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極客公園 GeekPark〈HTC 十七年興衰史裡的起承轉〉系列文章,作者名為既然。
![[圖]](https://www.inside.com.tw/wp-content/uploads/2014/03/0013.jpg)
一家來自台灣的代工廠,如何憑藉著三位貴人的相助,完成了第一次蛻變?
楔子
2014 年的 2 月份,當 HTC 的董事長王雪紅和 CEO 周永明帶著兩款塑膠外殼的「渴望」再次來到巴塞隆納參展的時候,一定會回想起 2 年前,上千名記者和評論人蜂擁在 HTC 發表會展台前的光景。
那時儘管 HTC 已經有兩個季度的利潤率下滑,不過在 MWC 記者聚光燈和輿論包圍下,很容易將這種銷售上的疲憊當做下一波浪潮的蓄力,然而這個浪潮在接下來的兩年裡持續走低,再也沒有翻騰起來的機會。
像股票上下震盪,反覆起伏的股價一樣,每一個企業的發展,都可以將其銷售額、收入或者經營狀況具化成一條坐標軸上的曲線。
如果在 1997 年扎一個點,沿著 HTC 一路走來的里程拉到現在,呈現在面前的是一條在後半段坡度突然爬高,達到一個讓人震驚的高度後便極速下滑的拋物線。
這條用十七年的時光堆積起來的興衰史所包含的故事,具體細節無法探知。不過,我們可以將終結此線的針頭釘在當下 HTC 發表 M8 的前夕,回溯去挖一下這條拋物線上使其走向轉折的三個點。
上個世紀 90 年代,跨入「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得益於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建立,其電子產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尤其是為歐美國家代加工電子設備的廠商遍地開花。
1997 年,以同樣的路數,王雪紅、周永明以及卓火土這個後來成稱之為「鐵三角的組合」共同創辦了 HTC。
像大多數競爭對手一樣,HTC 在創辦之初,老老實實的做著代工廠,不過為什麼偏偏 HTC 能夠在千篇一律的廠商中脫穎而出?
第一個貴人
HTC 成立之初,主要是代工製造搭載 Windows CE 系統的掌上電腦,但當時由於這個系統作業複雜,名氣小眾,並未能打開局面。
直到 2000 年與康柏(已併入惠普)合作生產的 iPAQ 橫空出世——這款掌上電腦在 2000 年被列為金氏世界紀錄裡功能最強之 PDA。
此款掌上電腦的熱銷讓 HTC 轉虧為盈,加上後來與康柏的長期合作讓 HTC 在掌上電子裝置領域日臻成熟,在業內開始小有名氣,成為眾多 OEM 廠商中的翹楚。
第二個貴人
在與康柏的合作中,因為所生產的 iPAQ 所搭載的是微軟的 Windows CE 系統,上文提到,這個系統並不是那麼完善,而 HTC 在生產的過程中為微軟反應了大量 BUG,表現出了良好的軟硬體優化能力,並為 Windows CE 的升級做出巨大貢獻,從而引起到了微軟的重視,與後來的合作打下基礎。
2002 年,微軟將重心轉移,聯合 HTC 推出了全球第一台搭載 Windows mobile 的 Pocket PC,此作業系統就是當下 WP 8 的前身。
由於微軟對這位合作夥伴十分器重,HTC 所生產的機器總是能搭載最新的 Windows mobile 系統。藉此東風,HTC 成為了 Windows 手機的頂級生產商,後來 HTC 還將總部建在微軟的旁邊——華盛頓州 Bellevue 地區,而美國也在日後成為了 HTC 最大的市場。
像微軟壟斷桌面作業系統一樣,HTC 在 WM 平台的市佔率一度高達 80%,使得它的利潤率空前高漲。
第三個貴人
