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IFY /// The Spotify Funded Vulfpeck Tour - YouTube
▶ STREAM Sleepify:  ❑  ❑  Song Credits Vulfpeck — The Speedwalker Vulfpeck — Outro

 


   
 


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5/03/05/7-things-while-streaming-on-spotify/

 

饒舌歌手 Drake 發行的最新 Mixtape《 If You’re Reading This It’s Too Late》的三天內就以 1730 萬次的點播,打破了自己在 Spotify 創下的「發行首周串流記錄」;這個數字更比他 2013 年所發行的專輯《Nothing Was the Same》在七周內所創下的數字多了 150 萬次點播。

此外,他更以周六的 680 萬次點播突破了單日記錄;以專輯為銷售單位的 535,000 單位銷售量,當中數位下載量就包含了 495,000 單位,其他則是串流銷售比率(1500 次串流點播等於 1 張專輯銷售)下所產生的。

這可以說是串流音樂時代最早的冠軍專輯


當然,不只是 Drake。即使從 2013 上半年到 2014 上半年,實體音樂銷售量減少了 15%,串流音樂則是成長了幾乎 50%,這波串流音樂在 Google Play 以及最終 Beats 都將加入的風潮下,幾乎不太可能會停止。

雖然存在許多藝人的抱怨、以及其動搖的財務底限,Spotify 仍然在 2013 年三月到 2014 五月的期間中,付費會員由 600 萬個成長到 1000 萬個,並且之後到 2015 新年夜成長到了 1500 萬個付費用戶。也就是說,除非Spotify 主動停止服務,或是有人(Trent Reznor?)創建更好的串流平台,它只會在音樂市場中佔據更大的位置。

Spotify 有著成千上萬的用戶,但只有非常少數的人知道,我們每在平台上播放一次歌曲對於音樂產業所代表的意義。不管事好的或是壞的,串流音樂服務都已經對產業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以下是你在 Spotify 上每播放一次歌,而你沒有意識到的七件事。


  • 一、歌曲每播放一次,音樂的版權所有者的收入大概是$0.006$0.0084美元



至少那是 Spotify 上歌曲的平均收入,但是整個版權費用的支出模型其實比每次串流計價更為複雜。真正的公式其實是將 Spotify 每個月的總收入乘上藝人總點播串流數所佔的比例。Spotify 拿的比例是三成,其餘則由藝人與唱片公司分帳。

支出費用的組成由人氣越高的歌手收入越多,而聽眾則是付出同樣的費用。Taylor Swift 在將所有音樂撤下 Spotify 前的一個月中就達到 50 萬次的點播次數。Drake 這個月大概也能有同樣的表現。事實上,人氣前 50 名的歌手如果以串流音樂為唯一收入,生活大概還可以過的去。

但是,另一方面,獨立音樂人可就不同了。以較熱門的為例子:Cellist Zoe Keating 就在 2013 年公布了他在串流音樂的收入─只從 403,035 個點播次數中賺得了 $1,764 美金,平均下來每首歌點播都少了最低下限 $0.002 元,但是這個數字是不包含唱片公司所分的錢。

當然,如果你是像靈魂樂樂團─Vulfpeck,一樣詭計多端的話,就能將計算收入變成超好賺的錢



  • 二、大多數的收入都被唱片公司拿走了


 


Taylor Swift - 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 - YouTube Music video by Taylor Swift performing 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 ©: 2012 Big Machine Records, LLC.

 

就像 Spotify 執行長 Daniel Ek 在部落格文章談到 Taylor Swift 將音樂從他的平台撤下這件事,他提到許多串流點播收入作為版權金付給唱片公司的支出,常常被做為許可與運輸費用被唱片公司獨吞,而歌手的收入則少的可憐。

每個歌手確切的許可與運輸成本是多少,Spotify 也不知道;但根據《TIME》,頂尖的歌手在舊的音樂產業獲利模式像:賣 CD,都拿不到 10%。瑞典的娛樂相關法規律師 Per Herrey 也同意到,歌手在 Spotify 所給的 70%版權金中大概只拿了 6% 到 10%,其他則被唱片公司作為暫時沒有需求的費用。

