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terievv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7-03-23 00:10:59
看板 Gossiping
作者 a874622 (流浪者)
標題 Re: [問卦] 為什麼要譯成支那人?
時間 Wed Mar 22 22:23:32 2017


※ 引述《happytowork (yes~)》之銘言:
: 標題: [問卦] 為什麼要譯成支那人?
 時間: Wed Mar 22 21:50:39 2017
:
:
 所以想問!!
:
: 為什麼當初不譯成其他
:
:
: 例如
:
:
:
:
: 吱吶人-吱吱的遠祖,吼吼吼~
:
: 脂纳人-被肥宅占領的民族
:
: 以上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9.18.216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90190641.A.C52.html
[問卦] 為什麼要譯成支那人? - 看板 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支那人,從字面看來沒有什麼特色 不足顯祖國聲威,而且對岸五毛似乎對這詞很感冒 所以想問!! 為什麼當初不譯成其他 例如
 
: → dicfishfish: ★★支那人是全世界最低等.最低能.最骯髒的種族★★   03/22 21:51
: 推 johnwu: 芝娜人好像不錯 XDDD                                     03/22 21:51
: → proprome: 因為不是翻譯                                          03/22 21:51
: → dicfishfish: ★China=支那=吐痰.拉屎.撒尿.垃圾=支那=China★  03/22 21:51
: 推 tgtg: 踹那                                                      03/22 21:51
: 推 johnny3: 知那人 你知道那個人是誰嗎                              03/22 21:52
: → LeoYuri: 有創意給讚                                             03/22 21:52
: 推 haruka281: 吱娜--母吱吱                                         03/22 21:53
: 推 stock0907: 那改成日語音譯シナ 細喇 好了                         03/22 21:54
: 推 machiusheng: 吱納閩南平埔番                                     03/22 21:54
: 推 PrinceBamboo: 支那是翻譯啊 是古代把佛經翻譯成漢文時翻出來的     03/22 21:55
: 推 rondox: 吃拿人                                                  03/22 21:55
: ※ 編輯: happytowork (36.229.18.216), 03/22/2017 21:56:39
: → happytowork: 感謝樓樓上回答                                     03/22 21:57
: → PrinceBamboo: 不謝 你去辜狗支那就有了                           03/22 21:58
龔鵬程教授看法?龔鵬程算國學大師等級嗎? 以下節錄龔教授文章第一部分

龔鵬程

ㄧ、中國:China(支那)

  歐洲各地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是China(英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荷
蘭語等),或為China之同源詞,如法語的Chine、義大利語的Cina,捷克語、斯洛伐克語
的??na等。北歐及某些東南歐語言因字母組合ch的發音傾向讀成k音,所以將中國一詞寫
為Kina(丹麥、瑞典、挪威)。這仍可以算是「支那」的同源詞。同樣的例子還有希臘語
的Κ?να匈牙利語的K?na,克羅埃西亞語的Kina等。

  這些詞的語源均與印度梵語的Shina或Cina相同,發音亦均與梵文的「支那」相近。
    英語因開音節的i讀成ai音,造成不讀「支那」而讀「拆拿」,算是特例。
  一般相信此種稱呼來自梵文。梵文經典以chin(china,chinam,chinah,chinas)
    稱呼中國。故包括馬來語受梵文影響,自古亦稱中國為Cina;稱中國人、華人為
    Orang Cina。


  由於印度與中國交流甚早,故中國人亦久已習用支那之稱,如唐玄宗〈題梵書〉
    詩說:「鶴立蛇行勢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支那弟子無言語,穿耳胡僧笑點頭。」
  《宋史‧天竺國傳》亦云:「天竺表來,譯云伏願支那皇帝福壽圓滿」。
   中國的另一代稱「震旦」是即「支那地(Cina Sthana)」之省稱。此稱在中國也通行
   已久。

    對於印度人為何稱中國為支那,歷來有許多揣測。如《華嚴經音義》說:「
    支那,此翻為思維,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製作,故以為名,即今漢國是也。」
    如此解釋,或有往自己臉上貼金之嫌。