在歐美,電信商是手機非常重要的通路,但在 2002 年單單通過話費的業務已經讓各大電信商的營收遇到了瓶頸。這時候,HTC 非常應勢在推出了兼具通話和訊息傳輸功能的 XDA,隨之便於英國電信電信商 O2 和法國電信電信商 Orange 開展了合作。
由於智慧型手機還包含無線上網、郵件、多媒體等服務,使得每戶每月平均話費提升了 300%,這讓世界各地的電信商突然發現了新大陸。
HTC——這家具有著謙卑與上進態度的東方企業,除了得到微軟的肯定讓世界看到了它的實力之外,在與電信商的深度合作中總是從最大程度上滿足它們提出的要求,於是越來越多的電信商更願意讓 HTC 為其定做手機,到後來這樣的合作夥伴超過了 50 家,HTC 也以極低的代價將版圖擴張到全球。
2005 年 5 月,宏達電歐洲分公司開幕。
2006 年 7 月,宏達電日本子公司開幕。
……
數年間,無論 HTC 背靠的是微軟也好,Google 也好,這些電信都與這個忠厚老實的弟兄大口喝酒,大塊分金銀。
在美國,最著名的 4 家電信電信商中,有 3 家銷售第一名的手機,都來 HTC。同時,HTC 的熱銷還惠及了手機晶片製造商高通、德州儀器等元件製造商,他們也十分樂意將自有的資源傾斜給 HTC。
這種互利的合作形成了一個閉環,成為 HTC 不斷衝上更高山峰的基礎。
二、自我革命與王者之路
憶往昔崢嶸,那時候追在蘋果屁股後面跑的不是還在打瞌睡的三星,而是騎著 Android 策馬狂奔的 HTC。
就算合作夥伴為其傾注再多的資源,HTC 也不過是一家 OEM 代工廠而已,吃著這個閉環裡巨頭所啃剩下的殘渣,如果想在這個價值鏈獲爬的更高,HTC 需要新的突破。
自我革命
在幫助電信商代工手機的過程中,HTC 逐漸有了雄厚的技術積累。
2004 年以後,市場對智慧型手機的需求越來越大,而代工廠的利潤卻漸漸被壓榨的愈發走低,這種模式已經無法禁錮住 HTC 血液內欲求創新的渴望。
然而,作為台灣最為發達的電子業,代工文化已經在人們腦中根深蒂固,轉型的阻力比想像中大的多,加上前有明基折戟的教訓,讓 HTC 轉型之路如履薄冰。最後董事會在經過長時間的討論之後,認為自廢其臂,如果能夠大難不死,那麼 HTC 就能夠更上一層樓。
2006 年,HTC 開始自我革命,走向了自主品牌的建設之路。
在這期間,第一個問題就是曾經的合作夥伴突然間變成了競爭對手,他們紛紛轉向別的代工廠,致使 HTC 股價一路狂跌,此期間 HTC 咬牙堅持,相繼在 2007 年、2008 年推出了試水的 HTC Touch 和外型驚艷、名噪一時的 HTC Diamond。
「承襲了獨一無二的創新及對於將精簡概念融會於設計的願望,淬煉出十年功力之結晶」
HTC Diamond 上市之後反響熱烈,HTC 股價開始回溫,董事會曾經「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預判正在慢慢應驗。
HTC 在轉型自主品牌之後,擁有了自由並且強健的軀體,同時也為第四位貴人的到來打開了房門,此後,HTC 邁著穩健的步伐與股價 一起前進,一直到 2011 年市值超越了百年老廠諾基亞。
第四個貴人
如果沒有第四位貴人,那麼所謂「iPhone 最強對手」的稱號,就憑著 WM 手機,HTC 想都別想。
如果沒有第四位貴人,HTC 的王雪紅也休想超越代工廠富士康的郭台銘成為台灣首富。
如果沒有第四位貴人,躋身進手機市場第一梯隊大放異彩,也是 HTC 的白日做夢。
2012 年,當 HTC 看著三星的 Galaxy 系列席捲世界的時候,一定會想起曾經那段以 Android 為槍,和 Google 一起征戰天下的歲月。
在建立了自主品牌之後,HTC 意識到了未來智慧型手機將進一步蠶食桌面作業系統,而 iPhone 問世以前,市面上所謂「智慧型」的手機無不功能簡陋並且作業複雜。