相較之下,美國的廣播版權金則大多數是由唱片公司及歌手各分一半



  • 三、自然環境受到大打擊


根據 2012 一位挪威的開發人員 Dagfinn Bach 的研究,傳送資料到世界各地所耗費的電力大約是整個世界用電的3%到 4%,比航空業用的還多。

耗電的元兇就是那些儲存大量資料、又需要空調系統的機房,但卻不斷傳送同樣的資料給使用者─比如說去年串流量最大的歌曲「Happy」。這些資料的傳送不斷的累積,但使用者卻無法意識到這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多大的影響。

雖然這麼說,但串流音樂當然還是比不上工廠或大賣場所產生的環境破壞,再加上串流音樂大量減少了實體 CD 的製造、包裝、運送等過程,大概能抵銷不少 CO2 的產量。


  • 四、Spotify變得更聰明了


你越常用 Spotify,它就越了解你。Spotify 在去年買下了強大的音樂資料極簡化公司 The Echo Nest(但它也改善過不少 Spotify 的競爭公司)。

這個公司能夠依照音樂的特性以及大量串流資料─何地、何時、由誰、甚至在什麼天氣之下一首歌會被播放來將音樂分類。Spotify 上周更發表了「做愛」時所被播放、人氣最高的歌曲。


  • 五、你比15年前花了更多錢在音樂上


Ek 去年和 Bloomberg 的訪談中提到:「Spotify 每個月$10 美金(台灣為每月$149 新台幣)的訂閱費用,大概就兩瓶啤酒而已吧。」


而每年$120 的訂閱費用幾乎是實體音樂產業高峰 ─1999 年時每個人平均音樂消費的兩倍

但考慮到非訂閱戶,這個數字大概就掉到了 Spotify 成本的三分之一。現今最佳的比較就是 iTunes 每年平均音樂花費$48 美金的用戶。


先不說你不把付給 Spotify 的費用做最大利用,能同時對你有意義的歌曲大概也就那些吧!



  • 六、串流音樂影響實體唱片銷售減少量,比盜版的衝擊還來的大!


雖然 Ek 與整個公司的信念都認為他們將音樂從盜版中拯救了出來,但事實上,如今的實體唱片銷售數量比盜版猖獗時期的銷售數字還來的少。

其實除了 2004 年與 2012 年,美國的唱片銷售早從 1999 年開始就是穩定的下降趨勢,還是在 Spotify 創立前 9 年。


在 Napster 發展的高峰時期(2640 萬個用戶);也就是 2001 年,美國音樂銷售量大概在130億美金。到了 Spotify 創立的 2008 年,銷售額降到70億美金(未計入通貨膨脹)。到了 2013 則降到50億美金,之後的 2014 上半年,美國唱片業協會(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更指出銷售量減少 5%,只剩下32億美金(未計入通貨膨脹)。

當然,盜版也減少了,而串流音樂無疑的在這之中扮演重要角色。Ek 欣然地提醒我們,Spotify 可是把錢放在原本被偷的地方。但是以每次播放 $0.006 的版權金付出(相對於 iTunes 每次下載大概 8 分錢美金)Spotify 距離要保住自己的生意甚至拯救藝人還有段不小的空缺。


  • 七、人氣前 40 以外的歌手大概都是被壓榨的


帶有各種力量與缺點,Spotify 可以說是個同值性高之流行樂的培養皿。因為收取聽眾的是固定的費用,而版權金的付出則是依照藝人的串流點播次數,而不是聽眾選擇某個固定費用的音樂付出金錢;如此一來,那些只有小族群聽眾的藝人、樂團根本就是被壓榨痛扁

那些曾經吸引小眾、忠實的聽者如今必須與 Drake 及其他高人氣藝人分食訂閱費用的大餅。


串流音樂的風險,就是會錯失掉一些好音樂—那些過去能直接販賣專輯的歌手、樂團,如今勉強才有一點點機會。而解決辦法呢?看來在 1999 時年,花 $60 美金在音樂上是行得通的。

(圖片、資料來源:MIC.com


[url=#][/url]











※ 引述《CrazyMika.》之銘言:
Spotify 洨妹弟我也用過
基本上八卦就是光頭創辦人ek他14歲就開了公司
21歲當Stardoll的CTO
22歲當上許多鄉民都很熟的uTorrent公司的CEO
23歲共同開了Spotify

