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e Tectonics Basics - YouTube
Review of basic Plate Tectonics. This is a revised version -- cleaning up the graphics and the script/narration. I deleted the original version, which had 17...
 




   
 


板塊運動是什麼﹖

 dot-9.gif (84 個位元組) 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球的組成由地表向下,就組成物質而言,大致分為三大部分:地殼、地函、地核。地殼(Crust)為地球表面覆蓋的薄薄岩石,由我們所熟之的土壤岩石構成﹔地函(Mantle)可分為兩個部分,位在上面的部份為融熔的岩石,下部則為堅硬的固態岩石﹔地核(Core),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的地心,同樣的也分為液態與固態兩個部分,詳細的分層圖示圖下(剖面圖僅為示意,不代表真正比例)。



 dot-9.gif (84 個位元組) 什麼是板塊

  除了上述的區分方法外,地質學家還習慣將地球分為岩石圈、軟流圈、中層圈及地核,這主要是依據「物質的強度及行為表現」而言。所謂的岩石圈是由冷而剛硬的岩石所構成,包括了地殼及一部份的上地函(如上圖),其厚度約為0-100公里。岩石圈可再細分為許多獨立的單元,每個單元有它自己的運動方向及速度,這每個單元即稱之為「板塊」。 全世界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分別為非洲板塊、美洲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板塊。板塊與板塊之間,彼此互相嵌合,就如同拼圖一般漂浮於軟流圈之上。

 dot-9.gif (84 個位元組) 板塊運動學說

  板塊運動學說(Plate movement theory)是廿世紀自然科學發展上一項重大的成就。這個學說主張由於軟流圈地函的對流作用,導致上方板塊不但會運動,就好像是燒杯內加熱的液體對流,使得液體表面上的塑膠片移動。學說並提出板塊的運動模式遵守一定的法則,也就是:板塊的新物質在中洋脊(mid-ocean ridge)生成,然後向外擴張直到與另一板塊而遇後,較重的一方就向下衝而返回地函。這整個運動過程相當於一個巨大的循環運輸系統,我們將板塊生成的地方稱之為拉張帶(convergent area)而板塊向下衝回地函的地區即稱之為隱沒帶(divergent area)。

  板塊的擴張與隱沒作用伴隨了岩漿的活動,也就造就了火山的產生。此外,由於板塊是相當堅硬的岩石,因此相互碰撞時(例如隱沒帶)必然會產生極大的應力,也就會發生地震(當應力超過了岩石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石即產生破裂,這就是地震)。這也正是何以地震活動的分佈與板塊邊界有如此密切的關係。關於地震,我們將在下面的章節做更詳細的說明。

 dot-9.gif (84 個位元組) 板塊的相互作用

  我們已經知道,板塊的種類有「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兩個類型,依據簡單的排列組合我們就可以知道共有三種碰撞組合,分別「海海碰撞」、「陸陸碰撞」與「海陸碰撞」。

海板塊碰撞海板塊
	
	


  當兩個海板塊相接觸時,比重較大的將會沉入較輕者之下,這樣的作用稱之為隱沒作用。一般而言較老的海洋板塊擁有較重的比重,較年輕的板塊則比重較小。海陸碰撞會產生海溝與火山島弧。

 


陸板塊碰撞陸板塊
	
	


  陸陸碰撞通常不容易發生,但是若陸板塊前員之古海洋板塊完全隱沒,就有可能是陸板塊與陸板塊相互碰撞,這個時候便會使地形隆起,形成一連串的山脈。


海板塊碰撞陸板塊
	
	


  這是最常見到的板塊碰撞類型,比重較重的海板塊隱沒到比重較小的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與火山弧。










 


 














--
 熱門文章         ott板 首頁        看板討論區          看板列表         ott板 熱門文章 


 





--
※ 作者: ott 時間: 2018-02-08 13:37:17
※ 編輯: ott 時間: 2018-02-08 13:42:47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54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