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13年05月03日
《南進台灣》為日本台灣總督府統治台灣四十餘年的政績宣傳片。片中介紹了台灣的風土、 出產,各州的建設,是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夕,對日本、對台灣進行宣導「南進基地」 的紀錄片。
參考:【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http://jplan.nmth.gov.tw/
上傳日期:2012年02月03日
尚無說明。
http://www.history.com.tw/indexidv.htm

| 1871 | 牡丹社事件(琉球人漂流至台灣東南端八瑤灣,被原住民殺害)。 | |
| 1872 | 加拿大長老教會馬偕牧師在台灣北部開始傳教。 日本內閣會議決議出兵台灣,日陸軍少佐樺山資紀、兒玉源太郎等人秘密來台進行調查。 | |
| 1874 | 日軍藉口牡丹社事件,派兵攻台。日本和清廷締結北京專約,清廷賠款五十萬兩。清廷派沈葆楨至台灣辦理海防。 | |
| 1875 | 沈葆楨於恆春建城。 清廷取銷內地人民渡台禁令,台灣正式全面開放。 | |
| 1876 | 基隆煤礦開始以機器動力開採。 | |
| 1882 | 馬偕於淡水創辦牛津理學院,教授新式教育。 | |
| 1884 | 法國艦隊炮轟台灣北部和澎湖,為劉銘傳所擊敗。 | |
| 1885 | 清國在台灣建省,派劉銘傳任台灣首任巡撫。 | |
| 1886 | 劉銘傳於台北、台南設清賦總局,著手清賦事業,創設保甲制度。 | |
| 1887 | 設鐵路總局於台北,開辦鐵路,為清廷第一條客運鐵路。 | |
| 1888 | 開辦台灣郵政。於台北設置小型火力蒸氣發電機,為台灣電力之始。設新式學堂,教授外言、數學等新式教育。 | |
| 1891 | 台北基隆間鐵路完工。劉銘傳去職,邵友濂繼任。 | |
| 1893 | 台北新竹間鐵路通車。 | |
| 1894 | 台灣省首府遷移至台北。 日軍佔領澎湖群島。 | |
| 1895 | 清國與日本簽馬關條約 (4/27),割讓台灣本島和澎湖予日本。台灣總督府成立 (5/16),樺山資紀大將任總督。台灣民主國成立,發表獨立宣言 (5/23)。日軍開始登陸台灣 (5/29)。日軍佔領基隆 (6/6),同一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亡至廈門。日軍入台北城 (6/7)。台灣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逃亡至廈門,台灣民主國崩潰 (10/19)。 | |
| 1896 | 日人開始全台戶口普查。 | |
| 1897 | 台灣住民國籍選擇最後期限 (5/8)。總督府公布「台灣鴉片令」,實施鴉片專賣。 | |
| 1898 | 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就職 (3/28)。 | |
| 1899 | 總督府醫學校正式成立。台灣銀行成立。食鹽、樟腦實施專賣制度。 | |
| 1900 | 台北、台南開辦公共電話。三井投資設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為台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廠。 孫文首次來台,以台北為基地,策劃惠州起義。 | |
| 1905 | 龜山發電廠落成,為水力發電之始。彰化銀行設立。 | |
| 1907 | 北埔事件 (11/15)。西部縱貫鐵路開通。 | |
| 1908 | 打狗港(高雄)正式破土建港。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基隆至高雄)。 | |
| 1909 | 台北開始供應自來水。總督府廢陰曆改行陽曆。 | |
| 1910 | 台灣商工銀行於屏東成立(即第一銀行前身)。 | |
| 1911 | 東部鐵路全線通車。 總督府拆除台北城牆,闢建為四條幹道,即今之中山南路、中華路、愛國西路、忠孝西路。 | |
| 1912 | 林杞埔事件(3/23)。 | |
| 1913 | 台北市開始通行公共汽車。 | |
| 1914 | 林獻堂等與日人創立「台灣同化會」,一個多月後遭總督府以「妨害公安」為由解散。 | |
| 1915 | 西來庵事件(903人判決死刑)。 台灣公立台中中學創校,為第一所由台人自籌基金建立,供台灣子弟就讀的高等普通學校。 | |
| 1917 | 天主教會創辦靜修高等女學校,為台灣第一所兼收台、日籍女學生學校。 | |
| 1918 | 中央山脈橫貫公路(即「合歡越」)完成。 | |
| 1919 | 華南銀行成立。總督府(即今總統府)新廈落成。 | |
