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ityNight
作者 Ctea (Ctea)
標題 [轉噗] 【翾刖☂玻璃渣製造機】 可能因為Danziger, Levav & Avnaim-Pesso (2011)這篇研究實在太有趣,
時間 2019-07-23 Tue. 14:39:51


https://www.plurk.com/p/ne3chq
翾刖☂玻璃渣製造機

2019-7-04 14:17

可能因為Danziger, Levav & Avnaim-Pesso (2011)這篇研究實在太有趣,大家終於可以指著法律人(尤其是法官)的鼻子說:「你們一點都不客觀!」,所以我已經看到成打的文章拿這篇研究來寫,但是文章的結論根本是錯的!是錯的!是錯的!

 

原來消夜難以抗拒,真正的原因是…… | 裘凱宇 | 鳴人堂
[圖]
有多少次你告訴自己,應該要:準時完成工作、不吃消夜、不打電玩、不看韓劇、減肥、戒菸、整理房間……等,結果令你滿意嗎?
 

首先,在原始研究中他們討論的是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EF)和心智資源(mental resources),但在這篇文章中被簡化成意志力。

雖然文章中甚至沒有清楚說明他的意志力定義到底是什麼,但我們姑且根據文章內容將它視為衝動控制能力(impulse control)。

那麼,EF和衝動控制能力相同嗎?不一樣!EF與很多能力相關,大致上可以將它類比成電腦的CPU,你CPU規格越好能做的事情就越多也越複雜;心智資源則能夠類比成電池,沒電了不管你CPU多大顆就是跑不動。衝動控制能力只是EF相關的功能之一,不等於EF本身。

https://images.plurk.com/WaLQrQUdpImUW7S0M8VKk.png
[圖]
 

其次,沒錯,假釋的通過率接近在兩次休息時間會降到最低,但是為什麼?作者認為是因為心智資源耗盡了,所以法官們的決策傾向維持現況,什麼叫「維持現況」?以這篇研究來說,就是「把犯人繼續丟回監獄裡面,不去評估他們到底可不可以出獄」。所以,裘凱宇拿吃宵夜作為比較,本身就是錯的,因為去買宵夜不是現況,癱軟在家裡才是。

最後,法官們真的是如裘凱宇所說的,需要攝入葡萄糖嗎?作者認為:不知道!

 However, we cannot unequivocally determine whether simply resting or eating restores the judges' mental resources because each of the breaks was taken for the purpose of eating a meal.

為什麼不知道?因為這不是個嚴格的實驗設計,我們只知道法官大人們在休息時間會吃個點心、起來走走、聊聊天,到底是哪一件事讓他們恢復了電池電力,得以供應CPU繼續運作?單就這個結果來說,並不能被確認。連作者都不知道的事講得跟真的一樣

我們的大腦確實是相當耗能的工具,你每吃五根薯條就有一根是被你的大腦消耗掉,這還是指大腦只是維持一般運作的情況下。所以,當能量不足的時候,大腦就會開始走捷徑,各種捷思、偏見和刻板印象都是為了降低能量消耗以及快速做反應產生出來的結果,所以會不會因此讓衝動控制更差、決策時維持現況?會,但是從Danziger他們的研究結果無法推論出這點!

更不要說人類偏好高熱量食物還有另一個演化上的解釋,就是「容易存活」。

我以前是個不太在乎科普的人,覺得「反正想吸收知識的人就會自己去找可靠的來源」,後來我發現我錯了。對領域外的人來說,根本無法判斷什麼是可靠的來源。老闆是個很努力在做科普的人,上節目、演講、廣播、出書等等,他都願意做,因為他覺得:「如果學界的人不出來告訴大家真正的知識,那我們就必須容忍那些不專業的人胡說八道」,這點讓我即使在念PhD過程中跟老闆起了很多次衝突,依然敬佩老闆。

這邊就想靠北一下大多學界的老師們講話真的很無聊,一點吸引力都沒有,導致現在檯面上很夯的名師大多都是一些半瓶水的笨蛋。
[圖]


隨便就找到一篇在講高熱量食物的文章:

演化生物學家彼得・葛魯克曼(Peter Gluckman)稱當代的肥胖問題是「不協調」(mismatch)的例子,我們的遺傳特徵與我們面對的環境之間的分歧日益擴大(人類從動物祖先繼承來的飲食習慣,使我們歷經豐年與饑荒仍能存活下來。可是感謝人類文明,我們創造了包括糖霜穀物麥片和電動滑板在內的不協調、引發肥胖的環境)。

《共病時代》:別自責了,你無法「只吃一口」是有原因的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圖]
生活在有豐足的食物又隨時能取用的環境下,無論你是哪種生物,都注定肥胖。不過,人獸同源學的觀點揭露了其他環境因素。這些因素是我們平常看不見,也很少想過它們可能在肥胖當中扮演的角色。 標籤: 共病時代, 醫師, 獸醫師, 生態學家, 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 Kathryn ...


宋繼揚阿嬤♞鹿鳴♘
好奇如果從事特別燒腦耗能的活動,可以消耗更多薯條嗎?(喂)

我覺得其實學科的普及本身也是一門專業,又要保留學科原本的嚴謹度又要讓觀眾不至於睡著,當中難易度的拉鋸其實也很有挑戰性。更何況還要對觀眾很體貼,要不斷接收回饋、留意自己是不是哪裡講太難,或錯估觀眾到底好奇什麼,這些其實都需要很多實戰經驗,但很多大學教授不是很在意這點。
[圖]
(嘆)


翾刖☂玻璃渣製造機
宋繼揚阿嬤♞鹿鳴♘: 會喔,所以也有聽說一些耗腦的職業像職業棋士,會啃方糖或吃甜點來快速補充血糖。

我有朋友在專辦課程的公司工作,她提到專業的講師在引起學生興趣和時間掌控的能力上屌打大學教授,但對於議題的專精程度就真的參差不齊,授課本身就是一門需要不斷精進的技巧。可惜很多大學教授連自己開的課都不太在乎,認為大學生有沒有聽懂是學生自己的事,也難怪出去講課或演講表現都不甚理想。

--
--
※ 作者: Ctea 時間: 2019-07-23 14:39:51
#闢謠 #導正視聽
via https://www.plurk.com/p/nfy7ig

又來了……什麼時候寫文章的人才會知道不該把Danziger那篇研究的結果解釋成「因為餓了」?

要是Danziger他們有強迫法官們在休息時間不能吃任何東西,也不准起來散散步,結果休息時間過後假釋通過率還是一樣低;或是不准法官們休息,但是塞兩顆方糖叫他們繼續審案,結果假釋通過率就上升了,那或許可以做出這個推論。

問題是:那篇研究本身就不是嚴謹的實驗設計,法官大人們在休息時間幹什麼去了並非嚴格控制的,在旁邊有一堆干擾變項的時候直接做出這種跟原始研究結論不相同的推論,我不知道這些人研究設計都讀到哪裡去了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8/07/the-behavioral-investor/?y6p4x6lr
 我們以為自己在用腦做決定,其實是胃說了算?

忍不住想知道到底有多少篇看似社會科學推廣的文章,濫用了Danziger這篇研究?這根本是假新聞等級的災難

#創作 #行為學 #心理學

※ 編輯: Ctea 時間: 2019-08-12 03:09:46 (台灣)
--
Ctea: [轉噗] 【翾刖☂玻璃渣製造機】 「如果學界的人不出來告訴大家真正的知識,那我們就必須容忍那些不專業的人胡說八道」 #知識 - CityNight板