2005 年, Google 收購 Android 公司,繼續研發這款基於 Linux 並且適用行動裝置的開源作業系統。隨後成立了 OHA(開放手持設備聯盟),這一聯盟將會支持 Google 可能發表的手機作業系統或者應用軟件,HTC 加入其中,並於 2008 年聯合電信電信商 T-Mobile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 Android 手機 T-Mobile G1——也就是後來 HTC 大名鼎鼎 G 系列的始祖。
2009 年,HTC 推出了具有多點觸控功能的 G3(HTC Hero),不久後這個撅著小 J8 的 Android 機和前段時間發表的 iPhone 3GS 狠狠的打了 Symbian 系統和 WM 一巴掌,一些新潮的 Geek 突然意識到,相對於那些app 少,作業複雜的「笨蛋」來說:
——這他媽的才是智慧型手機⋯⋯
2010 年,HTC G7(HTC Desire)上市,此時 Android 也升級到了 2.2,搭配相對成熟的硬件,儘管價格居高不下,不過承載第三貴人電信商的快艇,G7 走向了世界各地,這一切給 HTC 帶來的則是銷售業績爆炸性的增長。
G10、G11、G12……G20、G21……讓 HTC 體驗到了市值翻倍的快感……
憶往昔崢嶸,那時候追在蘋果屁股後面跑的不是還在打瞌睡的三星,而是騎著 Android 策馬狂奔的 HTC。
王者之路
2007 年至 2012 年,蘋果只發表了 5 部 iPhone。
2008 年至 2012 年,連同為數不多的 WM 系統手機,HTC 一共發表了超過 50 部手機。
因為沒有 iPhone 那樣的精品,所以 HTC 只能以數量取勝。不管承不承認這是否是「機海戰術」,這樣一個月出一部機器策略確實讓 HTC 壓中不少彩蛋。在機海的轟炸下,即使有部分型號失敗也是 HTC 能夠承受的損失。
Android 系統剛剛起步的時候,得益於 iPhone 在人們心中建立的印象,使用者對但凡擁有大螢幕、多點觸控、左右撥動螢幕便能滑動選單的手機頗具好感,是高檔的象徵。HTC 藉此將所有的手機都定位在中高端的價位。配合以豐富的機型——總有一款是你的最愛,大批蘋果沒能征服的客戶紛紛落網在 HTC 的手中。
是否覺得這種情況有些似曾相識?
和當年壟斷 80%WM 手機一樣,這時候的 HTC 因為起步早,迭代迅速,在早期同樣壟斷了 Android 市場,這時候不是使用者需要什麼 HTC 出什麼,而是 HTC 能夠牽著使用者的鼻子走,高端路線能夠不遺餘力的從使用者身上榨取利潤,這也是 HTC 不願試水中低階市場的第一個原因。
2010 年、2011 年,這是 HTC 在十七年曆史上最為風光的兩年,在美國市場出貨量上虐過三星、躪過蘋果;在 MWC 上傲世群雄,拿下了最高殊榮的「2011 年最佳手機公司」大獎。無論現在的 HTC 狀況如何,這兩年的 HTC 都被烙在世界手機歷史書上閃爍著灼目的光芒。
〉〉HTC 十七年興衰史(下)
http://www.inside.com.tw/2014/03/25/htc-17-years-b
HTC 十七年興衰史(下)
精選轉貼
三月 25, 2014
〉〉HTC 十七年興衰史(上)
本文轉自極客公園 GeekPark〈HTC 十七年興衰史裡的起承轉〉系列文章,作者名為既然。閱讀HTC 十七年興衰史(上)。
三、成也 New One 敗也 New One
最開始,它們只是從黑莓手中客戶,HTC 還沒有察覺到危險。 接著,它們搶走了塞班的客戶,HTC 還在感嘆,我大 Android 威武。直到有一天……
2011 年 4 月,世界各地的媒體都在報導 HTC 市值超越諾基亞的新聞,那時候,沒有人將焦點注目在縮水的諾基亞,而是思考這個十六年來都一直被幸運之神眷顧寵兒,下一步會將它的鐵蹄掃到哪裡?然後誰也沒想到的是,不到幾個月之後,HTC 的財報竟然出現了不那麼愉快的信息。 這一次,HTC 沒能找到新的貴人。