起源是當時在瑞典
西元1998年他就有了8M/1M的網路!
    2000          10M/10M
    2001          100M/100M

恩~沒錯,瑞典網路超好
所以他們才開始想到要拿這些頻寬幹嘛
大家要注意~瑞典的音樂市場很小
網路發達,盜版猖獗~
所以要從這邊開始做音樂串流服務是個不錯的開始
為什麼?因為沒啥可以輸的了~XD
不過證明了這樣的地方都可以賺錢之後,其他地區也會比較容易接受
但也不容易推啦
他曾經在歐洲成功後
輕鬆地在TechCrunch說沒問題~我們很快就會進軍美國
結果是兩年多後~XDDD,還被開很多倒數的玩笑~

其實一開始他們根本不知道網路串流音樂要版權XDD
他本人也承認不是很有眼光的
04年有人要找他們合作,就是Skype
結果他說這好像沒啥搞頭~後來Skype賣給西雅圖軟軟賣了85億鎂XD
不過他們很認真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開始是因為Napster他才了解到原來大家喜歡這樣使用音樂
想想06年蘋果的itunes還在賣DRM音樂,結果比去網路下載的無損音質還差~

所以必須改變音樂的消費模式
畢竟這是一個大多數人不會花錢在音樂上的世界
所以他們想用訂閱的方式來進軍音樂產業

不過音樂產業是很大很死板很多毛的~又很國際化也很跨語言的
所以他們的過程是要克服許多許多的困難
不得不佩服一下這群年輕人
準確地抓住了智慧機(iOS, Android)與Facebook平台的潮流
這也不過5-6年時光
改變大家使用音樂的習慣,甚至還用創新的產品降低了盜版率

反觀

我們的網路,我們的創業環境~

※ 引述《electricer (..)》之銘言:
: ※ 引述《satou20444 (希當普利斯)》之銘言:
: : 國外的 KKBOX - spotify
: : 目前終於開放台灣使用了,採用 PC 免費、Android / iOS 加值延伸服務的營運方式
: : 可是電腦板會不會影響到 KKBOX 的營收呢 ?
: : 現階段 KKBOX 申請會員 + 綁定 FB 好像有送 7 日免費 ( 含 PC 及 Android/iOS )
: : 而 spotify 則是申請會員之後 PC 完全免費使用
: : ( 手機初次下載送 48 小時,填寫信用卡後送 30 天 )
: : 雖然 spotify 的介面還挺陽春的,KKBOX 揪竟會不會被打倒呢 ?
: 是最近太多人申請嗎
: 放歌點了毫無反應
: 然後點熱門榜單改成歌曲搜尋會當機...
: 不過還是勝KKBox
: 免費的功能就很齊全

--
posted from Lineage:PTT on my IBM Sequoi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7.40.2
HotAirFlow:你確定瑞典的音樂市場很小?瑞典是top3音樂輸出國耶1F 09/26 23:57
國內
※ 編輯: CrazyMika       來自: 122.117.40.2         (09/26 23:58)
HotAirFlow:Avicii表示:2F 09/26 23:58
HotAirFlow:Spotify前面還有個Soundcloud,瑞典人有抓到音樂商機
cephalitis:Spotify還是升premium用起來比較舒服 至少沒廣告4F 09/27 00:00
HotAirFlow:你還漏了一項:瑞典是世上第一個用LTE的國家5F 09/27 00:02
HotAirFlow:易利信這在塊市場上超強勢的
lopwer:音樂串流服務kkbox 2004年就做了,這算創新服務嗎?7F 09/27 00:04
DynastyFigo:閱讀能力差還噓= =8F 09/27 07:33
serratia:說國內市場小是只看人口嗎?他們人口比台灣少但音樂市場9F 09/27 11:31
serratia:的環境比台灣好..

 


相對主流國家來說很小,而且他們會和英語系直接對上
不過台灣更小也是對的~



 


 














--
 熱門文章         ott板 首頁        看板討論區          看板列表         ott板 熱門文章 


 





--
※ 作者: ott 時間: 2015-05-05 15:55:23
※ 編輯: ott 時間: 2016-02-27 14:11:22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4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3605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 ̄︶ ̄)b moon0903, playgamenow, zzz111zzz111, derosa129 說讚!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