  也有人認為支那純是聲音上的緣故,與意義無關,是「秦」發音的轉變,
    也可能來自「晉」(chin)。因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中都曾提到過這個遠在北方的支那。兩大史詩起源極早,
    形成于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2世紀間,但其中地理部份成書較晚,
    不早於兩漢,因此支那指秦或晉的譯音,也都是有可能的。

  另一種說法認為支那一名來源於蠶絲。證據是胝厘耶的《政事論》。
    胝厘耶據說曾任月護大王(公元前320--前312年)的侍臣,《政事論》
    中有中國絲卷(Kauseyam Cinapattasca Cinabhumi jah)。
    Cinapatta原意是「中國所出用帶子捆扎的絲」。
    patta在南疆發現的驢唇體文書中寫作pata,也就是「絹」。
    古代世界,只有中國人懂得繅絲製衣、以絲為絹,故以蠶絲之國稱呼中國也不無可能
   。支那與蠶絲,聲音也很接近。

  還有一說,謂支那之名未必本於印度,因為波斯也如此稱呼中國。
    大約公元前5世紀,波斯的古文獻即記載了它東邊的文明古國--中國的名稱,
    在費爾瓦丁神的頌辭中稱中國為支尼(Cini,Saini)。
    古代波斯文對中國有Cin、Cinistan、Cinastan等稱呼,
    古代波斯文對中國有Cin、Cinistan、Cinastan等稱呼,

    都和粟特語中的Cyn相近。因此這個名字大約是從東伊朗語傳去的。


  古希臘則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這個字的發音或說是「絲」,
    或說是「蠶」。漢代收唇音尚未消失,說是「絲」,略嫌牽強,
    這個字或許也出自「綺」。最早提到賽里斯這個「綺」國的,
    是在西元前416年到西元前398年間擔任波斯宮廷醫生的希臘人
    泰西阿斯(Ktesias)。其後,西元ㄧ世紀,羅馬作家普林尼

   《博物志》寫道:「賽里斯國以樹林中出產細絲著名,灰色的絲生在枝上,

    他們用水浸濕后,由婦女加以梳理,再織成文綺,由那裡運銷世界各地」
   。同一時期,希臘航海家除了知道在印度北方有個賽里斯國外,
    從海上也可到產絲之國。《厄立特裏海環航記》指?
  「過克利斯國(馬來半島)時入支國(Thin)海便到了終點。有都城叫支那(Thinae
  ,尚在內地,遠處北方。」賽里斯或支國,都是一個地方,不過通往的道路和方向不
    同罷了。


  古希臘滅亡以後,縱橫歐亞大陸,作為東亞世界橋樑的是印度人和波斯人,
    因此賽里斯之名不傳,通用的乃是支尼或支那了。

  不管支那或賽里斯,似乎都與蠶絲有關。但近代另有一說,以為支那之名不源於蠶絲
  , 而源於瓷器。因為宋元以後,中國瓷器風靡世界,瓷器的主要生產地景德鎮,位於南
    昌附近。故支那也者,昌南是也,China 即昌南的譯音。


    到底支那一名是源於中國人善思維善製作、源於絲、源於瓷(或另一說源於茶葉),
    恐怕誰也說不清答案。

  若依我看,則支那或許原本不是專指中國。據《西域地名》說:
  「支那者,梵文邊鄙之稱,原為雪山以北諸種之名,後以為中國之號」,
   可見本係泛指,後來才成為專稱。大概印度邊區以中國最大,
  故漸漸獨佔了這個稱號。印度旁邊的中南半島,後來一直稱為印度支那,
  就仍保存了這個印度邊區的古義。

  但這樣看就太沒意思了,不如說它源於蠶絲、茶葉或瓷器。
    支那一名不管源於上述哪一原因,中國人都會引以自豪,覺得是嘉名,充滿榮耀感。


  可是,近代史上情況卻與此迥異,中國人並不喜歡被外邦人稱為支那或支那人,
    認為此詞深具貶義。所以1919年五四運動之際,一些愛國志士才會上書政府,
    要求日本不得使用「支那」或「支那共和國」。後來于右任先生更主張將
   「印度支那」後才效法西方稱中國為支那。那是新時代時髦的稱呼,本來亦無貶義,故維新志士高杉晉
    作的漢詩說:「單身嘗到支那邦,火艦飛走大東洋。交語漢韃與英佛,欲捨我短學彼長」
   ,文中支那非但不含貶義,反有欽慕之情。