隕落
一直到 2013 年,HTC 財報上的利潤還在下滑,並且首次出現虧損。在過去兩年,它的股價縮水了五分之四,曾經的輝煌雖然近在咫尺,回想起來卻已經如夢幻一般飄渺。
吳軍在《浪潮之巔)》在引言中所描述到:處於浪潮之尖的公司,即使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也能夠被浪潮推向更高的巔峰。然而,作者沒有寫出的是:一旦這股浪潮發揮完了最後一點餘力,如果這個弄潮沒有轉嫁另一波浪潮的能力,將會飛得越高,摔得越慘。
HTC 的跌落速度在重力加速的影響下與它的高度成正比。 2011 年以後,智慧型手機市場更加成熟,一大批新手的湧入讓這個戰場悄悄發生了變化,在外力的介入下,HTC 崛起時所埋下的隱患開始包裹不住……
這兩年發生了什麼?
只有利益是永遠的朋友
HTC 的一貫作風是提高價格獲取更高的利潤,這一招在以前行得通,因為有電信商的開路,HTC 有沒有想過,有一天電信商不喜歡你了?
2010 年底,中國的中興公司生產出了一款品相不錯,而且價格控制在千元人民幣左右,這標誌著大螢幕、多點觸控、左右撥動螢幕便能滑動選單的手機再也不是「高富帥」們的專屬。
與 HTC 一樣,中興也喜歡從運營商入手,因為這款價格低廉的手機開闢了低端市場,所以電信商開始像之前鍾愛 HTC 一樣寵愛著中興這種能夠生產極低價格手機的廠商,同樣的,還有華為、酷派等一大堆類似的新興勢力嗷嗷待哺。
因為那時候 Android 手機還有巨大的藍海市場,而且它們相比,HTC 確實有不少優勢,並未立刻失寵。不過這個時候電信商的本質已經露出,誰能給其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就選擇誰。
如果這個 HTC 的優勢進一步減少呢?後來的事實證明,作為 HTC 出貨量最大的美國,也是 HTC 最快失守的戰場。
中端機的崛起
2011 年底,小米發布了一款性能彪悍,同時價格不超過 2000 元(人民幣)的手機。
接著僅僅在中國華為、中興、聯想、酷派以同樣的路數開始出招。
起初,它們只是從黑莓手中客戶,HTC 還沒有察覺到危險。
接著,它們搶走了 Symbian 的客戶,HTC 還在感嘆,我大 Android 威武。 直到有一天,它們把目標對向了這個披著高檔大衣的中檔貨,這一次,再沒有人為 HTC 站出來了。
高端市場的雙雄
2012 年,擅長討好使用者的 Tim Cook 推出了全新工藝的 iPhone 5。三星的設計師 Wang Ji-yeon 在環遊世界之後從鵝卵石中得到靈感設計出了具有飛躍改變的 Galaxy S3,得益於此款手機,三星第一次在風頭上蓋過了蘋果。
對比價格沒有差別太大的 HTC 的 One X,市場更喜歡上面兩者。 2012 年 6 月,HTC 關閉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研發辦公室。 2013 年 6 月,HTC 退出巴西市場。 2013 年 7 月,HTC 退出韓國市場 而大陸市場因為介入太晚已經無力回天。
至此,才短短兩年,HTC 全盤失守。
最後一戰:成也 New One,敗也 New One
2013 年 2 月,New one 這款凝聚著 HTC 十幾年功力和三年研發心血的秘密武器亮相 MWC,除了囊括一大批重量級獎項外,還獲得了不少業內人士的好評。
已經持續 6 季利潤下滑的 HTC 本以為 New One 能像一匹黑馬一樣將自己重新拉回智慧型手機的巔峰,不料最後卻被三星這個手機界的壞孩子同期上市的 S4 一拳打下了山崖,澆滅的 HTC 重回第一梯隊的最後一絲妄想。
一沙一世界,我們就從細節處一窺是哪些因素拖累了機皇 New One 的救主之路。
藝術品?商品?
