輯: ott 時間: 2014-04-05 21:30:07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321 
※ 文章分類: -prime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