  當時日本政府在正式場合把中國稱為「大清國」或「大清帝國」,比如把甲午戰爭成
    為「日清戰爭」。在一般的民間報刊,則多把中國成為「支那」,把甲午戰爭稱為
   「日支戰爭」。

  中國當時的留學生,尤其是反對清朝統治的革命家,也習慣以支那標誌出身國。
    如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
    1904年,宋教仁在東京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誌。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由於軍閥割據,中國沒有完全統一,
    故 1913年日本政府規定:今後不論中國的國號如何變化,日本均以「支那」
    稱呼中國。

  由於日本長期不承認中華民國,而雙方國力又消長日甚,日本恃強淩弱,
    侵略我國日劇,因此支那這個詞在民國以後就漸漸便由美稱變成了中性詞,
    繼而又具有了貶義,在國人心目中深感屈辱。

  1937年發生七七事變,中日爆發全面戰爭。日方把七七事變叫做「支那事變」。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官方也把中國叫做支那,以示對抵抗中的國民政府不承認。
    戰時如英屬馬來亞、新加坡、荷屬東印度之華人,也統統被日本人稱為支那人。
    改稱「中南半島」。著名作家郁達夫在《沉淪》中也將他對「支那人」一詞帶給他的侮辱
    感做了深切的描述。

  日本古代並不稱中國為支那,都稱朝代,如唐國、宋國、清國之類。直到明治維新以
    後才效法西方稱中國為支那。那是新時代時髦的稱呼,本來亦無貶義,故維新志士高杉晉
    戰時如英屬馬來亞、新加坡、荷屬東印度之華人,也統統被日本人稱為支那人。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向全國發出<關於迴避使用支那稱謂之事宜>的通告,
    此後「支那」這個詞才完全從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書、報刊雜誌中消失。

    只有右翼人士口中還偶爾可以聽到這一詞,有些甚至會惡意地罵:支那豬!

  中國人當然不會喜歡支那豬這個稱呼。

  然而,近代中國人對日本人稱中國人為支那人、支那豬雖然不滿,
   日本支那豬的論述,其實卻又深深影響著中國人對自己的看法。
   這是包括反對日本人用支那一詞來稱中國者都沒有認識到的。

  因為五四運動以來,魯迅等人強烈的批判國民性、改造國民性言論,
    理論的源頭與內容都在日本人的「支那豬論」中。

  國民性一詞,本來就是晚清由梁啟超等人自日本引入的詞彙。
    具體說中國人之國民性,亦即支那國民性如何,則是甲午戰後在日本逐漸形成的風潮。
    把支那人描述為保守、頑固、愚昧、野蠻、骯髒、貪婪、奢侈、好色、懶惰、虛偽、
    殘忍、變態、不團結、勢利、排外、妄自尊大、奴性、無國家觀念等。

  此等老而怠廢之民族,與日本人形成了野蠻落後跟先進文明之對比,
    上承福澤諭吉「脫亞入歐」論,下?侵華以造大東亞共榮圈之說,
    達成了日本侵華的理論前導。

    早期,白鳥庫吉在1908年發表的《關於清韓人的國民性》中,討論中國國民性特徵時
    還多善意,例如:認為中國人是"民主的"而不是"貴族的和階級的",是保守的而不是進步
    的,是和平的而不是侵略的,是實際的而不是空想的,是自尊的、唯我獨尊主義的。
  但其後就開始放大中國國民性中的負面因素。如桑原騭藏《支那人髮辮的歷史》
    (1913)、《支那人的吃人肉風習》(1919)、《支那人的文弱與保守》(1917)、
   《支那人的妥協性和猜忌心》(1921)、《支那的宦官》(1924)等一系列文章就是。在
   《支那人的吃人肉風習》一文中,他列舉歷代文獻,說明中國人"從上古時代就有吃人肉
    的風習",而且還"決不是稀有偶然的事件,在歷代的正史中,隨處都有記載"。並提醒
    日本"為了很好地領會支那人,一定要從表裏兩面進行觀察",不能光看到他們的詩文中表
    現出的優點,還要看到相反的一面。