一家奇怪的公司生產了一個奇怪的手機。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從沒有一個這樣配置機器之上搭載一款 400 萬的照相鏡頭——不管 HTC 的研發團隊怎麼解釋此款鏡頭用了什麼「超像素」攝影機,使用者不懂,使用者只知道 400 萬的攝影鏡頭所拍攝的圖片放大之後會模糊。
就像極客公園的主編在下片時,無論簡介裡如何標榜 A-CUP 的形狀多麼精妙,他寧願去右鍵那些擁有 D-CUP 的女優——哪怕是做過手術隆起的。因為人們總喜歡「看起來還好」的那個去避免「也許」會出現的失望。
使用者是膚淺的。
就算 S4 的 1300 萬攝影鏡頭品質再怎麼名不符實,至少給了使用者第一印象上的安全感。
敢於在一款決定自己命運的手機上做這麼大膽的一個嘗試,HTC 是古往今來的第一個。
為什麼像素不能再高一點?對此負責 NewOne 成像的 Whitehorn 曾經解釋:「如果要容納更大的像素,就必須讓感光元件更大,那麼,你就得讓整個相機模組變大」。
在有技術劣勢的情況下,HTC 依然堅持採用新式成像技術,這種創新讓人欣慰。不過 Whitehorn 還表示:「我們所做的必然存在風險。」 看來這風險應驗了,沒有將創新用在刀刃之,是有代價的。
所以 HTC 是一家奇怪的公司,這種奇怪還表現在為什麼偏偏執著於金屬機身?商品不是藝術品,在急於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實力之前,HTC 有沒有想過:
喜歡新潮手機的女孩子會不會不喜歡厚重且容易滑手的機身?
這樣的工藝難度會不會拖累供應鏈? 散熱技術有瓶頸的情況下比熱容較低的金屬是否會更容易讓使用者燙手?
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殘次品會不會損失過大?
……
New One 的設計師一定曾考慮到這些問題,不過最後還是跨出了這一步,這種工匠精神感動了評論人和 Geek 們,卻感動不了「傻傻分不清」的使用者。
行銷
當世界各地市中心的大銀幕上放映著 S4 花俏的功能的時候,只有少數人注意到了——「咦,王力宏什麼時候代言了一款火腿腸(htc)手機?還是牛丸做的(New One) 」
相對與每年在廣告上就花費上百億美元的三星來說,HTC 放在行銷上的資金簡直就是毛毛雨。而後來忍痛斥巨資請來鋼鐵人代言,拍了幾個短片傳達 Here to chagne 理念的短片,只不過這幾個短片不是那麼容易理解……
HTC 的高層曾經不止一次表明對手過於強大而且足智多謀,在行銷上吃了大虧。綜上所述,HTC 在行銷上是有不足的一面,但之所以將這個元素放在此章是因為它還不是 HTC 衰落的核心因素。
而 HTC 再而三將敗給三星的原因歸咎於行銷則是——不敢正視事實的表現。
四、一個時代的倒塌
