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視每週日中午12時30分至13時30分播出,重播時間為每週一 05時00分至06時00分。 由於播出時段、重播時段易錯失收視,希望提供給未收視到的觀眾, 有機會看到此優質節目。 禁止商業用途,影片屬中視《MIT台灣誌》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所有。 若影片所有人,認為侵權務必留言告知,將全數刪除相關影片,並在此致歉。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3443/
位於宜蘭員山深溝村經營有田有米的吳佳玲,在3月初田間發現一款黑臉白羽帶彎長鳥喙的美麗禽鳥,未料貼上臉書後引起熱議,上網查才發現原來這款名為埃及聖䴉的禽鳥既是入侵種,還會「吃肉」。她也曾親眼目睹一群埃及聖䴉驅趕鷺鷥的畫面,「不知道是不是剛好碰上。」但一想到入侵種有可能會取代本土種,仍讓她感到毛骨悚然。
被歐盟列入百大入侵種的埃及聖䴉,已在西部濱海與宜蘭蔓延,近期林務局也將和各地鳥會召開會議,讓鳥會加入未來入侵鳥種的族群控制工作;若民眾在田間發現牠們的蹤跡,可以和地方政府的動物保護處或鳥會聯繫,以利族群監測、鳥巢移除工作的進行。
![[圖]](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16/03/20150529%E9%97%9C%E6%B8%A1%E8%87%AA%E7%84%B6%E5%85%AC%E5%9C%92-24-780x485.jpg)
埃及聖䴉(圖片提供/關渡自然公園)
![[圖]](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16/03/12993443_568167060026342_1773286947068353466_n-780x585.jpg)
埃及聖環蓄勢大爆發,近3、4年大量繁殖,現在已經觀察到4、500隻以上,都是一整群(攝影/蔡嘉楊)
埃及神降臨,本土種噩夢?
埃及聖䴉屬鸛形目、朱鷺科物種,身長65到89公分不等,體重約1.5公斤,展翅可長達124公分左右,屬體型較大的鳥類。牠們原棲息於非洲及伊拉克等地區,在古埃及更被視為科學、數學、書記之神Toth的化身。
也由於牠的外型奇特、具商業觀賞性,因此常被世界各國動物園、遊樂園引入,卻因多採開放式管理而多有逃逸到野外繁殖的紀錄。由於牠們對環境適應力極強,加上野外缺乏天敵,因此族群數量不斷擴增下已對環境造成隱憂,包括法國、西班牙、荷蘭、美國佛羅里達州等地都是受害者,目前歐盟已將埃及聖䴉列為百大入侵物種。
在台灣最早於1984年台北關渡地區便有埃及聖䴉「棲息」的紀錄。據聞是因北部某動物園引入後,因颱風破壞鳥籠,導致埃及聖䴉逃出繁衍,但由於早年資料和證據不足,「無法進行行政懲處。」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說。
埃及聖䴉在西濱地區擴散、繁衍已成既定事實,根據林務局的統計,目前全台野外約有1100隻埃及聖䴉,主要棲息地為西部濱海和宜蘭灘地,覓食地點則可能遍及農地,其中又以新北市淡水關渡和彰化縣芳苑鄉漢寶濕地最密集,分別有200及264隻聚集。但根據地方人士監測結果,今年漢寶濕地的埃及聖䴉數量,已經來到400─500隻,比過去增加更多。
不過目前只要進口外來物種,都必須在海關、林務局、地方政府、業者造冊管理,非經主管機關同意而讓野生動物逃出時,可依《野生動物保育法》懲處,最高達250萬元罰鍰。
![[圖]](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16/03/%E5%9F%83%E5%8F%8A%E8%81%96%E7%92%B03-030208-%E9%97%9C%E6%B8%A1-780x418.jpg)
埃及聖環3-030208-關渡(圖片提供/關渡自然公園)
埃及聖䴉可能排擠本土禽鳥
埃及聖䴉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具體危害,目前國內並無詳盡的科學調查結果。但由於埃及聖䴉食性和其他鷺科鳥類相似,也就是民眾熟悉的大白鷺鷥、小白鷺、黃頭鷺、蒼鷺等田間常見物種,因此會有排擠本土禽鳥的族群競爭疑慮。
且埃及聖䴉覓食時會以群體、甚至多達300隻的數量覓食,相當強勢霸道;在彰化觀測的野鳥學會和宜蘭地區農友也曾觀察過埃及聖䴉會攻擊、掠食其他體型較小的禽鳥。
常年研究並協助林務局進行埃及聖䴉野外監測的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系教授袁孝維說,埃及聖䴉的食性主要包括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魚類、蛙類、其他禽鳥蛋和哺乳動物。
同樣讓人頭痛的是,袁孝維的調查發現埃及聖䴉築巢位置也常和黃頭鷺、夜鷺競爭。而目前關渡自然保留區內的紅樹林,則是牠們「偏愛」的築巢居所,每年3到9月時便可見牠們繁殖,10月時更可見成鳥攜帶幼鳥覓食。
![[圖]](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16/03/20150528%E9%97%9C%E6%B8%A1%E8%87%AA%E7%84%B6%E5%85%AC%E5%9C%92-9-780x495.jpg)
20150528關渡自然公園(圖片提供/關渡自然公園)
灑油策略無效,林務局朝鳥巢爭奪下手
除了對鷺科禽鳥造成潛在性的危害外,目前雖無科學證據證明埃及聖䴉對農、漁業帶來直接危害,但仍得想辦法控制族群數量,只是「如何防治」才是最棘手的問題。
追根究柢,埃及聖䴉能在台灣「棲息」仍屬人為因素,但恣意撲殺恐造成社會觀感不佳,因此袁孝維曾接受林務局委託,於3年多前和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合作,嘗試以竹竿盛玉米油,再噴灑於紅樹林樹冠層,藉此滴淋在蛋殼上以阻斷埃及聖䴉下一代孵化,藉此控制族群數量,但是實際成果並不明顯。
台北市野鳥學會保育專員翁功國觀察,一來雨後玉米油會稀釋,且埃及聖䴉敷蛋時也會刮除油脂,以野鳥學會觀察的關渡自然公園灘地來說並無數量降低的感受。
楊宏志也表示,由於紅樹林高達5公尺,噴灑未必準確有效,目前林務局已改往移除鳥巢的方式研擬方針,「我們沒辦法完全移除成鳥,但最好的狀況變是控制族群數量,不要再讓牠成長。」但可預期人力成本一定會增加許多,「讓我們相當頭痛。」
近期林務局也將和各地鳥會召開會議,讓鳥會加入未來入侵鳥種的族群控制工作;若民眾在田間發現牠們的蹤跡,可以和地方政府的動物保護處或鳥會聯繫,以利族群監測、鳥巢移除工作的進行。
--
--
※ 作者: ott 時間: 2017-05-14 15:17:51
※ 編輯: ott 時間: 2017-05-14 15: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