| 1920 | 留日台灣人學生在東京創新民會,會長林獻堂 (1/11)。留日台灣人學生出刊「台灣青年」雜誌 (7/16)。 | |
| 1921 |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月)。蔣渭水發表「台灣診斷書」。 | |
| 1922 | 總督府實施酒類專賣。杜聰明獲京都大學醫學博士,為首位台籍博士。 | |
| 1923 | 總督府對全台各地請願運動活躍份子展開大檢肅,即「治警事件」(12/16)。 | |
| 1927 | 台灣民眾黨成立,乃第一個台灣人政治團體。 | |
| 1928 | 台北帝國大學創立,為台灣大學前身。在上海法國租界成立「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 | |
| 1930 | 霧社事件。灌溉嘉南平原的嘉南大圳啟用。 | |
| 1932 | 楊逵發表作品「送報伕」,成為首篇獲得日本文學獎的台灣作品。 菊元百貨公司落成,為台灣最早百貨公司。 | |
| 1934 |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竣工啟用。 | |
| 1935 | 首屆台灣地方議員選舉。 | |
| 1936 | 台北松山機場竣工。 | |
| 1937 | 中日戰爭起,台灣進入戰時體制。 | |
| 1938 | 實施經濟警察制度,從事物資統制、分配。 | |
| 1939 | 總督府宣布治台重點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 |
| 1940 | 日本政府要求台灣人改成日本姓。 (02/11) 。 | |
| 1941 | 成立皇民奉公會(4月),推動皇民化運動。 | |
| 1942 | 第一批台灣「志願兵」入伍。 | |
| 1943 | 實施六年制義務教育。徵集學生兵。 | |
| 1944 | 日本在台灣實施徵兵制。全台六家報紙停刊。 | |
| 1945 | 聯合國總司令部指令第一號命令。國民黨軍佔領台灣。(9/2) 國民黨軍和行政人員到台灣(10/17)。 日本總督安藤利吉將行政權移交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 (10/25)。 台灣人國籍改為中華民國國籍。(12/5) 開始接收行政機構和日本企業。在日本台灣人開始回鄉 (12/5)。 在台灣日本人開始撤回日本 (12/25)。 | |
| 1946 | 台灣省接收全部完成 (01/31)。在台灣日本人撤回日本完成 (4/20) 中華民國憲法誕生(12/25)-之後修訂六次。 | |
| 1947 | 台北市大稻埕發生警民衝突 (2/27)。 二二八事件發生 (2/28)。 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向陳儀遞交處理大綱,陳儀拒絕接受(03/07)。 國民黨增援部隊到達登陸,行政長官公署下令進攻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03/08)。 警備總部下令台灣戒嚴,二二八事件大屠殺開始 (03/09)。 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 (04/22)。 辜振甫等以意圖分裂國土罪名判刑 (07/29)。 | |
| 1948 | 三七五減租開始 (04/15)。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施行 (05/10)。 | |
| 1949 | 陳誠就任台灣省主席 (01/05)。 陳誠兼任警備總司令 (01/18)。 四六事件(師範學校學生二百多人因醞釀學潮被捕)(04/06)。 開始實施戒嚴令 (05/20)。 發行新台幣,四萬元舊台幣兌換一元新台幣 (06/15)。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成立 (09/01)。 台灣省防衛司令部成立,孫立人任總司令 (09/21)。 山東流亡學生案(澎湖案)。 美國宣稱台灣不在美軍西太平洋圍堵防線之內 (10/12)。 古寧頭大戰 (10/25)。自由中國創刊 (11/20)。 國民黨政權將首都移到台北 (12/09)。 任命吳國禎為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12/15)。 |
[url=mailto:boss@history.idv.tw]
[/url]--
--
※ 編輯: ott 時間: 2014-04-09 19:01:14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647
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