當戰場中出現了在某個層面高一截的對手時,他們會硬生生重塑這個世界的玩法與規則,而看不懂這一切的選手只能被擠出局。這不但是 HTC 的倒塌,還是一個時代的倒塌。
在第三部分中我們已經以 New One 為切入點淺顯得對 HTC 做了分析,這些毛病雖然拖累了 HTC 的銷量,卻好在如果即時問診還有藥可醫。 當我們想探究原因的時候,總是思考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不過就像一個大樓的倒塌除了外力的影響之外,自身的根基與大樓的結構也是重要的一環。 而 HTC 身上真正可怕的則是那些不被重視的腠理之疾,結合時代改變刮來的陣陣惡風,最後深入骨髓讓它「司命之所屬」。
供應鏈
New One 是一款全金屬外殼的手機,其工藝難度比蘋果的 iPhone 5 還要高,這一特點大大拖慢了外殼的生產時間,尤其是鏡頭和後殼模組。最後導致了 HTC One 上市時間的拖延,正好與三星 S4 撞了個滿懷。 另外,如此高的加工難度與代工廠的水準形成了矛盾,New One 的工藝品質根本不能得到保證,就算已經毀掉了大量殘次品,可是市面上依然存在縫隙處能夠塞進紙片的 New One。
對比三星能夠在上游控制 CPU、快閃記憶體、內建記憶體、顯示螢幕;中游涵蓋了手機設計、品牌影響、組裝製造;下游培養了一批剽悍的銷售團隊,將手機的零配件的 60% 都控制在自己手中生產,借助垂直模式集約生產,能夠有效控制成本與生產進程。也不同於強勢的蘋果,能夠隨意操控下游廠商和自己研發手機最核心的晶片,HTC 所有的零配件都來自第三方廠商,雙手空空,一無所有。這就意味著:將自己的命門全部放在了別人的手中。
一個著名的案例就是,2010 年 8 月份三星宣布 AMOLED 產能不足而給 HTC 斷貨,賣的火熱的 G7 不得不將螢幕換成了 Sony 的 SLCD,這對 HTC 的影響不言而喻。
從成立之初,HTC 就有著謙和、努力配合、為合作夥伴帶來巨大價值的特點,這樣「好好先生」的性格也確實喜得人心,幫助了它的初期成長。但成立自主品牌之後,這個特點卻讓 HTC 成為了供應鏈上的缺憾。 這也是它遲遲不肯涉足中低端市場的另一個原因。
在供貨商面前,HTC 雖然機型眾多,但是沒有一款真正銷量火爆到能將成本攤薄到極低的機器,讓它們坐著就能發財,加上不夠強勢的性格,議價能力弱,HTC 根本無法控制成本。
在電信商面,不敢對其各種各樣的定制要求說 NO,並且還需要為不同的網絡製造不同的差異化產品,同樣提高了成本。
所以 HTC 不造中低端機器的奧秘在於——它已經在製造了,只是它不告訴你(噓)。
通路
如果你恰好看到了 New One 的廣告,恰好喜歡金屬機身,當你存好錢去購買價格相較中國版更為優惠的水貨時,卻突然發現沒貨。 當你咬牙準備加錢購買中國版的時候,卻突然發現這款 New One 竟然有著非一體化機身——能夠掀開的後殼,還有縫隙和更厚的厚度。 那麼你會選擇?