  接著,1926安岡秀夫《從小說所見支那國民性》,從《金瓶梅》《水滸傳》《
    聊齋志異》等作品歸納支那國民性。該書共十篇,除第一篇是"總說"外,
    以下各篇為:過度重視體面儀容、安於命運,遇事容易喪氣斷念;有耐性,善於忍耐
   ;缺乏同情心,富於殘忍性;個人主義、事大主義;過度的節儉和不正當的金錢欲;
   拘泥於虛禮,流于虛文;迷信很重;耽於享樂,淫風熾盛。只有"善於忍耐"

   勉強不算是缺點,其他不是野蠻愚昧,就是虛偽好色,中國人在他的筆下顯然是醜陋的
   。

 再下來就是赤裸裸為侵華張目的"研究"了。大盛於 30~40年代,如原?兵衛《支那民
   族性的解剖》、加藤虎之亮《支那的民族性》、山崎百治《這就是支那--對支那民族性的
   科學的解析》、大谷孝次郎《支那國民性與經濟精神》等。

  原?兵衛《支那民族性的解剖》發表於1932年,偽滿洲國剛成立。全書充滿了對中國
    人的厭惡之情,首先指出所謂支那與日本"同文同種",是"錯誤的對支觀念"。在他看來,
    日本人與支那人既不同文也不同種,因此也就沒有"親善"的基礎:"不研究支那人的民族
    性而與之講什麼親善,就像和手裏拿著針的人握手一樣,是自討苦吃"。接著,他分章論
    述了一些支那民族性,如天命觀、服大性、利己主義、僥倖心理、和平主義、非科學性、
    法律意識的缺乏、殘虐性、猜疑性、變態心理、國家觀念的缺乏、形式主義、保守性、面
    子、排外性等等。談中國人的殘虐性時,舉出的例


    是:中國人從小願意看宰殺家畜,愛看殺人的場面,刑場上往往圍滿了觀眾。


   1938杉山平助《支那、支那人與日本》更提出了這樣一個口號:「軍人用刀劍來刺支那
   人,我們文化人就是要用筆把他們的靈魂挖出來」。在這種心態下,他認為中國的古典文
   化雖然偉大,但幾經亡國,早已沒落,「他們在性格中的某些地方含有高貴的東西,
   但另一方面,卻是怪癖的、變態的、陰暗的、受虐的」「從總體上看,他們不過是一個老
   廢的民族而已」。

 哈哈哈,怎麼樣,你很眼熟吧?沒錯,魯迅說中國人的阿Q精神、
  中國吃人的文化、中國人愛看殺人、中國人迷信等等,都與日本這些論調有驚人的相似性
  魯迅留日的背景,使他曾受到多少日本「支那人論」之影響,自魯迅被神化以後,
  幾乎就不曾有過真正的研究。但撇開動機不談,至少可看出他所開展的改造國民性運動,
  事實上即與日本這種支那國民性研究一脈相承,內容也差不多。魯迅以後,柏楊的
《醜陋的中國人》、李敖《傳統下的獨白》等,對中國人性格之討論,仍不脫日本支那人
  論之範圍。中國人,學著外國人罵中國的口吻罵中國,此其一例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6.186.88
※ 文章代碼(AID): #1OqeZdF2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90192615.A.3C2.html
realtw 
realtw: ro.支那(china) 結案1F 03/22 22:28
stock0907 
stock0907: 愚昧、野蠻、骯髒、貪婪、奢侈、好色、懶惰、虛偽、2F 03/22 23:11
stock0907:  殘忍、變態、不團結、勢利、排外、妄自尊大、奴性……
stock0907: 這些日旅板華客全中@@!!
stock0907: 雞啦  細啦  支那  賤畜自己選一個  ╮(﹀_﹀")╭

--
※ 看板: terievv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90 
作者 a874622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