從 WM 時代開始,HTC 就過分依賴電信商這個通路,網路商店、零售並非 HTC 的強項。雖然 HTC 曾經欲建立直營的分銷體系通路,但又在資金上有些捉襟見肘。對於 HTC 而言,自始至終都沒有建立起多元化的通路。
核心技術
2013 年 4 月,剛剛上市的 New One 因為侵犯諾基亞麥克風相關專利而在荷蘭遭到禁售。
2013 年 10 月,倫敦高等法院裁決 HTC 侵犯諾基亞芯片相關專利致使一大批機型在英國禁售。
2014 年初,諾基亞與 HTC 在德國的專利之戰連勝三局,HTC 除了部分產品遭到禁售之後,還要向諾基亞支付權利金以交換專利授權。 ……
HTC 在十幾年的野蠻生長中沒有在核心技術上著力過多,所以當對手抄起「專利」這把槍刺向它的時候,HTC 沒有任何能夠保護自己的武器。 縱使你的產品再好,也博不過僅僅四兩的法律,而自己命門都掌握在供應商手中的 HTC……
內亂
想像一下,如果蘋果突然發現自己的首席設計師 Jonathan Ive 是內奸,那麼這會給蘋果帶來多大的影響。
2013 年,HTC 的首席工業設計師簡志霖——也就是 New One 的作者,這個 2001 年就進入 HTC,後來平步青雲直至副總級別的核心人物竟然因為洩露商業機密罪被司法機構逮捕,這對 HTC 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這個故事展開又是一個精彩的羅生門,在此暫且不表,但此事卻反映 HTC 在人事層面的混亂與不團結。所以才會致使 HTC 在財報下滑的時候,首席行銷長、前首席財務長、首席產品長、首席電信長等高層的相繼離去。
回想 HTC 因為沒有足夠人才儲備而始終未能完善的行銷通路,可見「人」對於一家公司是多麼的重要,而這些「首席官」們在自家城門失火的時候卻轉向的敵軍的陣營,加速了老東家的瓦解。
彼時蜜糖此時砒霜
有沒有發現許多曾經讓 HTC 茁壯成長的元素,後來卻成了 HTC 前進的絆腳石。
比如著名的「機海戰術」,曾經網羅大眾的策略卻在後來讓 HTC 深陷複雜產品線的泥沼。
比如曾經幫助 HTC 直衝雲霄的電信商,在後來卻轉投能為自己帶來更大利潤的合作商。
比如迎來眾多好評的 New One,卻將 HTC 自己搞的傷痕累累。
一路走來都順風順水的特質讓 HTC 變成了一家喜歡吃老本的公司,碰上一個貴人就一路跟隨它走到底,即使風向球發生了改變,它仍在那傻傻的等著有人來拯救。
封喉之劍
如果說小米是在誕生之初就為自己未來的十年規劃好行程的機靈鬼,那麼 HTC 則只能算是一個走一步算一步的老實人。
在 2006 年轉型成功之後,HTC 一心作業於手機行業,從沒有動過從其它行業增加營收的念頭,可以將這一個特點稱之為「專注」,或許也可以將其稱之為「無能為力」 。
而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缺陷確是將 HTC 封喉的最後一劍。
專注硬體研發的 HTC 在雲端服務、內容提供、行動遊戲上從沒有過佈局(編按:依照我們的理解,HTC 其實在這方面並不是完全沒有建設)。雖然曾經和 Beats 聯姻,推過一段時間 Beats 手機,但是在線上音樂商店上面卻沒有任何建樹。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硬體的價格將會進一步降低,而廠商所能獲取的利潤也會進一步壓縮,如果不能找到新的入口,只能坐以待斃。
反觀 HTC 的對手們:三星一直在研發自己的系統,Bada 失敗後重心轉向了 Tizen,希望能從 Android 中跳脫出來;而蘋果一直都是軟硬體一手包辦,iTunes 和 App Store 讓全世界的硬體商看著流口水;中國的新興勢力小米作為一家手機公司更是出格,已經開始思考著如何控制使用者家裡的冰箱電燈等家具這種問題……
一個時代的倒塌
前段時間,網上報導了 Sony 賣掉自家東京總部的新聞。
再往前一段時間,第一台手機的發明者摩托羅拉被 Google 一腳踢給了聯想。
再往前一段時間,市值已經萎縮到擰不出水的諾基亞賣給了微軟。
這些昔日的霸主到底怎麼了? 仔細想一下,他們一直都沒變。
HTC 雖然通過好運在 2006 年成功轉型,但基因裡一直沒有擺脫掉曾經的代工廠思維。
只是時代變了,當戰場中出現了在某個層面高出一截的對手時,他們會硬生生重塑這個世界的玩法與規則,而看不懂這一切的選手只能被擠出局。
這不但是 HTC 的倒塌,還是一個時代的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